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4篇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培根隨筆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4篇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零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爲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爲掌璽大臣,一六二零年被封爲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從此下野,脫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爲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爲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說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爲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說明道理。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說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爲培根。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2

初讀《培根隨筆》,培根談人的天性:不管戒什麼,都要像文中說的一樣,先扼制,再自然而然的減少,最後戒除。戒菸就要這樣。原始時是幾分鐘抽一次,然後對於煙癮要一忍再忍。幾天後,抽菸的頻率將大大減少。再過幾個月,煙不就戒掉了?不過還有一點,也是文中提醒的',目標不能太高或太低。因爲太高或太低的話,不僅不會改善,還會越來越糟。

培根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更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不光有那麼多流傳千世的佳句,還有如此精練實用的文章,把我們生活中能遇到的事談的淋漓盡致,指引我們走正確的方向,雖然也有的錯誤,也可能是社會不同而造成的。但是又有誰能保證,我一輩子都不會犯錯呢?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3

讀過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藝復新時期的情況,得知培根是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於探討並樹立新的信念。規範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瞭,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關注現實,集中的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哲學觀點。

文章中運用了許多對比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並講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很多道理,我們也可以把散文中的優美語句積累下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培根隨筆語言凝練優美,意蘊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卻蘊含了許多豐富的哲理,所以我們應該向培根學習,把他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到我們的作文當中,並且學會如何用小故事來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4

這個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我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出生於1561年,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他生於豪門,聰穎早慧,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僅15歲。三年後父親病故,由於他是繼室所生的小兒子,沒有分到什麼遺產,只得獨立謀生,一時債務壓身,飽嘗時態炎冷。後來他通過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浮沉後成爲國家重臣,最後因一樁至今仍衆說紛紜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妙並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他的散文隨筆一共有58篇,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說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跌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我認爲這本書很不錯,現在把它介紹給你了,你喜歡嗎?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5

人,畏懼死亡,天經地義,並非脆弱。生命是可貴的,而畏懼死亡,則是珍愛生命的一種體現。無論你是強者,還是懦夫,在沒有壓迫、沒有威脅、沒有必要時,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間奪走你的一切,好比親人、摯友、財富、智慧或是你所愛的,所有都是你的牽掛,你的至愛。死亡有時是無情的,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凡此種種,使人們對死亡既畏懼,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內心的情感儘管脆弱,卻也未必不能與死亡的恐怖相匹敵,進而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即使生命難得,有時在人們心中卻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長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人世間,有的人爲保家保國而死,有的爲生死之交的友誼而死,有的爲血脈相通的親情而死,有的爲破裂的愛情而死,有的`爲狂熱激進的理想而死,有的爲血海深仇而死,有的爲金銀萬貫的財富而死,有的爲逃避現實而死……這些與死亡抗衡的因素不勝枚舉。其中有積極的,亦有消極的。積極因素是偉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於泰山;

而消極因素是低賤可悲,它被死亡侷限了,死得輕於鴻毛。

超越死亡,不僅要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話說得好:“在強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緒激昂時受傷一樣,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是的,當一個人在火熱的追求中,他能不顧一切,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地狂奔,甚至能與夸父相媲美。儘管他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榮。對他來說,死的瞬間毫無疼痛,反而是充滿喜悅與自豪。所以,“矢志於崇高事業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總之,我們必須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穫的時節,期望如願,壯志已酬,生存還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應將死亡看作不可錯過的時機,把握好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嘗試,超越死亡所帶來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會爲人生的冬季而杞人憂天了。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6

《隨筆集》中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可以說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隨筆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點。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7

《培根隨筆》是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內容分爲《論真理》、《論死亡》、《論健康》、《論友誼》、《論預言》、《論財富》等多篇隨筆,從多方面揭露了人生的真真切切。

五十八篇隨筆中,《論友誼》給我的印象極爲深刻,書中曾說過:“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的確如此,我們每天最快樂的時光都是與朋友共度的,倘若失去了朋友的陪伴,生活將變得晦暗而失去意義,那種與世隔絕的孤寂是永徹的無法言語的苦楚。友誼是給你溫暖和光明的太陽,只有真誠的.付出,沒有虛情假意的考究;友誼是給你芬芳和溫馨的花朵,把沁人的花蕊無私地綻露,卻從沒有半句怨言;友誼是雨中的傘,默默地呵護你受傷的心靈,只爲你能開口一笑;友誼是天邊那抹永存不滅的虹……

《培根隨筆》的內容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爲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力量。《培根隨筆》語言優美,說理透徹清晰,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薰陶了幾代人的思想,教會了我們主動去跟隨古人的腳步尋求真正的哲理。我覺得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閱讀這本書,即使在封建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爲《培根隨筆》教會了我們坦然面對生活,有時候厄運當中也蘊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培根的話語使我開闊了眼界,也使我頓悟。

一本好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等到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但足以讓我們明智、精細、莊重、善辯。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8

培根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1561出生在倫敦一個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識且集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語言簡潔又十分富有哲理,讓我不得不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讀出種種味道。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篇,就是《論友誼》和《論美》。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柺杖,扶助我們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並且時刻告誡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個角色,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對,真正的朋友總能原諒你的錯誤,還會支持那個“原汁原味”的你;他會幫助你,並在需要的時候把真話告訴你。如果你轉身走開,真正的朋友會緊緊相隨……

在《論美》中,培根先生的文章告訴我:“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語言簡潔,內涵深刻,且充滿哲理。

仔細想想,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十分華貴卻表面輕浮而沒有美德沒有教養的人是令人厭煩和看不起的。

因此,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9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是我幾年前從“北圖”淘來的書,通讀一遍後便束之高閣了。今年寒假期間再拿出來,發現“小別”後的它竟與我陌生起來。正所謂“好書不厭百遍讀”,我這個春節最大的收穫就是重讀細讀《培根隨筆》,並把新感悟新心得作札記41篇。

《培根隨筆》共收錄培根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瞭然,讀者既可以通讀,亦可按興趣按章節擇篇而讀,從題目便可選其大概,“題爲文章眼”,培根把這一點運用得爐火純青。標題直白,無隱澀難懂字眼,內容卻又別有洞天,大家的自信非我輩之人可以揣摩,唯有瞻仰的份兒。

《培根隨筆》爲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雜感是隨筆的一種,隨筆又歸入散文,文學作品的題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詩歌和小說,雜文是後起之秀,興衰和時代有關,而培根的隨筆按照中國文學的現狀細分,應歸入雜感一類。首先《培根隨筆》的文章篇幅短小,標題明快;其次是文章內容極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運用的手法,夾敘夾議,以議爲主。這三點,完全是雜文最顯着的特點,所以,喜愛雜文,喜歡文章說理性、思想性的讀者可讀《培根隨筆》,當代喜寫雜文(或所謂的雜文家們)讀一讀《培根隨筆》,對寫作不無裨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根隨筆》語言手法的特點,引用多,舉例多,比喻多。因時代的原因,培根的引用和舉例較爲久遠,但其中仍不乏至今都琅琅上口的警句和爲人熟知的故事,譬如他在《論愛情》中引用的埃闢克拉斯的名言“人生不過是一座大舞臺”,如今這句話早已成爲人人嫺熟的口頭語。

他還多次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論天性》中,他爲了論證本性難改,就舉例了“貓變成一美麗少婦安靜地坐在餐桌前,但當一看見老鼠,就情不自禁地撲了上去”的寓言故事。但亦因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培根隨筆》中也有大量的引用和例子來自於《聖經》。比喻,是培根雜感中最出色的一個特點。

說理易枯燥晦澀,而形象生動地比喻恰能解決這一問題,使讀者能讀下去並能理解文章內容深意,《培根隨筆》的比喻多,篇篇多處都有,幾乎在得出每一個“理性”的觀點之後,都隨之一個比喻,且比喻的角度新穎,立意巧妙,使人難忘。

在《論青年和老年》中,他這樣比喻青年人的盲目冒進,執意堅持——“那種做法簡直就像一匹稚嫩的小馬,既不知何時止步也不知何時轉彎”。培根對語言手法的掌握多麼活靈活現啊,所以我認爲,中學生寫作的練習,可拿《培根隨筆》作範本。

培根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睿智,文風靈動。正如《培根隨筆》前言中引用的歌德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傑出的人面對面”。讀《培根隨筆》,可使人明理明智,培根還是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中有諸多的生活經驗、處世哲學與讀者分享。《培根隨筆》所議上至國家政治,下至平民思想,中有剖析人性,適合可讀的人羣廣泛,無論什麼身份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令自己感慨、自警的影子。

路上有燈,眼前可避黑暗,心中有燈,人一生能自明。《培根隨筆》“論讀書”篇中言道:有的書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可仔細咀嚼,慢慢品位。《培根隨筆》便是一篇越品越美味,越讀越自明的書,當得上“心燈”一喻。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0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爲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爲《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啓迪而廣爲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爲《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1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因爲,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

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衆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爲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爲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2

歷時一個多月的牀前閱讀《培根隨筆》讀完了,感謝兒子的陪伴,使我有機會有耐性完完整整得讀完了這本書。

培根,是英國17世紀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之一,他說:“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被馬克思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

據說培根從來沒有結過婚。或者也是因爲他花了太懂時間和精神去研究這個世界和人性吧。所以當他論述婚姻與獨身的時候,過多關注的是婚姻中對於男人來說消極的那一個方面。“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卻沒有關注到成功的婚姻關係中,妻(或者夫)與子也是男人(或者女人)成就人生的動力和力量源泉。比如說,我覺得像比爾蓋茲的父母親,一定不會覺得“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而是他們人生投資的一個最划算的部分吧。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3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於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爲,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爲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剋制發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4

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培根隨筆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今年八下期末考試的結果已塵埃落定,自己馬失前蹄了。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靂,本還抱有一絲渴望,但在那一通電話之後,便都無處尋覓了。等自己反應過來,頃刻間淚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記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爲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沒人容我傾訴。那好幾個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說。而其也得到了收穫,模擬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個鹹魚翻身仗呀!對這次的.勝利,我已經"蓄謀"很久了,可事與願違。在那幾日,我極度消沉,墮落,不敢和同學通電話,上網也常隱身。悶悶不樂幾日後,父親終於發話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懂,誰都懂。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找"錯因",正如諸葛亮所說: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不然再多的失敗也不足爲奇,同時也是徒勞的。經過這一次的慘訓,我悟出了兩個對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試前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沉迷於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後考試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匯成一句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說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說到做到"的人,但說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屬於後者。考試前,我刻意的去複習了英語,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奮,卻不然,我還未深入的去複習,那時有太多的"柱子"擋在我面前。

相通這些後,我便不足爲奇會得此結果了。再說,經過這一番深思,尚且也對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語考試得了八十二分)。

現在回眸這件事,心中還爲有些遺憾和委屈。但豁達些看待這件事,縱觀歷史,誰無遇到過點小挫折呢?本書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嗎?只要我們在犯錯中得到進步,不也是好事,也就應了那句話:"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