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1

無論何種解讀,一碗臘八粥,五味香糝入,七寶美調和,品的是豐富細膩的滋味,傳的是正直良善的美德。古樸的味道之中,寄託着和諧並蓄的包容,愛人惜物的樸實,扶貧濟弱的恤憫,家給人足的心願。在這樣的臘八佳節,大家一起來爲美好生活的創造者,踏實勤懇的勞動者們,送去溫馨和煦的暖意,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不僅可以收穫奉獻的快樂,也能更好地體會傳統節日的內涵。

如今節日雖多,但多數在商業文化的'衝擊下,都變成了“買買買節”,看上去熱鬧鼎盛,其實空虛乏味。我們常常說,要煥發傳統節日的生命力,尋回中國節俗的神聖感和儀式感,具體要怎麼做呢,衆說紛紜。其實,的狀態,是讓特殊節日融入日常生活,讓傳統文化走進時代語境,在有意義的日子,做記得住的事情。形式無需龐雜,氣氛也未必喧鬧,重在精神體會和心靈溝通。

在提倡仁人愛物,感恩懷德的臘八節,組織或參與一場愛心接力,便是良好的範例,若你在這天走上街頭,給戶外工作者帶碗熱粥,或是道聲感謝,相信於人於己定是美好而難忘的節日記憶。臘八節的與意義,便也會深種於你心中。

同樣的,重陽節陪家人來一次登山撿垃圾的環保行動,中秋節與社區老人一起賞月聯歡,端午節參與慈善龍舟賽……讓傳統節日帶着真善美的光芒,與家庭生活、公共生活相銜接,只要堅持推動,積極參與,即便脫離了農業社會的土壤,有了濃濃人情味,暖暖煙火香的中國節日,也一定能過得多情多彩,有滋有味。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2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當到了臘八節,我的心情也跟着舒爽起來,嘴裏自然而然地哼起這通俗易懂又好聽的童謠。

媽媽聽了,便神祕地對我說:“你總哼唱臘八粥,想不想親自動手做一次啊?”“好啊!好啊!”我開心地跳起來。

我和媽媽從網上查到,臘八粥是由紅棗、蓮子、紅豆、花生、黑豆、麥仁、百合、糯米、香米等材料製成。接下來就去購買材料,我和媽媽去了超市,經驗不足的我把豆子、花生、香米們各抓了一把放進袋子,媽媽趕緊阻止了我的手,並對我說:“豆子要挑沒有蟲眼的,米要顆粒飽滿的。”我又把那些豆子,花生分類放回去,然後又按媽媽的要求一粒一粒精心挑選。回到家,媽媽先泡好紅、綠豆和蓮子,然後去淘糯米。紅豆和綠豆像是一對好兄妹,一起遨遊在海洋裏。過了一會後,媽媽叫我把材料洗乾淨然後放到電飯煲裏,再放上清水。我問:“媽媽,不放糖?”媽媽把電飯煲插好,對我說:“先放糖會粘鍋,所以等煮好以後再放。”

臘八粥要煮一個小時,在這期間要不定期地查看和翻攪,才能保證臘八粥不粘鍋。一個小時之後,媽媽揭開鍋,放進了糖,我再旁邊看了一眼,原來粒粒分明的材料都變成糊糊的`棕紅色,跟我以前吃的紅豆湯的顏色很像,看起來十分好吃,飄出的香味引得我想大快朵頤

一番,可媽媽說放完糖還得攪拌煮一會,然後蓋上電飯煲,烹煮5分鐘。我在一旁看着電飯煲中的一縷縷香氣飄出來,鑽進我的鼻子,又從嘴巴出來。5分鐘終於過去了,我覺得這5分鐘比一小時還要長。

媽媽將插頭拔掉,用勺子盛了一碗臘八粥給我,咦?怎麼那麼稀啊!原來沒有經驗的我和媽媽把水放多了,不過還好,冰糖放得多,味甜不膩人。

雖然自己做的臘八粥沒有街上買的好吃、好看,但是我覺得這個比街上買的更有意義、更營養、更衛生。喝着自己做的臘八粥,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還有中國傳統民俗那迷人的魅力。臘八粥中蘊含着祈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喝着臘八粥,希望來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3

小時候的我是個“小饞鬼”,因此,我的家裏人,特別是我奶奶,總喜歡到處給我搜羅好吃的。

大概是我4歲的時候,在北風喚醒冬天的雪花,這些小精靈開始相約飛舞的第一個早晨,奶奶叫醒了賴在牀上的我,溫柔地對我笑着說:“小饞鬼,起牀了,有好東西吃了哦。”一聽到有好東西吃,我立馬清醒了。奶奶給我端來一隻小瓷碗,我好奇地望着裏面,可我看到的`只有白白的湯。我皺着眉頭,問:“奶奶,這是什麼呀!”“臘八粥,你嚐嚐就知道了。”我將信將疑地嚐了一口,一般淡淡的鹹味在嘴裏瀰漫開來,溫和醇厚卻又很爽口。一小碗粥被我幾大口就喝光了,我捧着碗,嘴角還留着粥的殘餘。我纏着奶奶說:“奶奶,我還要!”奶奶呢,眉眼裏全是笑:“沒有啦。這是廟裏爲過臘八節才熬的粥,想吃啊,等明年吧!”

從此以後,每年一到臘月,我就會抱着奶奶討粥喝,奶奶也總是笑着爲我去盛。不知爲何,每年的臘八似乎都會飄雪。

8歲那年的臘八節,我纏着奶奶帶我一塊兒去寺廟裏吃臘八粥,奶奶沒辦法,只得帶上我。一大早,天還很黑,大雪紛紛飛,寒風刺骨,把我凍得瑟瑟發抖。奶奶緊緊地牽着我,生怕我滑倒。

到達雲龍山興化寺時,我已兩腿痠軟,可是,還有好長好長的隊要排。奶奶對我說:“你要是累了就在這兒坐下,我去排隊,別亂跑啊。”說罷,就加入了那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隊伍中。

我看着奶奶焦急等待的背影,現在才明白,原來奶奶每年都要在漫天飛雪中用她的小腳走這麼長的路,排這麼長的隊。爲了讓她的小孫女喝到熱的臘八粥,她一定是在冰天雪地中蹣跚着前行。我幾乎可以想象到,一位老婦人,一手拄着柺杖,一手護着懷裏的熱粥,在雪地裏顫巍巍地走着。而到了家,連外套都來不及脫下,就趕緊給孫女倒粥喝。我終於明白,爲什麼奶奶身上總是溼漉漉的,爲什麼奶奶看我喝粥總是笑呵呵的。都是爲了我,奶奶才這麼辛苦。我也總算懂得,我大口大口喝粥的時候,從奶奶眼中流露出的,是對我的濃濃的愛!

大雪紛飛中,我看到了奶奶,看到了奶奶帶着溫和的微笑,手中捧着我最愛喝的臘八粥,緩緩向我走來……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4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每年臘八節的前夜,媽媽和奶奶便會煮上一大鍋的臘八粥,供一家人品嚐。

夜剛剛降臨,媽媽和奶奶便忙了起來,淘米、泡果子、去核……忙得媽媽和奶奶不可開交。隨後開始煮了起來,等鍋裏的水沸騰起來,就開始用微火燉。我一個勁地嚷嚷:“什麼時候可以吃了,怎麼還沒有好?”媽媽看見我等不及了,便對我說:“早着呢,臘八粥要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燉好。”我掃興地去睡覺了。

第二天的早晨,我一起牀,媽媽盛了一碗臘八粥放在了桌上。我顧不上洗臉刷牙,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邊吃,一邊看着碗裏的各種東西:赤豆、黃豆、紅棗、蓮心、花生……我好奇地問媽媽:“臘八節爲什麼要吃臘八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寺院煮臘八粥,是爲了敬佛;而我們煮臘八粥,一是爲了供奉祖先,而是爲了節約,你看,這粥裏的東西大多是我們以前吃剩下的,趁着臘八煮上一鍋粥,不是一舉兩得嗎?”媽媽停了一會兒,又接着對我說,“臘八粥雖然有一個‘八’字,但它不一定是用八種材料做成的,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紅豆、黃豆、綠豆、花生……都可放在一起煮。以前有些講究臘八節的人家,他們還要將果子刻成人形、動物形、花形,再放入鍋中煮呢。”

在我們家裏臘八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臘八粥,二是醃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將蒜剝皮後放入醋中,媽媽說這一天醃的蒜會變成碧綠色。很神奇,確實如此。多年來一直以爲只有臘八這個節氣才能把蒜醃綠,前段時間無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變綠了,才知道這大概是媽媽爲了讓我們剝蒜皮而編出的一個美麗的謊言吧。臘八這天我們小孩子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挑豆子,將壞豆子及石子挑出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花花綠綠地灘了一桌子,兩個姐姐仔細檢,我兩手抓滿豆子,滿桌子的.和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們倆生氣。現在挑豆子這項任務媽媽又交給了她的孫子輩,孫女要比他爸爸小時淘氣多了。臘八粥裏除了各式豆子外,還有紅棗、葡萄乾、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了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這種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軟爛黏稠又要不粘鍋,要用時用心的,媽媽熬出的臘八粥有一種特別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滿樓飄香,我們都是一路聞着香味上樓的。媽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間美食家,上世紀70年代,物質普遍不太豐富,但我們家因有媽媽的粗糧精做,餐桌上總是有吃不盡的美味佳餚。

想不到臘八節那麼有講究,看來我要多瞭解瞭解臘八節的知識。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5

樂清原本並無過臘八節的習俗。雖然是中國傳統節日,但臘八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北方這一天除了喝臘八粥,一些地區還有吃臘八面、臘八飯和泡臘八蒜、吃冰等習俗。樂清興起吃臘八粥不過近年的事,所以老人們稱之爲“從外面傳來的”。不過,臘八粥在樂清流行的速度卻很快,幾年間便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參與的人越來越多,規模、影響也一年甚於一年。在傳統節日普遍式微的背景下,臘八節這一北方節日在樂清這個南方小城成功“逆襲”,的確不容易,讓人既感意外又覺驚喜。

目前,除了國家規定放假的四大傳統節日,我國其他一些傳統節日已到了被遺忘的邊緣。好在近幾年,一些基層機構、民間團體等在部分傳統節日裏組織開展活動成了慣例,像二月二炒芥菜飯、冬至做湯餈等,愛心人士和志願者出資出力,免費送給附近居民品嚐分享,每次都搞得熱熱鬧鬧。這些有組織的公益活動,既拉近了基層機構與居民的距離,更對傳統節日的傳承起了重大作用。臘八粥,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走進樂清的。有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即使沒有吃應節食品,大家也會記住這些節日。

不過,傳統節日的傳承,不應止於形式,還應關注內涵,而後者尚待重視。比如,送臘八粥活動現場懸掛的標語大多數用的是“情暖臘八”“送愛心粥”之類的詞句,贈粥的地點則被說成“施粥點”,這便遠離臘八的節日內涵。施即施捨,歷逢戰爭或災年,官府或富戶有搭粥棚賑濟災民的傳統,這才叫施粥,而臘八節絕非賑災獻愛心的`節日,施粥之說便顯怪異。

追根溯源,臘八節是我國古代慶祝豐收的節日,根據史料,從先秦起,我國就有臘日祭祀農神、驅疫迎祥的習俗,祭祀儀式上將五穀雜糧混合在一起煮成粥敬獻神靈,然後衆人食用,是臘八粥最早的起源。

現在北方一些地方還有吃臘八粥不能過午、否則會影響來年收成的說法,流傳着臘八“早吃粥,來年糧食早收”的俗語。與中國大多數的傳統節日一樣,臘八節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將臘八粥與救濟災民的粥混淆,或將其與佛教掛鉤,都是對這一節日文化的誤讀。

當然,一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會隨着歷史的發展而變化,但有些節日的內涵是不容易變化的,因爲正是寄託着人類共同的情感和期待,這些節日才得以世代相傳。臘八節也一樣,雖然現在已不是農耕社會,但民以食爲天,人類對大地豐收的祈盼永遠不會過時。既然我們過這個節日,尊重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就很有必要。

從傳統節日的傳承方面來說,無論如何,臘八節的逆襲是一件好事。至於如何讓諸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得以更好地弘揚,讓華夏文明的悠久厚重不在簡單的過節形式中迷失,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6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爲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爲田事,故爲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爲“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爲“臘”。北齊詩人魏收在其詩作《臘節》裏說:“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嘉平”就是臘日。而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說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臘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而臘八節食用的臘八粥,則是到了北宋才正式開始有臘八粥名稱的記載,宋朝吳自牧撰《夢樑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衆臣。

開封民間稱過春節爲“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竈,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了,臘八也就是新年的開始。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就是這個道理。

臘八節心得體會範文7

今天是臘月初八,按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家也要吃臘八粥。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每年到這一天的時候,都要給我們煮臘八粥。一大早起來就開始煮,等別人起牀後,粥就做好了。

可是今天跟往年都不一樣了,從昨天晚上我家就開始煮了。爸爸、媽媽還有在我們家幹活的叔叔阿姨們都一起煮粥。由原來的一鍋變成了今天的幾十鍋,有各種口味的粥,粥裏放了核桃仁,花生米、杏仁、葡萄乾、黑米、粘米、小米、大菜豆、紅小豆、綠小豆、黃豆、大米、江米、麥片、紅棗、等等。總之把許許多多的雜糧放在一起用鍋煮,最後在放入糖,就成了今天的臘八粥了。

今天是星期六,我沒有嚮往日起的那麼早,是媽媽把我從牀上叫起來的,我媽媽說:“你不能睡懶覺,快快起牀吧,不然會把眼睛捂紅了的。”我一聽這話,立馬就從牀上跳了下來,當我從窗口向外看時,我一下子驚呆了,在我家小吃部門前已經排了長長的一隊,等着買粥的。我再向店裏面一看,在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滿了人,漸漸的鍋裏的粥被吃的差不好了,門前排隊的人也漸漸的少了起來,媽媽說,我們每人都要吃一碗臘八粥,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記住:“我們永遠不要懶惰,我們都要做一個勤勞致富的發公民!”

每逢臘八節,我都會回憶自己小時候那些有關臘八節的趣事。

不知道是聽誰說的',臘八這天採來的映山紅花(就是野生的杜鵑花),放到瓶子裏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這天一定盛開。

那個時候,也沒有賣鮮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裏有一瓶子盛開的鮮花也不錯!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在郊區的東山上,踩着沒膝的積,登山爬砬子去採那些乾枝的映山紅。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小丫頭,也是夠龍性的了,乾脆就沒想到,山上會出現什麼野牲口,會隨時有墜崖的危險。由於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後,每個人都溼了半截褲腿子,被風打過,凍得硬梆梆的,當然也免不了被家裏人責怪。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臘月二十九,這一瓶子的花啊,開得那叫歡實呢?我也終於有了一些成就感,家裏人也爲這盛開的鮮花感到節日的喜慶。

還記得在同學家吃過一種綠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尤其是吃油膩菜餚時,用它做輔餐,那是相當得味。同學的媽媽說:臘八這天,把剝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裏浸泡,到了春節時,大蒜就變成了翠綠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臘八蒜。名字好聽,也很喜慶。從那以後,我們家的餐桌上就多了這道菜,當然也是我的傑作。

小時候經歷過的事物,永遠地留在記憶的深處。這歡樂的臘八,這些回憶也成了別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