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紅與黑》心得

讀《紅與黑》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紅與黑》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紅與黑》心得

讀《紅與黑》心得 篇1

羅新璋翻譯的紅與黑,看完後我才知道這人翻譯的紅與黑纔是最經典的,主角不斷上爬可是有陷入權利與愛情的爭鬥,世上是不公平的,對於一個從底層爬上來的小夥子,有點像杜拉拉,可是卻是悲劇,嫉妒會使人瘋狂,同是出身底層卻被陷害,這是謀殺,赤裸裸的'罪惡,至少現在這種事也並不少見。世人皆醉我獨醒,心不黑,皮不厚,不足成功。

野心,嫉妒,悔恨,自尊,驕傲,嘲諷,在往上爬的時候也要看看下去的路是不是安全。

紅與黑,僅僅兩種顏色,便囊括了世間的浮華和虛妄。

讀《紅與黑》心得 篇2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富有才華又身懷野心的年輕人於連,從窮苦的木匠兒子,一步步踏近貴族階層的故事,故事裏有兩個女性人物,是於連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前者是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年長於連近十歲的美麗婦人,後者是侯爵的小女兒,瑪蒂爾德小姐,一個十八歲的巴黎名媛。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拿破崙戰敗,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之後,社會等級依舊分明,第三等級的人懷念偉大的法蘭西皇帝,貴族重掌權利,與第三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於連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能背誦整部拉丁文的聖經,不論是書籍還是對話,他都能過目(耳)不忘,憑着這個技能,年邁的謝蘭神父把他送到市長德瑞那先生家做家庭教師,這是於連改變一生的開始。

於連負有天生的才華,也有天生的敏感和驕傲,他內心狂熱地崇拜拿破崙,那是一個憑着能力可以建功立業的時代,如今已經一去不返。所以他像其他年輕人一樣,開始尋求宗教的庇佑,着黑袍成爲教士和神父,這是跨越階級的唯一之選。然而,優秀的才能,姣好的面容,內心的抱負,都註定他無法寂寂無名地過一生。

於連的兩段愛情都是被動的,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善良單純的人,於連的出現讓她第一次感受到異性的吸引力,青春的少年,區別於丈夫的柔情,她不顧一切想守護他。瑪蒂爾德小姐身邊圍繞的總是貴族的紈絝貴公子,於連在這些人中間顯得尤爲特別,因爲他從不逢迎自己,甚至非常冷漠,這種反差讓她愛上於連。

我試着理解這兩段愛情的降臨,德瑞那夫人對於連而言,是平等的戀人,即使身份看來並非如此,兩個人在心靈上是平等的,他們彼此依賴,當這份感情敗露,於連不得不離開貝藏鬆,前往修道院學習,之後去了巴黎,遇見第二份愛情。而瑪蒂爾德小姐,一開始兩個人毫無交集,是美麗的侯爵女兒跨出了第一步,於連從這份感情中獲得的認同感超乎想象,來自貴族的垂青,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也讓他患得患失,因爲一旦失去,就開始懷疑自己。

這兩份愛情都是外界的爭議越大,當事人反而越堅定,好像這纔是真正的愛情。不被人拆散,不經歷抗爭,順遂地進入婚姻是索然無味的,德瑞那夫人認定這是她心靈的歸宿,瑪蒂爾德小姐以爲這是跨越階級的偉大愛情,所以不顧一切地營救於連。

我們都是皮相的奴隸,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一個擁有美麗面容的異性總是讓人心馳神往,在市長家裏擔任家庭教師的於連,在侯爵府擔任祕書的於連,都是在這樣的環境裏俘獲芳心。我們都對異性的好感非常敏銳,尤其是來自那些我們自己也有好感的人,一旦發現幸運降臨就迫不及待的接收這份好運,究竟這是不是於連真正的愛情,我不知道,因爲沒有機會證明。有時候我們是別無選擇,有時候我們是放棄選擇,名著裏的故事並不讓人驚歎,這個年代的愛情也並不容易,然而從不見得有何偉大之處。

於連爲什麼要殺德瑞那夫人呢,可能他看到那封毀謗的信,對昔日的愛人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所以策馬前往維裏埃爾,買了槍並裝上了子彈,直到真的.見到德瑞那夫人的時候,於連已經開始後悔了,作者說於連在行刑前才發現最愛的只有德瑞那夫人,我猜是摻雜了作者的主觀意志,明明前幾章都在說於連如何爲瑪蒂爾德小姐憂思難忘,已經漸漸忘了曾經的那段不道德的戀情。

故事的結局,於連被處以死刑,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生命終結在22歲,死於兩場戀愛,也死於對那個年代的絕望,即使於連最終能活下來,也只能更名換姓,去一個遙遠的城市終其一生,他的抱負他的理想永遠沒有機會實現,等級制度森嚴下的法國,允許有才能的年輕人出現,但不會允許他擠入貴族階層,破壞既定的等級秩序。

當然,這個故事最主要想傳達的意思,我想應該是:姐弟戀是沒有好下場的。

讀《紅與黑》心得 篇3

暑假有機會看完了小說《紅與黑》,最初的興趣來源於,電視劇《北風那個吹》,劇中的牛主任,因爲帥子等人傳讀《紅與黑》而大發雷霆。

看完後於連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看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我以爲,與其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到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卻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

於連短暫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他雖出身卑微,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夠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混下去。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困惑着人類幾千年了,也同樣困惑着小說的主人公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他以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殘忍對待而幸福,以能在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以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把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於連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的,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

看完這部小之後,才明白,爲什麼在《北風那個吹》中,牛主任把這本書當着壞書了。

讀《紅與黑》心得 篇4

小說《紅與黑》作爲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

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啓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於連出場時已經19歲,進入了他的青年時代,但從文章的間接敘述中,讀者可以隱約看到於連的童年。於連的家庭啓蒙應該說是不太好,索黑爾老爹以及他的.兩個哥哥應該是他最初的老師,他們是於連性格中反抗和超越的力量的源泉。生活是一個人的最初的老師,也是他人生經驗的最初來源,處在難以承受的生活的壓迫之下的人最容易產生超越這種生活的妄想,社會環境對於連的心靈也有很大影響,於連14歲的時候,治安官徇情案再次教會了於連什麼是虛僞,維立葉爾的內地風氣薰陶了幼小的於連。可見,一個人的成長和他的童年永遠是難以割捨的。

於連的性格中有一種難以束縛的激情,有遠遠超乎常人的慾望,在於連的艱苦的自我剖析和自我約束中慾望和尊嚴是一對重要的矛盾。於連將金錢看得很輕,以至於到市長家去當家庭教師首先關注的是身份問題,沒有提錢的事情,於連拒絕了每一點有可能喪失尊嚴的饋贈(連德瑞那夫人的也不例外)。於連的慾望和他的尊嚴緊緊聯繫在一起,於連出身貧困,又野心巨大,對於於連來說金錢,虛榮,名聲和虛僞,無恥,平庸,驕矜是混雜在一起的。

毫無疑問,《紅與黑》中最精彩的段落是描寫愛情的段落,於連和德瑞那夫人,於連和馬蒂爾德,還有一段小小的戀情也不應該遺忘——阿夢坦碧娜。於連對德瑞那夫人的第一印象是"看到德瑞那夫人明慧可人的眸子,心中的怯意先就去掉了一半。俄而,驚異於她的美麗,便把什麼都忘了,甚至連爲什麼到這來也忘了。"於連對馬蒂爾德的第一印象是"不過,仔細打量之下,他私心承認,這麼美的眼睛倒還從沒看到過。"只有對阿夢坦碧娜那次短短的愛戀,於連是在比較輕鬆的環境下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愛戀的對象,而不摻雜社會的倫理的政治的因素。於連對於愛情有一種奇怪的同愛情無關的"職責"的態度,這職責兩個字是於連自我肯定自我保護的積極抗爭的生活態度,在愛情中產生這種不倫不類的想法是因爲於連"尊嚴""奮鬥"的一生已經把他的愛情包容了進去,愛情在於連同樣是一場戰鬥,是對自己的不公平的命運的征服,愛情的失敗同樣是對於連尊嚴的剝奪。

可見,社會對人們的影響很大,人物自身的性格也起了決定作用,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成就了於連這個人,有關於連的形象還有許多可說的,以上是我的一些粗劣的認識。

讀《紅與黑》心得 篇5

美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的不斷認知,她何時成形、何以成形,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她是潛移默化的,並在某一時刻驀然出現在腦海中成爲一種近似神聖的標杆,頗有一種“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味。

少時我們可能憧憬着一位少女或少年,並將其放在自己內心期待的美的框架中,然後在人羣中尋找某一個閃光點,再將其放大到極致掩蓋其他形形色色的污點,最後美感帶來戀愛的芬芳留下無限回憶。

壯時我們可能期待着富有的生活、響亮的名號與美滿的家庭,在最艱苦的環境中忍耐、掩藏傷痕、走向美好的風景。

老來我們則可能享受着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寧靜淡泊的田園生活,像蘇仙一樣,放蕩自我、沉浸江海之間。

美隨着我們的成長,或是昇華,也有泯滅。

由於出生低劣,於達厭惡碌碌無爲的生活,他野心勃勃想做拿破崙一樣的男人。於連首先把社會和他人作爲自己的標準。見到龍騎兵的威風,他就想成爲軍人。見到本堂神甫的權勢,他就像成爲教士。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飛黃騰達的渴望,但這個願望時刻在改變,是不堅定的。只能說於連此時對美並沒有清晰的概念。他是盲目的。

我們經歷平凡、苦痛、麻木,等待心目中美的救贖,在一絲曙光之中,拼盡一切。

但美本身也擁有驚人的力量,她在記憶的烈火中涅槃,然後用自己的火焰燒透靈魂,只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漫長、可能短暫、可能永遠不會完成。

當於連在瑞納夫人面前把野心望穿的時候,斯丹達爾指出“從未愛過也從未被愛過的於連覺得做個真誠的人是那麼甜蜜愉快”也就是說此時於連對美的感受發生了潛在的改變,在那麼一段時間內,他隱隱感覺到什麼是美好的'。但在法國迂腐黑暗的資本主義的統治下,於連走入錯路。他遠征巴黎,遠離瑞納夫人,征服瑪特兒並在精神上產生強烈而真誠的欽佩和喜愛,進而暫時獲得了異變的美。而司湯達顯然不願意美被黑暗泯滅,瑞納夫人的的一封信成爲於達落獄的導火索,然而於達入獄後居然冷靜下來,並對自己行爲感到悔恨和恥辱。可謂巧合,亦是奇蹟。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的至美,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回到最初的美好。這裏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司湯達對美的追逐——選擇瑞達夫人,挺身赴死。

美不是被動的,她在無形間淨化宿主,試圖把誤入歧途的遊子拉回正軌。人生在美的感染下前行。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美往往是我們生命的極端,我們都已擁有美有時又何必稱爲美呢?人可真是複雜又可悲的生物,在拒絕中同流合污,在錯過後空剩感慨。然而天性中我們又有美的靈氣,在自然脈動中誕生,在宇宙的星空下成長,這是幸運。因爲美,迷茫之人也有走出迷霧的小徑,墮落之人也有爬出深淵的臺階,一切姍姍來遲而又恰到好處。當美達到生命的極點,死亡也只是過客。

也許我們無法言說什麼是美,但我們知道何爲醜陋,排斥與之交雜的一切,然後一切自然就獲得了美感。盧梭認爲資本擠兌是醜惡的於是他選擇了瓦爾登湖,蘇軾以爲朝堂內鬥是難堪的於是他選擇了西湖。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複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真誠,既老練又天真,既複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比較,其實恰恰把美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人生最可悲的恰恰是多年以後成了當年自己最厭惡的人。這一點上於連是成功的。

讀《紅與黑》心得 篇6

讀完《紅與黑》後,我對連的一大感覺就是他很虛僞。他崇拜拿破崙,但在市長家裏,爲了不被別人發現,他毫不猶豫地燒掉了拿破崙的肖像。他鄙視特權貴族階級,但在侯爵家當祕書時,他總是謹慎,提醒自己不要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和蔑視。他在貝藏鬆神學院更虛僞。清楚地瞭解那些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隱藏自己的想法,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他同情貧民的貧困生活,同情他們甚至剝奪了唱歌的權利,看到貧民所長哇列諾一家鋪張浪費、肆意享受的生活條件。這樣,他是善良的。最後,在審判庭上,他譴責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傷害。他敢於面對自己的真誠,表達自己對貴族階級的不滿和蔑視。即使他有機會避免死亡,他也沒有動搖;在他最喜歡的女人瑞納夫人和他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說下,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種矛盾的性格讓他的悲劇感到苦惱。

除了男主角的塑造,小說還令人印象深刻。兩位女主人也是如此。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和真誠也讓人心疼。兒子生病了,她毫不猶豫地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自我出格的感情。對於連,她深愛着,但在社會道德、輿論和對丈夫的同情中,她最終只能選擇軟弱,選擇放手。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還是原諒了,甚至抱怨自己不該寫那封信。

在我看來,瑪迪兒特更傲慢。她在理智和感情上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強烈的自尊心。對於連來說,她的心掙扎了無數次。一方面,她不能忘記於連的平民身份,另一方面,她把於連的未來想象成完美無與倫比的。她總是安慰自己。只要時機合適,於連一定是個有用的人才。但最後,她無法從感情中解脫出來。

悲劇總是向人們展示美麗的東西。《紅與黑》就是這場悲劇。它撕裂了下層階級的努力和純粹的感情,讓人讀完後回味無窮。

讀《紅與黑》心得 篇7

紅,是喜慶大氣的顏色,是紅軍服的誘惑,是飛黃騰達的捷徑。黑,是肅穆莊重的顏色,是教會神權的基礎,是無上神權的大門。於連,一個出身卑微的木匠的兒子,卻用盡手段,輾轉於紅與黑之間,費勁心思,妄圖這兩者所能帶來的權與力。

心比天高

於連雖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下層人士,但他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渴望憑藉自己的奮鬥躋身上流社會。於連有兩個明顯特點:野心大;自尊高。

於連起初瘋狂地崇拜拿破崙。他羨慕拿破崙生活的時代:那是一個戰爭紛亂的年代,那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那是一個能讓有志青年不會僅能“給財主的兒子教拉丁文了”的年代。他渴望被大人物賞識,就像他所說的“要是拿破崙活着我馬上可以當軍官”一樣,藉此追逐功名利祿,洗去鄉土氣味,擺脫貧寒破帽,讓他像一個上等人一樣,被人尊重。因此,他討厭極了神父這個沒出路的職業,把憤懣不滿深深地植根心底。然而,當他在一次典禮上見識到了教權的至高無上時,他的因處在和平年代而乾癟的野心迅速地膨脹起來,使他渾身顫抖、心馳神往、激動不已。“難道軍隊能使我具有這樣的威力嗎?你看一個國王,在這兒只是一個配角,大主角是主教。於連於連你走錯路了。”於連喃喃自語着,癡迷地狂喜地呼喊神學院,幻想成爲主教,享受至上的權力。拋棄拿破崙,選擇神學院,一切顯得多麼自然。於連不信仰任何事物,他只信仰自己,選擇光明的道路。

於連不甘現實、敢於冒險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就是那一類“幸運的,或者說是不幸的,受過良好教育,從而敢於踏進這個,被那些高傲的財主稱爲上等社會的青年”。他有一定知識、勇氣、野心、尊嚴,對這個社會的不滿,並且渴望改變。 平等

同時,於連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他窮,衣服上都打滿補丁,卻不接受露易莎好意的施捨;他低微,卻有一身傲骨,寧折不彎。面對堂堂市長,他說:“我是個小人物,可不是個下等人。”可見,他不認爲自己低市長一等,而認爲自己與他是平等的。面對一個踩了他的鞋子還辱罵了他的貴族子弟,他不是忍氣吞聲、唾面自乾,而是挺直腰桿,以一種強硬的姿態要求給他道歉,與之決鬥。面對與侯爵一家,他請求上小飯館去吃飯也不願要與他們同桌吃飯的榮譽。於連的自尊使他不屈服於這個社會,也使他像個男人一樣立身於這個社會。正是這一身鐵錚錚的傲骨,使於連吃了苦頭,也慢慢成熟。

命比紙薄

23歲,在這樣一個意氣風發的年齡,於連的生命隨着一聲槍響終結。於連英年早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首先,是露易莎的原因。就全文看,露易莎是害死於連的直接原因,但是露易莎爲什麼要揭發於連那“不可饒恕的罪行”呢?第一,因爲於連勾引了她,後來又拋棄了她。露易莎對於連一見鍾情,但由於身份的原因只好將這段愛戀埋葬在心理。而於連出於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煉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突兀地牽了她的手,深情地向她表白,又默不作聲地潛進她的房間,令她背叛了上帝、疏忽了孩子。但於連卻在事情敗露的時候跑了,留她一個人受人指點。第二,嫉妒心理。“雖然神學院並沒有女人,可是這並不能夠使我感到安心,也不能夠解除我的痛苦。不過,我現在唯一的安慰,就是我們倆都是不幸的。”這時候,與於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才能讓露易莎那顆“有過良心的.譴責,虛僞與羞恥”的心不那麼痛苦。可是,於連後來卻在短短几年裏又勾搭上一個姑娘,他一個人享受榮華富貴和美人,讓她一個人繼續在罪惡的泥潭裏受苦受難,獨自承擔着一份因由兩個分擔的罪孽,她嫉妒了,也不甘了。或許露易莎並不希望於連死,只是想把他拉下神壇,或許,也是希望於連能回來。

其次,是於連自身的原因。第一,他虛假僞善,比如之前說不會因爲一頂主教的帽子而放棄露易莎,之後卻因匿名信、主教等原因而離開,比如口口聲聲說着自己不會撒謊,卻謊話連篇,只是稍稍醞釀一下,就可以面不改色地對比拉神父編造一套關於卡片的謊話。他說:“正如他們所說得,我是屬於地下的。”他沒有一個單純的心靈,他的心是偉大的,也是自私的,是純潔的,也是醜陋的,是多情的,也是無情的。第二,他做事隨心所欲。在勾引露易莎前,他壓根不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歡他、會不會接受他,只是憑着一腔熱血、一個好運衝了過去。在咖啡店,又是隨口對一個漂亮小姐表白,讓她在看見他時舉起花,不考慮會對他在神學院的學習會造成什麼影響。在教堂公開射殺露易莎,之後就坐着等死。他說:“我根本不要什麼將來,我有現在就夠了。”第三,他太多情了。如果他不招惹露易莎,就可以風風光光地與瑪基德過日子。如果他不招惹瑪基德,他就有可能在六年後成爲一名主教。然而可惜的是,擁有優秀相貌的他最後還是死在女人的手上。

最後,是社會的原因。上流社會的人高高在上,不把像於連這樣的青年放在眼裏。“一種看不起,他們是用很禮貌的方法來表現的,你要是不看明白,那隻會上當。如果你想得些名利的話,就得做出上當的樣子。”我就得比拉神父說的很對,面對於連,他們的鄙視從禮儀中看出。在市長家,“吃飯的時候不要穿髒的襯衣”。在德拉莫爾侯爵家,“在5:30吃飯前要換套衣服、把你漂亮的靴子脫掉,換上一雙長筒襪子”。他們用那高高在上的優雅的禮儀,狠狠地嘲笑着貧寒青年的落魄與老土。於連受到了“這匹馬來問候你的身體的嘲笑”,對與一個貴族私生子決鬥的不滿鄙視和“侮辱人的不相稱的勳章”。他說:“每句話都在傷我的心。他不當我是神職人員。”比拉神父說:“在他們看來,神父是爲他們求永生的僕人。”沒錯,那個有錢有權、奢靡享受的上流社會,仍在高傲地、不屑一顧地排擠那些不該屬於這個圈子的人。

結尾

於連嚮往“世間的榮華、富貴,還有發號施令的喜悅”,希望“成爲蔑視法律的人”,希望“走虛榮與強權統治的道路”。跪在地上的於連唸叨着“左邊第二支是我”,而當他看到比拉神父毫不猶豫地吹息了左邊第二支蠟燭,純白的蠟燭流淌着雜亂的淚水,焦黑的燈芯扯出一股細細的灰煙,是否認識到神已經預示着他將來的失敗、死亡呢?

“我不要求寬恕,更談不到請求,我的罪行是驚人的,而且是預謀的。我向一個尊貴的女人德瑞那夫人開了兩槍,她曾經像一個母親那樣的待過我,我是該死的,但是你們判我刑的理由並不在此,不,這個你們和我都很清楚。我真正的罪在你們看來,因爲我是一個下等人,竟敢同你們這些上等人講平等。你們要砍我的頭,是想警戒那些出身貧寒的青年,就是那些幸運的,或者說是不幸的,受過良好教育,從而敢於踏進這個,被那些高傲的財主稱爲上等社會的青年。”這是於連在法庭上的震撼發言。那些擁有才華與情操的下層分子,那些貧窮的卻刻苦的青年,那些像於連一樣爲躋入上層社會而撞得頭破血流的人,他們渴望着權勢也渴望着平等,渴望着金錢也期待着愛情,他們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讀《紅與黑》心得 篇8

此書講述的背景是法國處於新舊王朝交替而舊的王朝復辟的時候,而一場鬥爭也就這樣開始了。

主人公於連出生於農民家庭,而在當時人被分爲三六九等,他基本是最底層的了,他想要報復上流社會必需要用一些手段,他崇拜拿破崙卻爲了自己向上爬只好大罵他,對於聖經也是被迫記熟。這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又有何不同呢,爲了得到領導的重視,拍拍馬屁,也有可能把其他人當做墊腳石,常常做着與自己內心相違背的事情,可是,現在的人找工作也十分困難,想要活下去,如果太老實,除非有好的一些條件,很可能會被別人擠下去,也有可能會導致自己連自己的'伙食問題都得不到解決。

他發生過兩起與愛情相關的事情,而他爲了自己,也許可以說與市長夫人完全是爲了地位,而第二起只是一個見識少的女孩愛上了他。而最後他對市長夫人開槍也宣佈了他的終結。原本內心正常的他逐漸扭曲。環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影響一個人,中國現在許多官員一開始都有着自己的原則,而當權力越大也導致自己開始膨脹了,正如幾年前雲南的白恩,當自己去觸犯那條底線時,回過頭來已經太晚了。我們想要不斷地體現自己的價值,必然需要一些手段,然而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做事的原則。

他的悲劇可以說是必然的,人分貴族,平民等,制度之下,他也不過是一顆棋子,時代決定了他只有用那種方法才能向上爬,而他不幸倒下了。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近代都是如此,不存在人人平等的環境,除非回到原始的社會,或者另外一種猜想,那便是極度發達的未來,但現在仍然差太遠,平等只是相對的,每個時代有各自的對與錯,正如以前中國一夫多妻是很正常的現在看來卻是不正常的了。作者:吳凱

讀《紅與黑》心得 篇9

讀了司湯達的《紅與黑》,不禁長久的陷入了沉思:紅與黑,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象徵。是對和錯、陰與陽、虛僞和正直、反抗與妥協。

於連的對和錯、虛僞和正直,反抗和妥協、放縱與禁慾、道德和私慾、自尊和自卑……我想,在今天依然是存在的,而現代的人所要思考的是到底是物質支配着人呢,還是人支配着物質呢?到底是金錢體現人存在的價值,還是人存在的價值反應在金錢上。記得上學期的班隊會主題是“好習慣、好人生”,讀完《紅與黑》,我就想,好習慣、好人生;還是好人生,好習慣,抑或二者就根本沒有關係呢?愛因斯坦是大科學,他衣着趿拉,在五年級的課本上,書後練習題說“爲什麼說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們照樣幫助孩子分析他爲什麼是“偉大的人”。他有好習慣嗎?不知道,但他有好人生。人到了年老的時候,一般有兩種稱呼:X老和老X,比如李老,那肯定是成功的'於連,老李、則是另一個於連了。於是有了我們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正是這樣,我們需要自我實現,像於連一樣的去自我實現。也許這種超越性的自我實現也將是未來人的繼續追求。也就是說我們身上同樣有着“紅與黑”這兩個不同的顏色。

忍不住想化用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一句話:你聰明的,告訴我,司湯達《紅與黑》中的於連究竟是紅色還是黑色?

讀《紅與黑》心得 篇10

小說《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爲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紅與黑作者簡介。

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纔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爲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於連,是韋裏埃小城一木匠的兒子,年輕英竣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去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是於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出於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練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於連和市長夫人之間產生了暖味關係。事情敗露後,於連進入貝桑鬆神學院既而又隨比拉爾院長來到巴黎,成爲德·拉莫爾侯爵的祕書,由於自己的聰明和個性,他不僅受到了侯爵賞識而且贏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祕密結婚,拉莫爾先生對這門婚事雖則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於連也因此得到了騎士稱號、中尉軍銜和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莊園。好景不長,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際,他卻又陷入了貴族階級和教會所設下的圈套,最後,激憤之下行刺從中作梗的市長夫人,終被送上斷頭臺,成爲統治階級陰謀的犧牲品。

讀《紅與黑》心得 篇11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爲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再後來,我有用借書卡借來了一本《紅與黑》。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作家,也是在法國美學領域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的第一個作家。

小說主人公於連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在於連十九歲那年被市長聘爲家庭教師,不久,和市長夫人戀愛,事情敗露後被迫到神學院投靠神父。後來在教派鬥爭中神父失敗,於連也不能繼續留在那裏,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祕書。從此,於連打開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爲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爲貴族效勞。與此同時,於連也得到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愛情,並迫使侯爵承認他們的結合。正在這時侯爵的政敵想方法讓市長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侯爵接到信後斷然否定了自己女兒和於連的關係。於連氣憤之極,槍擊了市長夫人。儘管瑪蒂爾德等人竭力營救,於連仍被判處極刑。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及最終的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小說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於連是世界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對其形象分析在文學理論界有種種評說,可謂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爲,他虛僞、陰險,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陰謀家、野心家。也有人認爲他是當時反對封建權貴的勇士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認爲他是拿破崙時代的悲劇英雄。 對於書們曾經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爲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爲,紅是德萊納夫人的鮮血,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真正價值的生存狀態吧!在短短一生中爲自己規定了許多角色,爲能演好這些角色,他不能不虛僞,裝假,直至作出違心之舉。而死亡的臨近卻給了他一次機會,讓他卸去一切僞面具,露出一個真實的美好的自己。往日的野心、幻想、奮鬥以及爲此而設計的種種僞裝統統失去了迷人的光彩。於連終於在死亡面前知道了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他對德雷納爾夫人說的那番話是真誠的:你要知道,我一直愛着你,我只愛你一個人。當一個人知道他能爲什麼去死的時候,他便也知道自己應爲什麼去活。

讀《紅與黑》心得 篇12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這部小說很有影響力,它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

小說主人公名叫於連,他的經歷和遭遇使我們明白了很多事情。

於連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爲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爲居然得到院長的青睞和寵幸。

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僞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爲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讀《紅與黑》心得 篇13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一樣。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述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爲、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僅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夢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僞的言行作爲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杯具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感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感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感情方式迥然不一樣,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我的感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我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感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感情。書中兩段杯具感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感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我得到反抗平庸的啓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感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能夠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能夠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杯具;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他爲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爲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職責”而幸福,爲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我面前屈服而幸福,爲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所以,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歡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歡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活力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之後應當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應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感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感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感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職責”,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可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終才又復燃,爆發。

讀《紅與黑》心得 篇14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爲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爲,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爲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爲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爲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爲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着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