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王宜堂先進事蹟材料

王宜堂先進事蹟材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學習王宜堂同志一顆爲民心、忘我工作的精神、心繫羣衆的樸實情懷。下面是王宜堂先進事蹟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宜堂先進事蹟材料

  王宜堂先進事蹟材料【篇一】

春天來了,三漲水村的杏花爭相綻放,桃樹李樹的枝頭上,春天的腳步怎麼也停不下來。連綿起伏的大山裏,翻山越嶺的通村公路上,一個離春天最近的人,一個在脫貧攻堅“春季攻勢”中邁步的人,再也不會有他的身影。

“這條公路上,我載他次數最多,每次他都叮囑我慢一些。而今,這個人、這個聲音,回不來了。”看着家裏的摩托車,望着眼前的山路,村民王奇江愁腸百結。

王宜堂,一顆爲民心,一個純粹人 - 高籬笆王氏 - 古藺高籬王氏

這個回不來的人,正是仁懷市九倉鎮三漲水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宜堂。

48歲,王宜堂因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春雷未響,三漲水村的村民,卻像是聽見了晴天霹靂。“怎麼可能?剛剛還在和我說話哩!”“他走了,我怎麼感謝他?”“村民飲水怎麼辦?他走得太可惜!”

王宜堂,一顆爲民心,一個純粹人 - 高籬笆王氏 - 古藺高籬王氏

一個不欠羣衆一針一線的村幹部

身上這1000塊錢,請替我轉交給開摩托的王奇江”

今年2月15日下午4點,這個時間永遠定格在長溝組村民王照壽的腦海裏。

那天下午,王宜堂接到通知,遵義一家醫院要到村裏開展白內障義診活動,60歲以上老人第二天可免費體檢。這是大好事!放下電話,王宜堂急匆匆跑在通知老人體檢的路上。

趕到王照壽家,正值王照壽吃下午飯。告知王照壽體檢的事後,王宜堂轉身就走。“我留他吃飯,可他說太忙。我知他的脾氣,是不輕易在羣衆家吃飯的。”那個下午四點鐘的這一幕,王照壽記得清清楚楚。出門不幾步,王照壽隱約感覺王宜堂走路步子不穩,身子搖晃了一下,就提醒他休息休息,可他不聽,“沒事沒事”,他又去通知下一個人王照義。

王照壽轉身不一會兒,突然聽到王宜堂喊聲:“幺公、三公,快來扶扶我,我站不起來了。”

王照壽和王照義急匆匆趕來,在一塊油菜田旁邊,摟住王宜堂。

握住王照義的手,王宜堂還很清醒:“三公,我頭部脹痛得厲害,我可能不行了。我身上這1000塊錢,請替我交給王奇江。我經常坐他摩托車,欠他不少錢呢!”

王照義接過錢,安慰王宜堂說:“你怕是糊塗了吧!”未曾想到這番對話,競成永別。當天,王宜堂被醫院檢查出:由於突發腦溢血,大腦內部大量出血。經過幾天搶救仍無力迴天,2月18日上午,王宜堂告別了鄉親父老,永遠離開了最美人間。

聽到王宜堂病逝的消息,有59年黨齡的李永生老人怎麼也不相信:“那天上午,我還見他在村室院壩裏打掃衛生,怎麼這人說走就走了呢?他欠誰的了?他可不欠任何羣衆一針一線!”

李永生老人家就在村室旁,與王宜堂家相隔6公里。考慮到王宜堂就餐不方便,李永生就經常請他到家中吃飯,可怎麼請,王宜堂就是不給“面子”。每次村裏的羣衆大會一結束,王宜堂就會立刻歸還向李永生借的凳子、茶杯。“生怕還遲了我會責怪他似的。”

不隨意在羣衆家中吃飯、不佔羣衆任何便宜的王宜堂,時常讓不瞭解他的人感到尷尬。

與王宜堂共事多年的原支部書記舒澤祥說,好幾次,他都遇到王宜堂在辦公室硬是將村民送來表示感謝的煙和酒,一一退了回去。“每一次,村民都面紅耳赤地走出辦公室。”

2014年,王宜堂帶隊修長溝組到金沙縣桂花鄉的公路。工地離家遠,每天吃中午飯時,當地羣衆都邀請王宜堂到家中吃飯,可他從來不去,就在工地上每天吃從家中用方便袋帶來的飯菜。時間長了,工人們都覺得王宜堂太沒人情味兒,吃餐飯又有什麼呢?可王宜堂不這樣認爲:“戰爭年代就要求幹部不拿羣衆一針一線,何況是這個年代?不缺吃不缺穿,幹嘛要佔羣衆一分便宜?”新當選的村委會主任王啓槐至今能背出王宜堂這句“名言”。

王宜堂,一顆爲民心,一個純粹人 - 高籬笆王氏 - 古藺高籬王氏

一個公正無私的當家人

“我當了22年村民組長,申請低保時他卻不留情面地給我否了”

三漲水村,村民都知曉王宜堂的德性:羣衆有求必應,但違反原則的事,違背良心的事,一概不理。“他最大優點,就是公道,正派,對事不對人。”這是村民對王宜堂最深刻的印象。

在三漲水村照明組,當了22年村民組長的任希明,家中有孩子上大學,生活過得捉襟見肘。壯起膽子,任希明向王宜堂開口,請他解決一家人的低保。還未待任希明把話說完,王宜堂就給他幾個“不同意”。

“好你個王宜堂,我沒有功勞有苦勞。22年村民組長,哪個比我付出得多?吃個低保難道就沒資格嗎?”任希明不理解王宜堂爲什麼不留情面。

事後,王宜堂到任希明家中解釋:你都不理解我,我還指望誰?你自己算算,你家的收入是吃低保的標準嗎?低保只能解決給吃飯都成困難的羣衆,你家孩子讀書困難,我用工資解決,行不?

促膝長談後,任希明理解了他。聽到王宜堂在醫院病逝的消息,任希明的淚水在眼眶裏打轉。“但願他對我沒有意見。”

村民王訓槐,也因孩子上大學,向王宜堂申請精準貧困戶的幫扶。沒想剛一拿出申請書,王宜堂就吼起來:“你孩子讀大學,我也有孩子讀大學,我也想申請,行嗎?再說,你家實實在在還比我家富。”王宜堂一句話,把王訓槐頂了回去。

63歲的老黨員王武槐,是王宜堂鄰居,他家庭情況,王宜堂瞭如指掌。前幾年,王宜堂當選爲村委會主任,王武槐心裏暗自欣慰:“我家的困難,找他應該會得到幫助的。”

不久,王武槐真的向王宜堂求援,請他幫助解決困難和低保。讓王武槐沒想到的是,不僅沒任何希望,還反遭王宜堂一陣數落:“你都是老黨員了,算是我的老前輩了。誰不知你與我是鄰居?你說,我能開這個口子?再說,你的家庭收入,會過不走?一句話,你不符合條件。”

悶悶不樂的王武槐回到家,自己揣摩起來:“我們當初選他,不就是因爲他公正無私這一點嗎?”王武槐沉重的心情舒暢了很多。

臨時救濟糧、救濟款,在貧困村經常出現,也會伴隨一些分配不公的羣衆矛盾,可三漲水村好像沒有類似現象。有一次,上級爲三漲水村下達了臨時救濟任務,村班子其他幹部討論後將名單報給王宜堂簽字後公示。拿到名單,王宜堂將其中兩戶取消了。“這兩家人我瞭解,不符合要求,再說與我有一定親戚關係,我不同意。”由於得到王宜堂的反對,班子又重新研究救濟方案。就因爲王宜堂公正無私、正直善良,村裏的各項救濟救助,才未發生過矛盾,村民也纔將他選爲“當家人”。

九倉鎮監察室主任王文德介紹說,王宜堂工作務實,心正耿直,羣衆基礎好,每次換屆,他都高票當選。三漲水村其他班子成員,每一屆都要更換,可王宜堂,11年來未更換過。“羣衆都相信他,認可他。”

“這些年,三漲水村沒一個羣衆到鎮裏反映王宜堂的問題,真是了不起。”九倉鎮紀委書記張敏深有感慨。

2016年2月,村裏建魚塘,10多家農戶的田將被佔用,鎮裏要求農戶到現場丈量、確認土地面積。當聽說王宜堂也在現場時,農戶們都不去了,異口同音地說:“只要宜堂在,我們就沒必要去了,他量多少就是多少,我們相信他。”

王宜堂,一顆爲民心,一個純粹人 - 高籬笆王氏 - 古藺高籬王氏

一個心裏只裝百姓的黨員

“他連香菸都捨不得抽,卻用省下來的錢幫助我”

王宜堂,這個有10年黨齡的村幹部,心裏裝的是羣衆的疾苦、羣衆的困難,心裏唯獨不裝的,是自己。

爲了省錢,他寧願早出晚歸行走6公里的山路上下班;爲了省錢,他改皮鞋爲膠鞋;爲了省錢,他改香菸爲旱菸。省下的錢,都幫助困難羣衆去了,寧願讓自己受苦。

“在冬天走路,我見他滿腳都是泥,滿身都雪。他愛人有貧血症,兩個孩子在上學,他報酬就那麼點兒,不窮那是假話,但王宜堂從來不說。他說得多的,是羣衆的困難,村民出行的困難。”九倉鎮羣工辦主任陳德倫回憶,2013年,他與王宜堂共事過一年。當時,陳德倫任支書併兼任工作組長,王宜堂任村委會主任。兩人配合除了工作上的默契,還有對彼此的瞭解。

楊光海,這個橫插組的苗族漢子,一提到王宜堂就語無倫次、心痛如割。

楊光海愛人得了白血病,花了七八萬元也不見好轉。愛人從醫院接回家那天,王宜堂連夜趕到楊光海家。看着病牀上奄奄一息的楊光海愛人,王宜堂立即鼓勵她女兒在網上救助。臨走時,王宜堂還將身上僅有的50元錢給了楊光海。

從此,王宜堂就成了楊光海家的常客,每次去,王宜堂或者買上慰問品,或者給楊光海愛人一兩百的慰問金,鼓勵她勇敢面對,安心治療。回到家裏,王宜堂發動身邊人在網上爲楊光海一家獻愛心。在王宜堂關心下,楊光海女兒很快就籌集到了8000多元善款。

“其實老王家也窮,我真不忍心。如今,好人已不在了!”楊光海有說不出來的痛。

得到王宜堂幫助的,還有侯保華。侯保華患有肺結核,六七年不見好轉,不僅不能勞動,還需要家人照料。三個讀書的女兒不能幫助家庭,一家人就靠愛人支撐。好在有王宜堂關心,侯保華的危房得以改造,愛人還養起了兩頭豬、兩頭牛、兩隻羊,每年種的8畝高粱,也爲侯保華增收不少。

“幾年的幫助,我的家庭環境變了樣。可王宜堂,仍在繼續幫助我。”侯保華說,二女兒考上大學後,王宜堂每個學期都要爲孩子解決四五百元的生活費。“這錢,是老王省吃香菸攢下來的啊!”

一心裝百姓,所以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這個脫貧攻堅中的漢子。三漲水村是省級貧困村,貧困程度相當深,貧困戶達154戶。幾年來,通過王宜堂找項目、要資金,以及帶領羣衆戰天鬥地的幹勁,三漲水村漸漸變了模樣,通村公路全硬化,羣衆出行不再難,羣衆房屋也漸漸變成小洋樓,不少農家還買起摩托車、麪包車和轎車,所有貧困戶都有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貧窮落後的村莊在改變,而王宜堂,房屋還是20年前父親修的,家裏電視是15年前買的。烤火房兩張舊涼板椅與一個烤火爐,成了一家人最貴重的家當。陳舊不堪的牆壁上,近幾年的掛曆記滿了鄉親們密密麻麻的電話。另一房間的壁頭,雪白無暇的村民收入狀況張貼欄,向人訴說着一個村幹部、一個共產黨人心裏只有羣衆、沒有自己的無私情懷。

王宜堂,一顆爲民心,一個純粹人 - 高籬笆王氏 - 古藺高籬王氏

一個敢於擔當的同事

“他從村主任‘降’爲副支書,肩上的擔子與工作任務卻沒有降”

2016年年底,三漲水村班子面臨換屆,由於年齡結構特點,黨組織和羣衆要求更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進班子。

根據羣衆意見與鎮裏的要求,班子除王宜堂外,其他同志不再候選。按照慣例,以及村裏11年的工作經驗,王宜堂將擔負起支書的擔子。然而,考慮到王宜堂年齡沒有優勢,以及鎮裏的考查結果,讓王宜堂擔任副支書,支書由鎮裏的幹部擔任。

受領任務後,老支書舒澤祥做起王宜堂的思想工作。讓舒澤祥頗感意外的是,王宜堂不但沒有任何怨言,還勸慰老支書:“爲鄉親幹事,職務不在高低,只論幹多幹少。放心吧,支書,我服從組織安排。”

就這樣,王宜堂在班子換屆中,從村主任選降爲副支書。爲整合班子,爲給年輕人搭建幹事創業平臺,王宜堂不僅降了職務,還少了幾百元的報酬。村民回憶道,當時王宜堂笑解:“要爲職務和工資,就不要來幹村幹部。村幹部是一個純粹的人,得一心爲村民。”

換屆結束後,班子成員都是新面孔,唯有王宜堂才稱得上“老資格”。可是,“老資格”王宜堂卻不擺譜,除了帶新同志熟悉工作外,他還要求把最重的工作安排給自己,他說他熟悉情況;儘管村室離家遠,可他堅持將村室的值班值日工作安排給自己,他說不能搞特殊。

橫插組,一條2.5公里的公路,修修補補、補補修修,一干就是好幾年,可泥巴路再怎麼修補,也改變不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感受村民的艱難,王宜堂下定決心——這路,必須硬化!

找到掛幫部門,他爭取到6萬元資金。6萬元,就是硬起鼻子也把這路承擔下來。可一算,6萬元,只夠材料費,所有投工投勞,全靠村民。

一聽要投工投勞,村民有意見了。在家的投工,不在家的怎麼辦?還有,買車的、做買賣的,也必須投入。“不然,就讓他王宜堂來幹。”

意見歸意見,可路,終究要修。他挨家挨戶做羣衆思想工作,打電話邀請外出人員回家投工或出資。幾個回合,王宜堂硬是將羣衆思想工作做通了。開工那天,王宜堂與村民,露出久違的笑。

這條路,王宜堂白天帶着羣衆幹,要運石料水泥,要到鎮政府或掛幫部門協調資金;晚上,他又要召集羣衆開會安排第二天工作,還要打電話或發短信聯繫外出村民。半個月下來,王宜堂瘦了一圈兒。

“他辛苦,也是因他強大的擔當精神在支撐。”長溝組村民王運堂回憶,2013年,村裏修一條6公里多的溝渠,要是沒有王宜堂老弟,這溝興許修不成。由於羣衆矛盾多,思想不統一,施工難度大。可王宜堂,似乎專找這種硬骨頭啃。好在,羣衆都相信王宜堂,溝渠得以完工。

由於擔當,由於與羣衆的情誼,王宜堂還完成了十多畝魚塘的修建,以及1000多畝核桃的栽植。

除了項目,在業務工作中,王宜堂也是一把好手。舒澤祥至今難忘,每當有突擊性工作,只要一個電話,王宜堂哪怕是在半夜三更,哪怕是在6公里外的家裏,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他都會義無反顧的趕到村室。一干,就是通宵達旦,第二天仍繼續上班。

“執行任務,不折不扣,工作多少,從不計較,就連我這個晚輩,都使得動他。”上任才三個月的村支書蘇泳,談起王宜堂就一臉愧疚,他說王宜堂是一個好兄長。

一個“不稱職”的丈夫

“當村幹部11年,沒見他拿過一分錢回家”

2005年,在外打工的王宜堂要回村裏競選治安調解員,月報酬40元。那時,王宜堂的兩個孩子在讀小學,妻子有貧血,整個家庭正需要他。可王宜堂鐵了心,一定要到村裏“鍛鍊鍛鍊”。

聽了王宜堂的想法,妻子曾德萍不滿,讓他別去湊這個熱鬧,不然家裏會背賬。面對妻子的奉勸,王宜堂解釋了一句:“等背賬了,我再回來也不遲,我會管你們的,放心吧!”

不到兩年,王宜堂家真的背賬了。除了一家人開銷,還有曾德萍犯病時的藥費。曾德萍又勸起丈夫,你還是回來吧,孩子一天天長大,要讀書,要花錢。

“沒事,我去貸款解決困難就行了。你看我剛剛入黨,要是半途而廢,怎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再說,在村裏幹上十年八年,等老了還有退休金呢!”聽完王宜堂的安慰,曾德萍再不言語。只是,一家人的重擔,全落在這個瘦弱又患貧血的女人身上,丈夫,是不能指望了。

“當村幹部11年了,沒見他拿過一分錢回家,有時還反而到我這裏拿錢。”妻子細數王宜堂,覺得他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

時至今日,曾德萍還不知王宜堂用工資資助困難家庭和讀書娃的事,也不知他的工資用在了哪些地方。“就算知道了,又有何用,能給我一分嗎?”

見曾德萍不理解,老支書舒澤祥掰着指頭算:王宜堂到鎮裏、村裏開會,或者加班加點,每月乘坐摩托車的交通費,至少400元;每月電話費,偶爾買包香菸,還有鄉親的紅白喜事的禮金,算來也是不少。

王宜堂怎麼會有錢拿回家?聽完老支書介紹,曾德萍溢出了淚花,沒想到丈夫這麼艱難。

曾德萍也苦,由於沒有丈夫支撐,她只得拖着瘦弱的身體,租了10畝地種高粱,養起母豬和肉牛。有時她指望丈夫幫他一下,剛一下地,一個電話,丈夫又走了。

望着經常這樣匆匆離去的背影,曾德萍不知流了多少淚。一晃,大兒子考了大學,用的錢也漸漸增加。可家裏,僅靠曾德萍一個人,再也支撐不起第二個孩子,上完初中,二兒子乾脆不讀了。

家中經濟拮据,可王宜堂從不叫苦。爲了節省開銷,他連香菸都不敢買,一年四季不見他穿新衣裳。同事都勸他買一個摩托車方便,可他哪裏拿得出錢,藉口自己不會開而堅持走6公里的路上班。

跑摩托的王奇江說,老王坐他的摩托,都是很久了才結一次賬,看得出他很困難。直到他病倒那天,王宜堂還欠着王奇江的車費,所以才讓王照壽幫他還王奇江的賬。

王奇江想不通,王宜堂自己都窮,可爲什麼還要資助別人。翻看王宜堂生前筆記,他似乎明白了很多,也與大家一起回憶與王宜堂在一起的畫面。

春雨潤大地,春風拂英靈。下葬王宜堂那天,全村老幼都來送他——春天裏,他迴歸大地,化作泥土,去滋養三漲水村的另一種生命。一場春雨,打溼了鄉親們的雙眼,一陣春風,帶走了鄉親們的思念。王宜堂,這個“不稱職”的丈夫、一心裝百姓的村幹部的名字,在春天裏浸潤着九倉大地,也流淌在每一條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的戰線上。

  王宜堂先進事蹟材料【篇二】

5月10日,貴州省委決定,追授王宜堂同志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同日,遵義市委決定,追授王宜堂同志爲“遵義市優秀共產黨員”。

王宜堂,男,漢族,仁懷九倉人,1968年4月出生,2005年參加村級工作,200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仁懷市九倉鎮原橫岔村治安調解員、三漲水村村委會副主任、主任,村黨支部副書記。2017年2月15日,王宜堂同志在通知困難羣衆體檢的途中,因突發腦溢血倒在了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第一線,年僅48歲。

王宜堂同志是全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中的先進典型,是全省農村黨員的一面旗幟,是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先鋒模範。在擔任村幹部的11年裏,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盡心盡責、任勞任怨,認認真真幹好組織交給的每一項工作,是“老黃牛”式的好乾部。

王宜堂同志是全省廣大農村黨員的先進代表,是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的模範標杆,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優秀代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開展學習王宜堂同志先進事蹟活動,學習他信念堅定、忠誠踏實的品格,學習他牢記宗旨、一心爲民的情懷,學習他以身作則、恪盡職守的擔當,學習他堅持原則、公道正派的作風。立足本職、紮實工作,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

各級黨組織要把向王宜堂同志學習與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結合起來,與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自覺對標看齊,把學習王宜堂同志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體現在推進工作的行動上,落實到脫貧攻堅的實踐中,擼起袖子加油幹,邁開步子加快乾,走好新時期的長征路,爲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而努力奮鬥,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