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關於端午演講稿(精選8篇)

關於端午演講稿(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衆,演講人圍繞着主題講話的文稿。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演講稿對我們的作用越來越大,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演講稿(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端午演講稿(精選8篇)
  端午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恐怕最多的是屈原老師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佔領,心如刀割,但又不忍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農曆五月初五,他寫完自己最好的鋼筆《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出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涌向汨羅江向他致敬。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扔進河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屈博士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並用彩色絲綢包裹的方法,這就是糉子的原型。

是什麼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的詩人跳入洶涌的河流?是關心國家和人民,熱愛祖國的心。

祖國母親用身體爲我們撐起了一片晴空,開闢了成長的沃土。今天,我們不需要放棄生命來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我們只需要把熱愛祖國的信念融入到我們的日常行動中:努力學習,尊敬老師,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今天,當我們重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難道不是對祖國熱愛的一種表現嗎?

棕樹葉香,又一個端午節來了。讓我們一邊品嚐美味的糉子,一邊重溫屈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的愛國精神。

謝謝大家!

  端午演講稿2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保守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痛,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溺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只僅是一個保守節日的得失,不只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保守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保守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保守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保守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

  端午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早上好!

昨天是端午節,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5月5日是端陽,門口放滿了艾。吃糉子,撒糖,賽龍舟。

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民亡,所以在五月初五投了米洛江。屈原沉入河中後,古人將竹筒中的米丟入河中,成千上萬的船隻燃起熊熊烈焰,吶喊鼓譟,以嚇跑惡龍,從而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第二,端午節是健康的節日。端午節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季節。爲了避免疾病,古人在端午節時插入艾葉,驅趕蚊子、蒼蠅、昆蟲和螞蟻,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爲這一天人們會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極具氣勢和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節比賽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人民團結。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早在晉代,糉子就被官方指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泡糯米,洗糉子葉,包糉子,糉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形狀有四邊形,圓錐形,菱形。從餡來看,北方有很多包棗;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各種餡料。可謂是香葉,好吃的餃子。

同學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希望我們能以愛和珍惜成爲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最後,我們來談談安全性。天氣越來越熱,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不得在施工現場的河邊、池塘、湖邊或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或游泳。

2、學生外出游泳,必須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方便救援,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3、游泳的時候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太飽,太餓,太累的時候不要在水裏游泳;

4、游泳時要有自救知識和能力。如果發生抽筋,要自救,大聲呼救,避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打架,不要互相玩耍;不知道水深和水底就不要潛水;患有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人不應該參加游泳,以避免事故。

5、不要逞強好勝。有的人覺得自己水質好,表現好,喜歡長時間游泳或者在深水中做各種動作。

謝謝大家!

  端午演講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xxx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在節日中,我們一早就起來。忽然我聞到了一陣清香,我跑過去一看,啊!好大的一盆糉子呀!真香呀!饞死我啦!再看看旁邊的盆裏,哇!還有一大盆雪白的鴨蛋和蒜頭看上去真可愛,好想吃呀!媽媽說:“趕快去洗臉刷牙來吃呀。”我洗完後,趕緊圍着桌子坐了下來,爸爸將糉子、鴨蛋、雞蛋、蒜頭端到桌子上。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吃完了早飯。

然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黃鱔、莧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呢?媽媽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我還是不明白只好點點頭,後來,媽媽又帶我去買一些綠油油地艾草回家了。媽媽又用艾草泡水給我洗澡,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用艾草洗澡?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叮你了”。媽媽又用剩下來的插在門上,我又問媽媽爲什麼要把艾草插在門上?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會飛到我們家了”。

洗完澡以後,媽媽又告訴我端午節還有一個名字叫娃娃節。最後,媽媽又把五顏六色絨線戴在我的手上,今天我知道了許多端五節的知識,真開心!

  端午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提到端午節,不得不說一說糉子,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而糉子則是爲了不讓河裏的魚把屈原給吃了,所以包糉子扔到河裏,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一說糉子,那各家包糉子是少不了的,我家就是這樣。

準備幾片竹葉,浸泡過的米,還有一些餡料,這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了。

準備好後就可以開始了,用竹葉卷出一個角來,接着先放一些米,到一半就差不多了,然後再把什麼餡料,或者是醬料放進去,最後再鋪一層米就可以了。

不過這還不夠,包糉子當然是包的了,現在就要把竹葉包起來了,首先把上面的竹葉翻下來,接着捏成一個三角形,把三個角都捏出來後,還有多餘的一些竹葉就把這些順時針的翻過來就好了,最面把包好的糉子蒸一下就大功告成!

做好糉子當然要品嚐了,不然光看着也沒啥意思。將糉子領出來,一陣竹葉的清香散發出來,接着撥開開竹葉就是一層呈黃色的米,一股股糯米的味道,光是看着就流口水,咬下一口來就能看見藏在深處的“寶石”,如果有糖或調料,伴着這些吃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包糉子是如此的簡單,吃起來是如此的美味,如果大家想吃的話可以到我家來吃,在這裏祝大家端午快樂!

  端午演講稿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到這天,人們就會吃棕子、賽龍舟。可是,你知道嗎?現在吃棕子可要注意了,棕葉一開始是青綠色的,正常在煮過之後葉子都會呈深綠偏灰黑色或是暗黃色,不會呈青綠色,如仍是青綠色的棕子,可千萬別吃,因爲這種棕葉含有大量的銅。

今天早上,爸爸叫我起來吃早飯,我一起來,就問:“有棕子吃嗎?”“沒有,吃稀飯。”我說:“啊,不吃棕子還算是過端午節?”“噢,好吧,我和你媽媽現在去菜市場買,你在家看書等着。”

沒想到爸爸和媽媽一回家,爸爸急忙換了一身迷彩軍裝要出門,我急忙問:“爸爸,你幹什麼去呀?”,爸爸只說了一句“單位有事”就出門了。

爸爸出門之後,媽媽問我餓不餓,要不要先吃點飯?我說:“現不餓,等爸爸回來之後一起吃吧!”可沒想到一直等到十一點多,爸爸才終於回來,媽媽笑着說:“看來我們今天只要吃兩頓飯了。”然後,媽媽和我就開始端菜上桌,我們一家三口說着笑着一起高高興興的吃飯了。

吃完飯,我們一起觀看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節目,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端午演講稿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現在的已經作爲我國法定假期了,這充分證明我們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重視度增強了許多。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國外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