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8篇大綱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8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中國傳統文化作爲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8篇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1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漫漫中華五千載,悠悠歷史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錘鍊,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超凡智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讓無數英雄爲之折腰。

走近她,你可以感受到那淡淡的墨香絲絲縷縷沁入心肺;觸摸他,你會發現那可焦灼不安的心在不經意間變得平和恬淡;細細品味,又如香茗入喉,甘醇入腹說不出的舒服通泰。中國傳統文化啊,沒有誰不爲你輾轉反側,沒有誰不被你折服!

讓我魂牽夢縈的傳統文化啊!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你,欣賞你愛你呢?英國哲人查爾斯說過這樣的話: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爲,播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我願在學生心裏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進而成爲蔚藍的森林!

你聽:“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這是我和學生利用大課間在學習《弟子規。》,一年多以來,我們吟誦着他,學習着他。穿行在他的精神中。踐行他在生活中。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業之力;少了攀比之誘,多了愛崗之意。學生之間,禮貌用語多了,髒話惡語少了;友愛互助多了,驕橫奢侈少了;追逐打鬧少了,讀書學習的人多了。這點點滴滴不都是傳統文化的恩賜嗎?傳統文化以它聖潔的光芒沐浴着我們的身心,撫慰着我們的心靈。

你看,我班的“經典詩詞誦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從”青青之襟,悠悠我心”中對愛情的大膽潑辣,到“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千古絕唱,從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到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每一篇都讓人流連忘返,每一篇都激盪人心。再往後,不管是唐詩的浪漫感傷,還是宋詞的豪邁婉約;亦或是元曲的寧靜致遠,還是明清小說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每一篇都字字珠璣,每一首都是凝固的音樂,每一首都是永恆的生命!

在我的引領下,學生暢遊其中,領略其非凡的魅力,感受其含蓄雋永體味其悠遠神韻。不知不覺間,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獲得了靈魂的精華,打開了思想的另一扇窗,看見了另一片蔚藍的天空。“唯見過天地,方知己渺小”,在浩瀚無邊包容萬象的傳統文化前,我只是帶領學生領略了他的冰山一角,走近她,品味他任重而道遠。但我無怨無悔,傳承傳統文化,我甘願做踐行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傳承文化,嘔心泣血。”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2

每個國家都有着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它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士大夫,名叫屈原。他被楚王流放了。當楚國滅亡時,他心情十分悲痛,於是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江水之中。

當附近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後,一些漁民划着小船去打撈屈原大夫的屍體。一位老中醫將一罐雄黃酒倒入江水之中,說蛟龍怕雄黃酒,倒入雄黃酒,蛟龍就不會傷害屈原大夫了。還有一些居民將米飯用稻葉和五彩絲線包起來,扔進湖裏,這樣,魚蝦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噬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了。就是這些行動,漸漸地演變成後來的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

所以有些人也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大詩人的節日。

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吃飯時握的筷子,就說明了中華民族是用筷子吃飯的。還有我們日常交談中使用的漢語,也說明了我們中國人是用漢語交談的。

這不,轉眼間又到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和“福”字。我們中華民族貼“福”字時,喜歡把“福”字倒着貼。這是因爲:“福到了”與“福倒了”諧音,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

接着,在大年初一,人們都會互相走訪、問候,這就是所謂的“拜年。”

其實,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3

今天一起牀,我看了看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月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爲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裏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裏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裏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糉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糉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糉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着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糉,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糉葉,右手將糉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糉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糉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糉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糉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着說:“糉葉沒有破,是因爲你沒有摺好糉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糉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糉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糉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糉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着包了幾個糉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着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爲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4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身爲中國人不僅應該學習優秀文化,還要傳承傳統美德。

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這五千年的延續和發展,我國形成了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我們也要學習這種民族精神。

我們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

中國神話,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面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說,宗教,舞蹈,戲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分。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也是作爲中華民族信奉的圖騰,龍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質和神奇的傳說。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爲人中之龍。

無論是什麼中華文化,我們都應傳承下去,從現在開始,"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境界。努力學習優秀文化,傳承傳統美德。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5

“傳統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薰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蘊。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裏,成爲一生的底色。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裏都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裏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裏顯現着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着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裏唱響。《雅舍談吃》中,樑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衚衕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裏,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羣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爲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爲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癡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裏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6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爲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爲娛樂禮儀型,成爲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爲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爲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7

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浙江紹興演社戲,大家讀到魯迅先生的`《社戲》就是我爺爺帶領的戲班子在農村演的。解放後我爺爺帶領的“社戲劇團”改成“浙江紹劇團”。

60年代初的彩色戲劇影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裏的老猴王就是我父親演的,我還有一個哥哥“小六齡童”,在裏頭演花果山的小猴子,“報,外面來了一個豬八戒”(但是很不幸,二哥在17歲時得白血病去世了。很多年前有一部劇《猴娃》就是描述我哥的,因爲這件事,所以我現在出任中國白血病基金會的大使。)這個豬八戒是誰呢?是我伯父,伯父藝名叫七齡童。所以我的家庭因爲猴戲的緣故都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看過《藝術人生》西遊記專輯的觀衆知道,首播那天正好是雅典奧運會開幕。當時編導打電話說很擔心收視率。沒有想到播出後竟是《藝術人生》創辦以來收視率最高的一期。好象我們青年觀衆很多都喜歡美國西部大片,或者一些港臺演員,其實真正屬於我們國家傳統的民族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是從小就跟父親學戲,但其實我小時候的性格是不喜歡從藝的,很內向。在我哥哥去世前,66年4月,當時我才六歲,他跟我說:我要死了。我問:什麼是死?他說:你再也見不到我了。我問:怎麼才能見到你呢?他說:當你演成美猴王那天就能見到我了!其實哥哥是一種啓示,他不可能跟小孩說很多理想,就用最樸素的話鼓舞我。我也拿他的遺言當成自己的動力。但我真正進劇團很晚,進了浙江崑劇團。我就在這個劇團學習成長,拍《西遊記》之前一直在這裏工作。崑劇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

2000年,我和父親、還有《西遊記》劇組的演員,專門到西貢給觀衆演出,非常受歡迎!包括越南在內的很多東南亞國家,甚至有人說中國怎麼有一個叫六小齡童的人長的跟猴子一樣呢?88年《西遊記》在新加坡很轟動的時候,我們劇組去演出,本來計劃演3場,後來演了11場,非常轟動,當時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

還有一位80歲的老太太給我寫信說:因爲很多人家裏沒有電視機,所以播《西遊記》時,大家都圍在一起看!我們越南人都會唱《敢問路在何方》,播《西遊記》時,街上不光小偷沒有了,連警察都沒了!

她還寫了讓我感動的:當時,越南與中國有一些小摩擦,就像一個家庭裏的兄弟姐妹有分歧一樣。當時我也有一些偏見,對中國有些不理解。但當看了《西遊記》後,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應該像師徒四人一樣團結一致,爲了理想一起堅持到最後取到真經。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體現。

《西遊記》成就了我和我的家族,甚至是中國的猴戲藝術!我記得有一個鄭州大學的女生給我寫信說:吳承恩賦予孫悟空是一個生命,六小齡童賦予孫悟空是一個血液。我當時非常感動。其實中國很多人在演孫悟空,不是隻有我們章家,我們屬於南派猴戲風格,而北派也有很多人像李萬春都演得非常好。觀衆喜歡我,是因爲我趕上這個時代,趕上這麼一個好的氛圍。80年代初,爲了把吳承恩的創作以最好的方式延續下來,我們拍了17年,在創造吉尼斯世界記錄的同時也把我拍老了。我今年已經47了,觀衆支持我不是因爲我多帥,而是因爲大家支持我們的藝術、支持我們身上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8

2012年12月10日晚,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聚光燈下戴上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莫言是以一箇中國人的身份,先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東方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論是琴棋書畫禮樂漢字騎御,還是四書五經,文房四寶、四大發明,亦或是“以和爲貴”的傳統文化精神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中國禮儀文明。都蘊含了太多不爲人知的深沉積澱。炎黃子孫正是在這方厚土上傳承發展,便有了中國人獨有的東方氣質。

東方氣質是對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我們的先輩前赴後繼,付出生命與血的代價,推動時代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從倉頡造字,大禹治水,周王分封,秦掃六合,到辛亥革命,八年抗戰,我們的祖先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美與真理。這是中華民族千年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東方氣質是對美和真理的獻身精神。是捨生取義的文天祥,是“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吉鴻昌;是朱自清寧願餓死不食美國救濟糧的錚錚骨氣,是林則徐堂堂正正的浩然正氣,是諸葛亮寧靜致遠的字字珠璣!

東方氣質裏有包公的鐵面無私,有元代的橫跨歐亞的霸氣,有諸葛孔明鞠躬盡瘁的忠心,有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淡薄,有木蘭願代父從軍的凌雲壯志,有昭君遠嫁匈奴的勇敢,有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情畫意。他們是千年青史之中的一抹重彩,是東方之冠上的閃耀的寶石。東方氣質,在禮貌儒雅,舉止優雅。

千百年來,家庭學校對我們所有良好行爲的細緻入微的薰陶、理解與內化,使這些傳統美德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或許是順手將光潔的地板上的不和諧的紙團扔進垃圾筐,或是不小心被別人踩到時報以諒解的微笑,或許是得到他人幫助時致以感謝的微笑,亦或是在出入不同場合時禮貌的瞭解規定規矩。點點滴滴中顯示出東方人純粹而良好的文化教養和習性美德。

周恩來總理是東方人純粹儒雅氣質的凝聚,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東方永恆的魅力。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他一生的光輝業績和淵博學識。過人的智慧和傑出的才能。高升品德吞吐日月。他的去世曾是中華大地上億萬人侍立寒風哭英靈的曠古悲慟。讓聯合國爲他降半旗。

回顧歷史,無論是如魯迅,胡適,蔡元培,梁實秋等國學鴻儒,還是華羅庚,丁肇中,鄧稼先,錢學森等世界級科學家,無不是在接受祖國良好文化薰陶之後遠渡重洋,接收西方文化思想,最終成爲學貫中西的中華學人,他們的成就,無不受益於早期中華傳統文化之本的影響。

面對如今現代化的世界,流淌着東方血液的我們更要具有足夠的世界眼光。審視我們的不足與疏漏,以理想,包容的態度去借鑑吸收一切健康優秀的外來文化。我們不僅僅是擁有千年歷史的國度,更是一個年歲賞輕的國家,我們要繼承發揚,也需要充實與完美。全球化趨勢讓我們學會了瞭解世界,那我們更要讓世界明白我們的氣質與內涵。

那麼從現在開始吧,寫下每一個遒勁有力的的漢子,念出每一句抑揚頓挫的中文,揚起每一個自信豁達的微笑,告訴全世界,我們就是中國,我們就是東方,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