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初二關於端午節的演講稿

初二關於端午節的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衆。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演講稿對我們的作用越來越大,怎麼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關於端午節的演講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二關於端午節的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初二x班的xxx,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瞭解端午節來歷,弘揚傳統文化》。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

它是一個充滿人倫關懷的節日,我們的先民很早就將它過成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龍舟節”“詩人節”“糉子節”“衛生節”“女兒節”,衆多節日名稱讓我們感受到端午的節日溫度。

它是一個彰顯家國情懷的節日。一個民族需要有靈魂,端午正是追念與崇拜高尚靈魂的節日。“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潔,成爲端午節中國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宋代蘇軾在三峽地區親見屈原故鄉人在端午水上競渡追念屈原的情景,寫下“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的詩句,爲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節日畫面。屈原等歷史先賢的精魂依然傳承於故鄉的江河大地。時至今日,每到端午,人們在江上拋糉子、賽龍舟、吟唱招魂與安魂曲。“有也回,無也回,莫待江邊冷風吹”的古老歌謠,依然迴盪在屈子故鄉人的心頭。秭歸人以糉子象徵屈原的經歷與人格,當地流傳着這樣的《糉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原本是夏至時節象徵陰陽二氣互相包裹的'時令食品糉子,成爲屈原人格象徵的紀念物。節日的自然屬性向歷史人文屬性的昇華,在漢魏六朝時代已經發生,它賦予端午節日以靈魂,將其從普通節日提升爲重大民族節日。

20xx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當代中國是開放的中國,端午節作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面向未來的節日。端午節傳遞家庭溫情、衛護個體生命、追念歷史先賢、激揚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卓越的文化創造。作爲中華兒女,我們要繼續傳承發展民族節俗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向世界奉獻我們優秀的節日文化遺產。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凝聚和沉澱。宣揚偉大愛國精神,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從端午節開始。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