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講稿,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端午節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通過以往的學習我們不難明白端午節背後的歷史是極其悠遠的,濃厚的人文情懷形成了我們的傳統佳節自然是要好好探索一番,事實上端午假期以及豐富多樣的過節形式讓這個節日深受我們的喜愛,因此我也想和同學們分享自己對端午節的看法以及對背後故事的探索。

在我的童年回憶裏端午節給我的印象就是能夠吃到美味的糉子,畢竟對於小孩來說糉葉的包裝設計永遠都是那麼有吸引力,剪開纏線並撕開糉葉以後便能夠看到裏面的美味糉子,即便只是沾上些許白糖都能夠讓人對糉子的`味道感到難以忘懷,正是因爲有着這份情懷讓我對每年的端午節都充滿了期待,在我看來能夠在端午假期吃上一份糉子也是令人感到愉悅的事情,而且後來我還在爺爺奶奶的教導下嘗試自己包糉子,雖然糉葉並沒有完全包好卻也通過初次嘗試讓我體會到不一樣的端午情懷,看似久遠的回憶卻讓是我開啓端午文化探索的開端。

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讓我瞭解到屈原的愛國故事並對此心生嚮往,這也讓我意識到端午節背後的故事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若是隻將注意力放在糉子等食物身上無疑顯得自己的做法過於膚淺了些,事實上當我對屈原有了更多的瞭解自然也會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感到憤憤不平,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對現在美好生活的珍惜以及努力學習,而且端午節的知識也有許多值得自己去學習的地方,我得保持對學習的專心並努力提升自己的成績才行,只有能力得到提升以後才能夠更好地弘揚端午節之類的傳統節日。

現如今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讓我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認識,但隨之而來的還有肩上沉重的責任感讓我比較重視,畢竟無論是升學的壓力還是老師對我們成績的期待都應該認真對待才行,所以端午節的到來也讓我難得鬆了口氣並有了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學習方面的問題,事實上現在的我已經能夠正確地看待端午節並享受節日帶來的氛圍,而且我也意識到作爲高中生的自己也應該弘揚端午節並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方面的知識,畢竟對傳統節日的保護也相當於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自然得予以重視。

希望所有同學都能夠在端午佳節享受溫馨而美好的氛圍,相信和家人一起過節的我們也會因爲擁有端午節的美好生活而感到高興,當度過端午節以後我們也要重新投入到學習中去並更加努力才行。

謝謝大家!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謝謝大家!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明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春末夏初我國民間最盛大的一個節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民族的認同。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就比如端午節,大多數人恐怕只知道吃糉子的一種習俗吧!而端午的其它一些習俗已經遠離我們而去。

第一種說法,也是關於端午節流傳最廣的說法,過端午節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最終投汨羅江而亡。楚國民衆知道後十分哀傷,駕船奮力營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糉葉包米飯作成糉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是比紀念屈原更古老的的說法,過端午節爲了“除瘟去病”。端午節正值農曆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惡月”之稱。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靜養爲養生原則,有的地方還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毒。因此,“除瘟去病”是中國普通百姓過端午的一大主題。

過端午節還有第三種說法,是爲了“祈雨”。端午時節正是水稻生長的旺盛時節,而此時雨水稀少,因此人們借包糉子,來引誘天公下雨。另外端午這天賽龍舟也是爲了求雨,人們攪得水面天翻地覆,是爲了不讓龍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龍”引出來。

由此看來,一個端午節就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端午虔誠的紀念,無疑展現了我們華夏禮儀之邦的.高尚傳統。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比如,春之將至時,人民以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未來的希冀,這是中國人賦予春節的原始意義,而清明後的播種和中秋的收穫,更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品質……

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除了要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更重要的是要自覺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承者。從詩經的嚶嚶囈語,到楚辭漢賦的鋪採摛文,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中顯得那樣熠熠生光、璀璨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4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高中端午節演講稿5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是來自高x班的xx。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後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糉以及掛艾葉菖蒲。

糉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糉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爲其準備“筆糉”,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於端午時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希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於傳統文化的崇敬。糉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着地域的不同而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於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爲家中淨化空氣,吸菸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着人們對家裏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爲了驅散魚羣,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吸收端午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最好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於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