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通用7篇)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徵文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徵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通用7篇)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1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其中既有共性,更有個性。在個性方面,有的突出學習之風,有的彰顯勤勞之風,有的信奉孝敬之風,有的倡導節儉之風。所謂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指的是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共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價值追求的總和。從文化學的角度評說,又可理解爲一種家庭文化或家庭精神。

良好的家風是一本既多彩又鮮活的教科書,伴隨着孩子健康地成長。它雖沒有文本要求掛在牆上,沒有條目細則放在牀頭,但卻在無形和潛在地發揮着教育功能,對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家庭成員特別是家長的言談舉止影響孩子行爲,陶冶孩子的情操,是他們成長的風向標。一般說來,學習型家庭的孩子喜歡讀書,勤勞型家庭的孩子熱愛勞動,和諧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禮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風都會在孩子的意識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於他們性格、品質、價值觀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風中,心情舒暢、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學習奮進;反之,則精神空蕩、心神不寧、態度消極、學習鬆懈。這便是家風的重要性,便是家風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家風是一種家庭文化的積澱、倫理道德的傳承。在現實生活中,要把握傳統和現代之間內在的承接性關聯,注意反映時代的特徵,也要繼承傳統的經典,要重在建設上下功夫。建設和諧的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風,關鍵在於主要成員的學識、修養、氣度和作風。家長之間關係正常,互相尊重、謙讓、理解、寬容,孩子感受到的是溫馨、和睦的真誠親情。家長習慣讀書學習、善於思考,孩子品味到的是勤奮和不懈的精神追求。家長愛崗敬業、勤儉持家,孩子體驗到的是認真踏實的作風。也就是說,家長想把孩子塑造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應首先成爲什麼樣的人。

家風雖是家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無痕、潤物無聲。它通過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的日常生活準則、行爲習慣和思維方式,經常對孩子進行直接的教育和影響,往往比單純說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僅影響孩子的現在,還會作用他們的未來。要形成好的家風,父母應以身作則、爲人表率,不斷提高個人的修養,力爭將家庭變爲孩子德行修煉和素質增強的課堂。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2

衆所周知,我國是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薰陶着我們每一個人。良好家風、家訓、家教會讓我們更優秀。

我家的家風是尊老愛幼。我們家有六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弟弟。每次家裏有了好吃的,弟弟總是先給爺爺奶奶。然後纔給我們幾個分一分,這個誰也沒有教他,他自己就懂,因爲平時爺爺奶奶總是把好吃的留給我和弟弟。你別看他人小,他可都看在眼裏,自然就學會了。在我家裏,良好的家風讓我和弟弟體會到濃濃的親情,讓我們學會感恩。

我家家訓是:“誠實守信,自強自律。”媽媽經營的商店做到了貨真價實,誠實守信。從正規渠道進貨,童叟無欺。讓人們放心購物,滿意而去。爸爸在工作中總是嚴格要求自己,盡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有一次爸爸到了下班時還沒回來,很晚纔回來,原來爸爸把今天加量的工作做完,爲工人明天的工作安排好。這些都給我和弟弟做了好的榜樣。在生活和學習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影響,是我爭取做到老師和同學眼裏是一個誠實可信,自強自律的好孩子。

媽媽常說:“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要小瞧了每天一點點努力,就會取得很大的進步。”這已經是我們家的家教了。弟弟剛上幼兒園時,又哭又鬧。但是媽媽每天都會堅持送他去,只要他去了媽媽都回她姐都會給她剪一朵小紅花貼在牆上鼓勵他,慢慢的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愛上學的好寶寶了。我家的家教不僅改變了弟,我也深受其益,在學習上我一直堅持這個方法。讓我的數學成績由原來七十多分,八十多分到現在是九十多分啦!所以我特別喜歡我們家的家教,它給我帶來了自信,讓我更優秀。

我能生活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風,嚴格的家訓、家教的家庭中,感覺特別驕傲和自豪。我希望能成爲一個對家庭、祖國有用的人。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3

“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着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儘管大家對家風並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儘管家風有着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裏,家風其實有着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於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爲原則和品德規範。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裏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爲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爲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爲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儘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

從表面上看,家風僅僅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其實不然。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家風對一自己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爲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氣,家風無時無刻不在淨化着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

家庭具有好家風才幹爲社會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風刻畫的官員更能變成公民的好公僕。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4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些好習慣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而好習慣的來源則是來自於我們家的家風家訓。

我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從小媽媽就對我們三姐弟說你們姐弟之間一定要相互友愛,互幫互助,姐姐要讓着弟弟妹妹,弟弟也要尊敬姐姐,保護姐姐,雖然有時候我們會打打鬧鬧的,但是絲毫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因爲我一直都記得媽媽說的一家人就應該相親相愛,這就是媽媽的家訓——相親相愛。

爸爸經常不在家,一回到家就喜歡把我們三姐弟叫到一起然後詢問我們最近的情況,比如說:學習怎麼樣呀、你們有沒有打架呀之類的問題,然後就開始對我們灌輸他的思想。學習一定要認真,雖然說學習不能決定一切,但是如果你連學習都掌控不好,你如何掌控以後的工作,以後的生活呢?我偷瞄了一眼姐姐跟弟弟,姐姐似乎聽得很認真,弟弟一直看着爸爸,而我好像只記住了爸爸當時說話的感覺,真正聽到耳裏的話就是要認真學習,這就是爸爸的家訓——刻苦學習。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奶奶每次要開始跟我們講道理的時候,這就是她的開場白,我們家人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會心一笑,默默的找個小板凳坐下來,靜靜的聽着奶奶的家規。昨天我故意放了幾個硬幣在桌上,看你們幾個小孩自不自覺會不會直接就拿走去買吃的了,不過還好,我看到你們三個都看到了桌上的錢但並沒有人去動它,所以這一點是值得表揚的,做人就應該如此,不能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即使這個錢是在你家的,但是那個錢它不是屬於你的,你就不能拿,懂嗎?我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懂!然後奶奶就繼續說,我們做人就是一個良心,如果連良心都沒有了,那這個人活着也沒有什麼意義了,你們知道嗎?我們再次同聲回答:知道!然後這節課就算是結束了,奶奶愉快的起身離開了,我們大呼一口氣,結束了。這就是我們家一直在堅持的家風——誠實善良。

我們家的家風就像一縷清風緩緩吹來,潛移默化當中讓你把這些家風家訓熟記於心,並且真正按照這樣去做。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5

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傳承至今,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是因家庭背景、文化差異而有不同表現形式。我的家風沒有詩情畫意,聖人之言,就叫做多讀書、善做事,實實在在過日子。

古人云: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我也算是出生於書香之家。老家在農村,聽父母說,我的祖父就曾是白馬湖畔有些名氣的教書人。祖父、父輩也都是讀書人,我的伯父和父親還不到20歲,就在家鄉從事私塾教育了。我的家自古以來一直也種些田,且家境一般,但一代代人教子讀書,本分、敬業的傳統始終不變。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年邁的曾祖母逢人便嘮叨:“養兒不讀書,如同養羣豬。”老人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從小讀些書,將來立身處事有好處啊!這些雖顯粗俗的話,卻給我影響深刻。我的父母生我們兄弟五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但父母不忘家訓,竭盡全力讓我們讀書,最低也讀到初中畢業。當年這樣的舉動,連一些好心的鄉鄰也質疑我父親,你老先生家裏日子過得這麼艱辛,爲什麼不讓大些的孩子早些回生產隊掙工分?父親只是苦笑而不答。

父母對我們的`讀書、爲人要求很嚴。學期結束父親必查成績單和老師評語,既要有好成績,更要有在校的好品行。母親則更多要求我們從小學會持家、待人,向好人看齊。我們也總能讓父母聽到來自學校或社會上好的評價。

父母不僅說得嚴厲,行事也是堪稱表率。父親後來在鎮上一個單位工作,離家也就十里遠。可除春節外,我們從來見不到他認真休一天假,偶爾晚上回趟家,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趕回單位。我們問他爲什麼要這樣辛苦,他說:“作爲單位員工,就應當以單位爲家,再說,這也是我家的飯碗啊!”這種敬業精神,也影響我一輩子。

我早年在鄉醫院工作,經常是值了夜班,白天還堅持上班,並努力讓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態度達到最優。後來,我轉到政府機關從事文祕工作,幾乎也是沒日沒夜地工作,經常寫材料到凌晨一兩點鐘,第二天也照常上班。自己有時也覺得很辛苦,但與父輩們的工作態度和要求比,也就不算什麼了。那些年代裏,我幾乎年年獲得表彰和好評,也在政治上有了進步,自己還是感到欣慰的。

工作之餘,我是從不放鬆學習的,每天必看新聞聯播,看一些專業書籍。我們是文革期間高中畢業的,沒有讀大學的機會。在機關工作期間,我擠出時間複習考試,上了大專班,實實在在地完成了十多門學業的考試而獲得畢業,也終算是圓了我的大學夢。我們家這輩人,通過讀書學習,都很好地改變了人生。我有一個弟弟,也是高中畢業後,就從事教學工作了,由於他刻苦鑽研教學業務,自學了本科,後來成爲我縣爲數不多的特級教師和全市的學科帶頭人。這些,應該就是與其良好的家風傳承不可分的。

現在,我雖然退休在家,仍能一以對峙之的堅持讀書看報聽新聞,有時還做些筆記,寫寫心得,牌桌上的玩意我是從不沾邊的。此外,我還熱衷於義務參加一些關心下一代的公益活動,接送孫輩讀書,還經常免費指導一些慕名而來的學生寫書法。這些讓我感到很充實,也薰陶了我們的下一代人。我那讀小學的孫女,學習成績算不上最好,但她知道節電節水,懂得同情與感恩,舉止文明,平時從不亂拋垃圾、不闖紅燈,吃飯不落一粒米下地,隨手關電器。已經初步有了一個健康文明的生活態度。

良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社會,傳承好家風,就是傳遞正能量,需要我們這一代人潛移默化傳好接力棒,讓好家風、好家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6

“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謹夫婦,端品行,習勤儉,遵法律,慎交遊,訓子孫,睦鄉鄰,厚宗族,愛國家”,282字熊氏家訓,涵蓋爲人處世方方面面,滋養熊氏子孫300餘年。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15日,走進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獅子口村的熊家坳灣,每家每戶門前、廳堂張貼的熊氏家訓,引人注目。在熊氏祠堂前,老人們正翻看族譜,教導春節返鄉的年輕人學習家訓。

熊家坳灣鄉風文明理事會會長、53歲的熊良勝說,熊家坳灣自康熙十八年,一世祖熊世泰從梁子湖邊熊思欽灣遷居到兩座獅子山間的平地開基後,七世同居,百餘人同財共食,孕育出以“敦厚、仁慈、勤勞、純樸”爲精髓的熊氏家訓。

熊氏家訓載入族譜、家譜,代代相傳,家家戶戶以家訓教育孩子。熊良勝稱,自己年幼時相當頑皮,一次到隔壁灣子偷吃西瓜,父親得知後,不僅以棍棒懲戒,還責令他到祠堂下跪,直到背會熊氏家訓中“端品行”的所有內容方可起來。

如今,熊氏子孫不會動輒被責罰下跪,但家訓傳承及長輩言行舉止已潛移默化融入血液。在南京一所大學任教的熊高強說,遊子在外,待人接物仍時常記着“不給家族丟臉”,家訓中的“慎交遊”,對其影響最大,提醒他言行端正,交友慎重、真誠。

熊氏家訓中有一條是“睦鄉鄰”,熊家坳灣25戶遵此教誨,至今仍親如一家。除夕夜,族人自發買來煙花、糖果、瓜子,架起篝火,圍坐在電視前,一起觀看刻有家訓的光碟,看完後還相互交流。大年初一,晚輩媳婦要挨家挨戶給灣裏長輩倒茶,敬的是紅糖水,寓意甜甜美美。

平時日,灣裏有事,或誰家有難,族人必爭前恐後出錢出力。在去年啓動的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少村民義務修建村道、清理溝渠,無償讓地……爲修停車場,村民熊宣華自願拆除了廚房;中心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需拆除村民熊先華的牛棚和雜物間,他二話沒說,就將其讓出,還義務幫灣裏管理水塘、澆灌花草、維護上山景觀道等;常年在銀川做建築生意的熊大斌,去年特意趕回老家,發揮己長,帶領施工隊建設美麗鄉村,問及爲何要擱下生意來做義務,他憨厚地說,“爲灣子盡一份綿薄之力,應該的!”

在家訓滋養下,村民的敦厚、仁慈、純樸,不只對族人,而是早已深入骨髓。去年9月,鄂州市文聯、作協組織採風活動,一衆人在熊家坳灣露營。當晚文娛活動現場,村民們給採風人員端茶送水,擔心採風人員露營寒冷,又送來空調被,看到被子不夠用,深夜派人到街上又購回十多牀新被子。女作家徐麗玲禁不住高歌一曲《父老鄉親》,來表達感激之情。

爲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該灣將宗祠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十佳婆婆”“十佳媳婦”“美德少年”等,整理出《牽手香樟》、《三炷香》、《獅涎泉》等歷史傳說、名人故事等,將其打造成梁子湖最美鄉愁地。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徵文7

“你家的家風是什麼?”被問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迷茫,因爲大部分人很少接觸到“家風”這一詞彙,我的父母,農民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他們的父母那代也壓根兒沒有什麼家風、家訓、家規之類。他們是典型的農村人,小學沒有畢業的他們,卻培養了我和弟弟兩個大學生。而他們對我們姐弟倆教育最深的,就是一個“信”字,也就是誠信,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吧。

父親幾次提到自己小學沒有畢業的原因,我總覺得他言辭中透着的是委屈和無奈。父親只讀到小學五年級的上半學期,自己選擇了輟學。一夥孩子,調皮搗蛋,年幼的他,被比他大幾歲又比較精明調皮的孩子教唆,一起挖地瓜,卻不知道教唆者還喊來了地瓜主人,其他幾個孩子都很快逃走了,而慢了半拍的父親卻被揪住,並告到學校,說他偷東西。樸實的奶奶無奈地聽着老師的教育,偷偷地抹眼淚,父親聽着無理的責罵,很氣憤,又考慮到當兵的哥哥和比自己還小的弟弟,於是自己選擇了退學,並且開始學習木工手藝。

父親個子不高,看上去很不起眼,可是但凡請他幹活的人對他的手藝總是讚不絕口,他出色的手藝就來自於在學徒生涯中紮實的學習、悉心的研究,而他在與這些主顧合作過程中中表現出的爲人處世的原則,更是他積累了好人緣的重要因素,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誠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釘子原則”——到人家幹活,就是一顆釘子,也不能隨便帶走,絕對不佔一顆釘子的便宜。

我的父親用他的一言一行教導子女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誠信的人。他堅信,社會上凡事都是公道的。而我師範畢業時,父親也始終認爲考編的政策肯定是公正公平的,自己女兒的失利,是學習不夠,歷練不夠,所以面試不能脫穎而出。無論多少旁人揣測所謂的“暗箱操作”,他對自己的女兒總是這麼說:“自己有多少本事,總是會發光的。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總是會成功的,所以,不要管別人怎樣,我們不要弄虛作假。”而我,也在父親的堅持和自己的堅持下,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積累經驗,最終進入了教師隊伍。

誠信是金,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在我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也將以“信”來教育他,讓這家風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