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

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徵文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怎麼寫徵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

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1

無論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風家訓,“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家風家訓是什麼呢?今天我就談一談我家的家風家訓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裏的風氣,家裏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後代。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團結向上,孝敬父母。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爲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纔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爲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鄰居之間和睦共處。自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把勤勞、節儉的作風來規範自己的行動和價值觀。我會努力去做,同時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也做到。我現在還能主動向長輩們問好,同學之間搞好團結,有時和同學鬧點小矛盾,是我的錯一定主動向同學道歉,不是我的錯也不追究,退一步海闊天空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纔能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要運動,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好的家風家訓能讓我更加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讓我們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長大爲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我希望我家的家風家訓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家風家訓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要從每個家庭做起,弘揚民族精神。

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2

常言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家庭要想在社會上立起來,成爲社會的健康細胞,就必須按社會對家庭的要求來塑造自己的形象,用社會的道德準則來規範每個成員的行爲,並提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就有了家規和家訓。

現在,“文化”一詞使用的頻率相當高,“食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我們想,應該有更多的學者花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家文化”。如果此論成立,那麼,家規、家訓也應該是源遠流長的家文化的主要內容。

家規、家訓除了有歷史性、社會性之外,還具有時代性。在我們的奶奶當家庭主婦的年代,她用宿命論來約束自己和家人的追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在我們的母親當家庭主婦的年代,她用古老的格言指導自己和家人的行動:“莫貪分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在我們當家作主的今天,我們用社會主義的道德準則來規範自己和家人的行爲。我們提出的家規是:“非分莫得,務實求真。”

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先,我們家規的第一句是“非勞莫取”,後來考慮到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和年老的長輩是可以不參加勞動的,但他們之中,前者是勞動的後備軍,後者是做過貢獻的勞動大軍中的退役者,他們都應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懷和贍養,他們從家庭和社會之所得,是合理的、分內的。因此,就改成了“非分莫得”。要“得”,就要有可得的東西,於是,就牽涉到爲社會做奉獻的問題。只有“務實求真”才能爲社會增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孩子們小時候“務實求真”的故事,十分耐人尋味。在孩子們的童年,我們家庭經濟比較緊張,給孩子們的壓歲錢非常少,但女兒卻到銀行開了一個活期存款戶頭。有一次她看到一掛小項鍊想買,但口袋裏只有幾毛錢,爲了湊足數,到儲蓄所填了一張僅0.36元的取款單。看着這不及櫃檯高的小姑娘如此認真,儲蓄所的阿姨們無不爲之動容。兒子讀大學本科時,參加“外語節”的接待工作,由一位輔導員領着去擡飲料。途中休息的時候,輔導員允許喉乾舌燥的同學們各人打開一罐飲料解渴,這本是情理中事,兒子卻堅持要送到會場等每位客人都有了之後再喝。真巧,剛好就少了一灌,兒子把自己的一灌讓了出來,滿足了每一位客人。

我們的家訓是:發揚傳統美德,追求現代文明;不做金錢奴隸,要做時間主人。

我們家的孩子生活儉樸是出了名的。許多同學善意地調侃他們的`穿着是“知識青年”,還有的戲謔地說他們“小氣”、“摳門”。孩子們不以爲然。他們愛泡書店,雖然爲了買一頓最便宜的午餐,可以跑好幾家餐館,但卻不惜重金買一本珍貴稀缺的書籍。兒子的手錶和牛仔服是他自己的獎學金買的。女兒出國留學的機票錢和制裝費,她說是跟爸爸媽媽借的“貸款”。他們沒有求衣着打扮的“洋氣”,卻十分欣賞西方青年以自立爲榮的風尚。

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的餘德利的一句臺詞現在甚爲流行,那就是:“雖然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作爲劇中一個特定的角色,用調侃的口氣講出這麼一句話,是無可非議、甚至是恰到好處的。但是,處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也這樣認爲,甚至奉爲信條,就不行了!“雖然……,但是……”的語法結構,邏輯重點在“但是”後面。因此,我們願意把這句話倒過來講,說成:沒有錢是不行的,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因爲,世界上有許多東西用錢是買不到的。

我們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但並不主張過那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我們鼓勵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但不容忍物慾橫流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我們追求現代文明的生活情趣,我們會享用一切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但我們不願意、不可能、也不需要用千金一擲的高消費去填補心靈的空虛。因爲,我們有着非常充實的精神生活。

“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這是我們家規、家訓的潛臺詞。

初一學生寫我的家規家訓家風徵文3

央視開展的“家風”大討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在我看來,家風是指家長的言傳身教而養成的家庭良好作風,家風總體上是與社會大環境相關的,家風在受社會風氣影響的同時,又反作用於社會風氣。家風屬於社會文明的範疇,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家風與家訓、家規、家教一樣,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承。

在上世紀相當一段時間裏,是非常注重家訓、家規、家教和家風的,而這四者之中,家教使用的頻率最高。比如評價某一個人的品行,多以這個人“有家教”或“沒家教”來形容,現如今被用爛的“素質”一詞,在當時根本不流行。家教之下,家風和家規也是經常使用的,比如稱讚某個人家,總是說“這個人家的家規重、家風好”等等,至於家訓,尋常人家是比較少見的,畢竟寫得《朱子家訓》之類傳世佳作的,多爲學富五車之人。

話又說回來,寫不了家訓的尋常人家,也不乏各種各樣的治家格言。象我家裏,父親是行伍出身、母親是普通工人,但“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是他們三天兩頭用來敲打我們兄妹三人的。在小時候,記得我家的家規特別多,什麼“笑不露齒、食不出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積善積德,尊老愛幼”云云,記得大妹妹一次吃飯時咀嚼出聲,臉頰上立即捱了老爸的一筷子,馬上就熱淚盈眶,我們更是抿緊了嘴咀嚼。

家規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記得那時還沒有空調,連電扇都是稀罕之物,夏天酷熱難耐之時,我們都習慣在門前空地邊乘涼邊吃晚飯,我和兩個妹妹負責搬桌椅、端飯菜,然後坐在小椅子上等大人們下樓,只有等外婆端起飯碗或老爸端起酒杯後,我們兄妹三人才端碗開吃。那時候許多鄰居也在空地上吃晚飯,孩子多的家庭有時哄搶得厲害,就無形中有了對比,時常聽到鄰居們誇獎我家小孩規矩好、有家教。每次聽到鄰居誇獎,我們發現父母親都是暗自欣喜。

走上社會後,從實踐的一些反面事例中,更感覺到家教匱乏對人生的妨害。記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們公司召開職代會,在代表上食堂就餐時,時任公司行政(後勤)科長的Z君,仗倚自己分管食堂而闖進分餐間,給自己挑選看得中的(抑或是大一點的)份菜,衆目睽睽之下的伸手,氣得公司總經理臉色鐵青,加上此君吃相不佳,咀嚼時青筋直露,聲音巨響,遂成同事間一段笑談;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個晚上,公司黨政班子商討提任後備幹部事宜,年近升職極限的他,或許是害怕趕不上最後一班車,竟躲在會場門外學潛伏。因女書記突然開門上洗手間而躲避不及,連人帶畚箕一起跌倒(在假裝掃地),弄出巨響震驚全場,淪爲笑柄的同時,更是斷了前程,許多同事得知後搖頭,連稱“家門不幸啊”!

中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是以無數家庭的優良家風爲基礎的,在注重素質的當代,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又重新被喚醒,這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