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2022年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範文(精選6篇)

2022年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徵文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知道徵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年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2年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範文(精選6篇)

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1

熟話說:“民以食爲天。”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糧食,如今是一個節約型社會,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相當有必要的。一年級我們就學過《鋤禾》,我們明白農民伯伯的辛勞。

我們國家不知有多少人在捱餓,有多少人在爲食物而煩腦。我們應該貢獻一份力量。當然不一定要去捐款,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就可以。每天吃飯不掉一粒米,好好珍惜糧食,保證不浪費。哪怕一天節約一粒米,一年之後也有半碗米飯呀。

媽媽常常教導我,吃飯別掉米,吃完後也要把碗裏的飯粒吃乾淨。每次我剛放下筷子,迫不及待地要跑出去玩時,但背後總是傳來媽媽嚴肅的聲音,叫我把碗裏的米粒吃乾淨,還意味深長的對我說一天少浪費幾粒米,日久天長就能節省好多米。這一粒米都是農民們辛苦勞動的成果,都是用血汗換來的。在你吃飽的同時,還有好多人在捱餓呢。聽了媽媽的話我很慚愧,趕忙把碗裏的飯粒吃乾淨了。

近年來,我們國家一些地區遭遇大旱。田地裏的秧苗全都旱死了,顆粒無收,連飲水都成了問題。還有汶川、玉樹地區發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吃住方面成了問題。作爲同胞,我們難道不要爲他們貢獻一點力量嗎?我們全國大約有13億多人,每個人每天節約1粒米就可以解決災區的同胞們捱餓的問題。

讓我們都貢獻出一份力量吧,團結起來。讓每一個人都開開心心地生活在藍天、白雲、綠水、陽光下吧!

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這首詩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是啊,這首詩是我們從小就知道和理解的一首詩。每一粒糧食都凝結着多少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啊!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珍惜糧食便應該從我們小學生做起!

我們國家雖然是一個繁榮昌盛,地大物博的國家,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小山村裏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整天,吃山裏的蘑菇,野菜。更別說肉了,有時一兩個月都吃不上肉,吃不飽肚子。作爲在城市裏生活的我們應該很滿足了。整天,衣食無憂。每天魚肉蝦,樣樣齊全,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可有些人卻卻在福中不知福,還浪費糧食。

有些人只要是他吃過的東西總要剩下一口。剩下一口米飯,留下一點蔬菜。爲了讓人們珍惜糧食,爲了提醒人們注意糧食短缺的問題。爲了避免更多人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爲“世界糧食日。”讓人們珍惜糧食,不剩下一口食物,不把吃不了的東西掉在地上,不挑食偏食,不浪費食物。讓每一個人都珍惜糧食!

在飯館,有些人爲了炫耀自己有多大方,點上了一桌子菜。往往這些菜總會剩下。這些吃不完的菜便被店老闆倒掉了。其實完全可以讓這一類的事情不再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少點一些,吃完了再點,或者打包回家都是一個很好的節約方式。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只需舉手之勞,不費絲毫力氣

從古至今,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

作爲新世紀的我們,更要節約糧食。爲那些營養不良,忍飢挨餓的人們想想。當你想到掉這些食物的時候,想想他們。或許他們此時,正在捱餓。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吃乾淨盤子裏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做一個節約糧食的人,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每個人都要吃飯,都需要糧食來維持生存。李紳的《憫農》告訴我們農民伯伯種的糧食是“粒粒辛苦”,深刻地反映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十分的愛惜糧食。

我國人口衆多,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着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爲我國的的第一大問題,同學們,你爲這個問題擔心過嗎?

食堂每天吃完飯時候,餐桌上躺着橫七豎八的飯粒,還有大堆的瓜皮,食堂門口的泔水桶裏漂浮着才吃了幾口的飯菜;在家裏垃圾桶裏丟着你認爲不好吃的餅乾。算一算,假如我們十四億人每人一餐浪費一粒米,那堆積起來就是一座山,這些浪費的飯食足夠讓我們國家貧困地區的人們吃飽飯啊!

以前我吃飯也掉米粒,甚至不愛吃的東西隨手就扔掉,那時我總是想,不就是幾粒米嗎,掉掉沒關係,常常剩飯倒飯。這個星期聽了節糧愛糧好多故事,特別是聽老師說種一季稻子在我們這裏要半年的時間,那一粒糧食要經過播種,育種,施肥管護等田間管理到最後收割,需要投入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成爲我們吃的飯,我爲自己以前的浪費糧食行爲深感羞愧,從此我知道了我們都該愛惜節約糧食。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不要再浪費糧食,糧食凝聚着農民伯伯的心血,更是我們大家賴以生存的根本,我們不僅自己要節約糧食,還要做好宣傳,讓全民都知道節糧愛糧。

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3

糧食,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沒有了糧食,我們就很難生存。

現在,因爲全球變暖,環境惡化,氣候反常,有些地方種的糧食顆粒無收,使到糧食短缺,糧價飛漲,許多窮人因爲糧價飛漲而買不起糧食,忍飢挨餓地過着悽慘的生活。糧食已成爲世界上的一個大難題。糧食,對人們來說太重要了,節約和愛惜也成爲人們的話題了。

記得小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就教我們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類節約糧食的兒歌,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浪費;媽媽也做了榜樣,她在洗米時總是很小心地淘米,把掉落的米粒小心翼翼地撿起來放進鍋裏。這使我懂得了愛惜糧食。在小學的語文課上,老師要求我們用“來之不易”造句,我毫不猶豫地寫上:“我們要珍惜農民伯伯種的來之不易的糧食。”老師在我的句子上打了一個鮮紅的勾。還有一次,剛吃過早餐,我和同學正在校園裏散步。突然,一個軟軟的東西打在我的腳跟上,朝地下一看,咦,原來是一個饅頭!這饅頭剛咬了兩三口,還冒着熱氣……“多麼可惜啊!”我嘆道,隨後,我將饅頭撿起來,丟入“食渣專用箱”內。同學見我這樣做,笑道:“老兄,你怎麼這麼土啊,連這點東西都要!”我本想說他一頓,但我知道大家歷來都亂丟慣了,說了也沒用,只好作罷。

上面的事情看起來雖小,卻清晰地反映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嚴重的浪費糧食的現象。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爲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基本小康的社會裏,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很少受過苦,很少捱過餓,因而不懂得愛惜糧食;加之學校、家庭教育不夠,這種現象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記得爺爺以前跟我說過,他們小時候爲了充飢,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非常幸運了。當時爺爺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能夠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爺爺的這種願望和同學們的做法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在同學們眼裏,吃剩的饅頭充當“武器”去“打仗”,刺激而又不會傷人;但在爺爺眼裏,這種行爲是絕對錯誤的,令人痛心的。

學校裏如此,社會上更是如此。在一些賓館,不論大事小事,人們習慣大操大辦,擺排場,講闊氣,很多的時候,整肉、整雞、整魚未動一筷就扔了;宴席上,啤酒、白酒賤如水,胡亂地灌,拼命地嘔;吃剩的飯渣隨便地倒入垃圾桶,白花花的米飯成了垃圾……這些現象,無一不讓人爲之震撼,爲之痛心!

“民以食爲天”,爲了糧食,人類曾一次又一次發動戰爭;爲了糧食,農民冒着嚴寒酷暑,在田間地頭辛勤地勞作;爲了糧食,文人曾一遍又一遍地吟出了“粒粒皆辛苦”的感人詩句……

糧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沒有了糧食,人類將餓殍遍野;沒有了糧食,蓋世英雄也手無縛雞之力……總之,人的生命就是食物支撐的,人不能脫離糧食而生存。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全國的頭等大事,在我們的國徽上,不就有兩支顆粒飽滿的麥穗嗎?“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最大的安全,前人說過“手裏有糧,心裏不慌”。據2003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三年當年產量低於消費量,年產需缺口在250億—350億公斤,且缺口不斷擴大!看到這裏,我想每一位讀者都會感到一份沉重,一份深思!

同學們,你們不要以爲我們能夠吃飽飯了,全世界的人也都不再忍飢挨餓了。其實,我國就尚有2000萬貧困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在這個地球上,每天還有8億多人在捱餓,5億兒童食品不足,智力體力得不到充分發育,每年餓死的人至少有2000萬!看到這組數據,我們怎麼能夠浪費糧食,糟蹋糧食呢?我們對得起那些因飢餓而死去的人嗎?假如我們把這些丟棄的糧食送給那些正在捱餓的人,他們會看作是無價之寶,而倍加珍惜的呢!古人說:“暴殄天物,不得壽天!”意思是說,上天給我們的寶物,我們隨便地浪費,是不能夠長壽的!憶及前段時間從老師處讀到的《蔡世平散文·崇拜糧食》一文,真是振聾發聵,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藏族姑娘的“以舌洗碗”,司令員撿吃泔水桶裏浸得鼓鼓的饅頭,使每個讀者爲之動容,爲之感慨!可惜現在知道珍惜糧食,崇拜糧食的人太少了;相反,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大家見怪不怪,已成爲了一種遍及全社會的陋習。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一文,散佈轟動世界的“中國糧食威脅論”,預言到2030年中國將缺糧2.07億~3.69億噸!布朗的“中國糧食威脅論”還言猶在耳,袁隆平院士還正在爲“超級雜交水稻”而日夜焦心,難道我們就失去了自古以來對糧食的“深厚感情”,把安全養命的“寶物”視爲垃圾而隨意丟棄嗎?

國家前幾年頒佈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我想,愛惜糧食也應該是公民的一種基本的道德規範,同時更是一個平均耕地面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口大國的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因此,要旗幟鮮明地提倡愛惜糧食,保護糧食;反對浪費,反對鋪張。

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4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十分不注意節儉糧食。每一天吃飯都把許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裏。

過不了幾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點一點地聚集在一齊居然有一個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積那麼多。媽媽見我這樣浪費糧食,下了一個決定:要在星期天帶我去田野裏走一走,看一看,讓我見識見識農民伯伯種米的辛苦。不知媽媽苦心的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媽媽正要去拉車去田野時,媽媽突然說道:“相蕾,車子壞了,沒辦法,我們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強烈的太陽光像一個大火球一樣,讓人們感到十分的悶熱。豆大的汗珠不斷地從我的額頭上滲出來,我不耐煩地向媽媽說道:“媽媽,什麼時候到啊?”而媽媽卻總是說:“快了快了!”。

到鄉下了,我睜大眼睛望着,田野一片綠色,就像是一塊一塊綠色的大毛毯鋪在那裏叫人恨不得立刻就撲上去睡個大覺。在這翠色慾流的綠毯子上,有着許多勤勞的農民伯伯在忙碌地幹着農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邊一個三十多歲的農民伯伯正在拋秧呢!他從一塊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綠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讓它們自我“隨遇而安”。他每拋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隨着秧苗飛灑向田中。此外,還有一個農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輕輕地彎下腰,用那潔淨的雙手去清除在稻田裏的那骯髒的雜草和污泥。火似的太陽照射在每個農民的後背上,汗水浸透了他們每個人的衣服,一個個農民從田裏走出來,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過六旬的外婆也在地裏幹活,她彎下腰大概僅有五六分鐘又站起來伸伸腰,並不斷地用手捶打着自我地腰。滿頭的汗珠都來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裏,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水滴貼在外婆的臉上。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李紳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後,我想了又想,覺得自我以前這樣浪費糧食真是太不應當了,我下決心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粒糧食。

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5

今天,我看到了一幅極具諷刺的漫畫:一個小女孩的母親在吃完飯後把剩飯剩菜倒進垃圾桶裏,小女孩見了,急中生智,把唐詩三百首拿來,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記得那是去年的事了。大年初一,我吃了很多零食,到了中午吃午飯的時候,媽媽說:“今天,你要吃一碗飯,而且還要一粒不剩。”我問:“爲什麼?”“因爲這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我們要懂得珍惜糧食!”“哦!”我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的盯着那一碗滿滿的白米飯。怎樣纔可以不用吃飯而不讓爸爸媽媽看到呢?我絞盡腦汁,可怎麼也想不出一個瞞天過海的方法。這時,爸爸發現我一直沒吃飯,便問我:“兒子怎麼還不吃飯?是不是哪裏不舒服?”我回過身來:“我,沒事,沒事現在就吃,就吃。”說完,便裝模作樣的吃了兩口。這兩口飯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最最最苦的藥,讓人見了,食慾頓消。怎麼辦?怎麼辦?被爸爸發現沒吃飯了。我急中生智,眼前一亮,我想:我假裝去外面吃,然後趁他們不注意,把飯一粒不剩的倒進垃圾桶。“爸爸我想拿飯去外面吃,這裏的空氣不比外面清新。”“好吧!”我興奮得就像心裏揣着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我急忙端着飯,連菜·肉都不夾,就跑到外面去了,爸爸可能感覺不對勁,便放下筷子,悄悄的跟着我……我看到垃圾桶,毫不猶豫的把飯倒進裏面。“哈!終於不用吃飯了,太棒了!”我興奮地又叫又跳。剛纔的焦急與不安早已拋到九霄雲外。這時,爸爸突然出現在我面前:“幹什麼?你的飯呢?是不是倒掉了?快說!”媽呀!爸爸是不是長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呀?“沉默是金”我堅信這句話。

爸爸見我不說話,便已明白了七分。他坐在椅子上,語重心長地說:“糧食來之不起,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呀!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接着爸爸給我講了農民伯伯是怎樣種出糧食的。最後問我聽不聽過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點了點頭,那你明白這首詩的意思和用意了嗎?”“明白,爸爸我以後一定會珍惜糧食,不讓農民伯伯的勞動白費!不讓農民伯伯的汗水白流!”

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糧食。我十分喜歡“憫農”這首詩,因爲它讓我懂得了珍惜糧食,看到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以糧食安全爲主題的徵文6

與吃有關的詞語?

古人云:民以食爲天。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家家戶戶可吃的東西極爲有限,在十歲左右的孩子眼裏,吃無疑是最有誘惑的,玩只能屈居第二位,與現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剛好相反。關於30年的記憶中,自然會與吃有關,與一些詞有關。

第一個與吃有關的詞非“過年”莫屬。在兒時的記憶中,“過年”簡直可以與“好吃好喝”之間畫等號的。家家戶戶,不管平時的日子多麼忙碌,多麼清貧,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積蓄了足夠的時間來消遣,都準備了相對豐盛的物品來享用。在小孩子的眼裏,過年有新衣穿,有平時吃不到的白麪饅頭、大肉和其它父母力所能及提供的稀罕東西。而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過年可算得上一種甜蜜或幸福的苦惱和負擔。當初最讓每個小孩眼讒、嘴饞的莫過於如今已逐漸銷聲匿跡的各式瓶裝的水果罐頭。在廣大農村,逢年過節,罐頭、白砂糖或古巴黑糖、手工掛麪幾乎成了人們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禮當中的主角。往往一瓶罐頭,一包糖在親朋好友之間轉了個圈又被回到了起點,只是,這時候罐頭瓶上的商標要麼已殘缺不全,要麼已去向不明,糖外面的包裝由一層變成了多層而已。當初城鎮居民過年前的集體大采購風暴,如今已漸漸降溫。因爲,交通的四面八達,加速了商品流通的節奏和頻率,人們過年的吃、喝、用已與平常生活沒有多大區別,唯一吸引人們的莫過於可以自由支配的七天春節長假。

第二個與吃有關的詞當屬“糧票”。糧票作爲社會計劃經濟和商品流通發展變化的一個歷史產物和時代特徵,儘管,現在只具有某種意義上的收藏和研究價值,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前,它的功用與鈔票卻是難分伯仲的。除了在自己家裏吃飯派不上用場外,到其他公共場所用餐,沒有鈔票可以用糧票換,沒有糧票可是萬萬行不通的。當初政府派往各村的工作組沒有實行集中招待,而是將幹部分派到不同農戶家吃便餐,吃完飯,他們都要象徵性地付些現金和糧票。而且,糧票還分某省通用糧票和全國通用糧票兩種,以至於,同樣面值的糧票,全國通用糧票要比各省通用糧票受歡迎得多。

第三個與吃有關的詞當屬“下館子”。“下館子”當初的含義應該是到飯館吃一頓,後來漸漸演化爲曾很流行的“搓一頓”。時至今日,在我心靈深處依然保存着對“下館子”的種種難忘記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到城鎮的那些零星而簡陋的國營食堂或個人小餐館,吃一碗麪,幾兩餃子或幾個包子,就算“下了一次館子”,對大人小孩來說,那都絕對可以算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和炫耀的資本。而今,中華民族傳統的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在一些大小城市裏,已悄悄地從家裏轉移到了酒店,而且一年比一年火。與此同時,每年高、中考結束後,各大酒店就會適時推出一些不同檔次的“謝師宴”,頗受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歡迎。就連農村人過紅白喜事,也由原來自備原料、請人加工的模式,變成了到酒店包席宴請親朋好友,既省卻了主人操辦酒席的奔波和艱辛,又提高了宴請的質量和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四個與吃有關的詞當屬“三高一低”(即高血脂、高血糖、高體重指數、低免疫功能)。對普通老百姓來講,改革開放最直接的利益和效果,是人們逐漸擺脫了貧困和飢餓,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改善和提高。一些諸如“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等洋快餐相繼登陸我國大中城市,一不小心成爲了兒童和青少年的“達官新寵”。再加上大大小小超市裏琳琅滿目的各色生、熟食品和商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飲食的種類,改變着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結構,全民陷入了“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攝取的不良飲食習慣中,直接導致了社會上“三高一低”人羣數量的與日俱增。恍然大悟的人們,飲食也開始返璞歸真:從昔日單純的解決溫飽問題的吃飽,向追求生活質量和品質的吃好、吃出健康過渡,甚至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小時候,吃肉總喜歡吃肥肉,吃飯不喜歡吃“粗糧”(又名“雜糧”),餐桌上“葷菜”比素菜“受寵”……如今,似乎一切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肥肉淪爲了市場上的“滯銷品”,粗食雜糧成了“緊俏貨”,葷菜不敵素菜“招人愛”……

飲食細節和習慣的變化,傳遞着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轉變的信息,見證着社會經濟和百姓生活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