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精選端午節週記範文集錦七篇大綱

精選端午節週記範文集錦七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歲月無痕,流水時光,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相信大家在這一週裏收穫不少吧,是時候好好地記錄在週記中了。但是週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週記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端午節週記範文集錦七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來看我家鄉杭州的端午節吧!

清晨,我還在做美夢時“咚咚咚咚”這聲音打破我的夢鄉,難道是開始劃龍船了?我不禁想到。聲音越來越響,好像到我家裏來了。我趕緊穿上衣服,把褲子一拉,飛快地跑去刷牙、洗臉,跑到樓上一看,原來是爸爸捧着龍頭叫了一些人在敲鑼打鼓,緊接着他把龍頭放在一張桌子上,桌上擺滿了菜,上面有大塊的肉,還有大鯉魚,它們都是用來請龍王的。

中午我早早的吃好飯就去看划龍舟了,龍舟還沒開始劃,但河邊己經站滿了人,站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一眼望去全都是人頭。我們站的橋叫“沿山河橋”我們村今年有五條龍舟比賽,有一條船叫“新橋頭俱樂部”是由爸爸和他們的朋友一起準備的。只聽一陣鞭炮聲,龍舟開始劃了,剛開始是第一排劃,緊接着第二排開始劃,然後第三排跟上劃……他們不緊不慢,安然有序的向前劃去,而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好像換了一批人似的,每個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勁,讓龍頭向前傾斜,最後一個人爲了讓船平穩就要做“下蹲起立”----當船向前傾時,他就蹲下,當船向前傾得越低,他就蹲得越猛。兩岸的觀衆也隨着他們的吶喊而歡呼着,加油着,拍照的閃光此起彼伏。

我希望以後的端午節越來越有趣,越來越快樂!

端午節週記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我飛快地跑回家想早點跟奶奶學包糉子。回到家,只見奶奶已經在洗米了。我急忙做起作業。

忽然,我聽到奶奶的喊叫聲:“作業做完了,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我一聽,一蹦三尺高,火速奔向廚房。到了廚房,我一看,奶奶已經包好了幾隻糉子,它們像列隊的士兵整齊挺立,心想:“奶奶包得這麼好,一定有決竅吧。”

於是,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像模像樣地包了起來:先拿起一片幹竹筍葉,把它捲成凹鬥形;然後加一點米,在上面鋪一點紅豆,把竹筍葉的一邊蒙貼在凹鬥上,再用繩子纏上幾圈,打一個結,一隻糉子就包好了。然後,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包了好幾只糉子。奶奶一邊包糉子,斜眼看看,邊樂呵呵地誇我。

吃晚飯的時候,我看着桌子上一盤盤自己包的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甜蜜。

端午節週記 篇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當天要賽龍舟、插艾、帶香囊……而對貪吃的我來說最棒的就是吃糉子了。今年端午節的下午,我和媽媽決定自己親手包糉子。

包糉子之前,我們精心準備了食材:顆粒飽滿的糯米、酸甜可口的蜜棗以及青翠欲滴的竹葉。提前泡了一天的糯米被水映得亮亮的,竹葉散發着誘人的清香,讓人直流口水。

由於我和媽媽不會包糉子,只好請來隔壁的付奶奶當老師。只見奶奶把兩片鮮亮的竹葉重疊在一起,手腕一轉,繞成一個墨綠色的圓錐形,用勺子挖起一勺珠圓玉潤的糯米,熟練地倒進圓錐裏,再放進一顆油亮的蜜棗,蓋上一層米,緊接着用勺子壓了壓,然後輕輕把後面長長的竹葉合在圓錐上面,仔細包好,最後用雪白的線繩扎幾圈——一個漂亮的糉子就輕鬆完成了。

好像也不難嘛!看着奶奶嫺熟的樣子,我也拿起兩片糉葉有模有樣地折起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把竹葉彎成圓錐形,然後挖起一滿勺米塞進圓錐裏,放上蜜棗,又裝了層糯米,用手使勁壓緊。沒想到米放得太多,又用力過猛,糯米灑了出來。我只好用一隻手先捏住糉子,騰出另一隻手收拾。手忙腳亂地弄乾淨,下一步驟是給圓錐“蓋帽子”。我照奶奶說的把竹葉反扣在圓錐上,但現實很殘酷,我剛用力一擠,糯米就不安分地從縫隙中鑽了出來。不管了,先包上再說!、我剛要用長長的葉片把糉子外壁裹幾圈,可不知爲何,剛一用力,手中的糉子就“爆炸”了,糯米下了我一身“雪”,竹葉碎成兩半,蜜棗也蹦到了地上。看看奶奶手中乖巧的糉子,再看看我慘烈的戰況,眼高手低的我欲哭無淚。

不行!不能放棄!我決定重整旗鼓。這回,我虛心地請教“付大廚”:“奶奶,爲什麼你包的`那麼好?”奶奶笑了,放慢動作給我展示了一遍。原來,在給糉子“合上蓋子”的時候要用雙手輕輕捏住兩邊,合的時候要快而用力,纔不會把米溢出去。於是,我按照奶奶說的重新包了一次,這次總算包嚴了,我拿來線繩仔細地把糉子捆好。看着眼前被我“五花大綁”成功送進“刑場”的糉子,我心裏還有股小自豪呢!

經過兩個小時的蒸煮,王寧版糉子終於出鍋啦!雖然我包的糉子賣相不夠,但仍散發着迷人的香味。撥開外皮後,油亮的糯米露了出來,配上雪白的糖粒,香滑軟糯,讓人慾罷不能!雖然我包的糉子不太美觀,但我在勞動中收穫了快樂,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濃濃的氛圍。

端午節週記 篇4

我的外婆住在鄉下。大部分雙休日,我與爸爸媽媽都去外婆家。

外婆非常愛我們,她每天掰着手指頭算是否雙休日到了。快到雙休日時她會變着花樣做各式可口的點心,等我們去吃。在衆多的小點心中,最使我回味無窮的是外婆包的糉子。

外婆包的糉子配料可多了,有蝦米、豬肉,花生仁、香菇……糉子比在市場賣的那種小,但卻好吃多了。一口咬下去,香味四溢,又香又甜,香飄十里。

我非常小的時候,就曾聽說糉子因爲屈原投江而流行的故事。傳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被迫投汨羅江自殺,當地人民怕他被江裏的魚蝦吃掉,就包了許多糉子投到江裏餵魚蝦,同時用龍舟與鑼鼓驅趕江裏的魚蝦,想方設法救屈原。每當吃着糉子,我便自然地想起這個故事,在爲屈原打抱不平的同時也爲村民的純樸與善良所感動。

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能吃到糉子,現在我幾乎想什麼時候吃就能吃到。每天大街小巷都有小販吆喝“賣糉子”的聲音,小販的糉子與外婆的糉子有着天壤之別。他們的糉子除了必需的糯米之外,就只有幾米花生仁與一小塊肥豬肉,沒有什麼味道,外婆包的糉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蘊含着她對我們無限的愛。

每當我嚼着外婆包的糉子,總會回味着那濃濃的親情。

端午節週記 篇5

今天是端午節,是屈原的紀念日。早晨,我穿着漂亮的裙子,吃過糯米糉子,就跟着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外婆家。我看到哥哥。妹妹早在門口等着我呢!

我一下車,便被他們拉進房間,玩起遊戲來。我先當病人,妹妹當醫生,哥哥當護士,玩得可起勁呢。中午,外婆做了滿滿一桌子豐盛的午餐,我們吃着午餐,心裏美滋滋的。大舅媽說:“要是每天能吃到這麼豐富的菜,我就心滿意足了。”

下午,我們一家回到奶奶家時,小姑媽。大姑媽都來了,她們還發了好多東西給我們小孩吃呢!今天我們玩得可高興了。

端午節週記 篇6

打開記憶的大門,一件件往事飄浮在我眼前,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一年一度端午節到了,大清早,媽媽早早地起牀,把我叫醒,帶我去買棕子。來到超市,來到放糉子的冰箱。我看見了各種各樣、形狀不的糉子。我要媽媽買了一袋,然後又買了一些菜和水果就回家了 ,中午12點媽媽煮糉子。首先,媽媽拿了十個不同種類的糉子,放在鍋裏煮。不一會兒,我聞到糉子香味,我走近看了看,原來,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等多種口味,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 香噴噴的糉子了!真像一個糉子糉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沒等媽媽吃的時候,我開始一口咬下去,啊!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在我心裏,使人陶醉。於是,我又拿起一個糉子吃起來, 媽媽走過來攔住我說:“糉子不能吃太多,吃太多難以消化,而且等下又不吃菜了。”我只好放下手中的糉子。

我走回房間問爸爸說:“爸爸,爲什麼過端午要吃糉子?”爸爸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人,被楚王重用。可有人卻嫉妒他,在楚王面前說他壞話,楚王死了以後屈原見國家 衰敗,就以相死喚醒人們振作起來。”

今年端午節我不但吃到美味的糉子,還知道了屈原的故事,真令我難忘。

端午節週記 篇7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每到農曆5月初一,天才矇矇亮,母親便叫醒我說:“快起來,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裏,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裏,散發着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飯吃過後,不用母親吩咐,便邀好幾個夥計上山去摘箬竹葉扎糉子了。

其時的家山,新竹成林,蟬鳴嘶嘶。還有滿山的芒花,開得紅豔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靨,彷彿又如天邊的彩霞。”

箬竹葉一般長在地勢較陰的山坳裏。其竿細細,其葉碩大。山風吹來,葉葉相撞,沙沙作響。摘箬竹葉,要揀新葉,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葉片,中指一頂葉柄,“啪”的一聲脫落。

我們這些孩子們,在故鄉的懷抱裏,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歡笑。我們比着,誰摘得箬葉多,誰摘的箬葉大。

箬竹葉摘回家後,母親拿到鍋裏淖過,再拿到清亮的溪水裏,一張張洗刷乾淨,就開始包紮糉子了。母親把箬竹葉捲成圓錐型,然後用飯勺,填進糯米,用筷子插實,包好,將嫩竹篾一捆,一隻只棱角分明的糉子便紮成了。

糯米需淘洗乾淨,晾乾,用少量的鹼和之。有時還在糉子中包上一些紅豆、紅棗、花生米及臘肉,味道就更好。

糉子紮好便是晚上了。晚飯過後,父親把糉子放在鍋裏,用準備好了的乾柴煮上三四個小時,再讓它燜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糉子餘溫尚存,還帶着濃郁的箬竹葉的清香。

糉子從初二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親還要做包子,煮鹽水蛋,煨大蒜子。對了,母親還在蛋殼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我的脖子上。這種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蛋當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掛上一個大鵝蛋那就雄壯了。玩膩了,就用蛋打架,誰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後留下的就勝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親把艾草、菖蒲收起來,蘸雄黃酒,撒到屋的每一個角落,消毒避蟲。還在我們的額頭上,手背上,腳背上塗一些雄黃。

故鄉的端午節,浸透着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