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推薦】端午節週記

【推薦】端午節週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轉眼間,歲月匆匆,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一週的經歷,可以助長我們的閱歷,是不是該好好寫一篇週記記錄一下呢?週記怎麼寫纔不會流於形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週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端午節週記

端午節週記1

今天是端午節,我吃過早飯就要出去玩。我拿出羽毛球跟球拍,準備跟爸爸去打一場羽毛球。我們來到了大院的健身場上,爸爸站在左邊,我站在右邊,一場羽毛球賽就開始了。

先是由爸爸發球,爸爸發的球特別高,這不是有意的在刁難我嗎?我一蹦便把球回了過去,而爸爸出乎意料,所以他沒能把球接着。本想打我弱點的爸爸反讓我領先了一分,接着我發球,我就發到爸爸的反手位,結果爸爸又輸給了我。這樣你來我往的,比分緊緊咬着,我跟爸爸不分勝負。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中午的時間,我們只好鳴鑼收兵。

我們剛一到家,飯桌上已經擺上了一盤糉子。我剝開竹葉,輕輕的咬了一口,“哇!好好吃呀!”我讚歎道。裏面白色的糯米特別誘人,再加上裏面的豆沙真是好吃極了!我聽爸爸說,端午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都是爲了紀念屈原的。媽媽對我說:“屈原真是太偉大了!他的愛國精神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們,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也延續到了今天。”我點了點頭。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啊!

端午節週記2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霄節。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非常熱鬧,吃得東西也非常多。因爲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又叫“重五‘節。我網上查了關於端午節的資料,發現在我們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鴨蛋黃、黃豆色的糉子。。。。如果你問我最愛吃什麼,我就會告訴你,我最愛吃糉子。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給我包一大鍋三角形的糉子,可香啦!吃糉子包種子都是有講究的,包得不好,吃起來不香,裏面的調料也是很有講究的噢,糉子的配料有很多種,有蛋黃糉、栗子糉、大肉糉等等,我最喜歡的是大肉糉。包種子需要的材料有:糉葉、糯米、五花肉,細繩。記得有一年端午節,奶奶剛煮熟一大鍋糉子,我就迫不及待地抓起來就吃,因爲那金燦燦的糉子實在是太誘人了,可實在是太燙了,被奶奶阻止了,好不容易纔等到吃糉子的時間,我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那天,媽媽給我講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故事,原來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傳說中屈原投汩羅江自盡,百姓爲了紀念民族英雄,都來到江上,投入糉子,還倒入黃酒,孩子止水怪吃掉屈原的屍體。端午節吃糉子的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每年我都會非常期盼端午節到來的日子,因爲我可以吃到香香的糉子,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3


每年端午節我都要和爸爸媽媽到鄉下爺爺家過。

早上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去集市買艾草,據說他可以驅蚊除蟲,驅災辟邪。我們將買來的艾草放在門口,掛在窗戶上,整個村子在這一天都洋溢在艾草的清香中。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個綠色的海洋,非常漂亮。

到了正午十二點的時候,家裏的長輩就要給晚輩掛五色繩。它有青、白、紅、黑、黃,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五色繩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長命繩、避邪繩、快樂繩……戴了它,你就會強身健體,長命百歲。

到了下午兩點,孩子們身上都有着“濃郁”的汗臭喂。因此家長總是要給孩子們泡洗澡水洗澡。這洗澡水是由艾草、魚腥草、毛苦草等十餘種草泡成的水,洗了這種水,身上就不會長東西了。

晚飯的時候,餐桌上的菜也各有予以:魚代表年年有餘,豆腐代表清清白白,湯圓代表團圓……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子最開心時,因爲父母要帶我們出來買香包。集市上的香包形態各異,有的香包是圓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還有一些我們叫都叫不出是什麼形狀的。香包也有些大小不一的,大的比臉盆還大,小的卻只有指甲蓋那麼大。奶奶告訴我,香包的寓意是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向暴力的香囊有時是好吃的糖果,有時是小小的豆豆,有時是一些好玩的玩具。

一天過去了,這別具特色的端午節可真令人難忘啊!

端午節週記4

今天,微風習習。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

早上,我興致勃勃地來到江邊。哇!氣勢洶洶的龍舟停在江邊,人們爭先恐後地爬上龍舟,只聽發令槍“嘭”地一聲響,一條條龍舟立即以離弦之箭的速度衝了出去。你看,甲組挺直腰喊着他們的口號:“人心齊,泰山移。人心齊,泰山移……”他們的口號夾着連綿不斷的掌聲與此起彼伏的加油聲,在空中迴盪。

很快,乙組就超越了甲組,甲組不甘示弱,更加團結地划着。不一會兒,甲組就又繞到了乙組的前面,反敗爲勝了!甲組隊員興奮得像只獅子,其他組的隊員卻垂頭喪氣地走了。

划龍舟比賽結束了,當然要給各組隊員提供一些美食嘍。於是,各組隊員便舉辦了一個“糉子美食比賽”,可以現場報名。我心想:那麼好的比賽,怎能少了我這大名鼎鼎廚師呢?於是,我便信心滿滿地報了名。

我先準備材料:糉葉、糯米、肉……包呀,包呀——終於包完了!接下來是蒸煮,最後出鍋!我拿着托盤把糉子送去給隊長們,甲組隊長看看眼前的糉子,哇!有的糉子像小貓,有的像小狗,還有的像兔子。他順手拿起一個,去皮後兒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啊?他居然越吃越想吃!幾個隊的隊長商量了一下,都給我評了10分。我就這樣拿了金牌,還得了“給力糉”的稱號。

端午節週記5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合唱團的老師和同學一早就要到烏蘭恰特劇院爲內蒙古電視臺錄製節目,我和媽媽早早的就從家出發了,因爲早,路上不堵車,不一會兒就到了。正在上臺階時,就聽到我的好朋友白億達在不遠處叫我,不是吧?他居然比我來的還早!看出我們有多激動了吧!

當我們排隊進入大廳以後,看見舞臺上方的一盞盞大燈和幾臺大大小小的攝像機,我心裏像裝了十八隻水桶一樣緊張地不得了,老師安頓我們在看臺上坐好以後,節目錄制就正式開始啦。

首先上場的是一個年齡總和超過1720歲的老年合唱團,臺上的爺爺奶奶們個個精神飽滿,神采奕奕,他們用洪亮的歌聲征服了觀衆,當主持人向我們介紹其中最大的一位爺爺已經有81歲時,全場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因爲這個環節是“紅歌代代傳”,接下來就要輪我們小朋友的合唱團上場了,我的心裏更緊張了,拿着小國旗的手心裏不知不覺捏出了汗,生怕唱不好,但是,當歌曲《國家》的伴奏樂響起時,我已經顧不上緊張了,隨着音樂很快進入了狀態,我們唱的很投入,我也早把緊張扔到了九霄雲外,隨着樂曲的終了,我們聽到臺下的陣陣掌聲,壓在我心裏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半天的錄製很快就結束了,雖然很累,但是我也挺高興,因爲能來這裏表演節目是我的一個願望,而且我也能向其他的叔叔阿姨那樣參加新紅歌唱草原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端午節週記6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是我國二千多年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楚國有位大忠臣名叫屈原。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是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亡。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在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的那天,悲憤地抱着石頭投入汩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之後,馬上划船去打撈,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就變成爲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裏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在家中包了糉子投入江中,以免它們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漸漸地,端午節就有了懸鐘馗好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等風俗活動。

這些活動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糉子了。現在糉子的品種繁多,有鮮肉的,有豆沙的,有紅棗的,還有蛋黃等等。在我家,奶奶是包糉子的專家。我最記得每年的端午節,媽媽總是忙着打掃衛生,奶奶呢忙着包糉子。只見那兩片長長的蘆葉,一把糯米,再加一顆紅棗,在奶奶的手裏就好像變魔術一樣,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結實的錐形糉子。而我呢,就等着糉子出鍋,趁熱咬上一口又香又糯的糉肉,真是回味無窮呀!

聽媽媽說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我平時一定要多看書,多學習,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

端午節週記7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古到今有許多關於端午節的典故,如屈原,伍子胥等。

每到端午節,我家門上都會掛上一把菖蒲跟艾草,那是老媽買的,門口就飄着一股特殊的香味了。我搞不懂這是爲什麼,就去問老媽:“老媽,爲什麼要掛菖蒲跟艾草呢?”老媽摸摸我的頭說:“端午節有許多的傳說,其中就有說這一天是個惡日,有各種蚊蟲妖邪出現。艾草是用來除蟲的,它的香味能驅趕蚊蟲,菖蒲是用來避邪的,意寓着健康平安。而且乾的艾草葉用來給你們洗澡可以保護皮膚哦。”聽了老媽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它們都是好東西呀。

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我家的菜會特別豐富,老媽總會按照外婆家的風俗,給我找與“黃”字有關的菜:紅燒黃魚,涼拌黃瓜,蒸鹹蛋黃……而爸爸也會親自下廚燒一盤大肉,裏面有整個雞蛋跟大蒜。不管我們愛不愛吃,爸爸都要求我跟弟弟每一樣都吃一點。要是在老家過節,奶奶還會給我們的脖子上跟手上綁上由幾種顏色組成的綵線。

現在有許多國家都過起了端午節,韓國已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請了端午節。希望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端午節週記8

端午吃糉子,春節放鞭炮,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上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個團圓節。

在端午的前一天,我們買來了一大堆竹葉,把它泡在水盆裏,準備明天包糉子。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牀,聞見廚房裏飄出一陣陣香味,饞得我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於是我就走到廚房跟外婆一起包糉子。我先在糯米堆裏拿出一些糯米,分別把它擺成立體的三角形,中間放上一個大蛋黃,還在每個角上各擺了一塊肉,然後在水盆裏拿出竹葉,把它們包起來,再用繩子捆緊,可我怎麼也捆不緊,而外婆卻熟練地包好了。捆到後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外婆,爲什麼要包糉子?外婆說:“包糉子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志而跳江自尺,老百姓知道後,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大家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可打撈了好久,也不見他的屍體,最後大家紛紛拿米團往江裏扔,不讓江裏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端午吃糉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感動了,於是就用心地包起了糉子,終於成功了。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敬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

端午節週記9

老師說,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吃糉子是端午節最開心的事了。我也喜歡吃糉子,回味着糉子的美味,我都快流口水了。下午放學後,我就求媽媽給我買糉子。媽媽笑着說:“買點糉葉自己包,我糯米都泡好了。”我高興極了,真想知道那麼好看的糉子是怎麼變出來的。

媽媽的手真巧啊!只見她的雙手左折右疊,糉葉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飛,一會兒一個小巧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得目瞪口呆。我說:“媽媽,我也想學包糉子。”“好啊。”說着,媽媽放慢了速度,她邊包邊說:“把糉葉對摺成漏斗狀,然後把手指插進去,慢慢地繞着手卷緊,然後呢,把米放進去,再放棗,向上折,包住米之後把多出來的糉葉往下翻折,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尖角。

再用線綁緊就可以了,這樣一個糉子就出來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包了起來,但是棕葉一點兒不聽我指揮,不是撒了米,就是露出了餡,弄得我手忙腳亂。媽媽笑着說:“不要緊,慢慢來,下次你一定能包好的。”是啊,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又包了好幾次,終於有一點點像樣了。

晚上,吃着自己包的扁扁的糉子,雖然並不好看,但心裏還是美滋滋的。

端午節週記10

從甜甜的睡夢中醒來,我伸了伸懶腰,一想到今天是端午節。我興奮得從牀上蹦了起來,衝到廚房裏找母親。

母親,今天是端午節,我可是要吃糉子的呀!一進廚房,我就嚷到。只見母親像變魔術似的,從袋子裏變出了一串又肥又大的糉子。那糉子散發出陣陣濃香,把我饞得口水直流三千尺,巴不得馬上就拿一個來解解饞。

母親就像我肚子裏的小蛔蟲,指着我的小鼻子說:小饞貓,我現在就弄點給你吃。母親用剪刀剪開扎着糉子的繩子,剝開包着的兩層竹葉片。糉子像跳水運動員翻了個身,落在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碗裏。一塊色香味俱全的糉子呈現在我眼前,只見那糉子是黑紅黑紅的,上面點綴着黑色的蘑菇,又白又紅的肉,白色的雞蛋,粒粒糯米,就像顆顆小小的珍珠。這些糯米你粘着我,我粘着你,就像七兄弟。

我秋風掃落葉般,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糉子就被我掃了個精光。

我還覺得不過癮,還想再吃一個,就對母親說:母親,再來一個糉子。母親看了看我,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連眼淚都流了出來,我看母親笑成了一團,摸不着頭腦,跑到鏡子前一看,呀,我就像馬戲團裏的小丑,成了個大花臉。甚至連眉毛也不能倖免於難。我連忙用毛巾把臉洗了一乾二淨。

我又重新回到桌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起第二個糉子。

這個端午節真有趣!

端午節週記11

時光流轉,古代,屈原含冤投江而死,他那一身正氣驚天動地,人們爲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爲端午,隨着時間的推移,節日中各種花哨而令人興奮的遊戲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美麗的傳統,人們在粼粼波光上划着龍舟,聽着吶喊加油的節奏,吃着香噴噴的糉子,茶雞蛋,小孩子們繫着各種五花八門的紅線,與此同時,與傳統一起定格在人們心間的便是屈原那高大的身軀!

回到現實……

又逢一年端午佳節,早晨,剛起牀,一股艾草的香味撲鼻而來,空氣中參雜着端午特有的`氣息;中午,一個個獨特的糉子傳播着一種誘人的味道,一個個白淨的雞蛋上變魔術般的出現了一道道咖啡色的細紋,在這獨特的節日裏享受獨特的佳餚,每個家人臉上都帶着一種透明的笑,那種比彩虹泡泡還清澈的快樂從心底浮起;晚上,與媽媽在人來人往的夜市中走着,也許正是這一個個人身上散發出的節日氣息,構成了一幅熱鬧的畫面。

這一天中細節太多,多得難以說完,收穫太多,多得令人意外,當然也有一些遺憾,足以讓我慢慢彌補,這個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玩味十足的一天我卻更偏愛這種獨有的節日氛圍。

端午,悲傷的節日演變成了喜氣洋洋的人來人往,但在開心之餘,我想無論哪一個人有永遠不會忘記我們在心裏紀念的屈原,清澈的水洗清了流言蜚語,我忽然覺得,如果他看到現在的一切一定會瞑目了……

端午節週記12

這個星期天是端午節,我和爸媽要回外婆家吃飯。

到了外婆家,二姨小姨帶着弟弟妹妹們都回來了,家裏真熱鬧。外婆說超市的糉子沒有糉子味,還不如自己包的吃着香。所以她提前買回來了糉葉打算我們自己來包糉子。有些好奇:以前都是吃包的好好的糉子,沒見過它到底是怎麼被“五花大綁”到餐桌上的。所以我搬了個凳子坐在外婆身邊看着她忙活。

她在包糉子之前,先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了一下;然後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葡萄乾,花生分別去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再往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或是葡萄乾什麼的,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外婆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

開飯了!除了吃糉子,外婆還爲我們準備了鴨蛋。爺爺說:今天除了吃你外婆包的糉子外還要統統都要喝點黃酒,因爲黃酒是祛毒氣的。我們一家人圍着桌子一邊吃着糉子和鴨蛋一邊有說有笑地聊着天,別提有多熱鬧。現在爸爸媽媽上班都很忙,平時沒有多少時間回來陪外公外婆,全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頓飯,真是不容易。所以,我覺得過節的真正意義不是在於那天吃什麼,玩什麼,而是一家人能提熱熱鬧鬧的經常回家團聚!

端午節週記13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糉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在小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纔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糉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在端午的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糉子也並不簡單。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的時候叫醒了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糉,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週記14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糉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

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

端午節週記15

‘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到了,我最喜歡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食餅筒了。今天,媽媽答應我和我一起包食餅筒,我和媽媽先到菜市場買我最喜歡吃的土豆、雞蛋、還有蝦仁,再去買面和蔬菜。我們回到了家以後,我看見了姑姑、叔叔和表姐他們都來我家了,我媽媽把菜都炒好了。我先拿一張皮來包,再夾一些炒麪、土豆、雞蛋放在皮的上面,媽媽又買了洋蔥和胡蘿蔔。

等了好久好久媽媽才把那兩樣菜燒好,然後把它們加進去,最後捲成筒狀,兩手一上一下握緊就可以吃了。我伸手拿了一個,咬上一口,食餅筒裏的捲心菜、又香又甜、又嫩有脆,特別是放到油鍋裏炸一炸,就更好吃了,甚至會吃三四個。食餅筒不僅豐富、吃起來也很方便,它長長的外形代表着一家人和睦相處、團團圓圓。可是,裏面的油都會流出來的,媽媽把食餅筒的皮上弄得都是油膩膩的茄子湯,太噁心了,弄得我都不想吃了。我的叔叔包得食物餅筒非常地大,差不多比我們的食餅筒都大呢。

端午節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食餅筒,欣賞着各自包的形狀,其樂融融!真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