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八年級下語文2課課件

八年級下語文2課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八年級下語文2課課件【1】

教學目標:

八年級下語文2課課件

1、 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感情。

2、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難點:

1、 品味語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霞,一隻遞給晚霞;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將來;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同學們,你們想體驗這“愛的感動”嗎?請打開課本22課《散步》。

二、朗讀課文

1、 朗讀要求:流暢、有感情。

2、 讀後解決生字新詞。

3、 初步感知課文。

這篇課文寫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幸福和諧的主題思想。

三、研讀課文。

1、“我們在田野散步”。這一句中的“我們”指誰呀?

(指“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

2、請大家反覆讀一讀,你能讀出什麼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這多麼讓人羨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氣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誰被排在前面介紹?

(是我的母親)

4、“我”的母親被排在前面,看來,“我”這個兒子是很敬重母親的,母親在家裏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請同學們再看一下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這一句有個“本”字很有意思,請大家揣摩這個“本”有什麼意思?

(這個“本”字意思是說原先有想法,後來又改變了。)

5、母親改變主意,是因爲誰?

(“我”)

6、那“我”的意見被母親接受了嗎?從哪一句可以看出問題的答案?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這一句,表明母親認可兒子的規勸,接受了兒子的建議。)

7、當兒子的不勸也罷,反正母親也不想散步,可兒子爲什麼要勸呢?

(兒子希望母親多走走,對身體有好處。)

8、“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兒子能夠贍養父母的時候,親人已經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兒子不希望有這樣的遺憾,所以把母親給動員出來了。看來,沒有對母親的那份愛,就沒有母親的“散步”。再來看看,一家人散步高興嗎?你們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種高興呢?

(“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這都是景物描寫呀,沒看到有高興的心情呀。

(一切境語皆情語。這麼優美的新綠,春天裏這麼動聽的水聲,渲染出來的就是歡欣,就是高興,這是寓高興之情於美景之中。)

10、“我”的母親是幸運的,能和兒孫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爲什麼說是“幸運”的呢?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有熬過了一個嚴冬。”這說明母親身體不好,活過來很不容易。)

11、老師再想提幾個問題,你從那幾個字看到母親活過來很不容易?

(“熬”這個字有艱難地撐着的意思。“太遲”的“太”字和“春天總算來了”一句的“總”字寫出了環境的惡劣。)

12、是的,生老病死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規律。作爲晚輩,要真誠地善待他們,少一些“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讓我們感動,你看到了嗎?

13、看到了,“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老師想問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爲“抱”字,一個“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樣?

(“我”考慮問題周到。)

14、上面的內容看出了晚輩對老人怎樣?(孝順、尊老)那老人給我們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現出來?

15、總結。這篇文章寫的事令人感動,在“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個行動中,老師看到了一個詞,那就是“尊老愛幼”,在兒子背母親這個行動上,老師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孝”字。從“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我們感受到了老人對孫兒的慈愛。尊老愛幼這傳統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詮釋,令世人感動!

四、作業。

  八年級下語文2課課件【2】

教學目標: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 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爲何取號爲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爲什麼而醉?

2.我們爲什麼而醉?

二.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爲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爲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爲景而醉,爲人而醉,爲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羣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着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爲何高興呢,因爲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 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66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爲何?因爲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3.那什麼樣的樂纔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爲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爲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爲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爲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

(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論相結合。板書。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四、反思閱讀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爲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學生自由發言後,明確:

1、 誦讀感悟內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賞析行文特色

五、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複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學生讀背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時

以醉寫樂

太守醉 醉人:滁人遊,衆賓歡

樂中含悲

醉情:與民同樂

形象精練,融情入景

文美

我們醉 句式靈活,對散結合

情美

韻律獨特,迴環往復

[ 內 容 結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