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件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三司、元朝中書省等有關中央制度的歷史概念以及郡國並行之、州縣兩機制、節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關地方政治制度的歷史概念;理解君權與相權矛盾的發展變化與當時中央政權的強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行省制度的開端;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幹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字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況,複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秦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採用皇帝稱號,創立皇帝制度

B、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師: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職能是什麼?(通過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得丞相權高位重的地位)

[講授新課]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西漢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分析西漢統治者採取這種措施的目的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什麼後果?

漢初,地方上同樣是漢承秦制,又有所發展,爲鞏固封建統治,實行郡國兩制並行,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爲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後諸侯國威脅中央皇權,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國的勢力。特別是漢武帝在漢景帝的基礎上,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爲列侯,列侯歸郡統轄。諸侯王被解除軍政大權,只衣食租稅。

2唐中期地方設節度使

地方設節度使。節度使政治上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經濟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影響: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創設情景]:

比較教材插圖“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北宋時代文官出行圖”與學生共同分析這兩幅圖在場面和內容上有何不同?

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輕武(回憶杯酒釋兵權),削弱地方節度使權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負責監督,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人割據。

4. 元行省制度

[創設情景]:

出示元朝疆域圖,提問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遼闊,如何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管轄呢?

元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東、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爲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爲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

行省制度的作用與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各民族友好相處與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探究活動]:

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於哪個行政區?

(二)、君主專制的演變

1、漢承秦制

西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

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祕書等工作的人,參與軍國大事,目的削弱相權。

2、三省六部

引導學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

A.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後有中書省、門下省。

B. 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佈皇帝詔令;門下掌審議,負責審覈政令;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爲三。隋唐時期,在尚書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監督與牽制,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舉。

3、宋設三司:

[創設情景]:

與學生一起回憶初中所學北宋建立過程,引導學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鑑於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加強皇權,分散相權。

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們任宰相職權,爲了進一步制約宰相,後來又增設參知政事爲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這樣,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中央制度

(1)[創設情景]:導入設問元朝和歷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處有哪些?

秦隋兩個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處有: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統一,都開創了重要的新制度,且爲後世沿用。

(2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強皇權制度方面有了新發展,在中央設立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同時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元對西藏的統治與治理非常重視,西藏成爲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對維護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取得了卓越成績。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實行察舉制

漢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爲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用官吏採取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是門第。

3.科舉制

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爲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課堂小結]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不斷完善與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在分權基礎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監督與考覈。地方官對中央與君主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的職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基礎知識:

①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⑵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講授新課]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爲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爲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爲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爲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爲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爲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爲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爲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爲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啓,啓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爲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爲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爲例說明。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爲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爲“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裏可結合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爲西伯侯爲例講述,學生更易理解。)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爲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爲周王,怎樣纔能有效地統治?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髮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週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三)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爲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爲表裏(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最大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製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爲核心,用分封制爲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製爲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課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爲表裏,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