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七年級課件 >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

教學目標: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2、訓練學生能準確地複述課文的能力;

3、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4、理解課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並能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快速閱讀,瞭解文章大意;

2、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會課文中作者所闡述的對人生哲理的感悟,並能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2、學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對大的困難是要化整爲零各個擊破。

教學重點:

領會文章中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的爲實現理想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

教學難點:

領會文章中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學習很努力,可升入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了;你想和同學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啓示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默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聳立 sǒng 峭壁 qiào 凸凹 tū 顫抖 chàn 暈倒 yūn 屢次lǚ

聳 立- 高高地直立。 嶙 峋- 形容人消瘦。

心驚肉跳- 形容擔心禍患臨頭,非常害怕不安。 峭壁:陡直的山崖

顫抖:哆嗦;發抖 迂迴:迴旋;環繞 屢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喪氣:遇到困難、失敗時意志消沉。

2、再次默讀課文,勾劃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根據以上要素複述故事情節。

3、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我”童年是一次爬懸崖“脫險”的經歷。

4、根據故事情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3):冒險。體弱多病的“我”在夥伴們的慫恿下爬上了懸崖,終因體力不支,被孤單的拋棄在半懸崖上直到深夜。

第二部分(14-22):脫險。父親在朋友的引領下找到了“我”,在父親的鼓勵和指導下,“我”拋開恐懼,一小步一小步走下了懸崖。

第三部分(23):感悟。寫作者由小時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節課內容

二、細部研討

以小組爲單位,合作交流以下問題:

1、文章一開頭爲什麼要突出“悶熱”?

正是因爲天氣悶熱,所以纔想到去懸崖上透透氣,涼爽涼爽。

2、“八年來‘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

伏筆。說明爲什麼5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還嚇得要死。

3、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並說說這些詞語的作用。

爬下懸崖動作心理哭信心全無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動、爬下、啜泣巨大的成就感

側面表現了父親的引導給“我”心理上帶來的巨大力量,說明父親教育方法的恰當。

4、未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爲什麼又說“前途茫茫”呢?

這裏“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5、“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是什麼?

學到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它告訴“我”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爲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三、合作探究

1、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有兩層含義:在那次“我”感到難以走下懸崖時,在父親的指引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懸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挫折時,把大困難化整爲零,各個擊破。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困難,“要着眼於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敢於面對困難,要善於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步戰勝了小困難,最終就戰勝了大困難。

3、這篇文章給我帶來的啓示是什麼呢?

4、父親爲什麼不怕孩子失足?爲什麼不上去抱他下來?

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

5、父親不來,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你將怎麼辦?

6、你如何評價“我”的好朋友傑利?

他慫恿“我”爬崖,纔有了後來的遇險;在“我”驚恐萬分不敢下崖時,他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嘲笑我,“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7、如果你是傑利會怎麼做?

能想出法子幫助“我”的答案都給予表揚,抓住時機培養學生患難與共的愛心。互動

8、你如何評價其他四個孩子?

還不懂事,能同玩樂,卻不能共患難。

四、小結

一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教學探討與反思

1.默讀的訓練是一個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來的讀書習慣如讀出聲、用手指着、速度不快等,這需要給以指導,逐步改正。

2.複述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歸納能力、綜合思維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學生在開始複述時只要講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暫不要做過高要求。

3.多角度地對同一篇文章進行思考能提高閱讀的質量,有利於拓展思維、提高閱讀能力。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閱讀首要問題,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節或其他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2

一、學習目標:

①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一、自主學習

①生字詞。請將你認爲生疏的字詞寫在下面,與同組同學交流。

②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③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二、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2、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3、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4、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三、交流討論

1、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2、“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四、課堂檢測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煎熬()(2)波光粼粼()(3)一霎時()

2.運用下列詞語造句。

各得其所:

分歧:

委屈:

3.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錯別字。

(1)樹上的嫩芽也蜜了。()

(2)我想折散一家人,終不願意。()

(3)兒子雖然很胖,畢競幼小。()

(4)不過,一切都取絕於我。()

二、閱讀理解

(一)

①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②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爲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③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爲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④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母親對我說。

⑤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4.選文第①段從記敘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5.下邊的文字是從選文中抽出來的,聯繫選文內容,放在哪兒最合適呢?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6.對選文第③段中“強壯”“高大”該怎樣理解?請結合文意說一說。

7.爲什麼說“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說一說。

8.下面兩句話,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道德品質?

我說:“走大路。”

(母親)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答案

一、1.(1)2o(2)l0n(3)sh42.(造句略。提示:句子要造得完整,營造出具體語言環境來)3.(1)密(2)拆(3)竟(4)決

二、4.地點人物5.第②與第③段之間。6.“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的,在年邁的母親眼裏,兒子正值中年,是“強壯”的;“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說的。7.祖孫發生了分歧,等“我”定奪,“我”的處理,決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氣氛,而家裏所有的人又都聽“我”的,所以,責任重大。8.晚輩尊重孝敬老人。長輩愛惜小孫子。尊老愛幼的品質。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3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欣賞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

3、體會文章中流淌着的濃濃的親情,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具有象徵意義的關鍵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讓愛住我家》的歌曲,並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詞,讓學生談談歌曲讓人感動的原因(親情)。由此導入課文。

(此設計意圖:因爲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感人的歌詞,使其感悟到親情的可貴,使學生在探討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溝通,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

播放錄音,學生輕聲跟讀課文,儘量讀出感情,從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檢查閱讀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節呢?

⑶散步的地點?

⑷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⑸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爲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麼?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教師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鬆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麼重要。作者從中感受到責任的重大,領悟到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內涵。(總結可以請學生做。)

三、再讀課文,研討賞析

導入:《散步》這篇散文,淺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認的美文。今天我們學習這一課,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有人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希望同學們能夠用自己的眼睛把它們找出來,用心靈去體會。

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找出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大聲自由朗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讓學生明確,所謂“美點尋蹤”,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生動最形象的,能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師先舉了一個例子: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

你們還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點”嗎?

學生搜尋並大聲優美語句,並且在書上圈圈點點,4人一組開始小組討論,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的答案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選擇了“新綠”、“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這些能表現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來寫。作者還特地作了進一步的點染:“這一切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出現了,這些景物爲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那裏有金色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優美迷人的田園風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諧、景色宜人,展現了全家福的畫面。)

美在文章多處出現比較對稱的語言,讀起來給人以美感。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很輕。”

這些語言簡潔、凝練、含蓄,組織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鬆散的對偶句,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和諧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處體現了親人間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母親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說明了“我”和母親關係和諧,表現了母子之間親暱的感情。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他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每到一處,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

以上四處,體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之間幸福、溫馨的親情,關係十分融洽。

(本環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這種學習活動訓練進行得多了,就會使學生對“美”的感受成爲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

四、探究質疑

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是寫散步嗎?文章的最後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有什麼深刻含義?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着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裏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親”代表着過去,“兒子”代表着未來,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徵着中年人肩負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徵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蘊更深刻。

教師小結:《散步》這篇散文的美點就表現在語言美,人情美,意蘊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後,你覺得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鼓勵、表揚。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2、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結合以下幾篇短文,談談我們應如何來表達對父母、對親人的愛?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朗讀課文,理清故事發展脈絡,把握主題;準確翻譯文言詞句

2、技能目標: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體會對話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教學重 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體會對話描寫的作用

2、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教學難點 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學情分析 學生掌握文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翻譯課文,課件。

教學過程:

結合學科特點,體現單元組教學環節,學習內容,時間預測,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自主學習設計,問題探究,單元組合作,同層競爭,人人蔘與,精講足練,聯繫實際,點撥昇華,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導入新課,同層展評:朗讀課文,並流暢準確的翻譯。(5分鐘)

二、結合學習建議,學生自主學習:(10分鐘)

1、朗讀課文,理清故事發展脈絡,把握主題;

2、準確翻譯文言詞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體會對話描寫的作用

三、學生同層交流,小組展示、質疑問難(10分鐘)

四、師生共同探究,構建知識體系。(15分鐘)

(一)關鍵詞句的翻譯

1、關鍵詞語:

當塗:當道,當權 豈:難道

邪 :相當於“耶”表反問語氣 “嗎”

但:只 見:知道

涉獵:瀏覽羣書,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或謀略

關鍵語句

1)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蒙以軍中多務辭

2)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 我難道想讓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 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多麼晚啊!”

3、積累成語:(2分鐘)

吳下阿蒙: 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比喻才識尚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把握主題

理清文章發展脈絡

1、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b.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c. 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三)學法指導:再細讀課文後完成。

總結:文章圍繞學展開,出現的三個人物分別是:

孫權 學--呂蒙 學—魯肅 學

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過什麼方式來進行人物的表達的?

2、孫權的話表現了對呂蒙的什麼態度?從文中找出,仔細分析

3.呂蒙讀書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4.結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猜一猜呂蒙說這話時,是什麼語氣和心情?

5.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總結一下人物形象嗎?

(四)拓展延伸:

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樣的啓示?

(五)、當堂檢測(5分鐘)

(六)、作業設置:(1分鐘)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遷移一;

選作:能力遷移:二

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勸學 就學 贊學

孫權 ——→ 呂蒙 ←—— 魯肅

(善勸) (肯學) (愛才)

吳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啓示:肯學、勤學

寫法:對話描寫

反思與重建 附:

一、課前檢測題:

解釋重點詞語並翻譯句子。

(1)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卿言多務,孰若孤?: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二、課堂檢測題:

1、孫權勸呂蒙學習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2、呂蒙推辭的理由是什麼?

3、孫權是如何勸說呂蒙的?(用原文回答)

4、你知道哪個成語出自這個故事嗎?寫出來並解釋。

5、文中哪句話表明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5

活動目標

①感悟親情、尊敬親人,養成熱愛家庭的情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②養成愛思考、愛探究的興趣和習慣。

③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有條理、有中心地說話。

④圍繞一事一物寫一篇作文,具體生動,融人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

訪談、寫作和評價

活動設想

學生寫作的困難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因此作文時有些同學要麼搜腸刮肚、東拼西湊,要麼仿寫範文、編織故事,使文章顯得乾巴巴的,缺乏真情實感。本次活動指導將以此爲突破口,交給學生蒐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說真話、訴真情。另據課程標準的寫作評價建議,打算讓學生對作文進行自評、互評,並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推選代表講評自選範文。教師僅在各階段進行指導和最終進行評價。

課前準備

一、思考回顧

讓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風箏》、《散步》、《詩兩首》和《〈世說新語〉兩則》等,理解親情是人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濃濃的親情不只在作者筆下,更縈繞在每一位同學身邊。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家庭實際狀況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媽媽的嘮叨”三項活動中任選一項,再作具體的訪談指導。

二、訪談指導

①選擇“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學,應在作文前與父母聊一聊相應的話題。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舊相冊,聽他們講講照片後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興趣的物品,問問父母它的來歷。

②選擇“媽媽的嘮叨”的同學,應靜下心來聽聽媽媽嘮叨的內容,和爸爸談一談關於“媽媽的嘮叨”的話題。

三、談話指導

①無論選擇哪一項活動,在與父母交談時都應該注意擬好談話提綱。內容包括:向父母介紹本次語文活動的內容和訪談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幫助;瞭解家庭故事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詢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尊重長輩,文明禮貌,避免爭吵。

③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

④做好訪談記錄。

四、作文要求

①文從字順,內容充實,文面工整。

②敘事具體,能體現親情可貴,有真情實感。

③字數:600左右。

五、評改指導和要求

(讓學生對作文的基本原則、要求和寫作技巧有切身的體會,並自己發現作文的優點和問題,往往更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評價將在老師的指導下交給學生自行完成。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制定評分細則和對學生白評、互評的具體要求。)

1、根據作文要求確定評分細則(滿分100分):

a.文從字順,滿分20分。(錯別字2個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敘事具體,能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滿分30分。

c.能體現出“我愛我家(人)”的主題,有真情實感,滿分30分。

d.內容充實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數達標5分。

2、指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①自評:

a.朗讀作文,發現和修改錯別字、病句。

b.細心閱讀,根據評分細則對自己的作文逐項評價。

C.寫50字總評。

②互評:

a.四人一小組共同評改,每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總評,有四人簽名。

b.各大組挑選出範文兩篇,並推選兩人下次課講評。

(範文選擇不一定要的,可以選擇大衆化的,更有針對性;或者選擇質量較差的,善意的指出問題並提出修改建議,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從中受益。)

3、學生講評

(把作文講評交給學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強化這種認識和體會,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學生講評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有沒有指導,指導是否到位。)

初次試講,學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談,如“我覺得這篇作文文從字順,內容具體,但有少量錯別字”等,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結合作文中的語句、段落進行評價,如“我覺得這編作文文從字順,如‘……’一句就寫得很美。”

課堂上,各大組主講人總評之後,教師應組織和動員其他同學發表意見,補充講評。

4、教師評價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各班不同的情況,着重對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和作文評改、講評過程進行評價,肯定作文前的有效準備,表揚認真評改的同學(尤其要表揚他們對自己、對同學負責的處事態度)。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6

一、目標展示:

1、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2、從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感知王幾何的人物形象。

3、體會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敬佩、尊重老師的感情,培養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馬及時,四川都江堰人,筆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詩集《最後一片樹葉》,詩集《泥土與愛情》和《小精靈拼音童話故事》叢書(4冊),詩集《樹杈上的月亮》《中國孩子》等、歌詞《茶山謠》等。

2、字音、字形:

須臾徒手屏息綽號嘈雜

輪番喉嚨銘記高漲彌勒佛

三、自主學習:

1、快速瀏覽全文,說說本文主要寫的是誰?

2、王幾何本來叫什麼名字?“王幾何”這個綽號是怎麼來的?

3、王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絕活是什麼?他這樣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

4、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四、合作探究

1、本文描寫的是一節充滿笑聲的數學課,說說這節課上令人發笑的源頭有哪些?

2、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描寫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1)“一個方頭大耳、矮胖結實的中年人夾着一本厚書和一個大圓規、一個大三角板擠進門,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講臺上。”(第三自然段)

(2)“矮胖老師站在講臺上,雙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翹,胖臉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第十自然段)

(3)他突然面向課堂,反手在背後的黑板上徒手畫了籃球大的圓,緊接着,又反手畫了一個等邊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這就是那些老同學給我取的綽號。天啦,本人太喜歡這美妙的綽號了!可惜,從來沒有一個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第十五自然段)

3、王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五、交流分享、話說老師

同學們,你們已經離開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學,離開了那裏的老師,想必一定有那麼一位老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就來說說他(她)的外貌特徵,或者他(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或者最常做的一個動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師的特點,說出老師的與衆不同。

六、作業

請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寫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師。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3、掌握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用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3、採用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去關心中國農民的生活壯態。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一位愛心、愛護兒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們大家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爲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二、自瀆感知,整體把握

李森祥簡介:浙江衢縣人。1975年18歲時參軍入伍,1987年開始從事業餘文學創作,發表以《小學教師》、《臺階》爲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說作品。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生活爲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三、積累字詞

凹凼、尷尬、煩躁、涎水、門檻、撬開、大庭廣衆、微不足道

四、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準備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學生活動: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內容,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複述。

2、思考下列問題

(1)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麼?

3、討論,明確

(1)“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

(3)父親爲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卻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使你感動的原因(即體現父親的什麼特點)。

分組討論,明確:

立下造屋目標,併爲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要強、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的喜悅、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2)總結父親的形象特點

父親是中國農民父親的典型形象,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敬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點撥: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掌握寫作特點

爲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寫得詳細?

點撥:詳略是由文章的中心而定的。本文以“臺階”爲線索來塑造父親的形象,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詳寫。

教後反思

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親,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裏,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就是支撐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悅,感謝父親!

同時,這篇小說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但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像文中這位父親生活的艱難,根源在於農村經濟落後。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爲實現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8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爲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母親的身體情況,爲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爲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爲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我們:“我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爲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爲我們展示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爲何把《散步》作爲本文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啓下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9

【教案背景】

蘇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專題節選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對學生是一次很好的關於感恩、母愛、珍愛生命等方面的教育。學生被史鐵生的故事感動,也被他的精神所震撼,更深深欽佩這位偉大的母親。於是我趁熱打鐵,選取了這篇《秋天的懷念》,希望讓學生再次接受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 “愛”的教育,並感悟生命。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史鐵生通過對幾件平常的小事的細緻描寫,來表達母子之間的血脈深情,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可是這份母愛絕不僅僅只是母親對我的操勞和寬容,更難得的是母親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教會了我如何對待人生,“好好活”這三個字字字千鈞!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擁有的人生態度,是文本的意義所在,所以在教學文本時要以這句話爲把手,讓學生通過交流,悉心體會。

【教學方法】

1.運用課件、音樂營造情境

2.組織討論探究主題

【重點難點】

理解“母愛”的內涵,獲得“自己”的思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展示“教學目標”

1.通過把握事件理解“母愛”的厚重。

2.通過反覆品讀感受“好好活”的內涵。

3.通過領悟文本獲得“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一、導入課文

山一般穩健的兒子,那是母親多大的驕傲!可是她的兒子卻在二十歲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從此她不僅要默默收藏起自己的病痛,還要默默承擔起兒子殘疾和消沉給自己的打擊。可是她不能放棄,不能抱怨,甚至不能流淚!她用自己的頑強、堅忍,用自己的心智甚至生命教會了兒子該怎樣好好活下去!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

今天就讓我們和史鐵生一起來懷念這位偉大的母親!

二、材料蒐集

(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蒐集能體現史鐵生精神意志的資料,並選取最爲典型的加以記錄和摘抄。)

教師選取這樣兩段出示PPT:

1.史鐵生如是說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2.史鐵生的坦蕩辭世

20xx年12月30日傍晚,史鐵生靜靜地躺在朝陽醫院急診區的手推板牀上,呼吸微弱,命懸一線。沒有太多的解釋,夫人陳希米平靜地簽署了停止治療的知情同意書。陳希米說,這不是她即興的決定,而是史鐵生生前鄭重的預囑。

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所有在場的醫護人員在安魂曲中向鐵生鞠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後虔誠地取出他捐獻的器官,認真、細密地縫合好軀殼,整理好妝容……9個小時後,史鐵生的肝臟、角膜在兩個新的生命體中盡職地工作,生命在延續。史鐵生坦蕩地、從容地、詩意地、利他地、死去了,正如哲人所言,肉身是無法永恆的,永恆的是人類的精神和愛。史鐵生做到了。

小結:史鐵生堅強的意志,坦蕩的胸懷,博愛的精神讓我們無比感動和敬仰。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歷練了他?是誰影響了他?是誰成就了他?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引學生進入情境。

四、師生互動,文本研習。

1.癱瘓後,我是怎樣的狀態?(學生回答,補充,找出關鍵詞)

明確:暴怒無常 消沉絕望

2.文中哪些詞語細緻入微地傳達了母親的心理,找一找並加以揣摩。(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取長補短,展示成果)

明確:幾個動詞

撲:撲滅兒子想死的念頭;抓:抓緊兒子活下去的信念;忍:自己的病痛。

兒子殘疾帶給自己的打擊;兒子無常的暴怒、發作。

反覆使用的副詞:悄悄地

表現了母親對我的理解、細心;母親對我的包容、耐心;母親對我的敏感、翼翼小心。

母親不止一次要求甚至央求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卻終於沒能實現。這,成爲我一生的遺憾。母親走了,妹妹和我終於去北海看了菊花。

3.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母親告訴我該怎樣“好好活”?

(朗讀最後一段。組織討論交流展示。PPT出示多幅北海菊花的畫面,讓學生視覺感受潑潑灑灑的態勢。)

( 把學生分成三個組,分別側重討論他們最喜歡哪種顏色的菊花以及喜歡的原因。)

明確:淡雅是黃菊的特點,高潔是白菊的氣質,熱烈而深沉是紫菊的本色。他們各有不同,卻同樣潑潑灑灑地開着,熱熱鬧鬧地爛漫着。母親沒有告訴兒子你是哪一色花,哪一色花更美麗,但她告訴兒子,無論你選擇人生的那一條道路,都要像菊花一樣,潑潑灑灑,活出自己的個性,活出自己的風采!

播放歌曲《懂你》, “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的旋律讓學生動容並陷入思考。

4.在那個樹葉“刷刷拉拉”飄落的季節裏,母親離我遠去了。我懷念我的母親,懷念她爲我付出的艱辛,爲我承受的苦痛和她給予我的愛。除此,母親還給了我更爲寶貴的東西,那是什麼?

明確:是母親交給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她讓我有了直面苦難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這世間有很多東西,當我們懂得珍惜,回頭卻發現他已經不在了。比如說光陰、健康、生命、親情、友情……

史鐵生和母親的故事,史鐵生“好好活”的人生一定讓你有所觸動,有些問題你可能沒有想過,有些話你也沒有說過,因爲你還擁有着。

(讓學生充分展示,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小結: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親,一位苦難堅忍的母親;這是一位強大智慧的母親,一位大愛無聲的母親!這個母親養育了我,陪伴了我,成就了我。

天底下每一位母親都同樣偉大。她們爲兒女同樣傾我所有,操盡心機;她們同樣青絲白髮,毫無保留。

愛是可歌可泣,愛也是尋常日子裏的點點滴滴呀。

五、板書設計

病入膏肓

苦難堅忍

強大智慧 母親教會我 ------------- 好好活

大愛無聲

六、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重在品味和感悟。課上的配樂朗讀和歌曲的播放營造了濃重的氣氛,學生們被引領着自然而然走進了文本,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語言的感召之下達成了情感上的共鳴,課堂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正是互聯網、多媒體帶給教學的便捷和無法取代的審美效應。絕大多數學生對母愛的體悟應該說是到位的,他們也展示了自己許多的看法和對母愛的理解,教師應在準確引導的前提下給予認可和鼓勵。當然,課堂之上也難免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些學生參與意識不強,有些同學表達上障礙較大,這些還需要慢慢克服和培養。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0

【教學目標】

1、識記和理解:生字詞,會讀會寫,能在句中理解包括註解的意思,能在課外遷移運用。記住散文文體特點,會辨認。背誦全文。理解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賞:能借助想象,讀懂春天圖畫,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裏。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課文脈絡。順利發表自己的欣賞結果。

3、情感和價值觀: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確處理“自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字詞、修辭、文體和課文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展開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欣賞評價春天之美,順暢表達閱讀的體會。

第一教時

1、佈置預習:

查字典正音,蒐集春詩,誦讀課文兩遍,理清課文思路。

2、導入:

交流春詩,口頭說說春天印象,說說《春》這一課寫了一個怎樣的春天。

3、學生朗讀:

同學邊聽讀,邊用線段在句中畫出課後的生字詞,畫出運用比喻的句子。等學生讀完,教師糾錯讀音,朗讀過程不打擾。

4、理清課文脈絡

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課文寫了三個部分,即盼春——繪春——贊春

5、反覆誦讀

誦讀課文多遍,藉助聯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要求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中具體標出語句中的重音和停連,教師要起示範作用。

6、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生字詞和課下注釋各兩遍,邊抄邊記。

(2)抄寫運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邊抄邊理解作用。

(3)背誦課文1—4段。

第二教時

一、檢查作業,明確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師課後找他們談話。

二、教讀課文:按“總—分—總”的順序進行。

(一)初步感知課文:

1、思考完成課後練習一:本文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寫了那幾幅圖畫,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課後練習二:說說自己朗讀和默讀後的體會,有什麼韻味?是什麼感覺?請舉例說明。

3、課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腳步近了,——描繪五幅春景圖,——三個比喻點明春天的特點。

(二)深入解讀課文:

1、課文的開頭:作者怎樣盼春?運用反覆和擬人,寫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練習四的第一題)

2、課文的主體:作者如何寫小草、野花和春雨的?運用什麼詞語、什麼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結合完成課後練習)

3、理解文末贊春的句子(結合完成課後練習三),鼓勵學生實現有創意的說出贊春的句子。

4、難點突破:課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別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具體語句分別談一談。 文中的 比喻句有這些……

5、小測1—4段默寫。

(三)課堂背誦6—結束的語段,下節課默寫。

三、課外作業:

1、老師發給學生春天的詩和散文,要求學生記誦,做摘抄。

2、完成本課的校本作業。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註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爲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爲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爲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爲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複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一、#課件# 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麼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註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爲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爲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⑴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後,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⑵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爲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爲誰回答得?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⑶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理解詩歌的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的詩文浩如煙海,能流傳千古,靠的不是詩人的地位和名氣,而是詩人的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感。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戰爭連連,但統治者目光短淺,不知道危險已經近在眼前,依然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詩人面對此種景象,寫下了《泊秦淮》一詩,抒發內心的憤慨。

二、結合註釋瞭解作者及背景

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三、鑑賞詩歌

1、寫景中蘊含悽請暗淡,爲本詩定上傷感悲愁基調的句子:煙籠寒水月籠沙。

2、使詩人產生亡國,歷史又重演的憂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現詩人的憂患意識的詩句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4、首句兩個“籠”字用得好在哪裏?答:兩個“籠”,將輕煙、淡月、寒水、細沙四種景物融爲一體,渲染了悲涼的氣氛,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冷清的景象,寫出了水邊夜色的迷濛冷寂,寄託了詩人的憂愁和感傷。

5、本詩最後兩句用的是曲筆,怎麼理解?答:這兩句表面上是譴責歌女不懂亡國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實際是在批評那些不以國事爲重、貪圖享樂的達官貴人,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憤。

6、詩的末句寫《後庭花》,這在藝術手法上叫什麼啊?答:借古諷今,表達了詩人對世道人心的憂患意識。

7、“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

特點是朦朧(迷茫),冷寂(悲涼)。

8、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什麼人?全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全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9、“猶”抒發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世風的憤恨之情。

四、課堂檢測

十分鐘測試。

五、拓展延伸

比較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體會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追求。

這首詩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不同點是什麼?

六、小結

表面上是譴責歌女不懂亡國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實際是在批評那些不以國事爲重、貪圖享樂的達官貴人,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憤。

七、作業

1、熟讀、背誦。

2、完成學案。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3

設計思想:

先練後講、先學後教,先試後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爲指導,從學生們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們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們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我本着以學生們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讓學生們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們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鍊學生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們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並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爲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傳統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佈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範,學生們儘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麼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裏作兩點提示:一、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裏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二、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⑴掌握字詞,瞭解作者。⑵瞭解散文的特點,體會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爲寫作對象抒發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細緻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寫法。

2、能力目標:⑴指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清晰的脈絡結構。⑵學習通過運用感官細緻描寫景物的寫法。⑶體會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領會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來抒發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學習作者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們細緻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用優美語言和寫景物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讀出春天的特點,表達美好的感受,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美。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指導學生們反覆朗讀,讀順口,讀流暢,讀出感情。爲了使學生們朗讀的有興趣、有效果,教師可採用多媒體教學,先展示“春天”的畫面,再伴隨音樂進行範讀,爲學生們創造設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們閱讀興趣。在“自主”朗讀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本文的寫景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既培養了學生們的分析能力和鑑賞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們的寫作水平,爲鞏固並理解課堂內容又設置了練筆這一環節,還留下了積累美句和推薦美文的課後作業。

2、學法:本文着眼於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優美的語言和出色的寫作技巧,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批等多種形式,體味本文的語言美,學習本文描寫技巧,運用“朗讀——質疑——探究——解疑——練筆”這五個環節,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以讀爲主,通過讀來理解內容結構,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㈠ 導語設計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的吟詠和稱讚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多媒體展示詩句)

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緻入微、形象生動,那麼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面,在暢遊春景之後,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㈡ 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㈢ 朗讀訓練

1、聽讀: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範讀來感受春天之美。

2、美讀:伴隨音樂的響起,學生們用情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3、賽讀:分四組,每組選出一人進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們的朗讀興趣。

㈣ 聽着大家優美的朗讀,老師眼前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畫面,那麼本文分爲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畫面。(學生們回答,教師歸納,多媒體展示板書)

說明:以讀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對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的寫景技法和語言特點。

㈤學生們自讀逐圖分析,用圈點勾畫、旁批註釋形式理解本分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感官技巧寫景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 春草圖

⑴本文寫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徵?

⑵“鑽”字用的好,好在哪裏?

⑶此圖運用了哪種感官技巧寫景?

2、春花圖

⑴作者從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花爭春的特點?

3、 春風圖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此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⑵找出運用感官描寫春風的句子,並說明寫出了春風的哪些特點?

4、 春雨圖

⑴作者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由近及遠,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春雨哪些特點?

⑵“斜織”“薄霧”這兩個詞好在哪裏?

5、 迎春圖

⑴由什麼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頌揚了一種什麼精神?

教師歸納總結:詞語的準確生動和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爲本文增添了語言色彩。如:“偷偷”、“鑽”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時,又寫出了小草頑強生命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使學生們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技巧,寫出了春風的溫柔、沉醉、和諧、動聽,把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師歸納總結:學習了寫景散文《春》,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了解到寫景要善於觀察,然後將零散的景物集中於一個特定的範圍內,以一定事物爲描寫對象,抓住景物的特徵,運用優美的語言、準確的詞語和恰當的描寫技巧來抒發感情,達到託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綠》和《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找兩個朗讀比較好的學生們伴隨着音樂朗讀,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本課節的教學任務。

說明:此項設計爲了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們寫作慾望,爲下節課練筆創設情境。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春的寫景技巧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練筆。

㈧ 課內練筆

從下列問題中任選一項,仿寫《春》寫作手法寫一篇寫景散文。(多媒體展示“春、秋、冬”風景畫)

1、模仿《春》寫“夏”。

2、模仿《春》寫“秋”。

3、模仿《春》寫“冬”。

㈨ 佈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2、推薦美文,在下一課節前朗讀,感受美的意蘊。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們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儘管學生們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們“動”起來佔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纔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們。(1)班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鍊了學生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閒話等,今後,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4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閱讀課文,能理解本文所選的細小平凡的事中所蘊含的質樸純潔的人間真情。

2、技能目標:

激發興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創新,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

通過音樂/圖象的薰陶,體會至愛深情,激發學生珍視親情,尊重生命。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播放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2、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一起感受了人間的摯愛親情,兄弟、母子、父子間的血緣親情讓人感動。這節課讓我們通過一個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種詮釋的“親情”。(出示課題《落落的微笑》)

(二)、讀一讀,體會任婆婆無私的愛

1、要求:大聲地讀課文,找出老婆婆帶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難和波折,並說說都是怎麼解決的?讀的時候可以用圈點勾畫、寫眉批的方法篩選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顯示讀書要求)

2、交流:經濟困難,缺錢租地,摸黑幹活

身體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瘡,無法下炕落落照顧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學拿出多年積蓄交贊助費

落落在學校挨欺負下決心要給孩子治病,“微笑列車”免費治療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麼?

(慈愛、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懂事、知恩圖報等)

5、小結: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難,毫無怨言地帶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超越了母愛的偉大心靈,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間真情澆灌的燦爛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語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動的詞語或句子,讀給大家聽一聽,並簡單說一說令你感動的理由。

例:“他哪怕是片落葉,落到我的窩窩裏,也不能讓別人拿走。”

(感情真實自然,語言樸素,卻能感動讀者。)

“在鄂西北那個小山窪窪裏,太陽東昇西落,一老一少兩人朝夕相守,相依爲命。”

(不能再普通的語言了,讀來卻使人無比感佩,只因爲是真情的流露。)

小結:這篇文章沒有奪人眼球的鮮豔色彩,沒有時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總能抓住我們的目光,因爲作者選取生活細節加以表現,打動我們的恰恰是樸實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超越了血緣關係的親情。而這些又離不開樸實自然,真情流露的語言。

(四)、展示平臺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體驗到的人間真情,不僅是任婆婆無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車”的工作人員給予的。(出示“微笑列車”創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圖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xx屆‘微笑列車’國際脣齶裂治療學術研討會”的開幕式上所說一段話:“在世界許多國家,脣齶裂兒童患者面對的將是終身的孤獨和羞辱,他們幾乎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上學和就業,更不用說爲社會做出貢獻。救助這些孩子的關鍵是技術。‘微笑列車’正通過先進的技術,更有效而經濟地爲醫務人員提供培訓,從而使他們能夠爲當地‘無助而又無望’的脣齶裂患兒提供幫助。世界上還很少有哪種‘投資’項目能獲得如此驚人的‘回報’。僅僅一次手術,就可以讓一個孩子不僅獲得一張全新的笑臉,而且開啓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爲中國的脣齶裂兒童帶來了無比燦爛的微笑。你能爲大家展示一下你瞭解的愛心故事嗎?

2、學生交流展示

(五)、課堂反思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你能給老師的課堂教學提一些建議嗎?

(六)、總結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羣體,他們有生存的權利,他們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經歷會給我們很多的啓示。請大家捧出一份愛心,尊重與善待每一個生命吧。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5

教學目標

1、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2、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難點: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比比誰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

收斂 寬恕 短暫 脆弱 卑微 一絲不苟

三、作者借貝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思 悟

四、爲什麼說貝殼“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寶貝”?作者看到這美麗的貝殼感悟到什麼?

課外延伸(堅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較閱讀:試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二、收集一些有關小思和席慕蓉的詩文,自己去欣賞和品評。

檢測題(我努力我進步,我成功我快樂!)

1、貝殼的特點是什麼?

2、古人用貝殼做錢幣的原因?

3、作者倡導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4、《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髮了哪些聯想?

課後習題

春天到了,屋後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整夜聽着她歡快的腳步聲一路跳躍。

初搬到山上時,正值嚴冬,又是風又是雨的。我只好蟄伏在我的小屋裏。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看雲天夕陽的變化,山間曉霧的瀰漫;除此之外,就是這條小溪終日爲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

我一直沒見過小溪的模樣,但我和她卻是那樣熟識。深沉的夜裏,當我讀累了,寫疲了時,我就放下書,擱下筆,靜靜聆聽小溪以她獨特的“溪語”訴說着大地的心聲。屋外寒風凜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腳步也是遲緩沉重的,是她也難耐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熒燈光,體會些許我關懷的心意?略少時候,我倆是深相契連的。

天氣漸漸暖和,小溪的步子也開始變得輕快流暢。想來,他一路穿過青山,行過原野,驀然發現溪邊的小花結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蝸牛怯怯地探出了觸角,大地一片青蔥,萬物欣欣向榮,便不由得一陣驚訝,一陣歡喜,忙不迭地要將這好消息帶給大家,聽聽,這小溪正以多麼愉悅的聲音告訴你一個亙古彌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麼時候,挑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訪我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將以怎樣的歡樂迎接我哩!

1、把“屋後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中的“活潑”換成“活躍”好不好,爲什麼?

2、“這條小溪終日爲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句中“生動音符”指的是什麼?

3、請談談你對“靜靜聆聽小溪以她獨特的‘溪語’訴說着大地的心聲”句的理解。

4、小溪的腳步“遲緩沉重”是指小溪的什麼狀態?“輕快流暢”又是指小溪的什麼狀態?

5、“忙不迭地要將這好消息帶給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麼?

6、作者在本文裏主要是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把小溪寫得活靈活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