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感恩勵志 > 感恩父母的長篇勵志文章

感恩父母的長篇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導語:如果說:母愛如水,那麼,父愛是山。如果說:母愛是涓涓小溪,那麼,父愛就是滾滾流雲。下面是感恩父母的長篇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感恩父母的長篇勵志文章

感恩父母在如今的整個社會階層中,作爲社會中流砥柱的我們“80後”、“90後”儼然成爲人類研究史上的一道風景線。“孤獨說”、“年輕說”、“啃老族”、“憤青”、“新新人類”林林總總,褒貶不一。雖是對於某些方面的不認可,卻也折射出我們這兩代人的道德體系所存在的某些方面的危機。“50後”的責任感強,“60後”的學習能力強,“70後”的人物慾明顯,“80後”、“90後”卻成爲了最熱門的標籤化的兩代人,也是被商業炒作的兩代人,無論是個人道德意識的弱化,還是整體道德覺悟的淪落,無疑都是令我們所痛心切骨的。“道德”主要是指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行爲規範的總和,毋庸置疑感恩一詞涵蓋其中,感恩的範疇更是浩如煙海,可我想其重中之重便是對於父母的感恩,然而也正是因爲感恩這一話題,令“80後”、“90後”頻頻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八旬老人馬路拾荒而其兒女卻俾晝作夜此類新聞事件,層出不窮。這無疑也是造成“80後”、“90後”這兩代人整體形象下滑的一大因素,這不得不令我們對“感恩父母”一詞再次進行深刻的反省,爲什麼要感恩父母?該是如何感恩父母?

周國平說“在一切人間之愛中,父愛和母愛也許是最特別的一種,它及其本能卻又近乎神聖,愛比克泰德有句經典的話“孩子一旦生出來,想要不愛他已經爲時過晚”也正是在這種被迫的主動之中,父母領悟了愛的奉獻和犧牲的本質”;反而言之,卻有着令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聽之面紅耳赤的一句話“兒女是父母前世欠下的債,所以這一世用盡所有來償還前世的債務”以一種理所應當的心理自私的享受乃至索取父母的愛,卻還能賦予如此華麗的辭藻來掩飾着內心的羞愧的說辭。當我們由孩童時期成長爲少年時期時,一個“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的時期,風華正茂,同時也是個“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時期,羨慕倚紅偎翠,旖旎繁華的生活,任由着叛逆放縱個性和情感,恰是如此這也是一個最容易忽視父母的時期。好比大多數的少年都期望着甚至沉浸在猶如馮驥才的《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的唯美愛情述說中,有着執子之手的情懷,與子偕老的願望。可就如同稼軒在《採桑子》一詞中所說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樓,愛上樓,爲賦新詞強說愁”無愁而強說愁,愛情如同詞中的“愁”一般,盲目的自以爲遇上人生的摯愛,如同爲愛而生般附體,於是乎純粹只是爲了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去愛,甚至沒有用自己的理智去審視內心,便在感性與懵懂中爲了一個過去及將來都或許將形同陌路的人一心一意的付出所有的同時忽視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他們正默默的一心一意的爲你付出,爲你建築着最溫暖的港灣,只願你能在不如意時,能有須臾休憩,即便你流轉的目光從未有片刻的停留,也從未言語,難道我們不應該用生命去感恩我們的父母嗎?感恩那一份養育之恩,感恩那一份“愛到深處無怨尤”的無私奉獻。

自古以來便是歌頌愛情、友情者居多,正如歐陽修所感嘆“人生自是有情癡”,有如元好問的《雁丘詞》,秦觀的《鵲橋仙·七夕》及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卻鮮有《勸孝歌》此類的詩詞歌賦。而今亦是如此,流行的樂壇歌曲多數均爲愛情,有些甚至只是爲了順應時代潮流而做出的無病呻吟,枯燥乏味。在此同時也在另一個層面中反映出一個問題,大多數人在多數情況下僅僅處於自己的世界,小心翼翼的守護着自己那顆脆弱的玻璃心。然而這個社會並沒有讓你認同苦楚,只是製造了些許苦楚,只是你趨之若騖而已,年輕的眼淚何必急着滄桑,似乎沒有心靈雞湯,就無法面對這個世界,將自己演成一個既定的角色,成爲一個揹負閒愁的自由囚徒,一葉障目,忘了生活的本質;或是對於朋友肝膽義氣,兩肋插刀,將生命的脈絡詮釋的太過單調。譬如一些生活瑣事,很多人都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而對於朋友的言語之間把握着分寸,可在家中面對雙親,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如出一轍的,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毫無束縛可言,可同樣自身的脾氣也可謂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了。沒錯,在至親面前我們才能做回最真實的自己,也是僅有的放鬆的自己,毫無修飾,可這並不是你傷害的藉口,也不是你所傷害的起的,即使“人心不是待風吹而自落的花”,即便這份愛不會被他人所竊取,也不會因爲你有恃無恐的揮霍而減免絲毫。當你對朋友噓寒問暖,體貼入微之時,你可曾想過這份溫暖父母是否擁有過;當你自豪的說到你的爲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之時,在你的心底是否泛起一絲漣漪;當你被男友幾十元錢的禮物感動得一塌糊塗之時,你是否想過你或許錯過過對無數個無價之寶的珍視。身爲“80後”、“90後”的我們隨着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獨享着父母的寵愛,可同樣也意味着將承擔着更大的責任,在此同時父母也承擔着世界最大的風險,因爲沒有你們或許他們的世界就一片空白了。可由於各種壓力,子女在外求學或工作打拼,很多父母便成爲了空巢老人;更有甚者是如朱金庚所言“因爲物質利益觀念的變化引起部分當代青年道德價值的判斷失衡以及家庭教育的誤導和社會醜惡現象的負面影響導致少數青年道德人格的扭曲。”對父母更是毫無感恩可言,我想這世間極少有父母對子女虛情假意,摻雜着利祿之心把愛當做換取利益的籌碼,而更多的是兒女們背棄和辜負父母的那一份寬恕兒女一切過失的胸懷。愛具有傳承性,而愛卻是最小的感恩,人生除了該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逢一次高山流水遇知音,如若可以難道不該轟轟烈烈的感恩一次嗎?讓我們一起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他人的父母,讓那些所謂的道德行爲與道德認知水平的不平衡發展,煙消雲散,成爲令人驕傲的兩代人,更是令自己驕傲的兩代人。

當代世界,高科技以驚人的速度刷新着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面貌和人生姿態。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加入了“餐桌拍照微博族”的行列中時,是否有那麼一瞬間意識到,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去感恩父母,也不是沒有機會去感恩父母,而是由於一種習慣的牽絆而從未騰出過時間給他們。很多事情,並不是非做不可,很多時間並不是非用不可的,拿起手機除了刷微博,還可以和父母聯繫,即便只是敘敘家常。別當你在人生的左顧右盼中讓時間偷得一無所有時,回過頭,你慌了,因爲你忘了也錯過了對父母的感恩。要知道“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別爲“明天”所累,別把所有的事情放在未來,因爲等待未來等來的是每個當下,若當下的你正揮霍着曾經的未來,花開花落,春去秋來,很多時候等着等着就等成了永遠,當剩下消失殆盡的回憶時才真正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何嘗不是一種淒涼,莫讓自己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龍應臺的《目送》在結束時告訴我們“不必追”,可真若如此嗎?我們真能夠耐得住心底的那根琴絃泰然自若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當喚醒內心深處的覺悟絕無遲疑的追,勇敢的追,大步的追,如同父母不願意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更不應缺席父母的衰老。如同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爲一座孤島,他需要陪伴,更需要血濃於水的陪伴的愛,成爲靈魂的歸宿,讓靈魂富有,才能讓一切變得鮮活。再剛硬挺直的背膀也需要愛的支撐,再柔情似水的母愛也需要愛的滋補。感恩不是物質上的聯繫,不是僅限於隻言片語的關懷,不是看着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無動於衷,而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種相互的陪伴才最暖心,參與着他們的生活,陪伴着他們慢慢變老,細數兩鬢斑白,撫平歲月的刻痕,讓時光變得知冷暖,懂人情,爲你們記錄下愛與幸福的回憶,陪伴亦是最長情的感恩。生命是一種輪迴,從開始的一無所知,到老後的迴歸本質,請耐心對待,就像是當初父母對你的細心陪伴,一程山,一程水,陪你走過風雨如晦,陪你走過阡陌如月,卻也始終如一。或許這人世浮華,有着太多的無可奈何與力不從心,使你無法常伴父母左右,可孔子有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想這“方”並不是指遠遊的方向,更是感恩的方法,別讓那份感恩被這鋼筋水泥的鬧市塵囂所掩埋在各種“腐蝕性”的面具之下,爲虛榮遮蔽,僅爲了獲取所謂道德上的優越感,而曲解感恩的神聖,也別妄想只需他人的教授,再精確詳盡的地圖也無法帶着看它的人在地面上移動半步,更不是面對冰冷的墓碑做出可笑的補贖,祈願另一個世界沒有病痛折磨能夠安康享樂,除了自私的心安還能換取些什麼?因而真正的感恩它並不需要奢華的雕飾、渲染與描摹,也不需要曲折的情節及最終劇情的需要,而是無論形式,可其本質均爲一份真情所換取兩個心靈相契的心與心之間零距離的搏動,這纔是真正的感恩父母。

愛情、友情、親情,是人生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世人皆讚頌愛情、友情,殊不知愛情、友情之所以顯得彌足珍貴,是在於化升爲親情的一瞬間。讓我們一起感恩這一份讓生命變得絢麗多姿的親情,讓我們一起感恩我們的父母,這份親情中的頂樑柱,同時這份感恩是我們整個社會階層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都應該傳承與發揚的,而絕不是僅僅肩負於“80後”、“90後”的身上。讓我們在這人生的舟車勞頓中,除了歷盡風塵僕僕,雨打芭蕉,還能在洗盡鉛華後的驀然回首中,在那闌珊燈火處,溫暖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