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高三勵志 > 從復讀走進北大清華的勵志故事大綱

從復讀走進北大清華的勵志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下面是復讀生的心聲和狀況,是瞭解高考復讀狀態的一個窗口,對復讀生及家長無疑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鑑、指導作用,希望大家能喜歡從復讀走進北大清華。

從復讀走進北大清華的勵志故事

 高考落榜

從嚴格意義上說我不應在高分落榜生之列,雖然同樣是報考名校(清華)未能錄取,但成績卻並不能與大部分“同窗”相比。選擇復讀也是很偶然的,某種程度上只因爲一時意氣。

在北京500多分的水平恐怕上重點大學都有困難,更不用說報考清華了,不過因爲特長生的加分(50分),加上當時的確心高氣傲,我還是毅然決然只在第一志願一欄填寫了清華大學。這種現在看來失去理智的舉動在當時的確有多方面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生活環境使我心理失衡了,變得越來越狂妄自大……對此不想多說,只想說明我一開始完全沒有復讀的打算,一心以爲自己定能如願。

  找尋出路

529分對我來說本是個正常的分數,但的確給我不小的打擊。落榜之後,家長聯繫的兩三所學校不甚滿意,留學美國又被拒籤,我的情緒由此落到了最低點。無可奈何之中,家長開始幫我辦理赴英國留學手續……

這時對自己去向一直心不在焉的我似乎逐漸恢復了理智:復讀,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在高三就一直沒有擺正心態的我現在才逐漸找回自己,情緒低落是因爲感覺自己無能,而復讀就如我剛纔所言,只是一時意氣,只是我重新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我不能說復讀的結果是否真的如我當初所願(證明了自己),但在經歷之後,意氣已經消逝,而代替它的則是更理智的自我。

 嶄新開始

做出決定之時第一學期已經要結束了,還記得第一天回到母校(我在人大附中畢業),我未來的同學正在開新年聯歡會,我們就這樣相識了。接下來進行了幾天學習,但除了我原來的同學,其他人還沒來得及認識就放假了,在那段時間可以說我連學習的感覺都沒有找到。放假期間我爲自己制定了詳細充分的學習計劃,但完成得並不如意,很多時候是卡在一兩個問題上耽誤了時間。現在看來還是因爲沒有時間融入復讀班的整體學習氣氛,加上在高三階段過度放縱,一開始還是沒有頭緒。

第二學期算是真正開始復讀生活,而我也是從此時起逐漸發生了變化,這是一種質的變化,即不是因條件改變而臨時變化的應急措施,而是作爲個體的一種不可逆轉的變化,現在認爲這可能是自身本性的一種迴歸。具體來說在思維上我更加理智了,雖依然是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但的確開始嘗試用理性思考問題,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總結與規律記憶;另外在性格上,一方面更堅強,不會因爲個別的失敗而氣餒,另一方面也不失靈活,並不會糾纏於個別問題而浪費資源(精力與時間);在人生觀上的變化在我看來最重要,因爲在明確高考在心中的地位之後,我的確做到了坦然面對第一次失利和即將來臨的第二次“考驗”。很巧合的是,這些品質和高三時老師經常教育我們的標準如出一轍,看來的確達到了一種“理想”狀態。這種狀態我在高三時是很想達到的,但因當時的心態和其他原因,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使我理解了怎樣獲得理想狀態這一關鍵問題,下面我就這一問題進行分類敘述。

  心得體會

  1.思維

當然,思維並不能算是一種原因,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刻苦的結果,即在無數次的練習當中產生某些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符號敏感,針對理科來說這是學習思維的'正確方向。原來我一直把沒能正確思維的原因歸咎於基礎知識不紮實,即某些定理或規律沒能深刻理解和強化記憶,但在思維改變之時我的知識結構並沒有變化,甚至可以說並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其實根本問題在於我根本不知道怎樣運用這些知識,並不能對知識進行從因到果的理性思考,簡單來說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要注意爲思考提供必要的平臺——練習,但我認爲思考相對來說更重要一些,特別是在針對典型例題的時候。在復讀班的時候,在“大仙”爲我解決了兩三道典型例題之後,我真的感覺到了考試時候的變化——碰到類似的題目不會再緊張得要命,而是耐心地分析,好像總有快要解出的感覺。其實在平時解決每一道題的過程都是不輕鬆的,思考、求解、請教、再思考……經常是一道題就花費我半天的時間,但我覺得這很值得。

  2.性格

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也能做到和諧共存,這主要是因爲它們一個宏觀、一個微觀,二者之間可以互相彌補。

在宏觀上,堅強是復讀必不可少的,這不必多說,但人是不能憑空就堅強起來的,一定有某種外在力量的促進。對於我,這種外在力量就是看法的轉變。在與同學們交往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都沒有將復讀看成是一件很可怕或很痛苦的事情(而我甚至在做出決定之時還保持着這種想法),或許是因爲大環境的影響,我慢慢地也擺脫了噩夢的糾纏,同時還發現其實這並不是很難克服的,因爲復讀本身並不可怕,只是人們的想象作祟而已。由於戰略上的藐視,我在不知不覺中也變得堅強了,不會再因爲一兩次的失利而喪失信心。

只有不可動搖的決心當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微觀上有靈活的處事原則,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學習中有些問題是不值得花費氣力解決的,因爲問題的解決根本無法達到自身提高的目的,另外在考試中如果過分執著的話,那就犯了考試大忌。話雖如此,但實際操作過程中要麼就是根本意識不到靈活的時機,要麼就是雖有意識但卻不撞南牆誓不回頭(鑽牛角尖),這些都是我原來暴露出來的問題。根源在於我過分重視局部了,以爲每個問題都解決就能達到整體上的提高;但全部解決是不可能的,過分強調個別問題很容易丟了西瓜撿芝麻。學習之前,首先應該從整體上把握原則,明晰學習的目的與意義,對問題的重要性和在整體中的位置有合理的認識。其實這種變化也是受了同學們的影響,因爲每個人(可能是因爲經驗)對自己的目標都很明確,而且並不一定會以原計劃來完成既定目標,而是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調整,因爲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通俗一點說,大家都在“不擇手段”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3.人生觀(學習態度)

我覺得人生觀的改變纔是最根本的問題,這可能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學習態度。我的這種改變其實並非更加的刻苦與認真,事實上高三時的大部分時間亦是用來學習的,而且勞逸結合纔是理想的狀態,因此復讀中時間的運用大致沒有變化;況且基本的學習精神還是具備的,雖然主觀上不情願,但亦能做到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問題。

人生觀的重要變化在於對功利主義的弱化。在學習甚至考試的過程中,我經常夾雜一些不應有的想法,對自己的未來過於看重,或者患得患失使得每一次的困難都給我以致命的打擊,因爲我始終不能放下利益的追求。這裏必須強調一點,即各人情況不同,若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就要了解自我。有些人本質上就是功利的,在追求學習成績的過程中他會將其作爲進步的動力,從而激發出潛能;而另外一些人,天生(嚴格意義上是後天形成的)的憤世嫉俗培養了對功利的厭惡,以至於在學習過程中這種因素會成爲絆腳石。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對於我來說,功利只能阻礙進步,因此我需要做的是恢復平靜,在知識的王國裏專心一致。

光有認識恐怕是不夠的,怎樣能不受侵擾呢?我發現原來的過分自負才是問題的根源。調整很簡單,如果你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了不得的人物,那一時的成敗真的不算什麼。也正是這種對成敗的淡漠,讓我有能力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單純的學習上,從而使之能有本質的提高,然後又反過來增強了信心。

其實這種改變表現最明顯的還是在考試之時,前次因爲緊張在考第一門之前整夜失眠的我,在又一次的考驗中竟然可以坦然面對,我承認其中的確有經驗的影響,但價值觀的變化亦不可忽略。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拿到語文試卷之時,我本能地開始審視題目,而並沒有對成功的渴望和失敗的恐懼。

 後記

復讀之後,我覺得觀念上的轉變是我最大的收穫,現僅將切身感受送給讀者。當然,我認爲並不是只有復讀才能帶來這種改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人們從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知識、甚或直接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會越來越成熟,但由於考試製度的限制,我們在觀念上的成熟被迫提前了。

人們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很容易造成對學習不同態度的形成,從而導致了學習慣性的出現,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而正確的觀念就是要糾正其中主觀上產生消極情緒的學習態度,另外對於積極情緒也是一種調整和改善。我不否認有很多好學生都不曾認識到自己的觀念問題。成績優異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因素,這裏只想強調正確觀念的形成很有利於學習主動性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