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教育孩子時,這10個壞習慣一定要改掉

教育孩子時,這10個壞習慣一定要改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壞習慣,這些壞習慣不僅是對孩子身體的傷害,也是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打擊,會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以下是小編整理的10個教育孩子的壞習慣,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孩子時,這10個壞習慣一定要改掉

 一、當衆教育

孩子一旦犯了錯誤,無論在哪裏,父母馬上就教育,不論是當着他老師、同學還是親友的面也好,其他陌生人的面也好。其實,這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它不僅是對孩子身體的傷害,更是尊嚴的羞辱與剝奪,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結果,有的甚至會危及孩子的生命。

對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應該在私下進行的。西方有句諺語說,表揚可以公開進行,批評應該放在密室。我覺得,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即使你的出發點是對的,但方式如果選擇不當,不但沒效果,甚至還適得其反。

不少父母在這方面缺乏警覺,尤其是有些父母,在外人面前特喜歡貶低孩子,以爲這是謙遜文化的一部分。父母碰到老師總喜歡說“哎,我的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在外人、在親友面前,也愛說孩子這個做得差、那個不如誰。說實在的,你老說孩子不行的話,弄不好他最後真的就不行了。

當衆批評是不當教育中最具有破壞力的,對孩子的自尊心、成長力、自我期許、幸福感破壞最全面。

  二、消極教育

我們的文化中,普遍缺乏對人真摯的讚揚和鼓勵,缺乏從做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我們往往習慣 “做大事”,取得“大成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喜歡批評、否定和消極暗示。

有的家長對孩子特別嚴厲,不論孩子學什麼,家長都諷刺打擊孩子。孩子學習上稍有差錯,他則更是變本加厲,常常掛在嘴巴上的就是:“我要是你,笨成這樣,肯定無臉見人了。”後來這孩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勉強讀完高中,就離家外出打工,與父親從此不再說一句話。

一件事情你還沒嘗試,有人就會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點難度,馬上想到的就是退縮,孩子做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會遭到挖苦與諷刺。

要當一個好父母,一定不要對孩子居高臨下,要從改變愛批評孩子的習慣開始,從改變“正話反說”的習慣開始。

三、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與消極教育相反,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過於細心、對孩子的所有行爲過於關注,一切都由父母進行細緻的安排,一切父母包辦代替,幾乎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個人的空間,孩子完全失去了嘗試的機會。比如孩子的個人愛好,只要與父母的期待不一致,父母就完全不予認同、不予支持。

有的父母因爲對孩子的過度疼愛,或者是欠缺耐心陪伴孩子,都不願意孩子去嘗試,更不鼓勵孩子去經歷失敗。

今天,你的孩子變得膽小、孤僻、不合羣、缺乏責任感,絕對與你的過度干預、過度包辦有關係。你不讓孩子去體驗他怎麼知道一件事情的美妙呢,你沒有讓孩子去嘗試、去經歷失敗從而有所承擔,他怎麼會變得堅強呢?

四、缺少教育共識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教育孩子上,家庭成員缺乏共識,像孩子犯了錯誤,父親要進行批評教育,母親就加以袒護。特別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長輩之間一旦缺少最基本的教育共識,孩子就容易喪失正確的方向和判斷力。

一個家庭裏,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氣最壞的人手中,在這種背景下,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找庇護傘。他犯了錯誤,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先找到一個能保護他的人。這樣,孩子的毛病不但難以得到糾正,還會越來越嚴重。這是三代同堂家庭比較常見的一個教育問題。

  五、父母存在不良嗜好

任何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後,都必須以孩子的成長爲生活的中心。對父母而言,爲了讓孩子成長得更好,你就需要調整、克服自己某些不良的嗜好。

比如,有些家庭這邊是孩子做作業,那邊是父母打麻將,家裏很難有安靜的時候。這樣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是極其不利的。 一方面,父母的不良嗜好直接就成了孩子成長的“不良範本”,所學皆成性格,父母起了非常消極的示範,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判斷力。另一方面,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反差太大,學校的某些正確的教育,經過家庭這麼一反衝就完全失效了。

 六、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不僅要持之以恆,而且一定不能忽視細節。

比如,帶着孩子走路的時候,你要給孩子示範應該怎麼走,不能三個人並排走,兩個人走時應該大人或男士靠外邊。教育應該是無時無刻的,是融進生活裏的每個細節。美國著名的小學教師羅恩。克拉克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細節教育:比如吃飯時不能含着食物說話;推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就要爲他把門;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總共有55條,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細節。

 七、生氣了就教育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會剋制不住自己。

當孩子讓我們很生氣時,一定要忍住,別急着發火,因爲,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念頭”往往是有問題的。孩子做錯了事或者說錯了話,應該是及時糾正,而不是發脾氣。

由於我們所受的教育、成長的經驗,我們面對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出來的方法,“第一時間”內的反應能力,往往是有問題的。爲了避免犯錯誤,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先忍一忍,多想一想,剋制一下。

對待孩子,我們絕不要“理直氣壯、義正詞嚴”,而應該是 “理直氣和、義正辭婉”。也就是原則從嚴,態度則要儘可能地誠懇、溫和、耐心。

  八、把和孩子的交談全部變成了對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可能就越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

有的爸爸媽媽平時在家最常和孩子說的話就是“飯吃快點,吃完趕快做作業,做完作業趕快睡覺”。

作爲父母,你知道孩子內心的壓力與苦楚嗎?你能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嗎?不少家長表示,孩子讀小學三年級之前還好溝通,9歲之後幾乎就不知道怎麼去跟他交流了。

據小編了解,孩子有了苦惱,大部分都是找同學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看來父母的形象已逐漸從他們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在這種情況下,你跟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斥責。如果是這樣,孩子13歲以後,甚至連批評的機會也不給你了。

我們含辛茹苦地養育孩子,孩子卻不領情、不感恩、不理解。從某種意義可以說,這是中國父母的悲哀。問題出在哪裏?一定出在你跟孩子的交流之中。

 九、在孩子吃飯和睡覺前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本來應該是家庭裏的一個溫馨、感恩時刻,我一個朋友的外婆說:雷都不打吃飯的人。所以,千萬不要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教育他,把孩子弄得戰戰兢兢的,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有的孩子吃飯非常快,爲什麼呢?就爲了家長來不及批評他。他吃這麼快,對胃也不好,對食物營養的吸收也不好,更談不上有什麼餐桌的禮儀的培養。 而在孩子要睡覺的時候進行教育不但無效,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孩子進入夢鄉的時候,滿腦袋都是這些批評的信息,他會做噩夢的。

孩子的睡眠質量很重要。有這樣一個觀點:一個人晚上睡眠好了,第二天,他眼裏的世界都不一樣了。打開窗戶的時候會感覺,哇!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夢連連,三天沒睡好,就會滿眼都是“仇人”了。所以,一定要讓孩子睡好了,讓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錯,你也要找到一個更爲恰當更爲合適的時機,再進行教育。

  十、和別人的孩子簡單地作對比進行教育

孩子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着我們所不知道的祕密,每個孩子都有成爲“這個樣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針對他的“這個樣子”。莫扎特5歲就拉一手好提琴,7歲就會譜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成爲大詩人,我們也不知道是鐵杵磨成針還是天分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幼兒園小朋友打預防針的時候,有的孩子哭得很厲害,有的孩子則幾乎不哭,老師總是會說,不哭的孩子很勇敢,哭的孩子膽子小。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哭的孩子痛感特別強,不哭的孩子則是因爲他的痛感不是特別強。

正因爲人身上存在無數的不一樣,因此,對家庭教育而言,不妨就耐心地和孩子說話,耐心地爲他做分析。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可以減少很多對他人的妒忌和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