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勵志書籍推薦《城堡》

勵志書籍推薦《城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未完成)。主人公K應聘來城堡當土地測量員,他經過長途跋涉,穿過許多雪路後,終於在半夜抵達城堡管轄下的一個窮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盡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們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闆、老闆娘、女招待,還有一些閒雜人員。城堡雖近在咫尺,但他費盡周折,爲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員克拉姆的情婦,卻怎麼也進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進入城堡。

勵志書籍推薦《城堡》

  【簡介】

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着K;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裏,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小說至此戛然而止。據有關資料說,K在臨死前終於接到城堡當局的傳諭:K雖然缺乏在村中居住的合法依據,但考慮到某些原因,允許他在村中工作與居住。

  【書評】

K在《城堡》中就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他沒有身份,沒有親人,沒有真正的朋友.似乎他所處的整個村莊都對他充滿了敵意,也得不到城堡當局的信任。這種絕望事實上在K的追尋中表現到了極致,追尋成了他失望情緒的流露和發泄的一種方式。是他在追尋意義的過程中一種絕望的吶喊,又是一種對終極意義追求的絕望哀號。當人與上帝交流的渴望被自我的獨白所取代的時候,卡夫卡說,“我們人間的不幸是由成羣的魔鬼構成的……但只要不存在統一性,即使所有的魔電都關懷着我們,那又有什麼用呢”。卡夫卡清楚地知道這種“統一性”的缺失意味着什麼:“今天,我們對上帝的思念和對罪惡的懼怕大大地淡薄了。我們陷在驕微自大的泥淖中。”生活中的卡夫卡具有深深的罪惡感,他在書信、日記中多次提到“罪孽”的一生,迴應着《聖經》中關於“原罪”的概念,希望自己得到上帝的拯救。卡夫卡用迷途的羔羊比喻人類與上帝的疏離:“我心中一片空虛迷茫,活像一隻失羣的羊。在夜裏,在大山中,或者像一隻跑的羔羊。如此孤獨落寂,卻又沒有訴苦的力量”。

積極的絕對權威意義似乎並不存在,這在《城堡》中可以得到例證,臂如當K到達村子,拿起電話——他聽見無數的聲音。村長解釋說.當一部電話被接通後,城堡以及村子所有的電話同時被接通,誰也無法保證聽到的聲音來自城堡。這就是說村長和K一樣其實對城堡的概念摸糊不清,很多權威都是虛無飄渺的,而且是在一連串不確定的聲音中建立起來的,並不斷地在一種錯誤的方式中得到鞏固的。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悖論。

單純從《城堡》這部小說沒有結尾的結局來看,它就可能昭示着現代人類對一個從不存在的上帝的訴求的失敗,小說完全強調的是現代和後現代意義,這部小說就是關於意義本身的小說。對於事件,時間及其空間的多重闡釋構成了無限混雜和變化多端的意義網絡。卡夫卡所設計的迷宮其實也是一座語言的迷宮,因爲語言從本質上來說是寓言性的。他的話語也是他的世界觀和宗教觀的折射。“《城堡》和《天路歷程》一樣,是一部關於宗教的寓言”。因而作品的意義也是開放的,上帝的缺失可以讓很多人爲的因素得以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