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學會深刻認識自己的勵志書籍

學會深刻認識自己的勵志書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父母眼中,你是怎樣的?在同學朋友眼中,你是怎樣的?在情人眼中,你又是怎樣的?讀這十本書,讓你深刻的認識自己,剖析自己,瞭解“我”是怎樣的。

學會深刻認識自己的勵志書籍

 1、《走到人生邊上》

作者: 楊絳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一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楊先生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指出人生的價值在於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獨到的體驗,秉筆直書的勇氣和生動飽滿的筆觸,爲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無助的人們指點迷津。正文後巧置多篇大手筆的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語言本色無華、感人至深。

  2、《談修養》

作者: 朱光潛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我沒有這種學問,也沒有這種野心或錯覺。這本小冊子,我知道,像一朵浮雲,片時出現,片時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這片時間能借讀者的晶瑩的心靈,如同浮雲借晶瑩的潭水一般,呈現一片燦爛的光影。精神不滅,這影響儘管微細,也可以蔓延無窮。

 3、《叔本華談人生得失》

作者: 叔本華

出版社: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叔本華談人生得失》主要講的是:人一生要做的兩件事就是防患於未然和豁達大度。前者是爲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損失,後者是爲了避免紛爭和衝突。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慾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爲慾望永不能被滿足。我們離理想越遠,自然就會離慾望越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與慾望之中,將慾望的東西當作理想,這是因爲它們有時實在太近,近刮只有一線之隔,或者說慾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4、《人生十論》

作者: 錢穆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人生十論》系錢穆先生所撰人生問題文稿之結集。其論人生,大旨皆從中國舊傳統、舊觀念闡發,但亦不違背新潮流、新趨勢。雖據於史,目的卻不在稱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會同和合。讀者淺求之,可得當前個人立身處世之要;深求之,則可由此進窺古籍,獲知中國人所講一套道理。

 5、《生活,原本可以更美》

作者: (英)坎寧安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本書採用了很多古代東方哲學中的思想,向你展示如何才能過上更幸福、更優質、更令人滿意的生活。本書的寫作手法風趣、務實,運用對話方式,向讀者展現了大量發人深省的觀點、引人發笑的趣聞和催人奮進的故事。作者不僅把握住了事物的核心,也看透了人的本質。在本書上,他與我們分享了他對於如何過上幸福和令人滿意的生活的見解。

 6、《生活在別處》

作者: 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

7、《你爲什麼活着》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羣言出版社

《你爲什麼活着》是當代作家王小波創作的散文隨筆集,收錄了作者的經典雜文。作者從當代中國社會的實情出發,探索與思考了身在其中的個體的生活價值與意義。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闡述觀點時的邏輯相當縝密,而筆觸又不乏生動有趣,忍俊不禁甚至有些可愛的語言中透露出引人深思的獨到見解,對每一個渴望自由與幸福的人而言,都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

  8、《悉達多》

作者:(德)赫爾曼·黑塞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悉達多》古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輾轉求道,以尋求靈魂的安寧。最終,在一位船伕點化下頓悟天地萬物圓融統一的真諦。

9、《走進生命的學問》

作者: 周保鬆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我知道,說易做難,尤其在巨大的不公體制面前要求自己做個公正的人,需要極大的自信和勇氣,同時必須承受無數不可知的風險。但我們還記得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如何論愛嗎?“人一旦愛,遂極脆弱:世間沒有所謂愛戀之中卻同時思量應否去愛之事。就是如此。傷得最少的愛,不是最好的愛。當我們愛,就須承受傷害和失去之險。”羅爾斯是說,決心做個公正的人,就像投入愛情一樣,路途中總有可能會受傷,但我們不會因爲愛的風險太大而放棄去愛。爲什麼?因爲公正和愛,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價值。實現這些價值,生命纔會美好。

  10、《哲學的慰藉》

作者:(古羅馬)波愛修斯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本書既是一部論述哲學和神學問題的經典名著,也是文學史上的偉大篇章,以散文與詩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獄中絕境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涉及命運與天命、上帝的預知與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恆性與時間等重大問題。

波愛修斯(Boethius,480—524),歐洲中世紀初期罕見的百科全書式思想家,在邏輯學、哲學、神學、數學、文學和音樂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最後一位羅馬哲學家”、“經院哲學第一人”、“奧古斯丁之後最偉大的拉丁教父”之稱。他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在東哥特族國王狄奧多裏克手下擔任公職,因被指控謀反而入獄並被處決。《哲學的慰藉》是他在獄中寫下的不朽名篇,採用對話形式,以明晰的思想和卓越的哲學才華,探討了幸福、善惡、命運和自由意志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