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2016年關於寫端午節的好文章

2016年關於寫端午節的好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隨着天氣日漸轉熱,一個糉香飄溢的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下面是關於寫端午節的好文章,歡迎欣賞。

2016年關於寫端午節的好文章

篇一:端午節 感恩那份美好

也許是那碧海蒼茫的蘆葦塘不知何時淡出了我的視野,也許是如今商品化的城市生活不斷頹廢着我的熱情,過節已經成了我忙裏偷閒的代名詞。

回家的途中,不經意間被:“新鮮糉子,新鮮糉子”的吆喝聲,吸引駐足。端午節牽扯着曾經那些清香的回憶陡然縈繞心間。

第一次看到鄰家小孩,拿着葦葉包成的糉子,在我面前邊炫耀,邊輕輕地剝開時,糯米香混合着葦葉的清香,瞬間裹挾了我不能自抑的饞念,很想嚐嚐那糉到底啥味?回家後我不顧正在竈臺邊忙碌的母親,自顧嚷嚷起來:“媽,我也要吃糉子。”母親的背影,兀自停頓了片刻,轉身的瞬間,那眼裏有一抹晶亮順着汗漬的印跡,輕輕落入我的視野:“乖,下一次端午節,媽一定給你包。”母親的雙眼似乎蒙上了一層霧,聲音也變得艱澀起來,我的心忽然就有了種寒冷的感覺,有點懂了母親對我的許諾。

真正品嚐到母親親手包的糉子,我已經記不清是第幾個端午節了。只記得有一天清晨,母親喚我起牀,和她一起去採摘蘆葦葉。瞬間彷彿就可以吃到糉子的慾望,滿滿地支撐着我,興奮地隨着母親,躲入蘆葦塘中,尋那又寬又大,但不能太老的葦葉,仔細地不把它弄劈了,碼成一摞。看母親把葦葉泡在水盆裏。母親像變戲法似得把泡好的糯米,洗的乾乾淨淨的紅棗擺出來。我們姐弟圍在母親身邊,唧唧喳喳地催母親趕緊包。

坐在小院中的母親,一雙巧手將兩片葦葉交錯一下,摟一把盆裏泡好的糯米,放在由葦葉圍成的小槽中,再將一枚紅紅的大棗,嵌入其中,只見葦葉翻飛兩下,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趕緊把母親準備好的細絲線遞給母親,看母親自豪地把那個小糉子捆綁的服服帖帖,然後小糉子又被泡進了水裏。一下午我忙碌的視線總在母親的雙手間穿越,把太多的美好織成我記憶裏最美的畫面,母親親手包着糉子,有着母親味道的香甜的糉子。

在成長已漸漸遠去的逝水年華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忙碌,讓心也變得懶散與慵怠起來,記憶更是在繁雜的歲月砥礪中漸漸淡去曾經的美好。但是每到端午節,我依然會尋回母親那裏,在尋找葦葉,挑選糯米,商量包糉的種類,以及慢火燉,還是使用高壓鍋更方便快捷中與姐妹鬥嘴,與母親笑鬧。嚐遍美味的我,已不再眷戀糉子的清香,但我卻希望曾經的美好能不斷喚醒我漸趨疲憊與麻木的心,讓那顆感恩的心永遠停留在母親每一次親手勞作的細節之中。

 篇二:童年的端午日

我總是懷念小時候的端午節。那時,生活很貧窮,也不清楚爲什麼要過端午節,但,那時的端午節卻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清晨,天還沒有亮,我們就起牀,拿着鐮刀,到河邊去割艾草和臭蒲。據說,這兩種東西都能避邪的,用這些東西做成荷包,掛在孩子的脖頸上,可防百病。於是,我們就使勁地割,然後把割來的這兩種東西,插在房檐上,或撂在草房頂上,美麗的鄉村端午節就這樣開始了。

早飯,是要吃蛋的,雞蛋、鴨蛋都有。大人在鍋裏滿滿煮上一鍋,好了以後小孩子每人分上幾個。我們便像脫了僵的野馬,滿村子裏轉,比誰家給孩子的蛋多,比誰家的蛋大。有一年端午節,我們把分好的蛋帶到學校去,下課的時候,都把蛋拿出在操場上比較,有兩位同學還因爲這打了起來。後來,老師把我們叫到辦公室,誰也沒有批評,笑眯眯地從抽屜拿出一個蛋,問我們:“到底誰的大?”我們一看,老師拿出的竟是一隻滾圓的鵝蛋,那麼大,那麼圓,都不再爭執了,異口同聲地說:“還是老師的大!”

還有一年,我們不是比誰的蛋多,誰的蛋大,而是比誰的蛋硬。村東頭的毛毛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蛋。不知什麼原因,是那麼的堅硬,他把他的蛋往別的蛋上一磕,其他的蛋全爛了。一早晨,他就把村裏孩子的蛋全都碰爛了。到上學的時候,他又把蛋帶到學校和其他村的孩子比蛋硬,結果,一上午,所有帶來的蛋都被他碰爛了。最後,學校的孩子中,只有他一個還有蛋,我們就勸他把蛋打開,看裏面到底是什麼東西,怎麼這樣堅硬呢?他把蛋往課桌上磕了幾下,沒有反應,又把蛋往牆壁上磕,還是沒有反應。村西頭的三毛說,別磕了,可能是沾了神氣,留着吧!毛毛不信,跑到老師辦公室借把錘子,使勁一砸,蛋開了。我們發現裏面的蛋白和蛋黃都是硬的,毛毛咬上一口,很快就吐了出來,說有一股什麼臭味。我們問老師,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那蛋已經鈣化了。我還是懵懂不理解。

中午,每家都有一桌豐盛的飯菜。那時,日子過得窮,一年到頭吃不上幾頓肉的。只要有哪家燒豬肉的,滿村都能聞到肉的香。剛近中午,那香味就傳進教室裏來啦!一股一股的,一直滲透到我們肺裏。我們再也熬不住了,都在深吸着香氣。老師似乎也堅持不住了,剛講幾句,看我們無心聽課,就說:“放學,都回家吃肉吧!”我們便撒腿往家跑去,一路上聞的都是肉香。

午飯時,每家都有雄黃酒,就是在酒裏點上一點雄黃。小孩子不能喝酒,就在眉心點上一點雄黃。大人說,這也是避邪的,到底什麼是邪,我那時不清楚,總會與死人和鬼聯繫在一起的。後來知道,雄黃是有毒的,不能這樣食用,但我們老家鄉村一直這樣用着!

午飯過後,我們又向田野奔去,爲的是尋找“金蟾蜍”和一種俗名“豬耳朵”草的東西。據說,這一天十二點蟾蜍是不會出來的,能找到的就是“金蟾蜍”,捕到後涼幹可以專治惡瘡。村裏的老楊,用嘴咬指甲的時候,不小心把大拇指的皮咬掉一小塊。一夜間,整個大拇指腫得像氣吹的一樣,然後化濃潰爛。看一很多家醫院都不見效果,眼看一隻手指就要廢了。一天,有個串鄉的中藥郎中,給了他一塊據說是“金蟾蜍”的塊狀物,讓他把那塊狀物碾碎敷在潰爛的地方,結果奇蹟真發生了,老楊那手開始好了。“豬耳朵”草遍地都是,採回涼乾熬湯可以治療耳聾。於是,我們就頂着大太陽,滿地找尋。結果,每年的十二點,蟾蜍還真的找不到。每個人都採很多“豬耳朵”草,但小孩子也有把“牛耳朵”草採回充當“豬耳朵”草的。這兩種草外形是很相似的,大人說,很好區別,但我到現在也搞不清楚它們區別在什麼地方。村子裏的人,耳朵都很好,那掛在屋檐的“豬耳朵”草也從來沒有人用過,但每家每戶就一直的掛着,直到第二年採到新的,才把那風化得不成樣子的老草扔掉。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也知道爲什麼要過端午節了,但端午節過得卻很簡單,再也沒有原來的韻味!不知九泉之下的屈老夫子是否埋怨?

  篇三:那季節,糉肥艾香

承載着厚實農耕文化的山村,每逢農事節氣都有濃郁的過節氣息。隨着天氣日漸轉熱,一個糉香飄溢的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

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從老菜園開始。菜園是祖傳下來的,只有上下兩畦,端午時節菜園的蔬菜、艾蒿和菖蒲長得特別蔥蘢。在菜園的東西兩頭種有兩棵棕樹,村中有“千棕吃不空”說法,因爲棕樹的棕毛片剝下來是編制蓑衣和棕繩的材料,也可以出售轉爲經濟收入。每到端午,剝完棕毛的棕樹象小夥子剛整完髮型,精神挺拔了許多,劍狀棕葉撕成細條晾乾就是包糉子的紮帶。

包糉子箬葉必不可少。雙髻山上有條山崗土名叫炭石坑,這裏長有很多箬竹,每年端午節前都會有鄉親到這裏摘箬葉。我們挑選綠油油形狀完整的箬葉採摘,採摘下來的箬葉象鈔票一樣碼放成一沓,對摺後用細藤條或茅草綁上,繩索穿過對摺後形成的空心,把一沓一沓的箬葉串起來挑回。用新鮮的箬葉包出的糉子多一股清香味,剩餘的箬葉晾乾,來年用水泡開後依舊可以用來包糉子。

制鹼水也是包糉子必不可少的環節。制鹼水最簡單的原材料是用草木灰泡製,略上等一點的是用黃豆枝殼燒成的灰燼泡製。我家有油茶林,掰完油茶籽,剩下的茶果殼曬乾燒成的灰燼泡製的鹼水最爲上乘。母親每年都會未雨綢繆提前慮一罈子這樣的鹼水,爲端午節包糉子做準備。

包糉子前要先把糯米淘洗乾淨,倒上一定比例自制的鹼水,簡便一點的做法就是將花生或其他需要添加的豆類直接拌到糯米中一併浸泡。經過添加鹼水浸泡一夜的糯米黃晶晶的很好看,這時可以動手包糉子了,如果是包加餡的糉子,那餡料就要提前備好。

包糉子時候先把箬葉對摺捲成漏斗狀,放進部分糯米後塞上餡料,然後再放進一些糯米把餡料蓋滿,這時把餘下的箬葉往前遮蓋上,擰住多餘的箬葉封好口子,扯來棕葉帶子攔腰紮上,一個四角糉子就算包好了。我幫家人包糉子時總喜歡臨時起意,搞些新創意,包些造型怪異的糉子,印象最深的是包雙胞胎牛角型糉子。也許是人的觀念有先入爲主的缺陷吧,我總認爲家鄉的糉子最正宗,其他地方不是用箬葉包的或五花大綁糉子的似乎都不是純正。

煮糉子也是糉子製作關鍵的一環。糉子一般要煮三五小時以上,時間越長煮出的糉子越糯。我們小孩常被叫去燒火,爲了早點吃到糉子,我會把火燒得很旺,糉香飄繞滿屋,饞得我不時掀開鍋蓋,看看是否有先下手爲強可能。好不容易熬到點,用剪刀剪下幾個放到水瓢裏冷卻,急嚐鮮,煮到一定火候的糉子吃起來肥肥糯糯的很過癮。

在記憶中,每年臨近端午時節,村裏的女人就開始爲自家的小孩製作辟邪用的裝飾物。這些裝飾物是用平時收集起來的各色碎布、紗線、雞毛、麥稈等作原料,做成各種造型,中間填充棉絮,造型有公雞、糉子、愛心、豆腐框等各種樣式。用粗線將各色碎布、豆子和麥稈等相間串成五彩鏈子,這些裝飾物串上鍊子就可以佩戴了。在端午節這天,把這些裝飾物佩戴在小孩胸前,大人小孩都很開心,於是製作這些配飾成了村裏女人的手工比賽,手巧的女人做出的飾件會更精緻傳神些。不過小孩子略大點後就不戴了,因爲會覺得很小兒科。

過端午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插艾蒿和菖蒲,鄉親稱之爲“插青”,據說能起到驅邪保平安的作用。插青一般在農曆四月廿九。我家老菜園一角種有艾蒿,艾蒿生命力很強,每年到了過端午時節都已長得十分茂盛,但菖蒲都要向其他鄉親要。有一年去遲了,要來的菖蒲很細小,使我很掃興,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就把菖蒲的根也要回來,然後種在自家老菜園旁水溝裏,菖蒲生命力也很頑強,分櫱很快,第二年水溝里長滿了菖蒲,足夠自家端午節插青用了。看來還真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魚漁之別顯而易見。

端午節這天虔誠的鄉親會辦些貢品去土地廟祭祀一下,主要是答謝神靈保佑,也祈求平安吉祥,五穀豐登。我們小孩就等着吃那豐盛的端午飯,一些講究傳統的鄉親會擺“九碗青”,就是擺上九道當前時令的蔬菜。餐桌上糉子自然必不可少了,但已沒什麼新鮮感了,因爲糉子在插青前幾天就包好了,到過節這天已經嚐了將近一個星期了。端午時節已是炎炎夏季,這時家人都會提前備好換季的衣衫,男孩子午飯後一般簡單擦洗一下換上新衣就往外跑,女孩子要多個環節,就是要取些已經有點風乾的菖蒲和艾蒿,再加上枇杷葉、半邊蓮、夏菇草等諸多青草藥放到鍋裏煎湯,然後調成熱湯洗澡,據說不僅驅邪消暑還強身美容。

以後到鎮上中學讀書。週末回家看見糉子就立馬爲其解帶寬衣,狼吞虎嚥一番,週日下午扛一袋米及鹹菜去學校仍不忘帶上幾個糉子。第二個週末回來四處找糉子,但不見糉子的影子,心中不無遺憾。有了前車之鑑,第二年過完端午節,去上學時就在衣櫥抽屜的旁邊暗屜裏藏了幾個糉子,準備週末回來慢慢享用,沒想到週末回來糉子已乾結成硬疙瘩,好是懊惱。

端午過後沒幾天,糉子基本上吃完了,但糉香餘味依舊飄繞鼻尖,不過偶爾也有解饞機會。因爲村裏鄉親蓋新房子時會在房屋框架支穩後,由木匠師傅在正樑上掛一綹壓樑的糉子,這時也會剪下部分糉子向下拋撒,樑下的大人小孩就開始瘋搶,這時吃着那搶來糉子的感覺真是叫爽歪歪了。

現在有了冰箱,吃不完的糉子放冰箱裏,一年四季想吃就吃,雖然吃起來是方便了,但也就沒了新鮮感,更找不到兒時吃糉子的感覺。眼下超市裏隨時也都有糉子賣,但在食品安全甚囂塵上的今天,買來的糉子吃起來似乎沒那麼踏實。

隨着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過端午的程序似乎日益簡潔明瞭,於是我又懷念起親手製作的牛角糉,懷念起糉肥艾香的季節……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3篇有關端午節節日的精美散文

2.節日散文:有關端午節的名家散文

3.有關端午節感想的文章

4.關於端午節抒情散文2016

5.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微信文章精選3篇

6.2016年關於寫端午節的好文章

7.精選6篇關於寫端午節習俗的文章

8.有關端午節的微信優美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