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閱讀這件事,如果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閱讀這件事,如果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導語:一個愛閱讀的人,必定是對書本有足夠誠意的人。分享一篇高中生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閱讀這件事,如果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閱讀這件事,如果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文 |遊遊

一個愛閱讀的人,並非一定是個已經讀過很多書的人,並非你問起某某經典作品某某著名作家他就必須對答如流的人,並非每天書不離手的人,並非非得藏書驚人的人,並非愛講大道理的人,也並非考試成績一直很優秀的人……

在我看來,一個人喜愛閱讀,在於他對看書這件事兒沒有抗拒心理;對他來說,看書是一種愛好而非一項任務、一件能達成功利目的的工具;對他而言,閱讀與社交、娛樂等其他形式擁有同等地位,願意主動將閒暇時間分一點兒給書籍這位好友。

不過,總而言之,一個愛閱讀的人,必定是對書本有足夠誠意的人。

前不久我剛聽了李笑來談閱讀的線上分享,他將自己的閱讀路徑分爲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

漫無目的地讀書。

● 第二階段

大量閱讀後逐漸形成挑書的習慣,有自己挑書的主見。

● 第三階段

讀書變少了,開始大量閱讀學術文獻。

● 第四階段

進行檢索閱讀,即有目標地閱讀。

● 第五階段

又回到什麼都看的階段,從什麼都看當中研究一些看似沒什麼必要的東西,讓自己能夠去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

若按照他的分段方式,我頂多處於閱讀的第二階段。之所以在現在這個階段就想整理出自己如何閱讀的方法,也正因爲自己還不是一個嫺熟的閱讀者。

作爲一個還不怎麼嫺熟的閱讀者,在閱讀的路上不總是那麼“ 一帆風順 ” 的。從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直至能名正言順地將 “ 閱讀 ”寫入我的愛好當中,着實經歷了一段蠻長的時間。

即便目前自我感覺已經進入閱讀的上升階段,但若碰上工作或生活事務繁忙,看書被迫停滯一些時間的時候,閱讀的 “ 慣性 ”就會一點點地削減,想要重新進入順暢的閱讀階段,則又需要克服拖延心理,重新給自己的閱讀齒輪加點兒潤滑油。

我所想總結的東西,就是我目前常用的那幾種 “ 潤滑劑 ” ,它們幫助我順利開啓閱讀和重啓閱讀。

以前我會以爲 “ 意志力 ”也是閱讀的潤滑劑之一,而且是佔比重最大最重要的一種,但後來發現這是誤解。破除意志力神話也成了我的讀書原則之一,即如果沒有可以採取行動的方法和策略,卻老是想着“我必須擁有堅強的意志力”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纔是最重要的。

我到目前所讀的書以實體書爲主,而且更大部分屬於非虛構類圖書,其中大致可以分爲兩種:

● 第一種

能夠針對一些現實問題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法的書籍,例如關於閱讀、寫作、職業、心理、時間管理類的書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論;

● 第二種

不針對目前人生的現實問題,從間接但卻根本的方向思考問題或現象本質的書籍,能夠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廣度。

這兩種書籍都更偏重於學習和思考,而非消遣娛樂,因此更容易讓初讀者望而卻步。那麼對於以非虛構類爲主的閱讀,我需要如何開啓和重啓它呢?

▌ 從“簡單的快書”開始

所謂的 “ 簡單”,就是文字較淺顯易懂,內容編排的邏輯結構清晰明瞭,讀者只需沿着作者在目錄中搭建好的框架,將信息填入框框中就可以輕鬆掌握整本書的內容。

而 “ 快 ”則有幾個要素。首先是書儘量薄一點、頁數少一點;其次是每一頁的文字排版較鬆,也就是行間距比較大或者選用的字號較大或是插圖較多,因而每頁的字數相對少的。

這樣的書易上手,容易有快速get到新知識的滿足感。翻讀的速度又快,即使沒有大塊充裕的閱讀時間的初讀者也可以利用通勤、等待或睡前的零碎時間看完,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又有很快完成一本書的成就感。

有這樣一個良好的開頭,就容易激發繼續閱讀的信心,開始有繼續攻克其它書的慾望。並且因爲有了前面快速的閱讀經驗(此處 “快速的閱讀經驗”不是指所謂的速讀,“ 快速 ” 只是純粹根據個人經驗,相比較而來的),在接下去的閱讀中就容易保持這種良好的“閱讀慣性”。

那麼接下去就可以開始選看稍微難啃一點兒的書了。

這其實也是爲自己先定一個容易完成的小目標,先爲自己留出一個適應期、過渡期。過分強迫自己一開始就啃大部頭,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容易適應的,比如我。而且有時反倒會適得其反,一蹶不振,搞得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想再碰書了。

前面提到過,我有時因爲工作或生活事務繁忙的原因很長一段時間沒碰書,在這之後想要重啓閱讀,不論是注意力集中度和閱讀速度都會大打折扣,這個時候我也會刻意挑選這種簡單的快書來重啓閱讀,效果明顯。

▌“ 目標、進度、成果 ” 可視化

關於閱讀的“目標、進度、成果”的可視化,我使用的是“豆瓣讀書”。

其實應該說是因爲我從大學時就愛用豆瓣的讀書(和電影)頻道了,用着用着才發現原來還有促進我看書這等好處,於是才歸納了“可視化”這個條目。

在豆瓣讀書的“我讀”裏,可以將所有感興趣的書標註爲“想讀”,“想讀”列表是我每次購書前的參考清單。這個“想讀”的標記其實就是“目標”了。

“ 在讀 ” 則是我正在閱讀的書目,即爲 “ 進度 ”。

“ 讀過 ” 列表裏則是所有我已經讀完的書,也就是我的“成果”了。“ 讀過 ”列表中同時也幫助我記錄下了讀完後做標記時的日期,以及我對這本書的評分和簡短的評價。如果是特別有觸動或啓發的書,我還會認真添加讀書筆記或書評進去。

“ 讀過 ”列表非常方便我回顧和查看我已讀過的所有書,如果有心的話,還可以從這些記錄中提取信息做成每週、每月或每年的閱讀數量統計表,這樣就可以輕易比對出閱讀數量和速度的變化了。

這裏所說的 “ 目標、進度、成果 ”只是三個標記這麼簡單,沒有太多其它參數。但也正因其簡單,才讓我用了這麼多年依然愛不釋手,還挖掘出了它的價值。

每當將一本書從“想讀”更改爲“在讀”時,預示着一個新的閱讀歷程的開始。而當“在讀”變爲“讀過”時則標誌着這個歷程的結束。每當一本書處於“在讀”狀態時便很激勵我想盡快讓其跑進“讀過”的列表裏,也更激勵我儘快讀完它(至於怎樣纔算“ 讀完 ”,我又自有一套標準,並且還在一點點地完善中)。這也給自己製造了一些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 “ 豆瓣 ”的手機端還未完善之前曾短暫地出現過一個名爲“小豆書僮”的app,這個app其實等同於單獨分離出來的手機版“豆瓣讀書”,功能與網頁版的豆瓣讀書無異,但多了一個有意思的功能。

當一本書被標記爲“在讀”之後,就會自動顯示出這本書的總頁數,而使用者則能時時更新自己讀到這本書的第幾頁,並且顯示在閱讀進度條上,如此便能很容易地看出自己已讀和未讀的比例。

雖然這個功能我自己使用的時間並不長,並且現在也不需要這種激勵了。但在剛開始想培養閱讀習慣時這個方法還是可以參考的。

不過因爲後來上線了正式的 “ 豆瓣 ” app,“ 小豆書僮 ”居然就消失了。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app能達成類似功能。當然,在Kindle上閱讀也同樣能看到進度,能夠方便地評估出自己的速度和目標,不過前提是你得看電子書了。

這兩個方法便是我現在常用的開啓和重啓閱讀的小撇步。

其實我原本在列提綱時加入了一個關於“明確的目標有助於開始閱讀”的條目,但仔細想想,剛開始讀書時我確實沒什麼明確的目標,只是一味地覺得讀書這事兒好。而後來纔有的目標應該說是在實際閱讀實踐之後才總結制定出來的。

所以現在想來,覺得做一件事情是好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