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創業三年我懂得了什麼是領導力的勵志文章

創業三年我懂得了什麼是領導力的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某些時刻,我倍感焦慮,問自己:爲什麼要在這裏創業,找家公司打工不挺好,也不用這麼累。但這種想法,基本上睡一覺醒來就忘記了,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讓我去後悔。

創業三年我懂得了什麼是領導力的勵志文章

當我和長江商學院的同學、教授說起想創業,很多人建議我選擇紅海項目,最好和衣食住行有關,那樣市場更大。不過,我還是看好互聯網向細分行業發展這一趨勢。汽車、IT、金融、房產這些行業已經有垂直類網站上市,今後垂直化還將深入,催生越來越多和生活方式有關的網站。

於是,我想到要做一家信息資訊類的高爾夫垂直門戶網站。在我看來,高爾夫不僅是一項運動,還具有商務社交功能,很適合互聯網化。雖然看似窄衆,相對高端,卻並非高不可攀。仔細研究,產業鏈上有球具買賣、訂場、球場運營、高爾夫賽事、品牌傳播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蘊藏商業機會。

商學院中學會內心堅韌

2005年,我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2007年5月,開始籌備“泛高爾夫網”.2008年3月18日,網站正式上線。商學院的這段經歷對我日後創業有很重要的作用。

商學院提供了一個瞭解成功者的機會。我能感覺到,做大生意的人,都是人品很好的人。這聽起來簡單,其實意味着要能夠放棄短期利益,不急功近利。我也能感覺到他們內心的“堅韌”,許多校友做事嚴謹、努力,事情不答應則已,答應了就一定會做好。

我曾經聽演講嘉賓說:“很多時候,企業家是在興奮地製造悲劇!”這句話極大地觸動了我。CEO們過於聰明瞭,今天想做這個,明天想做那個。其實好的生意就是做一到兩件事,然後將這一到兩件事做好。做生意的人要麼是非常聰明的人,要麼是特別笨的人。因爲“笨人”常常不容易受到誘惑,能夠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

有時候,我也對教授的言論持保留意見。創業一年多時間,有一次聽曾鳴教授演講,我就問他:“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您能不能說一說我們的戰略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回答:“你現在不需要戰略,只要有現金流就可以了。”我對這個說法持保留意見。也許剛起步的公司規劃五年以後的事情有些不現實,但我認爲兩到三年的計劃還是要有的,比如重點產品是什麼,怎樣增加技術門檻,怎樣增加用戶黏性。互聯網公司的流量和品牌不達到一定程度就賣不出廣告,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如果只爲了賺錢,東西不好卻找關係拉單子,這是不合適的,既浪費了磨練團隊的時間,也浪費了佔領市場的時間。因此,我理解曾鳴教授所說“不需要戰略”,大概是說創業者不需要規劃得那麼宏偉。

在商學院這個圈子裏,大家互相幫助很自然。但不要期望別人總會幫你,這是不可能的。強調這個圈子可以爲你帶來什麼時,最好想一想,你能爲別人貢獻什麼。沒有任何一方只求投入不求收獲,友誼也好,圈子也罷,只有大家的利益最大化,才能共同往前走。如果說拿資源,我在商學院拿到的有形資源並不多,更多的是智力資源。作爲創業者和公司領袖,許多校友有自己獨到的認識,他們有能力提醒你怎樣做事情更合理,哪些壁沒有必要再去碰。我的同學Julia,在IBM有多年的諮詢經驗,她經常和我談她對公司戰略與運營的看法,因爲她看過許多公司,有堅實的實踐支撐。她提供的很多專業方法對我的創業很有幫助。還有時尚集團總裁劉江,我們一起學打高爾夫。打球的過程中他會說,“你碰到的問題我們十年前也碰到過。”此外,教授也給我建議。滕斌聖教授會問我:“你的市場夠不夠大,怎樣才能精準地找到你的客戶?”他不是爲了挑戰你,而是要讓你更加清楚地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從“不自信”開始學習領導力

可以直言不諱地說,創業前我並沒有真正的管理經驗。我是做記者出身的,讀了商學院,然後轉型創業。我只有理論知識,大概知道創業是怎麼一回事,大概知道哪些人可以一起做事。

2008年6月之前,我聽誰的話都覺得很對:在高爾夫行業浸淫多年的人,比我懂得多;有過互聯網從業經歷的人,也比我懂得多;管理過企業的人,更比我懂得多。既非專業人士,又無管理經驗,自然不那麼自信了。好在我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將近半年時間,我天天看書查資料,和行業裏的人聊天,彙總信息,觀察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回過頭來看,發現其實那時候許多人講的只是皮毛。所以創業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核心提示:當老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意識到領導力的重要性。那什麼是領導力,怎樣才能讓自己具有這種領導力呢?

一開始,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懂高爾夫的人不懂互聯網,懂互聯網的人不懂高爾夫。我做過媒體,知道媒體必須受衆廣,大家都願意看才行,因此堅決要求做實用資訊和教學信息。那時候講民主很難,因爲大家都沒有主意,核心人物必須相對獨裁,必須相信自己,敢拿主意。與我一起創業的Linda(我們在腦中尚無任何概念時就一起討論創業)比我年長12歲,她之前的思維還有些傳統,現在已經完全轉過來了。記得我們的爭論中她說:“我們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不夠專業,不夠職業,人家會笑話的!”我說:“什麼叫專業?中國有多少深度球迷?又有多少初學者和潛在用戶?前者相比後者顯然是少數,一定要做實用資訊和教學信息,這樣才能帶來流量。你教深度球迷7號鐵怎麼用,當然是一件很過分的事情,但我不覺得有什麼,市場在哪裏,我們就應該在哪裏。”她後來對我說:“以前的想法太狹隘了,現在才真正理解我們的創新之處。”

從沒有自信到敢於決斷,我能看到自己的成長,但這還遠遠不夠。公司開始走上正軌之後,我越來越覺得要有這樣一種態度:當你想主觀臆斷時,要儘量提醒自己,我的判斷對嗎?就像一本關於“決定”的書裏寫到的:“好的決定不是一個人做出來的,好的決定是比出來的。”我告訴自己,我不可能永遠正確。真正聰明的人相信別人比自己聰明,如果一味強勢,團隊會變得唯命是從。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了,反正老闆會作決定,錯與對都由老闆負責,功勞不是自己的,錯誤也不是自己的,也就不會再有創新意識了。員工如果有意做事情,也會覺得沒意思,因爲沒辦法發揮出自己的想法。兼聽則明,這其實無關創業者的胸懷,只是一個方法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起頭腦風暴,你我說了都不算,市場說了算。平心靜氣調查一圈回來,市場自然會告訴你結果-這也是互聯網公司的長處。

說到創業團隊,成員勝任與否需要考察兩個因素:一是意願,二是能力。能力有問題,沒有關係,只要肯學習就可以提高。意願有問題就不一樣了,它會直接影響創業公司的發展。創業公司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必須及時調整,若像大公司一樣半天都不行動,很容易就被市場淘汰。事實上,將高爾夫與互聯網結合並不如想象的那樣容易。我曾想挖一位極資深的管理者過來,現在想想,幸虧當初沒有實現。他從事的是純高爾夫行業,如果不能擁抱變化,仍堅持以前的思路,也恐怕很難勝任新工作。

一開始組建團隊確實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我只想着把關鍵職位的人物都找來。一碰到同學或朋友,我就會問他們,有無合適人選可以推薦過來一起創業?人員一到位,馬上就開始了。如果現在讓我重新操作一個項目,打法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業務也會提早半年時間實現正常運轉。搭建團隊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成員的背景怎樣,是不是有經驗,是不是適合一起創業,這些因素都要仔細考察。如果泛高爾夫網可以重新來過,我肯定先將互聯網圈子裏的人找個遍,獵頭公司找個遍,保證創業夥伴完全理解我的想法,有很強的執行力。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一切不經歷又怎會知道呢?

不僅當老闆,更要當領袖

我的創業啓動資金來自私募天使基金,總額大概爲3 000萬元人民幣。網站上線頭兩年,尚無自己的銷售團隊,直到2009年底纔開始嘗試銷售,那時候流量顯着上升,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目前網站在同行業網站中註冊用戶量第一,網站用戶活躍度第一。

從小我做事就很認真,算是比較務實的一類人,每一階段都希望看到每一階段的進展。我想,管理風格很重要,成績和執行力更重要。不過,李嘉誠說過,公司老闆和領袖是兩回事。若說理想中的狀態,我希望是這樣:團隊成員跟着團隊領導者不只是因爲工資,更因爲大家一起做事很幸福、很快樂。雖然大家都叫我老闆,但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創業就是爲了理想奮鬥,而理想是看不見摸不着的,營造好的氛圍,堅定大家的信念很重要。中國人喜歡制度加人情的管理方式,KPI考覈要有,精神關懷同樣要有。如果只是說,你的努力我不管,我只看數字,別人會傷心的。我也知道,創業公司一定要給大家成長的機會。我對大家說,這個公司不是我的是大家的。這絕不是客套話,創業兩年,全公司的人就都擁有了期權,我們是互相激勵的。

我平時經常讀一些有關創業的書籍,也有機會和許多優秀的創業家聊天。我發現他們都能跳脫出來,關注更爲長遠的事情。他們的經驗告訴我,整天呆在公司裏簽字、批條子是做企業的大忌。那些關於或大或小創業家的書籍,往往是後人對他們的總結,似乎什麼事情一開始都已經想清楚了。但我和創業家聊天時,他們會說:“一開始也只是蒙着頭幹,但信念很重要,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不是將要死去的行業,只要你覺得有機會,鑽進去堅持做,大部分都能夠做成,只是做大做小、做快做慢的問題。”對此,我深以爲然。

創業也是一件折磨人心智的事情。我常常想,這樣做對不對?我用的方法夠不夠好?將要上的產品是不是最有效?不去試驗,不通過市場檢驗,你很難知道答案。出差的時候,我常常整天整天地見客戶。某些時刻,我倍感焦慮,我問自己:爲什麼要在這裏創業,找家公司打工不挺好,也不用這麼累。基本上睡一覺醒來就忘記了,第二天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讓我去後悔。實際上,中國的商學院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並不太多。商學院學生腦中有框架,強調規範性,所謂規範意味着一些黃金定律不能打破,這可以保證少犯甚至不犯錯誤。可當你有了諸多條條框框,創新的衝動就少了,思維就會受到很大的侷限,而創業是需要不斷去突破與嘗試的。雖然很多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大部分人卻沒有膽量放棄現有的東西。“知行合一”很難,“知”有多大,想做的事情有多大,把它“行”出來,付出的就有多大。對我來說,我付出的是青春、自由甚至健康。但我想優秀的女性是智慧的,智慧的女性不是隻有一沒有二的,她們能夠兼顧不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