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通用44篇)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通用4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每到端午糉子飄香的時節,總會想起兒時過端午、吃糉子的趣事。下面是關於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歡迎閱讀。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通用44篇)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節,菜市場忽然冒出了許多賣糉子的攤點,商販們都拉長了吆喝聲音,“賣糉子囉”有於唱歌。

聞到糉子的清香,總有饞涎欲滴的感覺,每次買菜我總要順便買幾個來吃,不知何故,幾十年來,我總覺得這些糉子雖然形狀各樣,價格也不同,但都不如家鄉糉子的味道好,尤其不如媽媽包的糉子好吃。

我生於五月,從小就愛吃糉子。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爲這正是家鄉糉子飄香的時節,家家戶戶包糉子,就像過年一樣。家鄉的糉子以包純糯米的諸多,也有包綜合餡的,甜的、鹹的,有的又尖又小,像個小老鼠一樣,有的又短又粗像狗頭一樣……媽媽包糉子的糉葉,都是爸爸一大早從山上採來的,剛剛舒展開來,還帶着露珠,這樣清香的糉葉包出的糉子最香甜。

媽媽包的糉子在家鄉遠近聞名。她包的糉子棱角分明,個頭勻稱,並且添的米和餡恰到好處,蒸熟後也不變形,糉葉也不會稀軟粘黏。家鄉的風俗,每逢端午,女婿總要挑上幾百個糉子孝敬岳父岳母。這樣的糉子當然要體面大方,否則惹人笑話。於是那段時間就成爲媽媽最忙的日子。她人緣好,手藝精,幾乎每天都有人請她包糉子。

媽媽包糉子時,我最喜歡在一旁湊熱鬧,看他包糉子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她隨手抽出一片糉葉一疊一卷變成一個圓錐的筒,用勺子填點糯米和餡,用筷子搗實,再抽出一片糉葉三疊兩折包好頭,然後用細細的麻繩三纏兩繞,一個有棱有角的三棱糉子就包好了,整套動作一氣呵成,絕無半點拖泥帶水的感覺。一個挨着一個的糉子,被那麻繩串成一串,煞是好看。

一晃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了,因爲離家遠,一直沒能吃到媽媽包的糉子。在這糉子飄香的時節,我夜夜能夢見故鄉,夢見媽媽,夢中的我正香甜地吃着媽媽包的家鄉的糉子。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

端午節快到了,超市購物,糉子成了主角,五花八門的火腿糉、豆沙糉、蠶豆糉、蛋肉糉,長的,圓的,方的,三角的,應有盡有。這些糉子都被擺到最顯眼的地方,只是再沒有人會想起那個在澤畔行吟、投江而盡的三閭大夫屈原。端午節,一個演變爲只用糉子招徠生意的商機。

小時候,端午節好玩啊!雄黃酒,賽龍舟,還有媽媽和外婆掛在嘴上說了不止幾千遍的一個實在不怎麼高明的謎語:“四角四頂槍,掉落河中央,河臀打筋倒,爬起脫棉襖。”

端午節的氣氛是特別濃烈的,母親忙着買糯米,買糉葉,早在四月初一就用食鹽拌黃泥醃起鹹蛋。端午節的前一天,門前門後的樹蔭下,幾個與母親一樣的婦女,便龍門陣似的擺着各自的盆啊籃啊,包起了糉子,嘻嘻哈哈,家長裏短,各種形狀的糉子便小山一樣堆在木盆裏。各家的孩子蝴蝶一樣在旁邊繞啊,跑啊,調皮搗蛋,那挨家挨戶廚房裏飄出來的糉香,十里之外都能散發開來,聞到都讓人流涎。

一直以來,溫州人很喜歡吃一種灰湯糉。據說這灰湯糉是溫州特產,在全國絕無僅有。灰湯糉是將包好的糉子放到灰湯裏煮。灰湯要提前準備好,將陳年的早稻杆燒成灰,然後裝在細密的竹筐裏,用沸水從上往下淋,直到湯汁呈橙黃色,再將包好的糉子浸入此湯汁中(有的拌入米中),這樣的糉煮熟後吃起來香氣撲鼻,口感特好,黏稠又開胃。多少年來我再沒有在家鄉以外的任何地方吃過這種灰湯糉了。

溫州人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喜歡吃薄餅。一種用麪粉糊在鐵板上烤焙出來的又薄又圓又鬆軟的面片,中央夾着綠豆芽、肉絲、韭菜炒熟的餡,卷出來一條又長又圓的卷兒,吃一口糉,再咬一口薄餅卷兒,清淡的味道與糉子的黏膩是絕佳搭配。此時,孩子們已在胸前掛起了香袋,相互追逐着去撞蛋,父輩們又在他們的額前和腦後塗起沙沙的雄黃,門板上插遍菖蒲,據說都是爲了驅邪保平安。水上龍舟競渡,紅龍、白龍、青龍、黃龍,一支支似箭般在河面穿梭,鑼鼓震天,鞭炮不絕,節日的氣氛達到極至。

前些天,我給母親打電話,她正忙着挑選糯米和糉葉,她說要包很多糉子,分給親眷和鄰居,母親還找到那個在食品廠幹了幾十年的退休師傅,請他給磨了幾斤豆沙。豬肉和丁香也親自選頂好的,生怕市場裏買來有摻假。

記得那年我在外地讀書,母親在電話的那頭說,要是有人坐飛機,我就讓他給你帶點去。現在想起來,就像一縷深藏在記憶裏的滋味,縈繞在口齒之間。母愛和鄉情,始終溫暖着我的心。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

每到端午糉子飄香的時節,總會想起兒時過端午、吃糉子的趣事。

唐朝人文秀有一首寫端午的絕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關於端午和糉子的起源傳說衆多,有紀念屈原說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的,這首詩表明在唐朝以前,過端午已與紀念屈原相關。

屈原貴族出身,卻少了許多貴族的驕奢淫逸,心繫國家前途,關心百姓疾苦,可嘆政治上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鬱鬱寡歡,跳汨羅江而亡。傳說屈原投江,漁民發現後爭相划船追撈,投食物到水中,試圖阻止大魚吃其屍體,後來演變成了過端午賽龍舟紀念屈原的傳統節目,投江食物演變成糉子,端午節和吃糉子,大抵如此。

我自己倒是覺得,屈原曠世奇才,辭賦大氣磅薄,用詞華麗,天馬行空,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成爲後世文人爭相模仿的典範。屈原真要是一國之君或重臣,在那種多國爭雄,縱橫捭闔,爾虞我詐,心機智謀頻出的亂世,未必就能使楚國強盛,國泰民安。李煜、趙佶才華橫溢,誤爲人君,最後亡國不得善終,就是佐證。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輝煌地位。

家鄉陝西隴縣只有小河缺少大江,少時沒有見過船什麼樣,自然沒有見過賽龍舟;過端午,能記起的風俗,家家戶戶在院子大門、房門、窗戶上掛艾草,給小孩脖子上掛香包,手腕上戴五色彩線編制的手鍊,說是爲了辟邪驅毒防蟲咬。艾草在家鄉到處都是,隨便就可割一大捆。家鄉的香包色式各異,方、園、菱形、十二生肖、飛鳥,繡有精緻圖案,是真正的民間手工藝品,做的如何也是評價女人手巧與否的看點之一,而且至今傳承着,端午到隴縣城看香包,選買幾件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我們小孩子的最愛,就是相比誰的香包和手鍊好看,我母親心靈手巧,姐姐們也在母親調教下女紅不差,所以掛在脖子上的香包常常是最漂亮的,我尤其喜歡鳥兒造型的香包;另一個最愛就是吃糉子,彼時生活艱苦,吃糉子已是奢侈的享受。

家鄉主產小麥,少有水田,大米也就很稀缺。我的青少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管控很嚴,人們很少有機會外出,山區許多村莊的農民根本就不知道水稻長什麼樣,沒有糧食的自由買賣和交換,更別說吃大米飯,吃糉子了,過端午只能吃涼粉、麪皮代替。幸運的是我們生產隊在梨林河邊有一片蘆葦地,還有十幾畝稻田。

春夏蘆葦鬱鬱蔥蔥,碧波盪漾,秋天蘆花飄飄,白浪一片,煞是好看,我們小孩也常鑽到蘆葦地裏去玩,淘氣地捉一種在蘆葦上築巢的小鳥。到秋天蘆葦被收割後,主要製作炕蓆和儲藏糧食的包席,或者編制一些蒸籠蓋等生活用品。

小孩子常選一些成熟後色澤好口徑小的,截一截做咪咪。做咪咪要把一頭削成斜面,在斜面的上部用刀子軋一刀開個縫,然後裁一小片蘆葦葉小心地插入縫隙中,順斜面壓下來,仔細修剪到正好覆蓋住斜面,用唾液溼潤軟,吹幾口,有響聲,咪咪就算做好了。小朋友們常比賽誰做的咪咪好看,聲音響亮悅耳。那時候玩具全靠自己動手製作,咪咪是自制玩具之一。蘆葦管子內有一層半透明狀的膜,吹笛子的人常用它做笛子的震動膜,能使笛子發出美妙的聲音。

蘆葦葉就是包糉子的葉子,生產隊的蘆葦地在離槐芽庵學校不遠的河灘,當蘆葦長到不再繼續長高,葉子翠綠正寬厚飽滿時,我和姐弟就會遵從母親的安排,放學後順路去挑揀採摘一些壯碩的葉子拿回家整理好掛起來風乾,然後收起待用。

糉子只所以好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蘆葦葉中那種清甜淡香的味道滲入了大米中,吃的就是這種清香味。

也許小時候物質匱乏的緣故,我記憶中包的糉子都是素糉子,糉子芯主要是大米,外加幾顆紅棗,也從沒有見別人家包過其他材料的糉子。端午到了,母親會指導我們姊妹準備包糉子的用料,大米、紅棗、蘆葦葉等,將蘆葦葉和馬蘭用井水泡軟,大米也用井水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然後指導我們如何將蘆葦葉折成圓錐狀,灌入大米,放入大棗,形狀包成四角或三角,用馬蘭捆紮好。糉子包好後下鍋蒸煮,等着吃糉子時刻的到來,是小時候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蘸白糖或蜂蜜,是隴縣糉子的傳統吃法。糉子的清香加白糖或蜂蜜的甜,很是享受。

蜂蜜蘸糉子好吃,有一年我卻吃傷了胃。記得好像是七零年,那年十歲,正是俏皮搗蛋的年齡,夏收時節,生產隊到離村十多裏的山上去割小麥,我們小孩隨大人去揀拾掉在地裏的零星麥穗。回來路上的地頭有幾棵杏樹,杏子正處於成熟過程中,部分已黃部分尚綠,我們幾個小孩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樹就是一通海吃。回到家,母親做了糉子,正好前段時節我和母親去大姨家時,姨夫養幾箱土蜂,送了兩瓶蜂蜜,就着蜂蜜吃糉子,口饞的我一氣吃了好幾個。

口福享受沒有多久,就感覺身體不適,渾身乏力難受,躺在家裏土炕上休息,噁心,肚子不適,冒冷汗;折騰一段時間,把母親也嚇着了,正準備送村上醫務室,一頓翻江倒海的嘔吐,將吃的杏子、糉子全部吐出到腳底,人也頓時感覺輕鬆了許多,休息片刻,重新吃點玉米槮稀飯,又蹦蹦跳跳出去找小夥伴了。自此後二十年,我見不得蜂蜜。

到廣東順德工作後,發現這裏的糉子用糯米加紅豆等輔料,包肉、包香腸、包蛋黃,是葷餡,個頭也較大,吃一個已經是全飽了,完全是另一種風格。順德河網縱橫密佈,自古盪舟出行,識水性會游泳之人衆多,過端午賽龍舟,規模大,水平高,世界有名。真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生活好時似乎沒有什麼可記憶的,生活艱苦時,留下的記憶頗多。也許青少年總是記性好的年齡段,留在我記憶中的生活片段,大多是這個年齡段的,不知道別人是否也是這樣。端午糉子飄香,就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時候過端午,包糉子吃糉子的往事。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4

“五月五,過端午,糉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端午的童謠是清晨布穀鳥起得調,飄蕩着糉子的清香。

每年五月五,是我們吃糉子的時節,也是我家鄉習俗的時期。家家戶戶、大街小巷到處飄散着端午糉子的香味。

在這糉子飄香的一天,卻有一個悲痛的故事。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屈原非常愛圍,起初他頗受楚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後來,楚王不再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疏遠了屈原。屈原不斷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最後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五月五那天投江自殺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糉了丟到江裏紀念屈原。

端午節這天的習俗有各種各樣:賽龍舟、佩香囊、包糉子、飲雄黃酒、掛鐘馗像……其中,我最着迷的還是奶奶包的糉子。奶奶拿出三層葉錯落着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輕輕一彎,便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顆紅棗點在米中,塞上一小塊鮮嫩的豬肉,再蓋上一層糯米,紅棗的汁液不會流出,全都浸在米里。偶爾,幾粒糯米如同淘氣的孩子不聽使喚,從糉葉裏探出腦袋。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跳出來的糯米粒去除掉。緊緊捏着盛滿餡的糉子,一根線繩繞過,纏兩圈,繫住,便成了一個精巧的四個角的糉子,宛如一隻小豬,胖胖的,圓鼓鼓的,真可愛!

糉子在鍋裏咕嘟咕嘟地響,是端午的歌謠最貼切的唱腔。香氣從鍋裏溢出,氤氳在整個屋子裏,饞着我垂誕三尺。很快,糉子已煮好,我捧起一隻糉子,撕開糉葉,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每年的五日五,奶奶的糉子在這一天,飄着清香,溫柔敲打着我回憶的味蕾。端午節是我家鄉的習俗。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5

端午,一箇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最初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後來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形勢。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節日裏,一個個飄香的糉子,是後人對屈原最好的紀念。

糉子的原料是糯米,然後就是蘆葉了,觀察蘆葦葉,上面除了深綠的外殼就看不到任何東西了。莖長又挺拔。撫摸葉子面可以感受到粗糙,那時因爲稠光水分足。整片葉子有一股香,散發着對世俗的抵抗,令人浮想聯翩。今天,我們就在老師地帶領下,親身體驗包糉子的樂趣。

因力材料不足,我們只好一人一片蘆葦葉,用想象中的白米操作。包糉子地訣竅很簡單,首先要將葉片圍成圓錐形,這時候還會剩下一半地蘆葦葉,把它用來封住圓錐,但是要注意,剩餘葉片的頂端是細的那一邊。隨後要將多餘的葉子以螺旋式包住口子,就行了。剛開始,我們一羣笨手笨腳的傻瓜,不知咋整的。不但沒幾個成功,反而破了葉子,把老師氣得七竅生煙,最後還是親自下手指導,才把我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我最開始也稀里嘩啦的亂折,到後來掌握一定技巧,終於折出了非常漂亮的糉子。不過,也讓我心滿意足了。

糉子,最早由老百姓創造。當時的愛國詩人屈原,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可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將他流放。屈原眼睜睜看着朝廷無能、官府黑暗,卻無能爲力,便投江自殺了。爲了不讓 魚蝦吃屈原的屍體,百姓用蘆葦葉子包上白米,投入河中,以求餵飽魚蝦,不吃屈原的軀體。這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糉子。

想想蘆葦葉,它身上的清香,不就像屈原的一身正氣嗎?它就像人,沒了水分,就像人沒了血性,必將落入黑暗。屈原就像鮮活的蘆葦葉,與世無爭,散發清香。糉子,可能是除了詩句之外的另一種表達衆人皆醉唯我獨醒,衆人皆墨我獨清。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6

過端午節,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可您要問我會不會包,那我可告訴您,我學會了。這天,蔣老師就圍繞端午節包糉子給我們開展了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

在上課前的準備階段,蔣老師讓我們分成六組,讓每組準備好包糉子的材料,如:糉葉、紅棗、紅豆、棉線等。幾天後,終於盼來了到五小實踐中心上課。一開始,蔣老師給我們講了一下關於端午的知識,還讓我們看了賽龍舟的視頻,看着龍舟上奮力划行的人,我真羨慕他們。接着,我們開始學習包糉子。

視頻裏的阿姨將糉葉捲成圓錐形,往裏面勺了一點糯米、紅豆、紅棗,然後翻起糉葉把裸露的部分裹起來,隨即用一根線捆住。頓時,一個又大又好看的糉子出現了。看到這裏我忍不住了,動起手來。

我學着阿姨的樣子用兩片糉葉捲成圓錐形,往裏填滿糯米、紅豆、紅棗。再捲起糉葉,包住露出的部分,使糉子不漏米。最後用線捆住。但我的糉子太鬆了,米從縫隙裏漏了出來。唉!我第一次包糉子竟然失敗了,但我沒有半途而廢,又重新再來,終於包出了一個小小的、不太好看的糉子。

蔣老師爲了讓我們向好的人學習,便從每組中選出包糉子能手。我憑着小小的糉子,成爲我們組的代表和別組“PK”。蔣老師說:“請王教導選一下冠軍,冠軍可以和自己最喜愛的一位老師拍照。”王教導說:“同學們,請擺出一個姿勢,讓你的糉子更突出。”我做了一個“槍”的手勢。老師大致看了一遍後說:“剛纔蔣老師的話可有漏洞,她沒說冠軍有幾個,所以你們六個人都是冠軍!”我們聽了都歡呼起來,並異口同聲說要和蔣老師合影。

下課鈴響了,每位同學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容。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7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候。

小時候。

記憶朦朧。太外婆喜歡自己包糉子。說也奇怪,我就獨愛太外婆包的糉子。每逢端午前兩天,太外婆總會在竈臺那邊包糉子。那是我依靠在她的身旁,看着她用筋脈突兀的雙手顫抖着去包糉子。那飄香的糉葉中心包裹着白白的米飯,總會讓我涶誕三尺。我看着太外婆的手在不停地顫動着,然後我便問:“小太外婆,你是不是冷了?手怎麼抖得這麼厲害?”太外婆爲了讓我吃得到那香噴噴的她親手包的糉子,竟然瞞着我說:“鳳兒乖,太外婆這是在幫你把糉子弄得更加好吃呢!”對了,那年的糉子充滿了溫情。

然後。

餘音嫋嫋。“那年的龍舟劃得特別起勁!”小外舅回憶說。正是那年,我認識了屈原。其實也不能算是認識,是瞭解罷。那年,我們全家都坐在露臺上慶佳節。天空向刷過的藍緞子,雨下過後,大自然的芳香又煥發出來了,雖說沒有明月,但那情景貌似中秋。糉子還是糉子,但是就不是太外婆包的了。我正咀嚼着那白白的米飯,突然,突發奇想打算了解糉子,於是我問媽媽:“這糉子是怎麼來的呢?”“……屈原……”媽媽向我講述了那個愛國志士的感人故事。對了,那年的糉子充滿了敬佩。

今日。

往事猶存。我已經學會了包糉子,我可以獨自做出當時那令我口水大流的噴香糉子了。坐在露臺上,我望着每一位親人,又望望那明淨的天空。每一位親人都老了,我得珍惜;可是,屈原那是的神話卻可以通過我們祖祖輩輩傳誦下去,直到永遠。死亡不會帶走恩念,歡笑也淚水總會在心中沉澱。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候。對親人的懷念,對祖國的熱愛,透過那清香的糉葉緩緩飄到我的心間。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8

每逢端午節,只要走進我的家鄉前童古鎮,一股股甜甜的糯米香便從四面八方襲來,十分誘人。此刻的前童,好像浸在糯米的香甜之中,連空氣彷彿都變甜了。

端午一大早,奶奶忙得不可開交,首先她開始準備原材料:把清水泡過的糯米瀝乾水分,這時的糯米已經比較軟了,只需手指輕輕一捏,它就碎了;再把糉葉的兩面清洗乾淨,放入鍋中,用開水燙上幾分鐘。撈出糉葉,剪掉葉柄,也瀝乾水分備用。奶奶又端出一碗紅棗和一團棉線,興致十足地準備包紅棗糉了。

我見奶奶滿頭大汗,自告奮勇地當上了奶奶的小助理,一會兒遞艾葉,一會兒剪一根棉線,一會兒又……我不甘心就那麼看着,於是,我自己也包起糉子,可糉子在我手裏調皮的很,包了散,散了包,可我就是包不出奶奶手中的完美糉子。瞧!奶奶捲艾葉,放糯米,拿繩子,扎糉子,一切都如行雲流水,十分麻利。於是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奶奶的動作,她先拿一片艾葉捲成漏斗狀,漏斗下方格外緊密,再放入糯米和蜜棗,還不忘用手按壓一下,然後,把過長的艾葉用大拇指緊緊地扣在漏斗上,最後用細繩將糉子捆好,一個胖乎乎的三角娃娃就從奶奶手裏蹦了出來。奶奶還告訴我:糯米放多了,煮起來容易散架,而少了,糉子看起來不好看。所以,加入的糯米要剛好和漏斗口齊平。哇!看上去很簡單的包糉子居然藏着這麼多的奧祕呀!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漸漸也能包出幾個像模像樣的糉子了!

包好糉子,我們把它們擺進鍋中,奶奶倒了些水,沒過糉子。大約兩個小時,糉子的清香一個勁的往我的鼻子裏鑽。奶奶幫我盛好糉子,剝掉艾葉,我一邊聽着奶奶講屈原的故事,一邊吃着香噴噴的大糉子,心裏不禁感嘆:多麼香甜的端午糉,多麼歡樂的端午節呀!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9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特有習俗,它既紀念了屈原大夫,又讓人們嚐到了美味。五月初的一天,蔣老師就帶我們開展了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

上課前,蔣老師讓我們分成六組,每組準備好包糉子的材料,如:糉葉、紅棗、紅豆等。我們排着隊進入五小實踐活動中心。上課鈴響了,蔣老師爲我們補充了一下關於端午節的有關知識,並讓我們看了賽龍舟的視頻。我久久地凝視着龍舟上的人,我似乎看到了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精氣神。接着,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包糉子。

視頻中的阿姨熟練地把糉葉捲成圓錐形,勺了一點糯米、紅豆、紅棗放裏面,然後捲起糉葉把露出的部分裹起來,用一根線捆住。一個漂亮的糉子出現了。看到這裏我躍躍欲試,馬上動起手來。

我先用兩片糉葉捲成圓錐形,往裏填滿糯米、紅豆、紅棗。再捲起糉葉,裹住露出的一面,使糉子滴米不漏。最後用線捆住。但我沒有把糉子捆牢,散架了。雖然我第一次包糉子失敗了,但我不是半途而廢的人,於是我又重新再來,終於包出了一個糉子。

蔣老師爲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便讓每組選出了包糉子最好的人。我很榮幸也在其中,興沖沖地上臺。老師請王教導在我們六人中選出冠軍,冠軍可以和自己最喜愛的老師拍照。王教導說:“同學們,請擺出一個姿勢,讓你的糉子更突出。”我做了一個“耶!”的手勢。老師看了以後說:“蔣老師的話有漏洞,她沒說冠軍有幾個,所以你們六個人都是冠軍!”我們聽了都歡呼起來,並要求和蔣老師合影。這時,我一邊叫,一邊在心裏默默懷念屈原大夫。

這堂課不僅讓我們動手包糉子,而且讓我們體會到端午包糉子背後的濃濃情意!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0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許多傳說,較爲普遍的是爲了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

流傳千年下來的傳統節日,終於在今年被定爲中國的法定節假日了!這不,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吃糉子、吃鹹鴨蛋。被墨綠的竹葉或蘆葉包起來的糉子,我覺得像極了壽司——裏面都有糯糯的米飯,摻合着美味的餡兒,可糉子一點兒也不比壽司差哦!

本來我是不喜歡吃糉子的,光葉子上就黏黏的,而且餡兒也不好吃,即使是吃我比較喜歡的豆沙棕也吃得無精打采。可今年糉子經過加工改進後,我一吃鮮肉糉就愛上它了。

糉子的種類五花八門,有:肉糉、豆沙棕、紅豆糉、玉米糉……只要是能做餡兒的幾乎都用上了。肉糉還分鮮肉糉、臘肉糉等等。當然,糉子還分甜味和鹹味。

這不,好吃的我一聽是肉糉,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來就吃。結果吃着吃着,怎麼外層全是白白的糯米呢?我都快要急哭了,着急又疑惑地問奶奶:“這到底是什麼糉哦?”“這是臘肉糉啊!”“啊?”果然,我吃到最後終於吃到了臘肉,和鮮肉糉一樣,好吃極了。

不過,我不是很喜歡紅豆糉,鹹鹹的,可能是生產廠家不一樣吧!我這樣安慰自己。由於剛纔那個臘肉糉太大了,我的肚子還有最後一點空間,只好又拿起半個鹹鴨蛋吃起來。

果然是名不虛傳,鹹鴨蛋很鹹,比紅豆糉鹹多了。我用一種乞求德眼神看着爸爸,不想他卻說:“只剩下最後一點了,吃了吧!”

我只好一口一口地把它吞下去。

端午糉子香,我希望糉子會越來越好吃!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1

街頭瀰漫着糉子的香味,芬芳、濃郁且誘人,哦,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而設立的。每一次,我都是在懷念中度過的。這不,聞着糉子香,我不禁又想起了姥姥說的那個傳說故事……

傳說在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皇帝不採納他提出的許多愛國主張,而導致國家淪喪,他悲憤到了極點,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父老鄉親卻十分愛戴他,就划船到江裏去尋找他,打撈他。爲了不讓魚蝦咬食他的身體,人們就向江裏投放糉子,希望魚蝦多吃糉子,而不去傷害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是這樣流傳了下來。

如今,每年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甜糉子、淡糉子,還有鹹糉子(那是用肉做成餡的糉子)。我最喜歡吃淡糉子了。因爲淡糉子可以吃出很多種味道,比如你不放任何配料就吃,一股淡淡的米飯香味撲鼻而來。最令人享受吃法,就是把糉子葉剝掉,把白嫩的糉子肉放在碗裏,然後再在糉子周圍灑上白糖或紅糖,再輕輕地用筷子夾着粘着白糖和紅糖的糉子,慢慢送入嘴裏咬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香香的,別有一番滋味,讓人回味無窮。那種味道令人吃了一個是遠遠不夠的,有時,我會一口氣吃掉好幾個呢。慈愛的媽媽最懂我,知道我喜歡吃淡糉子,所以每次都給我包很多淡糉子。每當這時,在滿屋飄香的燈光下,一家人常常會久久地回味着糉子獨特的味道,醉心地沉浸在屈原動人的故事中……

“孩子,糉子來了!”媽媽一聲親切的呼喚打破了我的沉思,一盤熱氣騰騰的糉子已上桌,我迫不及待地選了一個,開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哦,我愛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2

有的人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有的人喜歡悲傷低沉的清明節,而我喜歡的節日,要屬吃糉子、賽龍舟的端午節。

據說,在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遭到奸臣的迫害,被驅逐了國都。屈原後來在汨羅江,跳河自盡。後來人們知道了,就成羣的向河裏扔米飯,防止魚蝦去吃屈原遺體。端午節也就由此而來了。

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外婆開始包糉子了。我們買來了一大袋米。首先,我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糉葉拿了出來,外婆負責包糉葉,而我負責把米包進去。外婆雙手拿着兩片葉子,交叉,折出了一個“洞口”,隨後,外婆將摺好的糉葉交給我。我左手緊緊抓住糉葉,右手拿着勺子,向“洞口”添米進去。直到添滿,再交還給外婆,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弄好了。後來,我和外婆越做越好,做得不亦樂乎。我們忙活一個下午,才弄好。累得我手腳痠痛,不過一想到,明天可以吃到我自己包的糉子,心裏還是有一點自豪,因爲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

到了端午節的當天,我早早的起了牀。不一會兒,大家都起來了。我心裏想:這下大家吃得到我包的糉子了,真開心!過一會兒,香氣撲鼻而來。大家開始吃起糉子來。一個個都吃得津津有味。“鄔俊澤,聽說你考得不錯啊。”“啊,今天天氣真不錯。”“一會兒,來大掃除吧。”大家談天說地,快樂的笑聲和瀰漫在空中的糉子香夾雜在一起,真的讓人愉快。吃完了,各自忙各自的去了。我躺在牀上想:如果天天是這樣開開心心的、快快樂樂的那該有多好啊!

是啊!端午節不可能天天都有的,但是隻要你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不就說明你在過端午節嗎?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3

幾天的陰雨,太陽公公露出了久違的笑臉,陽光照射下來,溫暖着世間萬物,小草晶瑩剔透,花兒奼紫嫣紅,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在這一派祥和的景象裏,端午節悄然而至。

校園裏,同學們宛如一羣蹦蹦跳跳的小鳥,來到了食堂一樓。今天,我們要爲自己準備午飯——糉子。桌上早已擺滿了做糉子的材料,有糉箬、糯米、紅棗……同學們都看得眼花繚亂。食堂裏洋溢着同學們的歡笑聲,有的同學還在旁邊爭論起來,都說自己包的糉子一定是最大最好的。

開始包糉子了,老師一邊演示,一邊告訴我們:“先將兩片糉箬重疊起來,捲成漏斗形,再將糯米和餡料放入其中,最後將上面的糉箬翻折下來,用繩子將糉子捆住。”話音一落,一個尖尖的可愛的小糉子就在老師的手中誕生了。聽了老師的講解,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大顯身手。我也學着老師的樣子,拿起糉箬包了起來。可是,正當我自信地往糉箬裏裝糯米的時候,下面不知不覺地破了個小口,糯米一粒一粒地往下掉,這便算是失敗了。我又連着試了幾次,結果都是這樣。我看了看旁邊的同學,都包好了一個糉子,而我卻一個也沒包成,我有點心急了。

老師好像看出了我的焦急,親自來教我。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恍然大悟,之所以漏米,原來是漏斗做得不好。我瞬間又有了鬥志,學着老師的樣子,先折糉箬,再裝餡,最後再包糉子。終於,在不斷的努力下,我包成了第一個糉子。雖然它的樣子不怎麼好看,但是我也心滿意足了。

隨着鍋爐的蒸汽不斷地往外冒,我們的糉子煮好了,聞着糉子的清香,享受着糉子的甘甜,我的心裏美滋滋的。端午節,吃糉子,真好!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4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麼好吃的糉子。

我記得,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在我的出身地沔城。每到五月端午節,挨家挨戶的人包糉子,吃糉子。在蓮花池看龍舟,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那熱鬧的場面總會讓我們興奮幾天。我們總會跑去鄰居家“騙”糉子來吃,然後說幾句吉祥的話,弄的大家都很開心,糉香飄滿整個屋子,大家都沉浸在節日當中。於是在沔城,端午節就好像過年一樣。

包糉子的過程並不複雜。先是選上好的糯米反覆的洗,洗乾淨後,放到清水中泡半天,等到米軟了,跑的白白胖胖時,用煮成半熟的蘆葦葉,把糯米包在圓錐形,最後放到蒸籠裏蒸。

待香氣飄滿全屋時,糉子也就煮熟了。儘管糉葉的綠沒有剛包時的鮮亮,但感覺卻透出一種別樣的溫和。剝開一個糉子,陣陣香味便撲鼻而來,那種香是糯米的香,是蘆葦葉的香,更濃的是媽媽勤勞的手上的香味R22;R22;

有些糉子,還會在裏面放一個紅紅的棗兒,白白的米里面就有了淡淡的紅色,那種味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只有你親自嘗一嘗,才能感覺的到。吃糉子時,就算平時再粗魯的人,也會很小心的解開捆糉子的繩子,拿着那香噴噴的糉子慢慢的品嚐。有時也會準備些糖蘸着吃,往往還沒嚐出味道,糉子便已經下肚了,於是嘴角一笑,心想:再吃一個吧!

自從搬到仙桃來了,就很少感覺的到端午節的熱鬧了。小時候都是媽媽親手做糉子,但是現在,媽媽由於生意忙沒有時間做了,只能在商店裏買着吃,可我卻覺得那些糉子都沒有媽媽包的好吃。又到一年糉香時,我終於又嚐到媽媽做的糉子了,那味道和以前一樣清晰,淡雅,使我又回想起小時候那些場景,讓我滿意而又懷念的笑了起來。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5

奶奶知道我們喜歡吃她做的糉子,夏初,就開始着手準備了。

包糉子要有大芒葉,需要提前從山上摘回來曬乾,用時在熱水中泡幾分鐘就可以了,有一種特別清香的味道,這是我們廣寧人特別喜歡的。奶奶把糯米洗乾淨,倒上鹼水,需要醃製十五分鐘,在等待的時間裏,奶奶給煮好的紅豆加上了糖,扎糉子的竹篾也放在隨手拿到的地方,一切準備就緒。

奶奶果然是個高手,一個個在她手裏出產的糉子,大小均勻,形狀一樣,活生生的多胞胎糉子。我在一旁看着奶奶嫺熟的手勢,忍不住讚歎一番。奶奶說:“這個很容易做的,不信,你試試。”奶奶一說,我果然動了心,心裏想:“這麼簡單的事情,應該難不倒我。”

奶奶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擺放芒葉,把糯米攤開,放紅豆在中間,把糉子包紮好,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卻做得手忙腳亂,糉子沒有包紮好,糯米已經撒了一地。我有點泄氣,奶奶安慰我說:“有些事情看似簡單,如果不得法,同樣會做不好的。慢慢學吧。”奶奶都這樣說了,我能夠放棄嗎?我仔細觀察着奶奶的動作,研究着其中的要領。吸取這個教訓後,我決定再來一次。

這次包糉子輕鬆多了,我擺葉子,攤糯米,放紅豆,扎糉子,動作一氣呵成。當我拿着我的處女作時,驕傲地自誇了一番:“奶奶,跟你的水平差不多吧。”奶奶也開心地表揚了我:“做成這樣,已經是很好了。”我幾乎得意忘形了。

我與奶奶合力,糉子很快就做好了。下一步,就是放在鍋裏煮。

我們農村的習慣,就是用柴火燒,煲出來的糉子特別香。奶奶架起了木柴,我負責看着火,只需要不時加一點柴上去就可以了。因爲放了鹼水,糯米容易煮爛,一個鐘頭後,就聞到糉子的香味了。

家鄉的糉子特別香,它不僅僅凝聚了奶奶的愛,更讓我明白了:有些事情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於又到了,這個令我們小孩子歡樂無比的節日。我們又可以品嚐到誘人的糉子了。

與多數北方人不同,我更偏愛甜糉子。其中,我最喜歡蜜糉。剝開糉葉,一陣陣香氣飄來——那是糉子的糯香夾雜着蜜棗的甜香。這種香味讓你陶醉其中,迫不及待的想要咬下一口。第一口下去,往往是吃到的都是一嘴富有黏性的糯米,它們好像一個個淘氣的小孩子,久久地佔據着你的口腔不肯離去。雖說沒有吃到精華,但依然享受到糯米質樸的口感。再吃第二口,味蕾往往一陣驚喜——半個蜜棗已進入口中,細細品味,蜜棗的蜜又好像甜掉牙,不過經過糯米的中和,這種甜便恰到好處。糯甜彷彿使你麻木,又好像鑽進你的腦子裏,讓人有股醉意。懷着這種醉意品嚐完整個糉子,彷彿一切憂愁和煩惱都消失了。

說道糉子,就不能忘記他的紀念對象——屈原。

兩千多年前,由於當時楚國的黑暗以及他人的迫害,屈原被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但是他還是不忘楚國的前途,楚王的安危。不過,受那些“忠臣”的迫害,屈原被逼上了絕路,他便抱石投入汨羅江自殺了。楚國百姓聽聞,痛哭流涕去汨羅江祭奠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端午節。糉子就是爲了不讓魚兒吃他的屍體,端午節時投入江中供魚食用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仍忘不了他那種“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潔身自好。有人問他:“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爲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離?何故懷瑾握瑜而令見放爲?”他答:“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有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守赴常流而葬乎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唉,伯樂已死,有誰能識別屈原這批千里馬呢,當時世上已經沒有人能瞭解屈原,屈原對世人也無話可說。

今天,當我們歡樂的與家人品嚐香甜的糉子時,誰又會想那位投入汨羅江的愛國人士呢?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7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糉子來祝福祈福。雖然超市裏的糉子品種多樣,味道美味,但奶奶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包糉子。

每每這時,我也總是樂於參與,雖然我包的糉子樣子不咋樣,但奶奶總會誇讚我人小手巧,所以我總是期待着包糉子的日子。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在奶奶指導下包糉子的情景。

奶奶早早在桌上放好了糉葉、糯米、肉塊、紅棗和棉線,做好了包糉子的準備。不一會兒,奶奶便忙活起來了,先拿兩張青色的糉葉,一張在上,一張在下,再拿住糉葉的兩端,一卷,裹成了一個籮筐狀,然後在裏面鋪上一層糯米,將紅棗等餡料放進去,再鋪上一層糯米,將其壓實,再一折,一捏,一綁,便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糉子。

“啊,奶奶好厲害呀!”我羨慕地叫着。我覺得包糉子好簡單,便躍躍欲試,獨自包裹了起來。聽奶奶說“籮筐”要裹得沒有一個孔,以免糯米漏出來。我裹阿裹,半個小時過去了,底部的那個小孔還在,似乎在嘲笑我,我怒了,一使勁,“刺拉”一聲,糉葉被我撕成兩半,我只好重新選擇糉葉再裹。奶奶看到後,耐心地說:“萬事開頭難,多練習,多思考,會找到門道的。”經過多次嘗試,我終於學會了裹包糉子的籮筐。

我在裏面放好了米和餡料,又一個難題來了,怎麼收口,怎麼才能把糉子上半部分的三個棱角摺疊出來。奶奶手把手教我,把糉葉蓋下去,壓住餡料,把多餘的糉葉摺疊包住糉子,用棉線斜角綁緊,一個糉子就做好了。離開奶奶的幫助,我又獨立包了一個,雖然樣子不及奶奶做的好看,但也像模像樣的,奶奶還給我打了8分的高分。接下來,有了之前的經驗,我包的糉子樣子越來越好看了。

奶奶把一串串糉子放進高壓鍋,煮了半個小時,又燜了一小時。噴香的糉子出鍋了,空氣中瀰漫着糉葉,紅棗,肉和糯米的香味,十分誘人。我挑了一個自己包裹的糉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心中滿是成就感,在我眼裏它是世界上最香的糉子。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8

端午節到了,最讓人記掛的便是糉子,對呀!糉子是那樣的香,那樣的甜,總讓人回味無窮。

記憶裏,我從沒包過糉子,只是站在旁邊看着大人在邊說邊笑的同時包出一個個大形美的糉子,心裏是那樣的羨慕。

而這次端午節老師將帶我們包糉子,只見桌上放着兩盆米,一包竹葉。老師首先教我們做了一個,第二個將自己包,我學着老師的樣子,取出一片糉葉,然後做成一個喇叭形的,這本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但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也是充滿困難,卷,不是一個喇叭而像吃完的冰淇淋筒乾乾癟癟,不管了,只要可以放進東西即可,一顆棗、一點米、一顆棗、一點米,這一點點平常對我來說無分量的東西似乎快要把這糉葉壓垮,最後封上口綁上線便好了。拿起來仔細看一下,咋看似乎像一個五花大綁的香腸,不美觀,拿起來仔細看一下倒像一種花,瞧那白線,是不是花紋,那紮起的綠葉好像花瓣,美!

要煮了,我把那包的唯一糉子放到鍋裏,接下來便是一次漫長的等待。當老師打開高壓鍋的蓋子時,便有一陣清香撲鼻而來,瞧,糉子出來了,我的糉子因爲長的特別,好辨認,但卻和其他糉子比起來黯然無光。拿起來一聞,香。吃一口,甜。可謂是糉不可貌相。或者也可以說是自家看着自家好。

“壁裝束裹三角尖,玉帶一縷腰間纏,未解羅裳清香送,無限誘惑在裏面。”雖然我家的糉子不美,卻是誘人的,糉子香!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19

有人喜歡春節,有人喜歡重陽節,還有人喜歡中秋節啊、清明節啊!而我喜歡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八大傳統節日之一。這天,人們都會包香香的糉子如:鹹肉的、紅豆的、紅棗的、蛋黃的等等。還會在家門口掛香包,插艾草,有的地方還有比賽划龍舟。

這天早上,我早早的就醒了,起來後,發現我家門上插了兩根長長的艾葉,在門前經過,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傳來。往廚房一看,奶奶已經在包糉子了。我看着奶奶包糉子挺好玩的,我也想學習包糉子。我跑過去開心地對奶奶說:“奶奶,奶奶,我可以跟您一塊兒包糉子嗎?”奶奶聽到了,高興地說:“可以呀!我很歡迎你加入我一起包糉子。”

奶奶開始一步一步地教我,可是我學了很久仍然學不會。有時,糉子裏的米和肉少放了;有時捆糉子的時候,會把線繞到自己的手,怎麼弄都弄不下來;有時還包的奇形怪狀。奶奶看着我那奇形怪狀的糉子哭笑不得。終於在奶奶的手把手教學下,我好歹包出了一個可看的糉子。全部包完後,我把糉子放進竈裏煮。

煮糉子的時間有些長,鍋裏飄來一陣陣糉子香,我實在忍不住了,掀了一下鍋蓋。一股熱氣迎面撲來,燙的我又蓋上了蓋子。奶奶看我那讒樣,夾了一個給我,吃一口,別提多香了。

每到端午節,我都會跟奶奶一起包糉子。這一天,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日子。怎麼樣,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有趣吧!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0

一年糉子香農曆五月初五是家喻戶曉的節日——端午節。是人們爲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到現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天,人們有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們先把準備好的艾葉用熱水燙一下備用,待艾燙軟並晾涼後,用它把準備好的米和棗包裹成三角的形狀,再捆上紅線繩,最後上鍋蒸二十分鐘,這些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小糉子嚐了嚐,真是太香了。媽媽看我吃得這麼帶勁,就跟我講起端午節的由來……

媽媽說:“前有一位叫屈原的偉大詩人,他主張要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被楚懷王逐出楚國。屈原不忍心看到人們流離失所,就懷揣着大石頭跳到汩羅江自盡。楚國人民對此消息難以置信,紛紛划着小船去救他,但怎麼也找不着他,只好向江中投糉子。爲了紀念屈原,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聽完這個故事,我對屈原佩服得五體投地。爲了紀念他,我決定再多吃一個糉子。

聽媽媽說,爲了紀念屈原,有的地區還有賽龍舟這樣有趣的活動呢!雖然我沒有親眼見過,但在電視上我可是看到過的,選手們的吆喝聲、觀衆們的加油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真是值得一看!

又是一年糉飄香。在端午節,有美食,有文化,更有人們善良、美好的情感,我很享受這個難忘的節日!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1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糉子香,包五糧,剝個糉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當奶奶再唱起這首童謠時,我知道又要吃糉子啦!

正在包糉子的奶奶是個“魔術師”。只見她拿起兩片糉葉疊放在一起,也不知玩了什麼把戲糉葉就捲起成了圓錐狀,有時捲成船型,放一顆棗,有時也放豆子,再填一把白瑩瑩的米,然後用線捆捆,就捆成了一個個好看的糉子。奶奶包的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鞋子,有的像菱角,有的像小船,還有的像枕頭。看着奶奶這麼容易就包了那麼多好看的糉子,我也想試試,可每次都把米撒得到處都是。看來很多事情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奶奶包的糉子既好看又好吃,所以在等糉子煮熟的時候是我最難熬的時候。奶奶好像知道我的“難受”,這個時候她總會講一些端午節的故事,我聽着屈原的悲壯故事,想着划龍舟時的熱鬧場景,糉子也就熟了。

熟透的糉子又糯又甜,清香撲鼻,聞着香香的味道我的口水就要流下來,奶奶總是一邊給我剝糉葉一邊看着我叫我慢點吃,我叫奶奶也吃,她總說你先吃。我跟媽媽說:“奶奶不愛吃糉子。”媽媽告訴我:“奶奶很愛吃糉子,只是捨不得吃,留給我們吃。”

哦,原來糉子裏裹滿了奶奶對家人濃濃的愛,怪不得那麼好吃!我愛端午節,愛好吃的糉子,更愛疼愛我的奶奶!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2

今天是端午節,它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關於它的歷史傳說——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目睹了當時百姓生靈塗炭的處境,爲楚王毫無悲憫之心而無可奈何,同時對百姓的同情和自身無能爲力的處境另他痛不欲生。最終,選擇農曆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投江自盡,後人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用糉葉包住米飯再用繩子紮緊,裹成糉子的形狀投入江中,讓魚吃了之後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再後來的人們就傳承了在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

糉子——端午節最具代表的食物。全國各地的糉子,有多種不同的餡料,如:南方有花生綠豆餡的、蛋黃餡的、豬肉餡的;北方有豆沙餡、紅糖餡的等等。包糉子需要把糉葉折成三角的棱形狀,再把餡料混着糯米放進糉葉裏,然後把糉葉裹緊,最後用繩子紮實打緊結就行了。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大火煮熟,端上碟後把繩子拿掉,打開糉葉,裏面的糯米和餡料香噴噴的,吃上一口,香甜軟糯,口感勁道,回味無窮。感覺像是吃到了當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悲愴與憤恨,或是感覺像是吃到了“龍舟快而棕香兮,諸事順而身體碩。”的歡樂與喜悅……悲喜交加,難以言表。

“棕馨糯米藏,福長壽安康。”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3

今天是6月12日端午節,今天下午,媽媽買來了一大包糉葉、肉、糯米、紅棗……我對媽媽說:“媽媽!你快點包,我好大飽口福呀!”媽媽笑着對我說:“好!好!兒子,我先來教你怎麼包。”說完,我想:今年可以吃到自己包的糉子,太好了!我高興地迴應媽媽:“好勒!”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開始一邊做一邊講解:“先把糉葉捲成一個頭形,但要把口封好,放進去一點糯米,再放一點肉,再放一點糯米,最後用棕繩紮好。”媽媽一說完,我便開始做了起來,第一個做的樣子醜醜的,但我還是把它五花大綁起來了,但下鍋時因爲拉到了短繩,糯米散了一地。媽媽看到我沮喪的表情,摸摸我的頭,對我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於是我又鼓足信心,做了幾個,越做越好,糉子個個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

開始蒸了,20分鐘,10分鐘,9分鐘,10秒,9秒……“媽媽!好了!”打開蓋子就聞到一股奇特的香味,有糯米粘粘的味道,有大棗甜甜的味道,有肉餡兒鮮鮮的味道……糉子有屈原沉江苦澀的味道,糉子有人們紀念屈原懷念親人的味道,有划龍舟喜慶的味道……糉子是家人關心的味道,糉子是一家人幸福的味道。

糉子那甜美的芳香不僅沁滿了屋子,也沁入了我的心田。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4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盼星星、盼月亮,我終於盼到了糉子飄香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能吃到美味的糉子、看到精彩的賽龍舟,所以我對它充滿了期待。

在端午節這一天,媽媽和我一起包糉子。媽媽先把包糉子的葉子放在水裏泡上,再把洗好的糯米和一些做好了的紅燒肉、甜棗……放在旁邊,用來做糉子的餡。這些餡我都不需要,因爲我喜歡吃沒餡的。我們要把洗好的葉子弄成小鬥,使它變成三角形,再把糯米放進去,想放餡的放,不想放的不放。最後,用繩子捆起來放進蒸鍋裏。不久,糉香瀰漫。我心急火燎地跑進廚房,媽媽笑着說:“小饞貓,還沒蒸透呢,等熟了再喊你!”

“吃糉子咯!”隨着媽媽的一聲吆喝,我高興地跑進廚房。看着熱氣騰騰的糉子,我口水直流!“小心點,別燙着了!”媽媽叮囑我。我貪婪地呼吸着糉香,慢慢地剝開糉葉,露出乳白的糉肉,小心地咬了一口。頓時,我的脣齒間、舌頭上溢滿了黏黏的、糯糯的滋味。嗯!真好吃!

啊,難忘的端午糉子香!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5

啊哈!每個星期最令人興奮的一天終於來到了。像往常一樣,我們大家又來到了老爸的班上歡聚一堂。今天和前幾次不太一樣。以前都是光玩,這次,在程世龍的調動下,我們開了一次讀書會。

這次不用說,主持人肯定是程世龍,看着他那堅定的眼神,不用說他定好好準備了。第一項,好書推薦。只見小升升同學大步走上“主席臺”用洪亮的聲音爲我們帶來了一本好書《大森林裏的小木屋》。書中講到小女孩羅蘭用自己天真無邪的眼睛去觀察森林裏的點點滴滴。等到長大後,這些都是她最美好的回憶。

到我介紹好書了。這幾天因爲都沉浸在哈利波特書中,所以我介紹了其中我最喜歡看的一本——《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書中講到:哈利在摸到三強爭霸冠軍盃時,看見了復活的伏地魔。哈利非常的害怕,可卻一點也不退縮,最後終於又一次擊敗了伏地魔。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論遇到什麼事,都不要退縮,要勇往直前。

現在,“重量級”的人物出場了,那就是——程世龍!說他重量級,一點也不錯,因爲他在我們中間就是最胖最重的麼。今天,他爲我們帶來的好書是《動物成長也煩惱》。在動物世界裏,生存競爭的規則很殘酷。失敗的,便從動物世界裏消失,這正符合了這個成語“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最後,郭怡心帶來了一本《綠山牆的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歲時被人陰陽差錯的領養,她富於幻想,在生氣的時候她總是能讓翱翔在幻想的快樂之中。最後她得到了人們深深的喜愛。

讀書會結束了,我們的肚子也“咕咕”的開始響了。原來我們早都餓了,可因爲都沉浸在介紹好書之中了,誰也沒有感覺出來。這時,一盤盤鮮美多汁,皮薄餡多的餃子出鍋了。我們餓的都不嫌熱了,抄起筷子夾住餃子就往嘴裏放,結果被燙的嘴都快歪了。

就在這時,程世龍飛馬來報,說前方廚房內可樂雞翅都好了,要我們準備好四雙筷子準備劫持。眼看着可樂雞翅被老爸端到還剩幾米的地方了,我們用百米衝刺的速度直奔可樂雞翅。我們的筷子和嘴可不長眼,一夾二放三嚼四吐骨,這一連串的動作,讓女生們可苦了,因爲在路上,我們已經消滅了很多雞翅了,而且還要留一些雞翅給大人們,所以,嘿嘿。女生們吃不多嘍!

書香、果香、糉子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啊!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6

有些人喜歡春節,有人喜歡中秋節,有人喜歡重陽節,我最喜歡端午節。這一天可以吃糉子,還可以划龍舟。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帶我到超市去買肉和糯米,回家再去摘箬葉。萬事俱備,回了家,我和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包起了糉子。我看到媽媽先把箬葉包一半,把糯米放進箬葉裏,然後再把一塊油膩膩的肉放進去。哈哈,這麼簡單,我也行!我就照這樣包出了一個又大又好的糉子,瞧,它們穿着綠衣服,胖嘟嘟的,多像一個小胖子呀!

我做好了好多個糉子,我就跟媽媽說:“今天我包的幾個給你們吃,看看我包的糉味是好吃,還是不好吃呢?”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沒有問題!”

過了1個小時,終於我聞到了一陣濃香,我趕緊往廚房跑去。“別急,小心燙着,過一會我再給你端過去。”媽媽很溫柔的說。糉子是那樣香,那樣軟,一家團團圓圓的一起在家裏吃着糉子,這個節日都是香的。

我喜歡過端午節,更喜歡一家團團圓圓的在一起吃糉子!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7

6月9日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當然,端午節不能少的,就是吃一隻香香糯糯的糉子了。

今天一早,媽媽打開了一個糉子大禮包。糉子的品種課真多啊,有豆沙糉、鮮肉糉,還有蛋黃糉和排骨糉,真是眼花繚亂啊。我選了一隻蛋黃糉,媽媽就把糉子放到鍋裏燒起來了。

我問媽媽,爲什麼端午節一定要吃糉子呀。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他爲了保護國家,跳到汨羅河中,不幸犧牲。百姓們爲了保護屈原的身體不被魚吃掉,就把大米用糉葉包裹好投到江裏,所以每年的端午節都要吃糉子。

不一會,糉子就燒好了。媽媽把糉子從鍋裏拿出來,剝開糉葉,一股香氣迎面撲來,我忍不住湊了上去,咬了一口,燙得我牙都要掉了。媽媽說:“不要太着急,心急吃不了熱糉子。”我拿起筷子,吹了一會,等糉子涼下來,我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

糉子真是棒極了,你也要來一口嗎?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8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29

時光飛逝,記憶中,村前的梧桐樹葉還在颯颯作響、山上的桃花還在枝頭綻放,不知不覺,端午節也將悄然而至。每每想到這,我便似乎聞到家家戶戶飄逸出來的甜甜糉香,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屈原,想到《離騷》,想到那不屈的靈魂。

兒時過端午,最愛是糉子。

媽媽包糉子時,先在門把上綁好棉線,浸好的糯米濾幹了水放在面前,拿兩張已泡得細膩柔軟的糉葉一折一裹,成個圓錐形,用勺子往裏面灌米,嚴嚴地裹實糉米,再用左手的大拇指壓緊糉葉蓋,右手用棉線綁好打結,糉子就包好啦!不大一會兒,門把上就掛滿了尖尖的糉子。媽媽把糉子放進大鐵鍋,我不時踮起腳尖,看看大鍋,聞聞糉香。好久好久,熱騰騰香噴噴的糉子才端出來。媽媽解開扎繩,一股濃郁的糯米香撲鼻而來。剝開糉葉,肉糉子裏夾着香香的三層肉、白白的芋頭、紅紅的蝦米、細細的香菇,饞得我直流口水,我顧不上蘸紅辣醬,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嚥起來,哇,香甜嫩滑,油潤不膩,棒極了!媽媽看着滿嘴粘糊糊的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現在過端午,最憶是屈原。

上學後才知道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正直無私,愛國愛民,由於奸臣誣陷,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把他罷官流放。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國都。流放途中的屈原聽到這一噩耗,萬念俱灰,心如刀割,他毅然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這一天正好五月初五。消息傳出,楚民萬分悲痛,紛紛從四面八方划着船競相趕來尋找打撈,並把煮熟的米投入江中給魚蝦吃,免得魚蝦咬食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人們用包糉子、賽龍舟等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而不朽的靈魂。古詩道:懷王偏信逐忠良,絕代詩人自溺江;屈子精神千古在,一年一度一端陽。是啊,糉子裏裹得住的是米,裹不住的卻是千古的《離騷》與不屈的靈魂。

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端午節寄託了炎黃子孫對屈原的不盡情思,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欽佩讚頌。對於年輕的我們,更應該記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0

轉眼又是一山糉葉綠,贛州的街頭巷尾,已飄起了糉葉的清香,那糉兒飄香季節,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扳起手指一數,離開家鄉已十五載,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家鄉的糉葉,如同家鄉的的端午節,早已被歲月拉成了長長的記憶。

記憶中,採摘糉葉是端午節的前奏。那時,親戚、鄰居、朋友,全村的人都忙起來了,燒草灰制鹼水,採洗糉葉淘糯米,大家忙在一起,有說有笑,那是我記憶中難忘的鄉村生活情景。節日前幾天,我們小夥伴們便相約到山澗採糉葉。村莊附近的山上是沒有那種植物的,我們要步行很遠一段距離,到深山的清泉邊採摘。

採糉葉是不易的事,不僅要爬山越嶺,還要經受蚊叮蟲咬,相當辛苦,但一想到那香噴噴的金黃色的糉子,我們就興奮無比,唱着歌撒着歡,如小兔般跳躍在林間,尋找着糉葉。找到之後,小心翼翼地將這種紡錘形的糉葉摘下,一枚一枚疊放好。採完糉葉回來,我們往往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扛着一編織袋糉葉,小夥伴們都有一種收穫的喜悅,雖然腰痠背痛,卻依然嘰嘰喳喳個沒完。

採完糉葉回來,奶奶就把又寬又長的青翠糉葉,一紮一紮捆好,泡在水裏,用大鍋煮透,此時,濃郁清香便瀰漫滿屋,把過節的意味薰濃。端午節頭天下午,奶奶從米缸裏舀出白白的、珠圓玉潤的糯米,裝在水桶裏,清涼明澈的水細細地清洗糯米中的雜質,再摻上幾把紅棗,紅的白的,格外醒目。包糉子時,我就迫不及待搬了小板凳,坐在盛滿了糯米和糉葉的鍋盆前,等着和奶奶一起包糉子。說是“一起”,其實,用奶奶的話說,是“瞎摻和”。但奶奶卻從不阻止我,哪怕我包得還未及開煮就脫線散架,或者樣子奇形怪狀四不像,都不會被指責半句。不一會兒,一大盆糉子就包好,一個個精神飽滿,可愛極了,還沒煮就有一股隱隱的清香。

吃完晚飯後,在竈里加些木棍雜柴,把糉子倒進鍋裏,翻騰幾遍後,大人們便放心地休息,而我則聞着糉香,心裏如翻滾的糉子,興奮,難眠。煮了一晚上的糉子熟了,清香四溢,輕解開來,那嫩黃色彩的糉肉,升騰着蒸氣,散發出一股特有的糉香。輕咬一口,過節的滋味就從舌尖瀰漫到全身。

又到糉葉飄香時,城裏的繁華,擋不住我思鄉的情緒,我決定利用假期,馬上回到家鄉尋找糉葉。是的,我尋找的不僅僅是糉葉,我尋的是那段有着糉葉香的歲月與情懷:質樸而沉靜,悠遠而綿長……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1

端午節快到了,我又聞到了故鄉糉子的清香。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不遠處的江邊有一片茂密的蘆葦。四五月間,一望無際的葦葉猶如綠色的綢帶,向着遠處緩緩鋪開。牛乳般的晨嵐暮靄氤氳在蘆葦叢中,仙境一般。端午前的兩三天,村裏的人便扎着頭巾,提籃揹簍的鑽進蘆葦叢採葦葉,他們活象抗戰時青紗帳中的武工隊員。但個個都洋溢着喜悅的笑臉。約摸一兩個小時,一籃一簍的葦葉就採回來了。

葦葉採回來,還要用沸水燙一會兒,洗淨上面的灰塵,這樣,葦葉才變成了糉葉。

接下去就是包糉子了。在我的眼裏,母親是個包糉子的高手:只見她信手拿來一張糉葉,左手捏緊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一卷,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在這空心的圓錐形裏插上一根筷子,舀些糯米放在裏面,均勻的搖動筷子,使糉葉把糯米裹得緊緊的,再兩手捏緊糉葉,用麻繩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上兩圈,結上麻繩,這樣一個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糉子,五個一串,五個一串的編在一起,放入大鍋裏蒸煮。等糉子煮熟的過程是個享受的過程,也是個垂涎欲滴的過程。記得小時候一聞到糉子的清香,我就饞得在竈前竈後直打轉。糉子煮熟了,我便迫不及待的撥開糉葉,用兩根筷子戳入熟透的糉子上,蘸着白糖有滋有味的慢慢吃個夠。

這時候,滿村人都吃糉子。他仍不僅自己吃還請左鄰右舍品嚐,還把包得最好的糉子送親戚,送長輩。

一天,聽說村頭王老先生還把幾個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說是給一個沉睡在江中的名叫屈原的人吃。我當時糊塗了:人死在江中還能吃糉子,這是什麼人呀?我回家問了母親,一字不識的母親不能給我準確的答案,只是說:“屈原是個爲老百姓做好事的神仙。”但這樸素這話語啓迪了我——一心爲老百姓、爲國家人,老百姓永遠記住他。

長大後,我東奔西走,聽過許多關於糉子的故事,可總覺得那些故事沒有兒時聽的故事感人;吃過許多種糉子,什麼艾香糉子,薄荷香糉子,豆沙糉子,蓮子糉子,松仁糉子,火腿糉子……總覺得沒有媽媽包的糉子好吃!

端午節——端午節就要到了,我更加思念故鄉,懷念母親。依稀間,那糉子的清香又在我的心頭瀰漫……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2

放學了,我飛快的跑回家,只見門口有一大盆,裏面堆滿了很多洗乾淨的糉葉、棕樹葉子撕成的小棕葉繩,旁邊還有兩桶微微偏黃的糯米,爸爸在那裏不知忙活着什麼。我猛然想起,明天是端午節,爸爸肯定在包糉子哩!

我把書包往凳子上一扔,轉身就來到爸爸身旁,蹲在爸爸旁邊問:“我可以包一個糉子嗎?”爸爸說:“當然可以,不過,你得學一學才行呀。”我立刻搬來一個凳子坐在旁邊忙活起來:首先,拿三根棕葉繩平放在篩子裏,接着,拿起六片糉葉尾對尾交錯疊放在棕繩上,相互間不留一絲縫隙,放好後在正中間再放兩片寬大些的糉葉,在上面均勻鋪上一大勺糯米,糯米上刮一個小坑出來,在小坑裏填滿已經準備好的各種餡兒,再蓋上一層糯米,最後,把糉葉捲起一個圓筒,把糯米嚴實包好,再用棕繩緊緊捆好。如此這般,一個約三十釐米長,兩頭稍扁,中間滾圓的的肉糉子就包成了。

擡起頭來,喘口氣,看見奶奶在我旁邊包三角形的小糉子,這個看起比較簡單一點,只要一片糉葉、一根棕繩和少許糯米就可以包成了。看似簡單,實際上也不容易,如果包不好,那個尖尖的部位就會漏米出來,但奶奶卻包得那麼精緻,感覺我一口就能吃一個,滿頭銀髮的奶奶,手上爬滿了皺紋,手卻那麼的靈巧,小糉子包得又快又好。

一看這些大大小小的糉子,我不禁口水都流出來了,恨不得馬上就能吃到糉子。不過還有一道很關鍵的程序,那就是蒸了。只見爺爺把這大大小小的糉子放在一口大鍋裏,裏面加滿水,鍋下面燒大火。我問媽媽要煮多長時間,媽媽說:“大概幾個小時吧。”“哇,這麼久,吃個糉子這麼麻煩呀!”我不禁感嘆。幾個小時過去了,一陣濃郁的香味兒迎面撲來,糉子終於熟了。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糉子,有鮮肉糉、火腿糉、花生糉、蜜棗糉、白糉……數都數不過來,真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饞得我直咽口水。我趕忙坐下來,顧不得擔心會燙到手,匆匆地剝開一個糉子碧綠的“外衣”,一個黃燦燦的飯糰出現在我的眼前,晶瑩滾圓,輕輕一掰,露出了鮮美誘人的肉餡,我大喊一聲“吃糉子嘍!”立刻狼吞虎嚥起來。吃完鮮肉糉,我還不過癮,又剝開一個白糉,沾上一點糖,大口一咬,哇!香噴噴、甜滋滋、痠軟滑潤,真是絕世精品!

我邊吃糉子邊問媽媽:“爲什麼端午節才吃糉子呢?”從媽媽的講述中我終於明白,原來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汩羅江。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裏面扔糉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後來就演變成了端午節。

我嘴裏吃着甜甜的糉子,心中油然而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糉子的香氣在人們的脣齒間纏繞,屈原的精神也會在人們的心中代代相傳!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3

六月的第25片葉子落下來,端午悄然而至。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我們到走到超市裏,那裏擺着各種各樣的糉子。比如紅棗糉,紅豆糉,但買來一嘗,味道着實不如自己家裏包的好吃。

於是,我下定決心學包糉子。端午那天,一回到老家,我就讓外婆教我包糉子。

外婆讓我先拿出兩片糉葉,捲成一個綠色的錐桶形狀,再把一顆大紅棗放在最底端,然後小小地抓起一小把糯米漏進去,喜歡吃紅棗的再加一顆棗,就把糉葉一圈一圈裹起來,綁上細細的草繩,一個三角形糉子就大功告成了。看那樣子,讓我聯想到電視裏小腳姑娘的繡花鞋,只不過糉子的顏色是青翠欲滴的。

那天,我的技術很不穩定,一不留神米就漏了,一不留神三角形就變梯形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反覆覆練習,終於成功啦。倒是弟弟,一上來就包,包好了還大叫一聲:“我包好了!”逗得我們只想笑。

包好的糉子被外婆拿走煮熟了,嘗一口,果不其然,真是芬芳四溢,口舌舌尖口齒飄香。

包糉子,真是一個掛滿期盼的民俗,端午,真是一個充滿愛意的日子。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4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我今天給大家介紹我最喜歡的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有包糉子、賽龍舟、吃包蛋……

我喜歡這個節日裏包糉子的習俗。端午節快到了,姥姥會提前幾天買好糉葉,等到端午節我們全家會一起包糉子。轉眼端午節到了,姥姥開始包糉子了,我興致勃勃地跑上去,圍着姥姥,只見她拿出準備好的材料:一大疊青青的糉葉,只見她拿出幾片長長的葉子,將糉葉放平,折起一個角,把米裹進去,然後糉葉蓋起來,三兩下繞過來繞過去再綁好。看着姥姥包的漂亮的糉子,我迫不及待的開始學着包了起來。終於,我歷經千辛萬苦包好了一個糉子,雖然形狀有點奇怪,但是我心裏美滋滋的,因爲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

終於等所有糉子包好後,姥姥便拿出煮好,過了好一會,姥姥端出了一大盤香噴噴的糉子,我第一個跑上前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糉子,一口咬下去,嗯,香香糯糯的,真好吃呀!

你們看,這就是快樂的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包糉子。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5

“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糉子飄香時,自兒時起有關端午節與糉子的記憶在此時都一一浮現於我的腦海中,往昔一幕幕情景歷歷在目……

小時候的端午節大多是在鄉下姥姥家度過的,那時的我最大的樂趣便莫過於看姥姥包糉子了。姥姥是一個勤快的人,幾乎閒不下來,每逢端午節就會說:“從外面買回來的糉子既貴,又不如自己包的味道好。反正我也沒事兒,還是讓我自己來包吧。”我們也不阻攔,看着姥姥早在過節前夕便洗淨了糉葉,泡一盆糯米、盛一盆又大又紅的蜜棗備用,有條不紊。這時我便急急地提醒姥姥:“姥姥,我不喜歡吃棗,我想吃紅豆的!”姥姥滿是愛憐地撫摸着我的頭,說:“我怎麼會忘記呢?我的乖孫女。”姥姥話音未落,便早已舀出大半碗紅豆來,特意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

好不容易盼到了端午節,一大清早姥姥便開始忙着包糉子了,我也急不可待地起牀,依偎在姥姥身邊,目不轉睛地看着姥姥的動作——姥姥從大盆中撈出兩片糉葉,一大一小,毛面相對,捲成錐形糉筒,先放入三分之一糯米,加上一兩顆紅棗,接着再放糯米,直至與糉筒頂端相距不過兩公分,最後取一片較大的糉葉遮住筒口,包成三角形,用細竹繩捆住——這樣一個糉子便算是包好了。最令我稱奇的是,姥姥的糉子包得又快又緊,嚴絲合縫,不會漏出一粒糯米。還十分漂亮。

有時姥姥不留意間把糉子包得不像是三角形了,年幼的我便會說:“姥姥,你包的糉子不好看嘛!”姥姥也不會生氣,只是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外表好看不好看並不重要,只要內在的東西是真正的好就行了。”這句話在當時聽來似懂非懂,只是朦朦朧朧感覺到了些什麼不一樣的意思罷了,也未曾細細品味過。

姥姥總是最後才包紅豆糉子,因爲這樣便可以第一個煮到鍋裏,第一個讓我吃到。每當糉子出鍋時,糉香瀰漫整個屋子,縷縷香氣傳出屋外。

表弟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滾燙的糉子,姥姥見了嗔怪道:“剛煮好,小心燙了手!”又不忘囑咐道:“紅豆糉子包的少,留着給姐姐吃吧,你愛吃蜜棗的,別拿錯了。”末了也總會特地挑選出一竹籃最美觀的糉子,送給鄰居。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端午節在姥姥的精心操辦下愉悅地度過,每年糉子飄香時也便成爲了我最期待的時候。

光陰荏苒,轉眼間許多年過去了,端午節依舊,糉子也年年有,而唯一改變的,是我已多年未曾品嚐過姥姥親手爲我包的糉子。這是令我遺憾不已的事情,而正是因爲如此,以前關於姥姥與端午節、糉子的記憶才更加珍貴,使人難以忘懷。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6

十月半,糉子香,是我家鄉的流傳數百年的風俗。每當想起,糯米挾持老火腿的幽香,絲絲縷縷進入記憶,令人遐想……

家鄉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來,包糉子的箬葉在山麓上已經舒張開蔥鬱的綠影,迎風婆娑起舞。村婦心動了,揹着碩大竹籃去,踏着晨光,爬到山頂,一覽無餘的箬葉大大小小的盡入眼中。摘回的箬葉捆好,懸掛在老屋的橫樑晾着,村童有了盼頭。

家鄉層巒疊嶂的都是茶園,糧食基本靠買。村口僅有的一點水田,爲着十月半的清香,爲着一年一度的等待,爲着那流傳至今的糉子節,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灑肥收割,靜靜等待着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黃豆在糧倉裏歡聚一堂之時,油菜小麥吐綠山野之際,渴望已久的日子隨着霜降而來。

進入農曆十月,村童開始數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開始燒大鍋煮箬葉、棕皮,氤氳的水汽如同糉子的味道。女人蹲在在水埠頭,在青石板上一張一張清洗乾淨,疊放在大菜籃裏。幾十斤糯米,已經浸透,拌上綠豆紅豆,或者是蠶豆高粱。圍着一個大臉盆,一家人齊動手。糉子裏還有板栗、蜜棗、葡萄乾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東西,加之鄉村的樸實,一斤米至多包三隻糉子。

水汽攜帶着糉子特有清香從鍋蓋的縫隙裏,先是一絲,然後一縷。綿綿不絕的水汽把廚房瀰漫如縹緲的仙境,就是糉子千呼萬喚出鍋時。掀開鍋蓋,飽滿圓潤的糉子,被棕皮勒着,豐腴誘人。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親朋好友聞香而來,家家戶戶擡空了八仙桌待客。過節的那幾天,有擺地攤的,有殺豬賣魚的,各種小生意人風聞而來,喧鬧的日子給靜靜的山村帶來一份溫馨與快樂。外出在他鄉的人,也就盡力在十月半前趕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獨得之樂,一杯酒,一個糉子,就是一份心意。臨別時,客氣的村人都是拎上十個八個的一串:“帶上帶上,自家的東西,嚐個味道。”

十月半包糉子的快樂,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鄰村陰曆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戶戶做各種包子與米糕,親眷朋友都互相來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糉子,禮尚往來着,有夏天的快樂,有秋天的欣慰。

風俗的盛行,總是有一個傳說或者典故支撐着,讓其煙火鼎盛。課文中的糉子和屈原、端午節是連着的,家裏的十月半呢?我問過父親和祖父,期待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是在他們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縣誌裏尋尋覓覓,期許能解開內心的迷團,是一言以蔽之,歙東深山多年來有“慶豐節”的習俗。

我想,稱之爲“慶豐節”是最樸實的。夏之初,小麥油菜收回家了,忙裏偷閒做麪點來慶賀;秋之後,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糉子犒勞自我。夏秋的農忙結束,舉辦一個充滿溫暖的活動,找到一個暢敘幽情的方式,這不就是一種鄉村的慰藉,一份親情的凝聚?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7

轉眼間,又到了端午節。端午,清明,這兩個節日是我最喜歡的。因爲,每年這個時候,外婆的美味與愛也隨之而來。

外婆的糉子,用的都是好料。好糉葉,好糯米,好肉餡,好赤豆……可以說都是上等的。恰到好處的一點醬油,兩撮糯米,一塊肉餡裹進去;或是白糯米,紅得烏黑的赤豆,一顆顆鑲嵌上去……包好了,再用糉葉包裹起來,一雙手上下翻飛。幾分鐘後,一個用白色塑料繩紮好的、高高的生三角糉就做好了。每年,我都吃着外婆的糉子想外婆,今年也不例外。

外婆左手抓了一把糯米,右手拿了一塊肉,又用手肘攤開糉葉,一塞,一捏,一抓,一裹……十指紛飛,每一個動作都飽含着濃濃的愛。一邊包着,一邊唸叨:“彤彤和曉東要吃肉糉子的,多包點。小紅要吃赤豆糉的,包好一點……”回憶着,我不禁想流淚。外婆,你記得我們愛吃的,做得多,做得好,可是——你自己呢?在你的心裏,已經把你自己的所有都落在了記憶深處。

外婆呀外婆,你的糉子,彤彤永遠不會吃厭,彤彤更不會忘記你!因爲,你愛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姐姐,媽媽……而我們,也深深地愛你!

端午又到,糉子飄香,我的外婆也被銘刻在了心中最耀眼的地方。愛之所在。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8

放學回家的路上,不知從哪條小巷裏飄出一縷縷竹葉的清香,直往我的鼻孔裏鑽,差點把我肚子裏的饞蟲給勾出來了。呀!是糉子的香味!端午節快到了!

回到家,外婆也正忙着準備過端午節的糉子呢!我好奇地湊了過去,只見外婆從身旁的水桶裏撈起一張棕葉,麻利地把它折成漏斗形狀,用手抓一把泡過並加了佐料的米,在底部均勻地鋪開,再鄭重其事地放進蘸過醬油的肉條,灑上些黴乾菜,然後又鋪上一層米,最後用長出來的棕葉一折一蓋,拿過一條包糉子的細竹葉,一捆、一轉,再一捆、一轉,打上結。一個結結實實的糉子在外婆手中誕生了。我也想試試,可反覆折騰,卻連個像樣的漏斗形狀都折不出來,好慚愧!

吃着剛出鍋的糉子,媽媽給我講了端午節的故事。原來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除了吃糉子,還要插菖蒲、艾草,戴香囊,有的地方還會舉行賽龍舟呢。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不僅因爲可以吃糉子,更因爲這個節日背後濃濃的傳統故事。

於是,邊吃着糉子,我邊盼望着端午節早點到來。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39

五月的悸動中,紛至沓來的是艾葉搖綴、荷韻清涼、藥草飄香,暑氣漫溢的炎熱在中藥的調和中溫柔了許多。

艾全草入藥,可溫經、去溼、散寒、止血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可制艾條供艾灸用。

不必說年年端午門前掛的一束艾草,也不必說艾灸縷縷縈繞心頭,單是一口軟糯清香的青團,就足以脣齒留香數日了。

水波泠泠,山腳下河水輕撫過石灘,拂過青樹翠蔓沙沙作響。岸邊的一片小土丘上,兀自生長着一叢艾草。微風捲過,激起陣陣異香,在水花浮動間盪漾。姥姥帶着我採幾株艾草,葉片上柔軟的絨毛掃過手心,留下藥香四溢的溫柔。沖洗,擇淨,在鍋中煮出翠綠的汁水,用木槌把柔軟的葉片搗成深綠的濃漿。姥姥把糯米粉細細篩過,陣陣雪白紛揚而落,又倒進艾草漿。一會功夫,光潔柔軟的麪糰便煥發着翡翠般的光澤。冰涼的麪糰在手中滑過,團成杏兒大小的小球,在鍋裏蒸熟。咬一口,沖鼻的艾香首當其衝,糯米的軟糯香甜混雜着草藥淡淡的清苦,卻有別樣的清涼。

箬竹以葉入藥,味甘,性寒,歸肺、肝經,清熱止血,解毒消腫。

糉子是所有人最溫情的端午記憶。姥姥總是提前早早地買好成捆的箬葉,浸水泡除泥沙,端午節獨有的清香自此便瀰漫開來。一顆顆雪白圓潤的糯米粒,在清水中翻騰,漲着鼓鼓的肚子,可愛極了。姥姥捧起一張箬葉,葉子在她粗糙的手掌裏竟然顯得格外嬌小玲瓏。姥姥熟練地把箬葉捲成圓錐形,倒入一半糯米,或塞上兩個蜜棗,或裝上我最愛吃的鹹蛋黃和鮮肉,以糯米封頂。雙手一壓,便把糉子牢牢蓋住,捏成端整的四角形,用綵線纏繞下鍋煮熟。水汽氤氳間,糯米香甜溫柔了他的背影,糉香瀰漫豐盈了我的回憶。

藿香全草入藥,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化溼醒脾,闢穢和中,解暑,發表。

我和姥姥一起把一捆藿香揀去枝梗雜草,整理成大小統一的枝葉,曝晾乾燥,揉碎後再揚去塵土。姥姥將香材碾切成小塊,在土竈鐵鍋上小火煸炒,點點汗珠悄然爬上她的額上肩頭,浸溼了她的衣衫。姥姥心細,裁下一塊方形的彩布,繡上小巧的紋飾,手持銀針,引着絲線在布間飛舞,把彩布縫成四角形。我幫她把藿香碎配以艾草、薄荷等香料揉進棉花裏,填進小布包,拴上彩繩鈴鐺,小巧的香包便誕生於巧手之間。最喜歡的便是把香包掛於書包上,銀鈴脆響攜着異香飄隨,把一份溫情常帶身邊。

端午情綿綿,草藥香悠悠。裹着碧綠的心事,苦澀而沁人的藥香,折射出端午的情思。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4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小巧精緻的糉子也準時來到了我家“做客”,而肉糉子也自然被我奉爲“上賓”。

節日的早上一覺醒來,我捂着空空如也的肚子走到餐桌旁,望着盤子裏擺着的花花綠綠彩繩繫着的糉子,眼睛都望穿了。爸爸猜透了我的心思,忙拿了幾隻糉子放入鍋中,我催促道:“快點啊!我已經等不急了。”

從小我就特愛吃肉糉子,每次都有些“急不可耐”。終於,爸爸把熱氣騰騰的糉子端了上來,我一邊用眼睛在糉子間“掃蕩”,一邊大聲地叫道:“哪種顏色的繩子包着的是肉糉子?”爸爸媽媽也拿不準,沒辦法我只能看運氣了。我伸出手,剛想拿那隻用藍線捆着的糉子時,發現已經被媽媽拿走了,我一把把糉子“搶”了過來,嬉笑着說:“我想吃這個。”媽媽笑着說:“小饞貓,就知道你想吃肉糉子。”聽了媽媽的話,我難爲情地吐了吐舌頭。

總算要開吃了,我迫不及待地準備解開棕葉,可誰知炙熱的表面卻把我的手燙得縮了回去。媽媽看到了,一句話也沒說,忍着燙,輕輕地爲我解開了糉子。我不禁又一次慚愧起來,都這麼大了,連這種小困難都還得讓媽媽幫我。終於,糉子的廬山真面目出來了,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爸爸媽媽的糉子“皮膚”都泛着喜人的黃顏色(肉糉子),唯獨我,是個可憐的“白面書生”——我最不想遇到的白糉子。見此情景,爸爸媽媽都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爸爸說:“看來你是真沒口福啊!既然肉糉子是綠線的,就把綠線的糉子留給你吃吧。”與此同時,爸爸已經把他的糉子和我的交換了,而媽媽也把她糉子裏的肉餡挑了出來給我。此刻,我的內心泛起漣漪,泛着陣陣香味的糉子,此刻也似乎更變得誘人了。

在這飄蕩着淡淡的糉子清香的端午節中,包含着的,其實是父母對我濃濃的愛啊。端午節就要過去了,但父母對我的愛將會永遠在我家“做客”,永不消逝。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41

端午節,包糉子,也成爲中化民族的傳統。今年的端午節我和我的同學們在一起包的糉子。這要感謝我們的語文老師,爲我們留下了別具特色的回憶。語文老師這實在交給我們這羣“小笨蛋”的,一提起糉子,我們都只是吃過糉子並沒有親手包過糉子,我們對糉子的認識也不是很熟。

老師教我們這羣人還真的廢了一番心思呢!首先準備的材料老師早已經準備好了,糯米、蘆葦葉、豇豆米、花生豆、當老師告訴我們糉葉泡了一夜,花生米和豇豆泡了六個小時,我們已經覺得老師是多麼的費心,我們也鼓起幹勁,爭取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包最好的糉子。老師的教程即將開始,老師清清嗓子,說:“你們誰知道蘆葦葉子爲什麼要煮一煮,還要泡一泡呢?”我們廣開言路,有的說爲了煮過的葉子包糉子不容易斷,有的說這樣的葉子更有韌性,有的說這樣的葉子更容易包。老師笑着說:“你們說的都沒有錯,那現在我們要開始包了,看看誰包的最好。”

“ok!我們早已經迫不及待了。可老師又說:“誰知道包糉子需要幾片蘆葦葉?”同學們不耐煩的齊聲說道:三片、老師快開始吧!大家都笑着,老師終於肯開工了,我們學着老師的樣子,把三片葉子排列一組,蘸一下水,葉子就互相貼緊。老師邊說邊做,我們也在一旁學着,生怕自己掉隊。然後把葉子葉子寬的一頭彎成漏斗的形狀,我們的心裏都津津自喜,這麼簡單的事,簡直是小菜一碟。然後先放一勺米放豇豆,花生豆,再放一勺米。這樣的話,米太疏散,老師告訴我們一個小竅門,讓我們用一點水倒在米上,米就會很平整了,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一步了——包糉子。把糉葉從上往下摺疊,疊成三角形,用線綁結實。

這一環節,老師給我們掩飾了一遍又一遍,幾分鐘過後,我們各自的第一個糉子出世了,看着我們包的不規整的啾啾巴巴的糉子,我們笑了,老師笑了。接下來、我們包第二個糉子,好像比第一個好了一點,我們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老師在一旁巡視着,爲我們鼓勁着、講述着、一位同學說:端午節如果吃了餃子,那會怎麼樣?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那就是神經病唄!“是被別人說成神經病”老師笑了,“那是多麼與衆不同啊!我給大家出一個歇後語啊,懶蛤蟆多端午、誰知道後邊是什麼?”同學們望着手裏的糉子,同學們怎麼也想不出懶蛤蟆跟糉子有什麼關係呢?老師說:你們啊、想問題太鑽牛角尖了啊,你們想想,懶蛤蟆躲端午當然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初五啊,多麼簡單的問題,不要總跟糉子扯在一起,這個題裏也沒有提到糉子,聽明白了嗎?小紅站起來說:老師,我給你們出一個歇後語啊,端午買月曆,後邊是什麼?一位同學股額回答說:過時了。有一位男生站起來說:那麼,過了端午劃龍船呢、同學們齊聲說道:過時了。老師說:過了端午布穀叫?同學們一起說道:過時了。有一位同學說道:你們都過時了,端午節的章魚?同學們都很安靜,老師說:還沒過時呢!同學們都笑起來,老師說:就你們這個小鬼,連黃魚都不知道!又是一陣陣的笑聲。隨着一陣陣的笑聲襲來,慢慢的我們包的差不多了,看着我們包着並不工整的糉子,老師下令下去要煮糉子了,我們小心翼翼的把我們的勞動成果交給老師,老師拿出高壓鍋,讓糉子見縫插針的塞進鍋裏,在糉子上面壓一個重物體,往鍋裏放超過糉子高的水,蓋住鍋蓋。同學們問老師爲什麼壓一個重東西,老師慢慢的坐下來,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這是爲了不讓糉子在煮的過程中跑出來。這是老師又向我們提出問題:端午節有什麼傳統風俗?同學們又開始議論紛紛:吃糉子、賽龍舟、掛暮蒲、艾葉、薰蒼朮、喝雄黃酒,老師又一次做總結:“爲了紀念屈原的是:吃糉子、賽龍舟;爲了壓邪的是:掛暮蒲、艾葉、薰蒼朮、喝雄黃酒。半個小時過去了,糉子好了,不過老師對我說,煮好的糉子最好放在鍋裏悶上幾分鐘,我們一起在等待我們的勞動成果出爐,能吃到我們的親手做的糉子、那是多麼幸福的事。

盼啊盼、盼啊盼,終於熬過了這煎熬的幾分鐘,我們和老師坐在飯桌上,拿起筷子,饞的我們已經迫不及待了,但老師有說話了:給你們留一個作業、寫一篇端午節的作文,大家有意見沒有?我們大聲齊喊:ok!老師,我們什麼時候纔可以吃啊、”老師說:瞧你們饞的,吃吧吃吧!”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在笑聲中度過,我把這篇作文題目名爲:濃濃糉子香、濃濃師生情。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42

田野,麥黃杏熟,河畔,棕葉飄香。當一個愛國人士屈原的故事在腦海中徘徊的時候,端午節悄然走進,我彷彿已在夢中品嚐到了糉子的香甜和軟糯。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節日,這更是一個令人驚喜、興奮的日子。那天下午,老師把我們帶到一個竈臺邊,竈臺邊的桌子上放着繩子、剪刀等。正當我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時候,老師笑吟吟地將我們召集在一起,說今天要帶領我們包糉子,我們聽了,高興得歡呼雀躍。淘米、燒火、洗糉葉……在分工明確後,才一會時間,所有準備工作都完畢。看,雪白的大米,煮熟的糉葉都已經放好了,該是動手的時候了。老師拿好一張糉葉,手向內一卷成一個漏斗,再將糉葉翻身,再折一個漏斗,變成了一個小豬腳。我一看,這還不簡單,該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拿起糉葉,折起了小漏斗。這是我第一次幹這活,但是還是做得相當不錯,一會,一隻像模像樣的小豬腳就完成了。我興奮地舉給老師看,老師連連誇獎。看我身邊的小杜真有趣,一個小漏斗真的成漏斗了,底部的洞大得能掉下一顆黃豆呢!接下來,我們將米放進小豬腳,本以爲大功告成了,可是,老師說:“這才完成了一半,還需要做一個完全一樣的小豬腳,然後,將兩個豬腳交錯疊放好,用繩子綁好,這樣纔算完成。你們知道這糉子叫什麼名字嗎?”老師故意賣關子。快嘴星怡馬上說:“豬腳糉!”歪打正着,居然猜對了,老師直誇他聰明,於是我們興致更高了,嘻嘻哈哈地做起了另一半活,一會,我的糉子完成了,我左看右看,真是越看越有樣式,不禁拎着自己的成果到處炫耀。就在我們包糉子的當兒,燒火的同學早就把水煮開了,於是我們的小豬腳糉子一個個下了鍋,一陣陣糉葉的清香飄滿了院子。糉子熟了。我們迫不及待地剪開繩子,剝開糉葉,狼吞虎嚥地吃起來。

平時,我在家是家中的小皇帝,大人什麼也不讓我幹。今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配合下,我們竟然自己動手包糉子,煮糉子,吃着這充滿歡樂和幸福的勞動成果時,我感覺格外香甜!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43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據說是爲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懷念之情。我們家也不例外,這一天媽媽早早的起牀,然後對我們大叫: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

我們匆匆忙忙的穿好衣服,媽媽已做好了準備工作,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對我說:你還小,不能包,這包糉子的事就交給我和你爸吧! 這說;爲什麼我不能包,我現在又不是小孩子了。 我說完這句話之後,媽媽就只好讓包了。

我一邊包糉子,一邊想先吃哪個糉子好,等我覺得包的差不多的時候,一看糉子,啊!慘了,我的糉子變成了一個圓,爸爸媽媽看到我包的糉子以後,都快把肚皮笑破了。包完以後,我們的糉子就下鍋了。

過了一會兒,糉子好了,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立即就衝過去,才過了幾十秒,我就吃了兩個,真是太好吃了。

這次端午節,我過得真愉快,因爲這和爸爸媽媽一起包了糉子。

糉子飄香端午的文章 篇44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去嘉興過端午。

我們從杭州出發去嘉興,在高速公路的嘉興服務區和二姑姑她們會合了。我們先開到了梅花洲,那裏有兩棵鬱鬱蔥蔥的千年銀杏,還有碩果累累的白果樹、青梅樹,居然還有卡通頭像的模型。我玩得太開心了,樂極生悲,不小心把腳摔壞了,但是摔跤也沒有帶走我的好心情。

這裏還有端午民俗文化節呢!二姑姑帶我們去看了戲劇三打白骨精、做磚頭、皮影戲……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喜轎前的媒婆搖着身子走路,像個鴨子似的,難看極了!我們都被逗樂了。

接着,我們去了美食會。我買了糖畫,畫的是惟妙惟肖的鳳凰,奶奶還買了八珍糕和糉子,糉子可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哦!嘉興的糉子果然名不虛傳,還真好吃呢!

歡樂的時光總是特別的短暫,一轉眼的功夫就到了和嘉興說再見的時候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嘉興,心想:嘉興,謝謝你的美景!

今天真開心,下次我一定要再抽空來嘉興過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