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張海迪勵志的故事大全大綱

張海迪勵志的故事大全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導讀: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出生,山東文登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張海迪勵志的故事大全,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張海迪勵志的故事大全

張海迪勵志的故事(一)

在祖國的大地上,一個癱瘓姑娘譜寫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的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是誰?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

命運向張海迪挑戰。在五歲的時候,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後的十六年間,她先後動過四次的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佔三分之二的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的命運是非常不幸的,可是在黨和人民的撫育、關懷和幫助下,她並沒有沮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她克服種種的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學知識和中醫鍼灸技術,爲羣衆治病一萬人次以上。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的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她在高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衛祖國,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成爲先進生產者、戰鬥英雄。

這是一個奇蹟嗎?確實是一個奇蹟。那麼是什麼力量使這樣一個不會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堅強呢?是她對人民、對共產主義的道德信念的驅使。她說過:“只要我活着,就要爲人民服務。我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願意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張海迪勵志的故事(二)

輪椅上的夢:

張海迪被譽爲身殘志堅的一代楷模,自學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我的德國筆記》等,翻譯了《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她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

她用頑強的意志粉碎了醫生對她生命長度的預言,她用積極的態度去努力過好每一天,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在上世紀80年代,她堅韌不拔的精神,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鬥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國青年。她就是被譽爲“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的張海迪。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張海迪,1955年9月出生於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到處飛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的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裏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着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牀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爲,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着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着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爲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爲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裏,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牀上,用胳膊支撐着身體抄書,學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更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着自學。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着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通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着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來到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的農村生活。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髮、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羣衆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羣衆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爲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爲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扎。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她自己身上進針,她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曾有人問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她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鍼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爲羣衆治病達1萬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誕生

後來,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啓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啓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張海迪的事蹟開始受到媒體的關注。當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報道了張海迪身殘志堅、勇鬥病魔的事蹟,她那堅韌的鬥志像火一樣迅速點燃了人們的激情。隨後,當地共青團組織、婦聯、黨報都紛紛報道她的事蹟,各級單位也力邀她去座談。

1983年2月28日,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親自主持召開“首都新聞單位聽取張海迪同志事蹟介紹會”;3月1日,《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了《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一文,再次重點報道了張海迪自強不息的感人事蹟;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全國婦聯授予她“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張海迪學習”的旋風。

在鮮花、掌聲和讚譽的包圍中,張海迪面臨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擇。經過深深的思考,她認爲:生命的最終意義是要努力實現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創作之中,這一寫就是五年。由於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的衣袖磨破了一隻又一隻,肘關節的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的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的下身排汗本來就很困難,小電扇吹出的又都是熱風。爲了降溫,每隔一會兒,她就將頭髮用自來水浸溼,再坐到電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間裏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一感冒就要發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後悔,反而認爲,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輪椅上的夢》出版後在全國發行。緊接着,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的追問》的文學創作。爲了滿足讀者購書的慾望,這本書連續印刷了十次。張海迪感慨道,“作爲一名作家,還有什麼比讀者喜愛你的作品更能讓你幸福的呢?”於是,她又筆耕不輟,創作出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秀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