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名人發明小故事100字精選

名人發明小故事100字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導語:很多東西都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嗎?一起來看看名人們的發明小故事吧。

名人發明小故事100字精選

 篇一: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創造發明家叫魯班。兩千多年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當中流傳着,後代木工匠都尊稱他爲祖師。

魯班大約生於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輸般,因爲“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爲魯班。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爲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着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啓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篇二: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沒有發明燈泡的時候,很多人晚上的照明一般是使用蠟燭燈、煤油燈等,讓人們生活倍感不便,那時候的愛迪生內心十分的苦惱,他決心要發明一種能夠耐用的光線明亮的燈泡。於是愛迪生在實驗室裏面不斷地進行各種材料試驗,使用了一種碳條進行試驗可是這種材料十分的脆弱,根本難以作爲燈泡材料,失敗之後又開始使用了釕和鉻這些材料進行試驗,當燈泡亮起來時候他非常高興,認爲這種材料十分適合用於製作燈泡的燈絲,可是大約幾分鐘之後燈絲也燒斷了。

幾年之後愛迪生失敗的經歷被許多的人嘲笑,認爲他是做白日夢,尤其是認爲愛迪生做了很多失敗的實驗。面對別人的質疑和不信任,愛迪生卻並沒有放棄燈絲實驗計劃,反而以此爲動力繼續展開自己的科學實驗,於是又試驗了一種碳化棉籤作爲燈絲材料,把燈泡中真空花,這種材料還是堅持很久,可是在四十五小時不久就燒斷了,但是愛迪生已經興奮不已了,他已經嘗試了超過六千多次的實驗了,而這一次無疑是找到突破點。

愛迪生又開始進行了燈絲實驗,功不負有心人,他發現了鎢絲可以作爲電燈材料,爲此他欣喜若狂,這種材料是燈泡的絕佳材料,發出的光線十分的明亮,又不易燒斷適合長期使用。如此燈泡便慢慢的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爲我們夜晚中必備的照明工具。

篇三:發明聽診器的故事

1816年的一天,法國巴黎納克醫院走出一個身材修長的醫生,他叫勒內克(1781—1826年),此刻正皺着眉頭在想着心事。

剛纔,有位貴族小姐來求醫,病人指着胸口訴說着病情。勒內克懷疑她是心臟病,建議讓他把耳朵直接靠在小姐的胸脯上,聽聽心臟跳動的聲音。

小姐紅着臉說:“這怎麼成呢?”

小姐走後,勒內克一直想着發明一種器械,能把病人的心跳聲呼吸聲直接引到耳朵裏來,讓醫生在病人身邊就能聽清這種聲音。

這一天,勒內克帶着自己的小女兒,在一個公園裏散步。忽然,他看見兩個孩子在玩翹翹板。一個蹲在翹翹板的一端,把耳朵緊貼板面;還有一個站在另一端,用一根鐵針在板上輕輕地划着,並且問:“聽見沒有?”另一個答道:“聽見啦,好清楚啊!”

勒內克覺得好奇,等兩個孩子走後,他也用耳朵貼在板上,讓小女兒到翹翹板的另一端,用鑰匙在那邊劃木板。他聽見清晰的“篤篤”聲。

他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聲音通過空氣能向四面八方傳播,所以聲音傳播距離遠了就聽不見了。要是讓聲音沿着木管或其他管子傳播,聲音就不能向四面八方擴散,再加上木材等固體傳聲本領比空氣強,損失也小,所以雖然距離較長,在另一端仍能聽得清楚。

回到醫院,勒內克找來一根小木棍,一端放在病人的胸部,一端放在自己的耳孔裏,果然清晰地聽到了患者心肺活動的聲音。後來,勒內克發現空心木管傳聲要比木棍好,於是,他採用了木管。

這就是醫生用的聽診器的來歷。

篇四:發明安全玻璃故事

1903年的某天,法國化學家別奈迪克在實驗室裏工作時,繁忙中不小心碰着木櫥,頂上的一隻玻璃燒瓶“乒”地一聲摔倒在地。他下意識地去搶已來不及了。忽然,別奈迪克瞧着地上的燒瓶愣住了:奇怪,照理這樣十分脆弱的玻璃燒瓶從這麼高的地方摔在地上,早該粉身碎骨了。可這隻瓶子卻依然完好,只是瓶身上佈滿了裂痕紋跡,沒有一片碎片,更有趣的是,瓶中的藥水居然一滴也沒有漏出來。他小心地撿起瓶子,左看右看,仔細地看了一下瓶內藥名標籤,陷入沉思。他認爲這裏肯定有什麼不同一般的名堂。當時因爲手頭工作很忙,來不及對此作深入的思考,便把玻璃燒瓶放入櫃中,並貼上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注意,這隻燒瓶於1903年11月從三米多高的地方摔至水泥地沒碎,拾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一天,別奈迪克於工作勞累之際坐下休息,隨手拿起身旁的一張地方報紙,無意間發現上面有一段不大起眼的新聞:一輛汽車發生事故,車窗的碎玻璃把司機和乘客劃傷了。讀完這條新聞,別奈迪克腦海裏立即浮現出前些日子實驗室那隻摔地未碎的玻璃燒瓶。他想:那隻燒瓶摔地以後爲什麼不碎呢?它是什麼原因和結構造成的呢?於是,他聯想到如果在汽車的窗子上裝這種不碎的玻璃豈不能減輕車禍後的傷亡呢?

別奈迪克一躍而起,趕到實驗室,找出那隻貼有字條的瓶子。經過仔細琢磨,他終於悟出了瓶子掉地不碎的祕密:原來,那隻燒瓶曾經裝過硝酸纖溶液,揮發後,瓶壁上留下了一層堅韌而透明的薄膜,牢牢地粘在瓶子上,所以,當它摔到地上時只是震出裂紋而不破碎,也就沒有碎片飛散出來。這個發現一下子打開了別奈迪克的思路,他連夜調配試劑,在兩層玻璃之間夾上一層透明的硝酸纖維素,使它們牢牢地粘合在一起,經過反覆試驗,一種不會震裂的防震安全玻璃終於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