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要是活在戲裏,那才真是完蛋勵志故事

要是活在戲裏,那才真是完蛋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亦舒小說《我的前半生》寫於1982年。

要是活在戲裏,那才真是完蛋勵志故事

號稱改編自亦舒小說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2017年上市,引發熱議。

雖然標着“原著 亦舒”的字樣,但其實,除了沿用了幾個名字,二者似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不過,這個彆扭的“關係”,可能也是設定好的,因爲有爭議纔有熱度。

電視劇,不管是人物還是劇情,完全失卻了原著風骨,這種現象本身,並不算什麼,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然而從中,折射出的是時代的縮影。

近來風行的相親鄙視鏈文章裏,之所以婚姻成爲交易,其實和劇版《我的前半生》是一脈相承的。

羅子君和妹妹羅子羣,在電視故事裏,是兩個不同選擇造就的典型家庭樣本。

一個家庭是錢包先生和全職太太,丈夫賺賺賺妻子買買買。

一個家庭是貧賤夫妻百事哀,丈夫虧虧虧妻子藉藉借。

子君從來不曾想過離婚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子羣從來不敢想離婚這回事,怕離了不好再找。

婚姻,對不少人來說,不是因愛情而走進的神聖殿堂,而是工具。

凌玲希望藉助婚姻,實現人生的躍遷。

子君害怕因爲失去婚姻,而降低了生活質量。

唐晶害怕進入婚姻,工作才能讓她擁有安全感。

婚姻是面照妖鏡,照出每個人扭曲的面孔。

在小說中,子君面對離婚,不哭不鬧不上吊,母親和大嫂反而比她緊張,她只說:“不必哭。我會爭氣。我會站起來。”

小說中,子君也有好閨密唐晶,幫她造假履歷,給她適度支持,但有節制,不越界。

子君的女兒安兒,雖然才只12歲,但也是堅強的小女孩,她爲母親不平,在學校打第三者的女兒,但也並不因爲打架而讓兩人勢同水火,事後兩個小女孩竟然也能交心。

基本上,正方都有好看的姿態。

“姿態”,是亦舒一直強調的。

劇版,壞就壞在姿態不對。

各種惡形惡狀。

即使顏值高,也補救不了。

編劇不傻,並非信口胡編,是知道觀衆愛看什麼,所以纔會端出什麼。

所以一部熱播劇,是可以判斷大衆審美和觀念趨向的。

亦舒的小說,只給一部分人看,屬於小衆,市場小但忠誠。

改編成電視,就要儘可能地擴大受衆面,所以,會有各種反差、狗血,會有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劇情和臺詞,人物的表現也極端,各種矛盾衝突,迎合觀衆或造成衝擊,如此,才能左右觀衆情緒,引發討論,提高收視率。熱度不斷攀升。

這是技術。

至於劇情邏輯,大多數觀衆不關心,所以編輯也不關心。

所以一個花花綠綠穿搭完全談不上品味的目中無人的闊太太,可以搖身一變成爲職場精英,甚至還能進入諮詢公司。這種讓現實中諮詢公司顧問笑掉大牙的設定,在劇中可是一本正經。

一個女性,可以在作天作地作死之後,從依靠丈夫,變成依靠閨密,然後又由閨蜜的男友接收,說好的獨立,其實不過是輾轉在各人之手的中年瑪麗蘇。

然而觀衆喜歡。

尤其是女性。

因爲強烈的代入感。

滿足了觀衆巨嬰心理的這部戲,具備了大火的一切元素。

據說這部劇觸動最大的是全職太太。

有人追劇沒幾集,就想出來工作了。

這部劇,喚醒了她們強烈的危機感。

就算她們也清醒地知道,現實中並沒有賀涵拯救她們,但是,想想也是好的吧。

YY劇的作用就是造夢,不過男性的YY劇和女性不同。

男性劇典型如《尋秦記》,男性如種馬,征服天下與美人。

女性劇就太多了,多不勝數,畢竟女性是更大的看劇和消費羣體,所以娛樂界都要討好女性,瑪麗蘇和小鮮肉,似乎還嫌不夠,再加上總攻。

至於風骨、傲骨,從骨子裏透出來的獨立,既然並沒多少人愛看,也就沒人願意編。

現實中,一名正規的諮詢顧問,要經歷千錘百煉、各種狂虐、熬過無數通宵,至少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纔有可能。

電視裏,只要在高人指點下賣東西成爲銷售冠軍,就可以一飛沖天。

不管是現實還是劇中的功課,大家都不願意去做,因爲太漫長太艱難。

編劇到諮詢公司體驗幾天生活,就覺得到位了。

反正觀衆也沒太高要求。

看着一個人從高高雲端,跌到塵埃裏,法庭上大雨中觀衆陪她哭泣,再看她剪短頭髮重新出發,活成勵志傳奇,觀衆爲她開心,彷彿被高富帥百般愛寵的人,是自己。彷彿這樣的精神力量,可以支撐自己熬過家庭和職場的艱辛。

反正觀衆也都想要唐晶那樣的閨蜜,各種爲子君出頭,重要會議中可以接無關緊要的電話,藉助職務之便幫忙查小三,直接衝下樓去質問出軌的俊生,還對子君說出“我養你”的豪言壯語,卻渾然不想,唐晶的界限感何在?這樣的人,又怎麼成爲職場精英?

有人說唐晶最像亦舒女郎,這也是高擡了她,只能說唐晶的着裝有些亦舒女郎的味道,她身上全無亦舒女郎的分寸感。

帥即正義,再加上金句就更無敵了,從自私自利的精緻利己主義者賀涵,到被感化變成暖男的賀涵,靳東溫暖的,不只是子君的心,更是廣大熒屏外的家庭和職場婦女們的心。

理性值幾個錢?就算明知金句扭轉不了一個人的職業前途,但是,好看好聽就行了。

對於巨嬰,總希望在出現意外的時候,“英雄救美”的橋段。

廣大吃瓜觀衆對此,喜聞、樂見。

壓力巨大的現世,“唆麻”有其存在的價值。

亦舒小說裏推崇的女性,是內外的姿態都好看,捨得愛,也懂得放手,不粘連,講究教養,小說《我的前半生》裏的子君,雖然是家庭主婦,但操持家庭,樣樣出色,有好品味,也纔會有唐晶這樣的閨密,離婚後先去做小職員,兢兢業業,無意中發掘陶瓷方面的藝術才能,也是和之前的審美相關,所以不覺得突兀。

理性的人會喜歡亦舒小說裏的句子:

“每日只准訴苦十分鐘。你不能沉湎在痛苦的海洋中,當做一種享受,朋友的耳朵耐力有限,請原諒。”

放在電視裏卻會讓一衆人棄劇,因爲顯得太冷漠,不煽情。不如唐晶一口一口地餵飯,不如開車繞很遠去接更能表現出人們想要的閨蜜情,而且,也因爲是這樣的付出,所以,和閨蜜的男友(好吧,算是前男友)在一起纔會更狗血,於是觀衆分爲兩撥人,一撥說真愛至上,一撥說“防火防盜防閨蜜”,然後吵起來,又是話題。

我看一部劇,不只是看劇本身,還會關注對劇的各種看法。

對劇版《我的前半生》的各種爭議,我看後覺得:很多人其實是站不起來的。沒骨頭。

就像娜拉出走,能走到哪裏去呢?沒錢花的時候自然會回來。

人的骨氣,和能力成正比。

這個能力,不是厚着臉皮向已經離婚的姐夫借錢的能力,不是動不動就盤問人家家底的能力,而應該是堂堂正正站在世界上敢於謀生也謀愛的能力。

可惜,這樣的能力,需要耗費苦力去培養,所以不如仙女棒和南瓜車更吸引人。

人人都認爲自己有做夢的權利,也把自己的夢投射給劇中人,羅子君失去了三室兩廳,又換成千萬豪宅,說來說去,還是物質、婚姻,在這裏面,沒看到多少精神方面的追求——別告訴我那虛幻的愛情是精神滿足。

我是看亦舒小說長大的,對我來說,亦舒小說如同教科書,那種浸透到骨子裏的自立自強,始終激勵我。今時今日的我,可以說已經成爲亦舒女郎,有事業有追求,有傲骨有平心,離婚的時候,的確姿態也算好看。

我看着小說版和劇版的反差,不覺得憤怒,只覺得悲哀,35年過去,人們的觀念和追求,其實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

有些人說,亦舒知道了,也會氣死。我覺得她不會。

隱居狀態的她,已屆七十,自得其樂,又還會關心這些嗎?

她留給世界的,統共也就這些書,以及一個清冷的背影。

而我始終也相信,這是過渡時期的亂象,有一天,清明的世象、更高的追求,仍會出現,並佔主流。

左岸記:大暑天,流螢飛復,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看劇,看不不應該只是熱鬧,看的不應該只是劇裏想讓你看到的,而是你提醒你人生的梗在哪裏,怎麼去破除現實的亂象。真正能把生活過好的,還是要靠自己,靠理性,靠智慧,在任何時候都能獨立面對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