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勵志成語故事(通用22篇)

勵志成語故事(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爲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勵志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勵志成語故事(通用22篇)

勵志成語故事 篇1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勵志成語故事 篇2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讀後: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同學,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勵志成語故事 篇3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爲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爲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髒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爲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着。有一天,讀着讀着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着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爲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父母不以爲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勵志成語故事 篇4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爲難地推託說:“軍隊裏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後來孫權再次見他,稱讚道:“士別三日,非復吳下阿蒙矣!”

勵志成語故事 篇5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爲國家出力,幹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合蓋一牀被子睡覺。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趁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爲焦慮。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邊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牀鍛鍊的叫聲。”劉琨聞言,跟着穿衣起牀。兩人來到院子裏,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後來,二人皆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勵志成語故事 篇6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然而讀書讀到半夜的時候往往會打瞌睡,爲了不因此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已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樑上。這樣,每當想打瞌睡的時侯,

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孫敬終於成爲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並不多。他舟遊四方卻得不到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每當他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勵志成語故事 篇7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想要晚上讀,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多了,他就藉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勵志成語故事 篇8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爲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爲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口袋,抓了許多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外面十分明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此後,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會在雪地裏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終功成名就。

勵志成語故事 篇9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發奮讀書。

之後,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後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勵志成語故事 篇10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爲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着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爲了懲罰這種行爲,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勵志成語故事 篇11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爲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爲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爲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爲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爲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爲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佈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度誠懇。

勵志成語故事 篇12

手不釋卷

士別三日,非吳下阿蒙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爲難地推託說:“軍隊裏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後來孫權再次見他,稱讚道:“士別三日,非復吳下阿蒙矣!”

勵志成語故事 篇1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號招賢大師,人們稱他“長沙和尚”,他經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提了幾個問題,大師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爲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爲“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纔算是真正的高峯”。

勵志成語故事 篇14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隊伍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爲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巨大作用。

勵志成語故事 篇15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十分勇敢,被稱爲“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着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爲老虎必須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堅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但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勵志成語故事 篇16

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

一隻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個性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爲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能夠保護自己了。”

提示:做事就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纔不至於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潛質,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後悔莫及。

勵志成語故事 篇17

南北朝時,有個年青人名叫宗愨[què],字元幹。他從小就跟着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着奔進客廳。一時間,客廳裏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着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爲。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爲振武將軍。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爲洮陽候。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勵志成語故事 篇18

東漢初年,潁陽有個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公元24年,皇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爲門下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爲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實情後,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纔有威信啊。”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爲徵虜將軍。祭遵爲人廉潔,爲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這樣一名良臣,即使死後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十分懷念。

後來人們就把祭遵的這種高尚的精神概括爲成語“克己奉公”,用來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爲公。克己,剋制、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爲重。

勵志成語故事 篇19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樑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爲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勵志成語故事 篇20

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爲了日後以做大官,他拼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拿着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繼續讀下去。

孫敬懸樑漢朝的孫敬,人稱“閉戶先生”,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爲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樑上,一頭結着頭髮,讓頭頸正直地吊住。這樣,如果打瞌睡,就會扯痛頭髮,立刻驚醒。於是,後人用“懸樑刺股”來形容勤學好讀的精神鑿壁借光的故事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纔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勵志成語故事 篇21

“開卷有益”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開書本,總有益處。常用以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這個成語來源於《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爲勞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爲《太平總類》。對於這麼一部鉅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爲《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勵志成語故事 篇22

楚國有個名叫次非的人,從小習武練劍,年僅二十便以劍術聞名鄉里。但次非並不滿意自己的劍術,一個習劍之人,沒有好的佩劍,如何能在同行面前立足呢?次非想方設法打聽天下最好的鑄劍師,終於聽聞吳國幹遂有一名工,鑄劍天下無雙,於是馬不停蹄地趕往吳國。

終於,次非在幹遂得到了吹絲斷髮、削鐵如泥的寶劍。但在回來的路上,次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歸國途中要穿越一條大江,次非坐上了滿載行人的小渡船,當小木船行到江中心時突然風起雲涌,波浪滔天,有兩條兇猛的大蛟從水底鑽出來,纏住了像樹葉一樣隨時都有可能顛覆的小木船。

在此危急時刻,次非向擺渡的船伕大聲問道:“您在江裏擺渡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見到過兩條大蛟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命的?”

船伕搖頭嘆道:“還從來沒有見過。現在全船的人都凶多吉少了!”

次非曾聽到過傳聞,江中大蛟也喜愛寶劍,所以腰配寶劍涉江一定要萬分小心。如今兩條大蛟爲了爭奪我手中的寶劍,危害到全船人的性命,我必須挺身剷除大蛟,才能保全我來之不易的寶劍和船上行人的性命。於是次非捲起衣袖,抽出腰中寶劍,大喊:“你們這羣江中的腐肉朽骨,看我怎麼爲民除害。如果讓我從寶劍和生命中做選擇,我更珍惜手中的寶劍!”於是縱身跳入江中。

經過一番激戰,次非終於擊敗了兩條大蛟,把蛟龍的身體斬成幾段,從而保全了手中的寶劍,也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在危急關頭,只有無所畏懼方能戰勝邪惡勢力。畏首畏尾、貪生怕死之人在爲是否與危難展開挑戰之時,已喪失了成功的可能,最終只能滅亡。

勇氣是一種氣魄,是敢作敢爲、面對災難時毫不畏懼的氣魄。真英雄既有不怕危險的精神,又兼具關鍵時刻的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