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青春勵志 > 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分享

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分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導語:人不但要有夢想,而且要展開夢想的翅膀,風雨無阻地盡力騰飛,才能快速取得成功。下面是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分享

  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決不賤賣的青春

房子和汽車,據說是目前中國人擁有的最大私有產權。許多人憂心忡忡,說房子才70年大限讓這種私有產權不穩當。許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對這種不穩定的產權也望眼欲穿,爲了擁有,幾乎不惜犧牲一切。

我則提出“褲子產權說”:如果你大學畢業時的褲子日後穿不進去了,這條褲子就不再屬於你了。怎麼沒有人擔心自己對這條褲子能擁有多久呢?我提出這個問題,是覺得人們越來越只用一把尺子衡量生活:買了什麼牌子的車?買了多大的房?人家有了那個,我有了沒有?但都忘記了另外一把尺子:你爲得到這個東西,究竟失去了什麼?

是更想擁有房子,還是更想擁有自己的褲子,這確實是個選擇。如今房奴、車奴充斥於世,越來越多的人爲房子和汽車活着,這充分反映了這種單一價值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力。很多年輕人之所以能夠忍受沒完沒了的加班,心裏惦記的就是早日有車有房。若是沒有這些,自己豈不永遠當草根?

記得20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隨筆,題目叫《單純》,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文章從梭羅講起,實際上是講新婚之後我們夫妻二人的生活狀態的。在我看來,當你買任何一件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時,就開始接受這個東西的奴役了。比如,我購買了一雙時髦的旅遊鞋,立即在家庭財政上戳了個窟窿。爲了補這個窟窿,就得拿出時間去掙錢,哪怕是幹自己不想幹的事情。這等於拿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換這雙鞋。所以,你買這雙鞋時必須想一想:這雙鞋究竟有多重要?

買雙鞋能把家庭財政戳個窟窿?確實,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狀況。當時我們只有一個人有工作,是我在中國社科院拿的200多塊錢的死工資,無房無獎金,兩人在北京很難過下去,要靠我的稿費補貼。妻子則英文、日文俱佳,當時正趕上外企大舉進軍北京,機會多多。記得有一次,一家工廠的日本專家到達,找不到翻譯,無法工作,請她去幫忙三天,一天100塊,比我的月薪還高。在那年月,這算是挺嚇人的報酬了。別人聽了也頗爲豔羨:怎麼不多幹點?

她從不多幹。理由是:我們不會把自己的青春減價出售。我們結婚時一無所有,但都知道自己還年輕,要用青春追求新的生活,即出國留學。當時留學比現在難多了,不拿全額獎學金連簽證都拿不到。而我們決定走這條路時,英語幾乎要從頭開始學。所以,我們很明白,要儘可能把青春全部投入於自己的發展,而不是廉價拍賣。100塊一天的工作確實令人羨慕,但是,我們問了自己這麼一個問題:20年後,我們在外面建立了自己的事業,那時回首今天的青春,當是人生最爲美好的時刻,難道就100塊一天給賣了?如果20年後你一小時掙1000塊的話,想想這是多麼賠本的買賣呀!所以,不賣,不賣,堅決不賣!

當然,生活要維持,必須的工作還是要乾的。但是,如果我們除了食物外基本不消費,穿舊衣服,那麼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出去工作的需要,把青春最大限度地留給了自己。就這樣,我們悶頭四年,妻子先被耶魯大學的博士課程錄取;缺乏英語才能的我,得以混了個家屬的資格跟去,因爲在旁聽時小有表現,很快也成了那裏的學生。想想都是多虧青春沒有賤賣,留着給自己長了點本事。

到了耶魯大學後,我先是家屬,後來讀碩士課程,免學費,但無獎學金。那時她拿的全額獎學金,其實比當地的最低生活線還少幾百塊,我們兩人一起用。那時也有些校內打工的機會,一小時能掙到八九美元或十美元,我們也都在沒有辦法時幹過一點,但只要能維持生活,就不會幹。道理還是那個:青春不減價拍賣。

在耶魯大學的日子,也許是一生求知生涯最珍貴的一段。多少比我們優秀得多的人都沒有這個機會,難道就一小時十美元給賣了?記得來美國頭幾年,我的衣服幾乎全是街上鄰居搬家清理舊貨時買的,比如十美分一條的牛仔褲,尺寸不對也勉強湊合着穿。有一次走在街頭,碰到一個要飯的,他衝着我伸手。我一眼就看到他拿着一桶果汁,那牌子是我捨不得買的名牌。我心裏不禁哼了一聲,當時腦子裏轉的話,要翻譯成今天的語言那一定是:“你丫也配跟我裝窮?”

如今回想起來,那時我們的生活,幾乎是能多當一天窮人,就多當一天窮人。一無所有的狀態,其實是最爲富足的。當然,我們從來沒有忘了鍛鍊身體,對褲子的所有權決不肯放棄,乃至有些朋友感嘆:你們可真有工夫!如今年過半百,最爲慶幸的還是:青春有價,沒有賤賣

  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成功就是不遺餘力地堅持

2014年8月19日,李銳攜新書《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在北京開始籤售,當時的盛況也許很多人都能想到,但絕不是他能想到的。正如《爸爸去哪兒》的總導演謝滌葵對他的感慨:“咱終於鹹魚翻身了。”很多人不知道,他這場翻身仗已打了十幾年。

1998年,畢業於北廣播音主持專業的李銳,幸運地得到了在中央電視臺實習的機會。這樣一個極高知名度的工作單位,讓李銳每次回家都被投以肯定的目光。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北京的生活有多辛苦。彼時,李銳租住在一間地下室,每天騎着一輛破舊的摩托車去上班,工作之餘還幫人錄音,每次錄音可以賺200元,這麼一筆收入,對於生活窘迫的李銳來說,都是莫大的安慰。

冬天地下室很冷,有一次李銳買了條小金魚放在魚缸裏養,等到晚上下班回來,竟發現水和魚都已凍成冰坨了。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李銳意識到,這樣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有天晚上,他無意間看到了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無論是舞臺燈光還是給觀衆的時尚感,都讓他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電視臺。於是,他決定去長沙。

1999年李銳加入了湖南衛視。當時他的想法很純粹,就是想做點事。他開始主持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因爲思維活躍,敢想敢做,首創“說”新聞,他很快將這檔原本只有兩個廣告的後半夜節目,做到了同類節目收視率第一。時任總理的朱鎔基甚至曾致電湖南省委誇獎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和主持的小夥子。因爲貼近民生,李銳爲廣大觀衆所信任。在觀衆心目中,他儼然已是明星,對此他卻不以爲然,他說:“從內心講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雖然我沒有太大的名氣,但是每天的節目都讓我很有成就感,因爲我知道我在替百姓說話。”

然而,這檔曾與《快樂大本營》並列的招牌節目,最終因爲與娛樂臺的宗旨相沖突而被取消。

李銳又一次面臨新的選擇,爲了能夠有長遠的發展,他嘗試着用一顆做新聞的心做娛樂。在整個湖南衛視都在拼青春、拼娛樂的幾年,李銳也在幾個節目中進行了“年輕態的努力”,但這幾乎暴露了他所有的短板,他覺得自己天生動作不協調,無法在臺上展示動感的舞蹈。別的主持人能夠輕輕鬆鬆跟觀衆打招呼,擱在他身上,卻“擰巴出內傷”。那時他有種對人生無法交代的迷失感。

面對這樣的迷茫,他思量着好的解決方法。他又嘗試將自己的才華多方面地加以展示,於是開始主持一檔全新的節目《商界驚奇》,在這個節目中所有的案例都以主持人表演的形式展現。從說新聞到重表演,就這樣在不斷拓展新的領域中,李銳積累了充分的經驗。這些經驗,用在《爸爸去哪兒》,簡直稱得上是厚積薄發。

李銳以其風趣的主持風格,親切富有彈性的個人魅力,迅速贏得了一衆“萌娃”的喜愛,使“村長”這個角色恰如其分地貫穿節目始終。這樣的他,很難想象是當年那個做《晚間新聞》的嚴肅的人。如今已大紅大紫的李銳依舊保持着冷靜的思維,他感慨:“曾經以爲在我的職業生涯裏,《晚間新聞》就是頂點了。怎麼也沒想到過了40歲,還能收穫《爸爸去哪兒》這樣一個奇蹟。儘管奇蹟被創造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有多艱難。”

扛得住磨難,纔有可能換得來甘甜。李銳深諳這個道理。就像汪涵在《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序言裏的說法,主持人有一套“出鏡,出名,出書”的標準程序,如今41歲的李銳終於走到了第三步。只要繼續保持這種“厚積薄發”的勢頭,未來一定還有第四步,第五步……

  校園青春的勵志小故事:孤獨,是優秀的必經之路

人生來孤獨,也懼怕孤獨,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坦然地面對孤獨。多數的人是在孤獨與羣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但這種平衡靠什麼來掌握呢?靠心,心覺得孤獨了,纔想去平衡一下,但本質上還是懼怕孤獨。金庸小說裏的武林高手有不少是喜歡孤獨的,也在孤獨中創造了不少精湛武學。例如張三丰,閉關思考,悟出以柔克剛的太極拳與太極劍,終成一代宗師。當一個人真正孤獨地面對自己、開始思考時,這個人就開始成熟了,纔有了創造的可能性。

各種勵志書籍都在鼓勵人去交往、去建立關係,但很少有書叫人去孤獨,這也是我不喜歡看勵志書的原因。強調行動力本身並沒有錯,但是沒有經過孤獨思考的行動力是不是值得去學習呢?

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很難做到孤獨,每天都要接觸不少的人與事,哪有時間去孤獨?一到夜晚,本來是應該面對孤獨的時候,卻把時間交給了電話與網絡。我時常覺得電腦的產生讓人越來越沒有思想了,想象力更加貧乏了。一有時間就在網上,寄希望於在網上學到東西,但真學到多少東西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優秀,但似乎每個人都不願意去孤獨。這個年代,很多人憧憬的是物質、名譽與享受,卻很少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需要的是什麼。真正優秀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也會認爲自己的優秀來源於自己的孤獨。蘇東坡是孤獨的,所以纔有了後來的“大江東去”的千古名作;司馬遷是孤獨的,所以纔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愛因斯坦是孤獨的,所以纔有了相對論的產生。大師往往是孤獨的,這對他們的人生來說,可能並不一定是幸事,但對時代卻是幸事。上天往往就是這麼公平!

看一個人優秀不優秀,我覺得其實只要看他在孤獨的時候做什麼,是手足無措還是鎮定自若,是折騰還是享受。優秀的人往往在自己的心中有那麼一段或幾段孤獨的時光,可能並不願意再去重複,但卻願意讓那種回憶停留在記憶的某一處,不輕易說,但卻是自信的根基。我自信,因爲我孤獨過。

走在前往優秀路上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太孤獨了,自己的優秀並沒有被人所知,所以有人選擇了退卻,選擇了隨大流,其實也就選擇了遠離優秀,因爲優秀誕生了思考,思考又常與孤獨爲伴。

你夠優秀嗎?請先問自己:你夠孤獨嗎?

判斷一個人是否優秀,只要看他在孤獨的時候做什麼。優秀的人總會經歷一些孤獨時光,偉大的事情大都是在一個人孤獨的時候做出來的。我自信,因爲我孤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