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青春勵志 > 青春勵志文章:逆境

青春勵志文章:逆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逆境對人的成長、成熟來說是一段不可逾越的過程。小編整理了逆境的相關文章,歡迎欣賞與借鑑。

青春勵志文章:逆境

逆境和順境(1)

有人認爲逆境出人才,抱怨生活太平淡,環境太舒適,缺乏促使自己前進的動力;也有人認爲順境出人才,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條件太差,時運不佳。在他們看來,客觀條件對成才起着決定的作用。

逆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使強者更強,然而它也能成爲摧毀弱者的精神支柱,使之更加萎靡不振。如果說身處逆境能成才的話,那麼所有的殘疾者都應首先成爲人才,或者說,10年“文化大路程”的動亂把中國10億人都造就成了人才,這顯然是荒謬的。事實是,身殘志不殘的成才者仍是少數,而10年的動盪埋沒甚至整死了大批優秀的人才。顯然,那種認爲只有逆境纔是通向成才捷徑的看法是錯誤的。

既然逆境不一定造就人才,那麼順境自然是通向成功的一座金橋了?誠然,優越的條件能爲我們創造更多成才的機會,良好的環境也必將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爲物質是第一性的,人的精神畢竟是第二性的,它總是或多或少地依賴於它所生存的客觀環境。但是,這絕不意味着,只要身處順境便能成才。那些意志薄弱者,沉溺於優越的環境中,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最終必然是一事無成。正如個別高幹子nv,他們不是利用自己的優越的環境奮發努力,而是完成依賴於環境,苟且偷生;有的人還依仗父母的權勢,爲非作歹,一味謀求更安逸奢侈的生活,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然而誰能否認,種出如此苦果的恰恰就是他們引以爲榮、併爲某些人所羨慕的“順境”呢。寫到這裏,我不由爲那些順境成才論的信仰者感嘆一聲:順境也不一定能成才啊!

逆境、順境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可是無論在逆境中還是在順境中,都有人仰慕的成功者。他們之所以成才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共同點在哪裏?讓我們來好好看一看:逆境中的強者,自強不息,憑着堅忍不拔的意志戰勝一切困難;順境中的佼佼者,成功之路上也無一不灑滿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勤奮鑽研、苦練的足跡。看看張海迪屋中成堆的書,看看陳景潤腳下成摞的草稿紙,再看看運動員臉上成串的汗水。我們得到的已經是不容置疑的答案:環境的好壞不能左右人的命運,成才的惟一訣竅在於自己主觀努力的程度。正如愛迪生所說“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因斯坦所說“成功等於艱苦勞動,加正確方法,加少說空話”。不管附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都是主觀努力。

那麼,那些滿腹牢騷的朋友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味埋怨周圍的環境呢?現在惟一可以做的一件事只能是:向着目標,開始進行艱苦,長期的奮鬥!

人生逆境(2)

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關鍵是你怎樣去看待風浪,當你把風浪當成上帝賜給你的雄壯的美景時,你又哪會覺得這就是逆境呢?因此,不要因爲風浪而結束你的旅程,須知這只是上帝賜予的別樣的景緻,整日的風平浪靜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學着去欣賞它吧,這樣,你才能微笑着把船開到彼岸。

每個人都可能有環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時候。說得嚴重一點,幾乎可以說,在我們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以前,就被註定了要揹負起經歷各種困難折磨的命運。

但這並不是說,因此就該認定人間沒有樂趣,或生命沒有價值。我們雖然被註定了要靠勞動、靠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雖然被註定了有七情六慾來品嚐人間各種各樣的離合悲歡;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卻有機會欣賞這有鳥語花香的世界,我們還有智慧可以體味人間苦樂的真諦,我們也還有心情來領略人間的愛心、善良和同情是何等的珍貴。總而言之,和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比起來,我們的收穫是更大的。

我常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辛勞和苦難算作是我們所不能不花的旅費。而在這一趟旅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無色繽紛的經驗。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可以當作那是我們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狹路、過險橋;而當我們快樂的時候,那是我們到達了風光明媚的處所,卸下了行裝,洗去了紅塵,在欣賞流連。也正如旅行一樣,不在某一處風景區永遠停留,而只能在駐足一陣之後,就又該背起行囊去尋覓另一處佳境。

因此,人間的苦苦樂樂,我們都該把它看作理所當然。做生意順利的時候,財源滾滾而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順境。一旦遇上風險,逆境來臨,就又要過一過節衣縮食的苦日子。不夠堅強的人當逆境來臨時,就難免會匆匆結束這次旅行,提早承認自己的失敗;而假如我們夠堅強,就該明白,我們就是爲經歷這些風險而來。

作爲一個像樣的旅行家需要勇氣,也唯有有勇氣承擔旅途風險的人才可以到達人生的勝境,纔可以領略到一般人所領略不到的化險爲夷、夜盡天明、臘盡春回等等的樂趣。因此,每到逆境時,我們要忍一忍、熬一熬,再多拿出一分勇氣和信心;不要只看旅途的艱苦,而要把希望的燈光點亮,去照見那你所想要去的地方。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受到環境壓力的時候,但在這時候,你與其悲傷流淚,就不如將就自己既有的條件去慢慢耕耘,一旦機會來臨,自己也有了足夠的條件去應付了,境遇就好轉了。許多事實使我相信,一個人的生活需要可以縮小到最小限度,而一樣保持樂天達觀的心情。只要你自己不讓自己消沉灰頹,環境是不能把你怎樣的。

懂得旅行樂趣的人,往往對平坦好走、容易達到的地方沒有興趣,而偏偏喜歡去找那些險峻的山、未開發的林,或沒有人煙的島。他們認爲旅行的樂趣在於克服那些途中的困難,在於到達別人所不易到達的地方,在於發現新的佳境。

懂得人生的人也是一樣,他們往往不喜歡平穩凡庸的生活,而有膽量去嘗試一些困難的、冒險的,但卻有內容、有意義的生活。因爲他們知道,當困難克服了,險境過去了,他們纔會嚐到一些人生的真味,他們纔會真正懂得人生的苦是怎樣的苦法,樂又是怎樣的樂法,貧窮的滋味怎樣,失戀的滋味如何,而他們最大的收穫卻往往是成功的快樂。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所謂人上人並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說,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較爲豁達開通,眼光遠大,做起事來可以得心應手。如果我們從小就安安穩穩無風無浪得像花朵一樣生活在暖房裏,我們所見的天日就只有那一點點,所能適應的溫度也就只有那一點點,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逆境是人生的寶藏(3)

如果奇蹟就是超乎尋常,那麼它常常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顯現的。塞涅卡說過一句格言:“真正的偉大,即在於以脆弱的凡人之軀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戰勝。”人才由磨鍊而成,稍遇挫折,身處逆境,就一不振、停滯不前的人絕不會成功。在灰暗的日子裏,不要讓冷酷的命運竊喜。面對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從道德修養而論,後者比前者更爲難能。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則更令人欽佩。人生道路的延伸也是直線和曲線的辯證統一。

生活是現實的,社會是複雜多變的。每個在此遊移的人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人際交往的障礙,學習上的困難,情感生活的困擾,競爭的失敗等等,說到底,就是人在現實中遭受了挫折。任何人也無法瞭解其中的奧祕,或許是命運多舛吧!你可以怨恨人生的不公平,可以自憐自艾。然而,你得認真地吸取教訓,伸直腰桿,挺起胸膛,勇敢地去面對生活的種種壓抑,或工作上的種種不可避免的問題。品嚐過失敗滋味的人,也許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年輕時的不順利也許對你今後的發展會有更大的益處。

把逆境當作寶藏的只有兩種人:一是決心戰勝逆境的人。沒有這種決心的話,不管再怎麼強調“逆境是機會”,也只能變成另一種悲劇;二是能夠認爲逆境就是機會的人。沒有這種智慧,逆境只能帶來更多的苦難。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所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既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麼擺在你面前的任務就是克服困難,超越逆境,開創人生新天地。一切幸福都絕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一切逆境也都絕非沒有慰藉與希望。培根說過: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而無節制中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而放出光輝的。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當以積極的心態,將逆境轉化成順境,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人生的最大成功。

感謝逆境(4)

有這樣一個故事,原文我記不大清,大意是這樣的,說有好事者做了個實驗,把一隻青蛙扔進一口沸水鍋裏,這隻青蛙感覺不妙,縱身一躍,竟然安然脫險。於是好事者又換一種方法,把另一隻青蛙放到了一口涼水鍋裏,在鍋底逐漸加溫,這隻青蛙絲毫沒有覺察到大禍臨頭,在鍋裏安祥的伸腿縮臂,做着貨真價實的蛙泳,水溫漸高,這隻青蛙就這樣被平靜地燙死,至死也沒有一點跳躍的意念。文章讀畢,竟把我嚇出一身冷汗,果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兒時就熟記了這句古訓,只是從不去思考,今日讀着活生生的例子,才逼迫我大徹大悟了。

還別說,這觀念一轉彎,紛繁的世事好事就好懂多了。翻開五千年厚重的華夏曆史,縱覽古今名流賢達、王侯將相所以成大事者,大都經過逆境的苦心修煉,勵志圖強,從而一舉成名被天下所聞。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看看他們的經歷,你就知道他們所經過的苦難和逆境。看來,人若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就要飽嘗失敗和挫折的滋味,只有常年在苦水中浸泡後,才能真正體味到成功的甘甜。失敗是成功之母,也就是這個道理。

人最難的就是人性深處的自我磨鍊。人的心性磨鍊,遠非讀幾則聖賢古訓,通幾篇錦繡文章所能代替。逆境對人的磨鍊猶如春雨潤物無聲卻深刻,它迫使人經常在心靈深處同自己對話,自調節心態,以至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從而使自己意志如鋼。俗語說的好,玉不琢,不成器,好鋼沒有在爐火裏的千錘百煉,就難以成就其堅不可摧的體格。

我們的聖亞孟子有幾句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言語簡短、精闢,耐人尋味。看來,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先賢孟子就清楚,在逆境中的修煉對人的成長是必不可少和至關重要的。一個胸懷大志之人,沒有千百次挫折、失敗的經歷和磨鍊,除不盡心中的浮躁氣和世俗氣,以及與生俱來的虛榮心和惰性,成就大事業是絕無可能的。古人云:夫大將者,每逢大事有靜氣。這種靜氣,就是無數次血與火的鬥爭中修煉出的一種品格和意志,臨危而不懼,泰山崩於面前而不變色。像唐僧取經,如來佛沒有對其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沒有對其心性、志氣的磨練,真經豈敢交於他去傳揚。

逆境就是這樣,在每個英雄創業的路上,必定要與其相逢。如何以平靜的心情對待逆境,實際上就是在考驗每個英雄的精神內蘊。縱觀古今多少英雄成敗事,其實大多並不是因爲才學不濟,而恰恰是輸於在逆境中韌勁的不足,沒有把英雄氣挺到最後,沒有等到雨過天晴時節。

前些天,讀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曾國藩》,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書中講曾國藩審閱幕僚寫給皇上的奏摺,當讀到屢戰屢敗後,略作思索,用毛筆蘸墨將戰和敗兩字做了調整,可別輕視這小小的變化,其用意頓時大相徑庭。那是對自己艱難歷程的總結,更是對自己堅韌意志不露痕跡的自我肯定,一種昂揚的鬥士情懷充斥筆端躍然紙上,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也正是憑藉這種超人的意志,曾國藩領導的湘軍由敗到勝,把席捲大半個中國,歷史上聲勢最浩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鎮壓。當然,曾國藩的功績固然不應該讚美,但其不畏艱險,不怕困難,愈挫愈強的英雄氣概,是值得我們深刻體味和感悟的。尤其是處於逆境,這種良好的精神狀態是我們戰勝困難的最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