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職場勵志 > 就業理論15篇(實用)

就業理論15篇(實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1K 次

就業理論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課題“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湘教通[20xx]401 號)的階段性成果之一;並由民商法學湖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

就業理論15篇(實用)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我國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們大多開設了法學專業,這些法學專業基本上是建立在專科時期的法律事務專業的基礎之上,但在本科院校建設模式和規範之下,與原有的專業建設目標、建設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模式等均有着很大的區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方法、理念和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故此,基於對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分析,新升本科院校重構法學專業理念和機制已經是當務之急。

二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建設理念重構的意義

第一,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 年)》關於科教興國戰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和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堅持以人爲本、推進素質教育,着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需要。但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較爲困難的現實情況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要求下,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不足更加凸顯,能否較好地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是關係到我國能否培養高素質法學人才的關鍵因素。

第二,是迎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建設、實現法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需要。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相對於專科時期的法律事務專業而言,專業建設目標、建設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區別,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我國法學專業大學生普遍存在着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已經成爲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頑疾和詬病,這顯然不符合法學專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因爲本科專業建設經驗不足等原因,對此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是突出法學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加強我國“軟實力”的需要。教育之不行,立人則虛置;立人之不行,文化就萎縮;文化之不行,實力必疲軟。教育是增強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血液,它循環於國家的整個軀體。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是要將知識轉化爲生產力,如果法學專業大學生經過數年的高等教育依然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致使理論難以聯繫實際,知識難以轉化爲生產力。

第四,這是解決當前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實際問題的需要。根據早先的調查,例如,根據《20xx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學大類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倒數第二。20xx 年麥可思研究院對20 多萬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出了最難就業和最好就業的10 個專業。一些專業連續多年出現了就業偏難、畢業生薪資偏低的情況。其中,動畫、法學等專業連續三年被亮紅牌。[1]可見,“就業難”成爲法學專業大學畢業生心頭的一塊大石。從實現角度來看,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就業問題。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法學專業大學生欠缺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其結果必然就是其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因此,先不論該報告的數據是否精確或客觀,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此外,根據有關調查,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爲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實踐能力更被看重。可見,包括法學專業在內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對於實現就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這是爲司法部門特別是基層司法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提供合格法學人才的迫切需要。近10 多年以來我國法學高等教育發展非常迅速,招生和畢業人數翻了數倍,但是由於普遍缺乏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一方面表現出法學專業大學畢業生相對過剩,而另一方面司法部門特別是基層司法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卻招聘不到合適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例如,有的地方基層法院未能引進法官已經多年,現有法官的案件審判案件數量和工作量不堪重負。故此,培養和提升法學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是爲國家和社會提供合格法學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三法學專業建設理念重構的幾點思考

(一)在堅持法學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強調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

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應當不是一個新話題,許多研究者和高校提出了不少的觀點和採取多種措施,例如,有的學者提出確立“生本關懷”培養理念,激發大學生鍛鍊實踐能力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積極開發並利用高校專業教育教學資源;加大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力度,構建校內外一體化實踐教育體系;有的學校通過加強學校與實習基地的聯繫、加強實習學生的鍛鍊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湖南警察學院與多個市縣公安局、人民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實踐機構開展了實習基地的合作,取得了較爲成功的經驗;有的學校通過大學生社會調查來鍛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湖南農業大學曾組織學生在對張家界貧困山區貧困兒童情況的`調查和宣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有的學者和學校則主張或踐行“五位一體”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五位”是指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主要內容,具體應包括交流、查閱、寫作、調查和思辨五個方面,“一體”則指實踐性教學模式應以培養學生法律職業技能爲體)。[2]

(二)實現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之間的有效互動

“重理論,輕實務”一直是我國大學教育的重要特點。純粹的理論學習不可能造就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探索一條如何有效地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如何將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以及就業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之間如何互動的有效途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通過社會實踐能力來提升就業能力,反過來又通過社會實踐能力激發和促進就業能力,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理念的轉變和機制的改革,發掘法學專業大學生的潛質素質,讓法學專業學生從單一的專業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從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既掌握了本專業知識,又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社會知識,並且在法律思維、學習方法、表達技巧、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

(三)突出法學專業的職業素質教育和實踐

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由以下四個要素構成:專業能力、通用技能、個人品質、職業規劃能力。[3]可見,專業能力構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部分。許多西方國家成功的經驗可以作爲我國的重要借鑑。例如美國的法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明確將促進法律職業或者爲職業提供準備設定爲教育目標,法學教育注重的是法律人的思考方式、法律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法學專業的教育目標決定了其法學院在教學方法上必然注重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基於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考量,法學院或法學專業的教學方法也應當隨之與之相適應,提供合適培養路徑和方法。譬如,美國的法學院以“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爲其主要教學模式,發展並運用“診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模擬口頭辯論練習”(oralargument exercises)。爲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搭建理論分析和實踐知識之間的橋樑”,將“正式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實踐經驗”統一起來。[4]因此,這種通過實踐教學方法和路徑提升和培養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成功實踐對我國法學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結語

立足新升本科院校,研究和實踐新時期法學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方法、理念和機制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長期的整體工程,一些深層次的理念和問題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解決。當然,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不僅要解決教育理念、教育教學體制和市場導向等問題,也要加強高校及其教師對學生在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方面的引導,豐富實踐教學資源,拓展教師的實踐教學視野,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所以,加強師生的雙趨雙動,互趨互動,形成新型的教與學關係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途徑是多樣的,這有待於我們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例如有學者提出,我國的傳統文化精華也可以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能夠更好的促進就業。[5]這是從“厚基礎”的角度提出的路徑,不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法學專業就業率爲何連續三年被“亮紅燈”?[EB/OL].[20xx-04-16]://

[2]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

[EB/OL].[20xx-04-16]://

[3]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xx.

[4]胡利玲.美國的法學教育及其啓示.中國法學教育網.[EB/OL].[20xx-04-16]://

[5]熊偉,周夢,馬華華. 傳統文化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xx(04)

就業理論2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就業導向 專業課 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專業課教學是職業教育教學的核心,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必須進行專業課教學改革。體現以就業爲導向要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師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爲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對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給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正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以就業爲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專業課教學是職業教育教學的核心,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所在,專業課教學如何適應基於就業導向的教學改革,如何適應當今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規格的需求,是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學改革巫待解決的問題。

一、就業是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學改革觀念更新的目標取向

多年來,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和職教工作者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中職培養目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學生就業的多種途徑。但是,隨着工業化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及社會對人才規格需求的不斷變化,中職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當中職生結構性供給不足、就業能力不強時,專業課教學改革就成爲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專業課教學改革首要的就是更新觀念。當前,不少中等職業學校、中職生及家長把中等職業教育看成是以升學爲導向的教育,基於這種錯誤觀念,不少學校尤其是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學沿用了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沒有突出職校專業課的教學特色。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應試性人才而不是體現中職特點的技能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就無法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就業問題就會越突出。

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從培養目標上看,職業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升學不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教育部也提出明確要求,對口招生計劃不得超過中等職業教育應屆畢業生的5%,也就是說,對口升學只是極少一部分學生的出路,大部分學生還是要就業。如果中等職業學校完全走升學的路子,完全按照升學的模式進行專業課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以服務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是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爲達到培養目標的需求,滿足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規格的需求,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從傳統的不適應改革發展的思想禁錮中解脫出來,把就業作爲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學改革觀念更新的目標取向。專業課在教學中要實現以下幾個轉變:一是實現從重知識向重能力方面轉變;二是實現從重理論向重操作方面轉變;三是實現由重視課堂教學向重視實踐活動轉變。努力促進職業教育與生產服務、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適應“雙證書”制和就業崗位需求的教學內容是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根本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聯結學生和教師的媒介物。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適應就業崗位的實際需要,偏深、偏難,沒有突出專業課教學特色。中等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是靠專業課教學培養出來的,因此,基於就業導向的專業課教學內容應是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根本。專業課教學應組建適應“雙證書”制和就業崗位需求的教學內容。一是組織適應“雙證書”需求的教學內容。我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職業教育不但要與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的課程(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課程內容),還必須與就業準人制度所確定的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鑑定規範的要求相互融通。因此,專業課教學內容應與職業資格證書接軌。二是組織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模塊化課程內容。社會勞動力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實際上是崗位的需求。建立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課程內容,是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職業教育應打破傳統學科系統化的知識,按照能力本位,以技能爲核心整合課程,使之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對於專業課程內容,可按照專業的核心技能,將專業知識課、專業實踐課進行整合,形成相應的職業方向模塊。理論教學方面不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以必須、夠用爲度。要突出實踐操作,在實踐教學方面,按照職業崗位和工作能力的需求,要綜合多門技術和能力,強化綜合運用,最重要的內容還是傳授實際崗位需要的一些實際經驗,同時要注意引人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爲適應專業課教學內容的改革,在開發專業課教材時,要突出以能力爲本位,開發適應教學實際的專業課教材。建立健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機制,實行國家和省(部)兩級規劃、兩級審定製度。允許地方、行業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地方和行業特色的課程和教材。學校也可結合實際開發校本教材。在教材內容上要克服理論偏深、偏難的弊端,適當壓縮理論比重,降低理論難度。教材體系結構要適應教學內容改革的需要,採用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等的編排方式,並根據職業崗位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加強技能訓練,重視技能操作,充分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應用。 三、基於行爲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專業課教學改革的關鍵

教學方法是爲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專門內容的學習活動所採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綜合。是教師、學生實現教學任務的憑藉,是一個教學的技術系統。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是由培養目標的定向性、課程內容的使用性和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來決定的。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處於一種動態之中,隨着教學實踐內、外部條件的變化以及教育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專業課教學改革的關鍵。長期以來,中等職業教育沒有擺脫兩種教育模式的影響:一是傳統模式。職業教育習慣於沿用傳統的教育形式,如“重教、輕學”、“重理論、輕實踐”等。二是普通教育模式。職業教育大多脫胎於普通教育,目前職業教育沿用普通教育模式很普遍,在專業課教學方法上,沒有突出職教特色。採用上述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既缺乏就業能力,更缺乏創新能力。

職業教育是以專業教育爲主,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爲目的,以主要獲取綜合職業能力爲教學目標,強調操作行爲,突出實踐環節。因此,專業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擺脫傳統模式和普教模式,突出對職教專業課教學特殊規律的認識,突出專業課教學的實踐性、操作性特色,要把適應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革作爲專業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在探究專業課教學方法改革時,要注意運用“行爲導向”理論。行爲導向,實質上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的情景,從而產生一種行爲理論的假設。行爲導向的教學論一方面呈現出師生之間互動的形式,另一方面還是一種傳遞現代教學內容的新手段,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行爲導向是以行爲或工作任務爲導向的一種職業教育教學思想,是由一系列的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所構成的、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專業課教學的特色是實踐性,因此,行爲導向教學論非常適合專業課教學的特點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項目教學方法是基於行爲導向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以“項目驅動”爲主要形式,將實踐項目貫穿於教學的始終,用實踐項目進行新知識的引人,傳授知識時緊密結合實踐項目,讓學生親自進行項目製作,最終通過項目製作的.成功,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中等職業學校在進行專業課教學中可結合本專業課實際,進行項目設想,制訂行動計劃,進行項目實施。基於行爲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專業課教學改革的關鍵。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學應加強基於行爲導向的項目教學方法的研究。

四、就業能力評價是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指南

考試評價方式在教學工作中起着指揮棒作用,是教學工作的指南,考試評價過程是保障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之一。中等職業學校傳統的專業課教學評價方式是:在內容上以理論知識爲主,在形式上採用閉卷,在衡量尺度上採用分數。這種評價方式過於注重學生的知識,忽視學生的技能;過分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忽視學生的發展和個性差異。這種評價方式無法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就業能力。在這種指揮棒的作用下,學校的專業課教學就無法滿足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更不利於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應加強專業課考試評價方式改革,充分發揮考試評價的指揮棒作用,把就業能力評價作爲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指南。基於就業導向的專業課考試評價要結合專業課教學特點,體現專業課特色,要注重學生的就業能力評價。要實現評價者由教師評價向教師、用人單位、家長共同參與評價轉變;評價內容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準轉向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轉變;衡量尺度從重分數向重就業能力的評價轉變。逐步實現多元化評價方式,積極推行能力評價社會化。

五、“雙師型”教師是促進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支撐

在探討基於就業導向的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學改革時,專業課教師的師資水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動手操作能力,滿足就業需要,專業課教師僅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過硬的實際操作技能。結構合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因此,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基於就業導向的專業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支撐。目前,不少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學大都存在着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技能欠缺、“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等問題,這已經成爲制約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的瓶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和考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這給如何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指明瞭方向。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一是要走出去。中等職業學校要選派專業課教師到去企業進行見習和實踐活動,或與企業合作開發科研項目,以提高專業教師的技能;二是學校可選派骨幹專業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學習,以提高學歷層次;三是要請進來。根據專業需要聘請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或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到學校指導,共同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四是學校要認真組織各項專業教師技能競賽活動,積極開展技能大比武活動,正確引導專業課教師努力鑽研業務,以促進專業技能的提高。

就業理論3

關於淺析基於職業發展理論的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探索

本文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做了闡述,依據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爲本”的精神實質,分析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同階段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對全程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予以探索,並提倡在指導過程中加強對媒介和信息的獲取、利用和更新。

就業是學校與社會的接口,能否實現順利對接達到較高的就業率和較好的就業質量,是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頭等大事,也是爲各行業輸送合格建設人才的實事。1987年,國家教委將“職業指導理論研究與實驗”列爲重點課題,高職院校也把就業指導和畢業工作作爲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隨着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入開展,就業指導不僅僅是單純追求就業率的問題,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

一、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

在高等教育不斷髮展和改革的進程中,職業指導的理論逐漸發展趨於成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職業指導理論,主要有:

1.人職匹配理論。由美國“職業指導之父”之稱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首次提出,後經威廉姆遜發展成型。該理論與中國的“人盡其用,物盡其才”有相似之處,側重於就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三個主要因素:對自我愛好和能力的認識、對工作性質和環境的瞭解、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與匹配,即“職業指導的三大原則” [1]。

2.職業決策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伽勒特和喬普生,他們認爲傳統的職業指導只解決人們就業,而忽視教會人們如何學會就業,就像中國古訓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重要的培養高職學生進行職業決策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着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和職業觀念的更新,衡量一個人職業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一份穩定的職業,而是取決於他對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決策能力。

3.職業發展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金斯伯格和薩帕,金斯伯格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的職業發展,認爲職業在個人生命歷程中是一個連續、長期的發展過程,而不是某一個時期短暫的需求行爲,具有階段性的特徵。薩伯在繼承了金斯伯格的基礎上,綜合了差異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職業社會學以及人格發展理論等相關原理,更爲系統地提出了職業發展的觀點。他把職業發展分爲五個階段[2]。

(1)成長階段(出生—14歲),在該階段個體通過在遊戲、想像和模仿中發展自我概念,認識社會。

(2)建立階段(25-44歲),這一階段的早期(25-30歲),還有一些人對自己的職業不太滿意,可能會變換一兩次工作,到了(31-44歲),擇進入了職業穩定期。

(3)維持階段(45-60歲),這一階段個體一般不再尋求新的工作領域,而是維持既有的成就與地位。

(4)衰退階段(60歲以上),這一階段個體生理與心理機能日漸衰退,職業活動範圍開始縮小,直到最終退出職業崗位。

二、基於職業發展理論的全程就業指導探索

進入職業探索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了自己的專業。如何開展好高職院校能突出實踐性、互動性的專業化、個性化、信息化就業指導,我們需要遵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爲本”的核心思想和本質要求,要努力實現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高職大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發展[3]。

(一)適應時代發展,加大對媒介和信息的獲取、利用和更新,創新就業指導的方法和途徑

隨着時代發展和個體職業探索階段的到來,對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更多的是指導者和被指導者對信息的獲取和更新,更重要的是雙方之間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作爲從事就業指導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實現對心理學、職業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沉澱,及時完成對就業指導信息的更新,抽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專門從事教育的調查研究、預測研究和理論研究,及時對社會現象中的敏感問題、熱門問題從理論上給學生予以解答。另外一方面,要開展人性化的就業指導,必須對學生的個體情況要有很好的瞭解,比如說學生的興趣愛好、人格類型、當前心理狀態及生理狀態等。掌握了知識和信息,還要有有效的媒介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採取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更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通過網絡等媒介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指導的手段形式多種多樣,除了課堂,可以利用書信、電話、多媒體、網絡讓學生自由提問、說出困惑、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職業指導工作,以激起學生的共鳴。

(二)轉變觀念,實施職業“全程指導”

高職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三年(2年校內學習+1年校外實習),是學生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依據職業發展的理論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程指導”的廣義的就業指導制度,對學生的指導要從學生入學報到之日就開始實施全面、系統的職業指導,建立伴隨學生職業發展的校內由低年級到高年級、校外就業跟蹤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並在不同的階段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狀態與特點開展連貫的就業指導工作,爲學生的就業與創業鋪路。

第一階段

經歷了高考的洗禮,高職大學生未能進入自己心儀的名牌學府,其入學後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同時對自己就讀的專業、以及今後的就業去向和職業生涯都是模糊的,因此一年級就成爲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起點。

這一階段職業指導主要的形式和內容: "

1、做好入學教育工作:通過迎新專刊、座談會等介紹學校的歷史、優良傳統、專業發展方向、傑出校友發展史等,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

2、主辦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激發其學習的自覺性,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3、開展心理學知識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試方法和途徑,使新生儘快渡過“斷奶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大學的學習生活。

第二階段

進入二年級,高職大學生初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逐步趨於成熟,學習目的明確,自我意識增強,開始規劃發展方向,渴望瞭解本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發展情況,關心畢業去向等現實問題。本階段就業指導主要是通過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學業指導,使高職大學生切實瞭解社會的要求,全面協調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併爲之努力。

1、介紹職業生涯的規劃與設計,指導高職生成才道路的自我設計,使學生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練就紮實的專業功底和綜合素質,並有意識的向着自己的'目標對學習生活做合理的安排,並根據需要參加各種技能培訓。

2、加強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通過學生活動、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集體和個人相結合的形式着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包括“就業觀念”、“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在內的“就業素質”。

3、幫助學生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和職業技能教育,通過對各種職業資格認證的介紹,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正確認識職業資格認證對就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按社會的需求來準備自己,並瞭解各行業職業資格認證的概況,知道相關職業資格的考務信息。

4、通過講座、形勢政策課等,向廣大學生介紹高職大學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用人單位最看重高職畢業生什麼,怎樣準備好邁向成功的通行證等;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完成就業前的知識準備、能力準備以及心理準備。

第三階段

結合當前高職學校普遍採取的“2+1”模式,三年級學生的主要特點是關心畢業去向,積極努力,期望值偏高,渴望得到求職方式技巧指導,但部分學生心理調節不足,壓力大,就業準備簡單,對社會認識不足,甚至極少數學生對社會,尤其是對就業競爭充滿恐懼感。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宣傳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工作流程,講解獲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進一步強化就業心理指導、擇業觀指導和求職技巧指導及誠信教育、就業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就業政策、認清就業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積極參與就業競爭,誠信履約;引導畢業生儘快完成從學生到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

1、指導學生合理評價自我,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進行職業興趣測評、職業性格測評、職業能力測評等,分析性格、素質、能力與擇業的關係,使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評價自我。

2、畢業生常見就業心理及調試。通過講座和諮詢等形式對畢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介紹就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及如何才能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對就業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及早克服就業心理上的問題和障礙,幫助學生樹立進取、務實、競爭的就業心態。

3、開展就業諮詢:通過團體輔導和一對一個的別諮詢等形式相結合,爲畢業生提供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細緻化、專業化的訓練與輔導,爲學生答疑釋惑。

4、通過報告、畢業聯歡、畢業生晚會、學位授予儀式、畢業離校歡送等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母校、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情感;對畢業生進行畢業教育和事業觀教育、以及初入職場的職業適應性教育。

第四階段

做好“人才售後”的服務工作,學生完成了三年的學習生涯,併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但高職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職業指導工作還需要延續:首先是要指導學生適應社會,立足基層,腳踏實地,服務人民,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二是對學生的職業發展進行全程跟蹤調查,瞭解學生的社會適應情況,並在需要時提供幫助。三是對用人單位進行跟蹤回訪,與用人單位保持良好的校企關係,結合行業和專業建立建立學生與僱主動態信息庫,深入瞭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和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意見,使就業指導工作和人才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反饋系統,從而能夠從各方面預測未來幾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結束語

本文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爲本”的核心,以職業發展的理論,對當前國內所提倡的“全程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做了的探索,對於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有指導意義。

就業理論4

摘要:以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爲解釋路徑,可以認爲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是“經濟理性”、“社會理性”與“理性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運用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對此加以分析,有利於深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現象的認識,也有利於問題的正確解決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理性選擇理論;就業流向;社會學

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爲近幾年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的改革在經濟社會和教育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這些巨大的成就背後,隱藏着許多“內傷”。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便是內傷之一,據統計,20xx年全國有120多萬大學畢業生沒有實現就業。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爲495萬,因此,今年求職的大學畢業生人數累計將超過600萬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現狀

努力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是各級黨政領導關心的重大問題。爲此,中央連續召開全國高校會議,下發文件。就業率的高低決定各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規模與專業設置,也從某一方面反映了高校的辦學質量。由於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注及各高校主要領導的重視,出現了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各種形式的調查與分析,據此可以找出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有利於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也有利於高校改進教學與管理,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提高學生技能與競爭力。

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分析,是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的細化和深入。從畢業生就業流向可以看出畢業生就業的價值取向與就業心理。畢業生作爲“理性人”,從他們的就業地區選擇、單位選擇中可以折射出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具有啓示意義。從整體情況來看,對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研究體現了由點到面的進展,有以獨立院校爲單位的分析,有以省爲單位的分析,還有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分析。從調查的對象來看,有針對研究生的、有針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大學師範生、藥學人才的就業流向的分析,也有對教育技術學專業和工科大學生就業流向的分析等等。各種方式的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調查表現出的共性,一是希望到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佔多數,主要流向北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二是希望到城市就業的遠遠大於到縣鄉就業的,更不用說到農村就業了;三是希望到黨政機關、外資企業、事業單位與國有大型企業就業的遠遠多於希望到中小型企業的。從20xx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向來看,到東南沿海11個省、市就業的畢業生有115636人(20xx年爲109145人),佔畢業生總數的44%(20xx年爲45%)。其中,到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4省、市就業的`畢業生有77004人(20xx年爲70725人),佔教育部直屬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屬院校畢業生總數的29.1%(20xx年爲29.3%)。20xx年,教育部針對30多所高校的兩萬多名在校大學生所作的調查顯示:在就業城市選擇上,大學生依然嚮往上海、北京、東部沿海地區、廣州和深圳。20xx年12月,廣東省學聯對中山大學等廣東高校進行的關於求職問題的調研顯示,將近95%的廣東省大學畢業生希望就業地區爲經濟發達的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而願意去粵東、粵西、粵北等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只佔3.1%。筆者所在單位是廣東省屬的職業院校。筆者對本院20xx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95%以上的畢業生就業意願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之外的就業機會除非萬不得已,一般不作考慮。

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就業競爭異常激烈的狀況下,爲什麼畢業生留戀於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爲什麼鍾情於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企業及外資企業?這是筆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有關學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探討,多是描述現狀或提出一些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的解決對策,但理論分析較少。其中,袁樂平、王昭君在《制度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影響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用經濟學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和再就業市場的流動情況,並引進制度變量集中分析了我國目前的制度因素是如何影響高校畢業生的流動成本與預期收益,以至於影響他們的就業決策的,分析透徹,很有說服力。但是,筆者認爲,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分析,首先應該從分析“人”入手,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積極因素,是社會事實的製造者與主導者。高校畢業生作爲“理性人”,初次擇業是人生的重大關節點,每一位高校畢業生都會考慮多種社會因素並進行博弈,而不是僅僅考慮制度因素。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社會學理性選擇

20世紀50年代,社會學研究開始把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運用到社會學研究之中。理性選擇理論是社會學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最爲重要的理論成果之一,已成爲一個重要的社會學理論學派。理性選擇理論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概念,與經濟學的經濟理性不同,社會學中的“理性”強調有目的性、有意圖的行動,其基本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即最大限度地獲得效益。這種效益不僅僅侷限在經濟領域,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自理性選擇理論提出以來得到不斷修正與擴充,在西方,經過修正與擴充的理性選擇理論模型被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國內學者近十年也運用理性選擇理論對諸多社會現象進行了研究分析,如農民工流動、人口遷移、村莊兼併與鄉村社區重建、集體行動、生育行爲、大學生宗教信仰以及大學生考研等等。 大學畢業生就業主要表現爲一種“個體行爲”與個人的理性選擇,但又不僅僅是個人問題,同時也反映了社會流動、社會結構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高校畢業生十幾年寒窗苦讀,就是預期畢業後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獲得好的回報,面對就業選擇不可謂不謹慎。爲什麼高校畢業生一味追求留在大城市與經濟發達地區,熱衷於到好的行業和好的企業就業?爲什麼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的情況下,會出現“有業不就”的現象?理性選擇理論的代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科爾曼認爲:“理性行爲是爲達到一定目的而通過人際交往或社會交換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爲,這種行爲需要理性地考慮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高校畢業生是“理性人”,其行爲是“理性行爲”,其選擇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至於高校畢業生怎樣選擇、如何選擇,則是高校畢業生微觀行爲的個體理性選擇與宏觀社會結構制約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理性行爲可分爲三個層次,即生存理性、經濟理性與社會理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理性行爲表現往往十分複雜,理性人不僅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還要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理性人在理性行爲過程中需要理性地考慮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而且其中多種因素是相互制約的。因此,理性人只能在衆多因素的權衡中尋求一個“滿意解”,無法達到最優。比農民工更具理性的高校畢業生,畢業後到哪裏就業,首先要經過經濟理性的選擇。高校畢業生通過多年的學習,已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獲得了一定的技能,與在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的其他勞動者相比,更具有競爭力。如果只是爲就業而就業的話,即使在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他們也應該有業可就。

初次擇業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到主要市場就業,二是降低要求到次要市場就業。他們一般會考慮未來的預期收益,然後做出流向選擇。擁有一定知識和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如果願意到次要市場就業,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而實際情況是,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差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高校畢業生在主要市場就業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次要市場,而且足以彌補找工作所花的費用。因爲高校畢業生要考慮到未來預期收入的巨大差距,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會出現“有業不就”甚至“自願失業”的現象了。

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多會考慮未來的預期收入。如果城市裏的就業形勢極其嚴峻,也會迫使他們到次要市場就業。只要主要市場與次要市場存在較大的差距,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憑藉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次要市場流動到主要市場的可能性極大。如果從次要市場流動到主要市場,即再擇業比較容易,花費的成本較小,高校畢業生暫時到次要市場就業不失爲權宜之計。這就要考慮與流動相聯繫的預期收益現值,預期收益現值是對勞動力的流動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預期收益現值大於與之相聯繫的貨幣成本與心理成本之和,便會發生流動;反之,就會停止流動。實際情況是,由於次要市場缺乏人才,用人單位會設法阻止人才流動,如控制檔案、規定服務期、設置高額違約金等。如此就導致高校畢業生到次要市場就業後再擇業流動困難。另外,在次要市場工作幾年之後,再回到主要市場找工作,競爭力也會下降,這樣就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不均衡。

高校畢業生面對就業選擇,經濟理性的考慮是主要的因素,制度與文化等社會理性的影響也很大。如果說經濟理性作爲微觀個體的理性行爲起作用,那麼制度與文化等社會理性則作爲宏觀社會結構起制約作用。首先,戶籍制度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勞動就業、醫療保險、住房補貼、退休養老等社會福利和權益無不影響到個人的未來收益;其次,由於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健全,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貨幣收入差距懸殊,城市擁有的豐富資源可以給人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再次,城鄉文化差異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也不容低估。因此,多種因素促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主要是在大城市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這正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簡短的總結

1.高校畢業生主要選擇大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就業,是作爲理性人的高校畢業生理性選擇的結果。

2.從理性選擇的層次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同於農民工流動,生存理性所起的作用很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向主要表現在經濟理性與社會理性上,是經濟理性、社會理性與理性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然就無法解釋高校畢業生“有業不就”與“自願失業”等現象。

3.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制度預設等加劇了就業流向的不均衡。

4.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經濟理性是根本原因,現有制度與文化因素是主要障礙。因此,解決此問題,首先要促進地區、行業的均衡和諧發展,其次要深化體制改革,理順各種關係,消除流動障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才觀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校學生司.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及就業流向分析[J].雲南教育,20xx,(6):12-13.

[2]文軍.從生存理性到社會理性選擇:當代中國農民外出就業動因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xx,(6):19-29.

[3]袁樂平,王昭君.制度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影響的經濟學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xx,(6):22-25.

[4]帕特里克·貝爾特.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xx:202.

[5]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20.

[6]楊河清.勞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324-326.

就業理論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最近說:“我們確實要關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資提得太高,投資者把產業都轉移到工資更低的越南去了,這樣的話,我們打工者連工作的機會都沒有了。” 其實,在李劍閣發表這番高論之前,香港的張五常早就有相同的說法,說會轉移到越南或印度去。對於這種說法,我早就作過批判,今天再批一下。

中國是個大國,有好幾億的勞動力,如果僅僅把眼光放在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爭奪國際就業機會的地步,是絕對行不通的。

以低工資競爭國際就業機會,會導致各種惡果,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致內需長期不振,人民福利長期得不到提高,不能享受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的成果。抓了外需的芝麻,卻丟了內需的西瓜。長期低工資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

二、工資低導致貨幣政策效率低下,從而派生出大量銀行壞賬,製造金融風險。這個問題估計現在的經濟學家根本就沒有意識到。14萬億的壞賬,就是“低工資優勢”的惡果。

三、低工資競爭導致全球總需求萎縮,從而導致總的就業機會減少。我們工資低,越南比我們更低,於是反過來,我們要比越南再低,形成惡性循環。每一次的競爭,都導致國際總需求的減少,從而導致國際就業機會的減少。這樣一來,勢必有造成更加嚴峻的國際就業環境,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四、低工資導致低需求,造成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反過來制約生產力的發展。這是資本主義制度致命的缺陷。

馬克思曾經講過,無產階級沒有祖國,還講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什麼意思呢,就是講無產階級不能相互拆臺,在一國內部不能相互拆臺,在國際間也不能相互拆臺,要團結起來,集體提高工資,在全世界範圍提高工資,讓資本家無處可逃,讓資本無處可轉移,讓資本家別無選擇、找不到更便宜的替代品。大家一起來提高工資,他還“轉移”到哪裏去?這樣一來,工資的提高,導致總需求的提高,總需求的提高,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總需求的提高必將刺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克服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這纔是在全世界範圍內解決就業問題,促進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根本辦法。在理論上,我早已提出了完全不同於傳統失業理論的“現代失業理論”,指出“勞動力商品是典型的吉芬商品”,工資越高,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多。這些理論爲徹底解決就業問題指明瞭方向。

我認爲,對於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低工資競賽,可以通過國際協調來解決。具體可以制定一個全球適用的工資標準,各國可以簽訂一個合約,如果誰違犯這個標準,就抵制它的產品,抵制進口這種產品,起碼簽約國要做到這一點。中國作爲少數幾個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一個大國,要帶頭辦這件事。這一點我們是辦得到的'。其實,可以在國內率先行動起來。哪家企業的工資低於法定標準,就抵制它的產品,不讓它上市。甚至,資本家之間也完全可以相互監督,政府也可以監督起來。

或許,有的人會問:如果美國不抵制越南的低工資產品,結果越南代替我們給美國生產,那怎麼辦?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強國論壇的數學曾說過,如果美國從地球上消失了,難道我們就不活了嗎?!如果我們今天仍然大量依賴進口美國的某些關鍵產品來發展,突然喪失了美元收入,那的確是個問題。但是,我們對於美國,已經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東西,有些技術雖然我們沒有,但你的美元再多,人家也不給。我們和美國的貿易,除了獲得美元花花紙,其餘一無所獲。我們自己的產能就過剩,還怕沒錢進口嗎?通過增加工資、增加社會福利的辦法,完全可以通過內需的擴大,來彌補外需的減少,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不能老是盯着外需那點小芝麻,而丟了內需這個大西瓜。內需纔是根本。

至於錢的問題,也很好辦。如果政府不能履行供應貨幣的任務,就應當儘早把印鈔權歸還給人民,實行貨幣配額制——按人發錢,以人民印鈔代替政府印鈔,以人民赤字代替政府赤字,以全社會的生產力作爲貨幣發行的基礎。

就業理論6

【摘 要】隨着中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爲社會熱點之一。文章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運用粗糙集理論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兩個重要因素,並基於這兩個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因素;粗糙集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大學畢業生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羣體。但隨着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衝擊,青年初次與持續就業所需的能力門坎逐年提高,大學生必須具備能夠滿足新經濟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才能成功發展,但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一些脫節,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綜觀以往對大學生就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將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總結爲:就業者的個人素質,就業者對職業選擇的預期,就業者的個人能力,外力因素等。目前,已有大量文獻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以及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但很少有研究者使用粗糙集的定量研究方法,將大學生就業的想法及一些實際情況量化分析,本文試圖將粗集理論運用到這一研究當中,將平時思政研究中定性的分析更多的採用數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到更精準的結果。

二、基於粗糙集理論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分析

(一)粗糙集理論

(二)可辨識矩陣

可辨識矩陣(也稱分明矩陣)是由斯科龍(Skowron)教授提出的。

其中i,j=1,…,n。

顯然,可辨識矩陣是一個依主對角線對稱的矩陣,在考慮可辨識矩陣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其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就可以了。

(三)基於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的啓發式約簡算法

定義1:設可辨識矩陣CD中的不含相對核Core的矩陣元素構成的集合爲,屬性的重要性爲:C′D={Cij|∩Core=,Cij∈CD},屬性ak,ak∈C^akCore的重要性爲:

sig(ak)=P(ak)

其中,P(ak)爲屬性ak在C′D中出現的頻率。

Pawlak指出,一個屬性約簡必須滿足條件獨立性,即一個非空約簡RC,當信息系統無決策屬性時,如果r∈R,ER-{r}≠ER,則是R獨立的;當信息系統有決策屬性時,如果r∈R,POSR-{r}(D)≠POSR(D),則R是獨立的。其中,POSR(D)表示D的R正域;ER={(x,y)∈U2|a∈R,f(x,a)=f(y,a)}是U上的可辨識關係。Pawlak給出瞭如下的Pawlak約簡定義:

定義2:給定決策表S=(U,C∪D,V, f ),對RC,如果R滿足如下2個條件:

(1)POSR(D)=POSC(D);

(2)r∈R,POSR-{r}(D)≠POSR(D)。

則R是一個Pawlak約簡。

Pawlak約簡的另一種等價定義爲:

定義3:給定決策表S=(U,C∪D,V, f ),≠RC,其對應的可辨識矩陣爲CD,如果{α|α∩R=,≠α∈CD}=,並且R是獨立的,則R是S的一個Pawlak約簡。

由Pawlak約簡的定義,可以得出如下命題:

(1)對任意非空元素m∈CD,有m∩R≠;

(2)對r∈R,m∈CD,使得m∩R-{r}=。

算法1:

Step1:首先計算出決策表的可辨識矩陣CD,求出核屬性並賦給Core;

Step2:找出可辨識矩陣CD中含有核屬性的屬性組合項Cij∩Core≠,Cij∈CD,將Cij置爲0;

Step3:計算新可辨識矩陣中所有剩餘屬性項中各條件屬性出現的頻率P(ak),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屬性ak,將該屬性作爲重要的屬性添加到Reduction中,找出可辨識矩陣中包含有該條件屬性的屬性組合項Cij,Cij∩ak≠,Cij∈CD,將Cij置爲0;

Step4:檢查可辨識矩陣是否爲空,不爲空則轉到Step3繼續約簡,爲空則結束。將Core中的屬性賦給Reduction,則Reduction就是最後得到的約簡結果。

但該算法得出的屬性約簡結果不是一個Pawlak約簡,而是Pawlak約簡的一個超集。

分析基於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算法的出來過程,可以看出,該算法僅僅滿足以上命題的第一條,因爲在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屬性時,會出現有多個屬性出現的頻率最高且相同,則最後選取的屬性是根據算法實現的方式決定的,從而人爲地認爲選出的屬性相對其他出現頻率相同的屬性更重要。爲了獲得較優的約簡,在改進算法中增加了反向刪除策略,直到不能刪除爲止。它使用的.計算簡單,提高了算法效率。 改進的算法思想如下:

算法2:

Step1:由原算法求得決策表的核屬性集Core和一個約簡Reduction;

Step2:從Reduction-Core中任意選取一個屬性r,將可辨識矩陣中含有屬性集Reduction-r中任意一個屬性的屬性組合項置爲0。

Step3:檢查可辨識矩陣是否爲空,若不爲空,則返回Step2;若爲空,則Reduction=Reduction-{r}。

三、應用分析

問卷調查所收集的數據涵蓋個人背景、就業狀況、個人能力等共計二十八項數據,根據粗糙集相關特性,本文對問卷數據進行了預處理,將個人背景中涉及父母、家庭的調查項目合併後離散爲家庭狀況優秀、良好和一般三種情況,將就業狀況離散爲就業情況優秀、良好、一般和差四種情況,將個人的能力分爲:個人知識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就業心態四個屬性,並將各個屬性分別離散爲四個等級。

將上述離散化後的數據代入到本文提到的基於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的啓發式約簡算法中,將就業狀況作爲決策屬性,將上述提到的其他屬性作爲條件屬性,經過約簡,得到該知識系統的核及管件屬性爲家庭狀況和就業心態兩個屬性。從粗糙集的定量分析來看,應屆畢業生的家庭狀況及就業心態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在積極做好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的同時,應與畢業生父母溝通,將教師,學生,父母連成一線共同努力以幫助學生就業,此外,高校在進行就業工作時,也應思考如何對學生就業進行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培養他們成爲社會需要的人,而不是讓他們在就業時迷茫不知所措而錯過就業機會。

就業理論7

工資待遇

截止到 20xx年12月24日,117074位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爲3938元,其中應屆畢業生工資2950元,0-2年工資3646元,10年以上工資1000元,3-5年工資4623元,6-7年工資7955元,8-10年工資8712元。

城市就業指數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就業崗位最多的地區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區是廈門。

就業崗位比較多的`城市有:北京[24個]、朝陽[10個]、哈爾濱[4個]、廣州[4個]、上海[3個]、南京[3個]、嘉興[2個]、成都[2個]、無錫[2個]、杭州[2個]等。

就業薪酬比較高的城市有:廈門[5237元]、惠州[4999元]、北京[4684元]、上海[4558元]、江門[4004元]、深圳[3962元]、廣州[3948元]、南京[3857元]、佛山[3765元]、杭州[3753元]、瀋陽[3735元]等。

同類專業排名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在專業學科中屬於文學類中的藝術學類,其中藝術學類共27個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在藝術學類專業中排名第21,在整個文學大類中排名第50位。

在藝術學類專業中,就業前景比較好的專業有:美術學,動畫,攝影,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學,音樂學,繪畫,舞蹈學,表演等。

就業理論8

控制理論就業方向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研究生)畢業出來後可以從事這些行業:自動化類的軟件、硬件開發。嵌入式開發。也可在高校搞理論研究。但一般得是博士。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內容很豐富,可發很多高水平論文,當然也得看個人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控制理論與智能控制

從事混沌預測控制、神經網絡控制、非線性系統辨識、魯棒控制理論及應用的研究。在理論研究的同時注重與實踐的結合,結合控制算法研究開展了智能儀表、智能設備等的智能控制研究。

2.計算機控制以及系統工程和控制網絡技術

從事鐵路運輸自動化、容錯控制技術、虛擬現實、模式識別、檢測技術、人工智能、運動控制以及系統工程和控制網絡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該方向以應用爲主,注重系統集成和工程應用。

三、從業領域

主要從業領域爲:控制理論、控制技術和控制系統工程的研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從事控制理論教學研究、控制系統應用開發和工程設計。

四、主要相關學科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應用數學等學科。

控制理論簡介

控制理論是講述系統控制科學中具有新觀念、新思想的理論研究成果及其在各個領域中,特別是高科技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成果,但是在民用領域即實際生活中有很嚴重的脫節。

飛行器控制技術的進步是與自動控制理論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控制理論在飛行器控制技術方面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就業理論9

一、理論物理專業就業方向

畢業生適合到各種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到國防部門、高技術企業單位(如信息、材料、能源等)從事有關物理方面的科研、技術、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到新技術開發與應用部門從事基礎和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推廣、教學及相關管理工作。另有大部分畢業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二、理論物理專業研究方向

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學爲例,該專業研究方向主要有:01.粒子物理及量子規範理論02.場論與弦理論03.宇宙學04.中高能核物理理論05.原子核結構理論06.核天體物理07.計算物理08.凝聚態理論

三、理論物理專業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的研究生應具備系統的理論物理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及較強的數學功底,瞭解本學科的前沿領域和國際上的發展動向,掌握研究物質的微觀及宏觀現象所用的模型和方法等專業理論以及相關的數學及計算方法,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備從事前沿課題研究的能力。還應較爲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熟練地閱讀本學科的外文文獻,並具有初步撰寫外文科研論文的能力。畢業後能勝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等工作。

就業理論10

論文摘要:爲了有效地開拓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要求高校轉變觀念,樹立營銷意識,對就業市場進行調研,結合對學生培養的特點,實施目標營銷戰略,重點從綜合運用營銷的4C''s組合入手進行開拓就業市場的策略研究並通過加強營銷隊伍的建設等有力措施,爲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多雙向選擇的機會,切實發揮橋樑作用,努力實現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1營銷理論在就業市場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隨着高校近年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單純依靠以前合作的用人單位來吸收畢業生作爲高校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已經不可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一個社會問題,這種情況要求高校要具有市場意識,藉助現代科學理論,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和開拓,促進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根據研究,營銷理論不僅可以爲企業所運用,而且能被各種組織運用。正如營銷權威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營銷學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爲科學、現代管理理論基礎上的應用科學”。通過對“高校培養畢業生”與“企業生產產品”,“畢業生就業”與“產品營銷”等特徵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普通高校作爲一個主體組織,具有明顯的營銷組織主體的構成要件和具體特徵,畢業生是高校的“產品”,用人單位則是高校面臨的消費者,高校將其培養的畢業生推向就業市場,滿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的過程就是高校開展市場營銷的過程。因此,將營銷理論應用於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2營銷理論在就業市場中的應用

大學生就業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因爲這是關係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問題,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四方共同努力。政府除了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外,還可以制訂一些促進畢業生合理就業的政策引導措施;用人單位需轉變用人觀,走出“人才高消費”的誤區;學生自身則需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而作爲高校需要在全校開展“全員營銷”的教育,使全校的工作人員樹立營銷意識,運用營銷理念,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爲導向培養學生,加強就業指導,積極爲學生的就業提供和創造機會。

2.1目標市場營銷策略的應用

高校,尤其是一所普通高校,需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辦學能力和地理位置,確定畢業生的就業範圍和就業單位性質,這有利於減小就業工作和畢業生求職的盲目性,也有利於幫助學校集中力量合理配置優勢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

高校負責就業工作的人員通過必要的市場調研,瞭解就業市場狀況,結合學校開設的專業和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參考畢業生就業的地域分佈、行業分佈和就業單位性質等不同的市場細分標準將其畢業生就業市場細分爲若干不同的子市場;再結合高校對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狀況,對其畢業生進行市場定位,塑造他們在細分市場中的位置;並以此爲依據選擇具有良好潛力和吸引力,且符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目標的細分市場作爲目標市場。

2.2營梢組合策略的應用

傳統的市場營銷組合—4P''s

2.2.1用人單位的禽求

用人單位的需求既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高校的辦學方向、專業設置、人才規格設計等都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而定。同時,其人才產品又要服務於市場、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因此,高校應設置專門的市場研究部門,加大市場研究力度,科學地預測市場走勢,以市場爲導向組織院校的整體運行,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市場機遇。收集人才市場需求信息、市場競爭信息、國內外學術動態和專業發展動態信息以及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環境信息等。根據以上信息,開展人才需求動向研究、人才規格研究與設計、確定就業目標市場與人才市場定位、就業市場竟爭分析、新專業的開發與老專業的改造、畢業生就業指導等活動,並與有關組織、部門和用人單位協調溝通,切實瞭解其需求。

2.2.2用人單位所能接受的成本

就業市場跟一般的產品市場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畢業生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具有主觀能動性,其價格是由畢業生本人跟用人單位協商而定的。

首先,瞭解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可以接受的招聘成本。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會考慮招聘的畢業生在真正爲企業創造價值之前所花費的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而且在不同的目標市場上不同的用人單位所能接受的招聘成本是不同的。

其次,瞭解畢業生的自我定位。畢業生通常會結合個人實力和所學專業,綜合考慮用人單位的性質、規模及其所在的地域、行業等因素及未來的發展和提升等因素來確定自己的就業期望值,進行自我定位。

最後,比較用人單位所能接受的招聘成本與畢業生的自我定位的差距。在就業市場,招聘和應聘雙方更多地是從自身的立場出發而忽略對方的需求,這不利於雙方達成就業協議。高校開展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要在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並通過就業指導課等形式來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促進雙方達成就業協議。

2.2.3爲用人單位及畢業生提供方便

隨着高校畢業生跨省就業勢頭的增長,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隨之增加,爲用人單位提供便捷的招聘渠道,併爲其招聘過程提供儘可能多的便利性,在穩定已有市場資源的同時積極有效地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

高校的就業部門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發揮信息傳遞的紐帶作用,向目標市場提供畢業生情況的同時向畢業生反饋就業市場的需求。就業部門向用人單位寄發用人需求登記信息和畢業生生源信息,供用人單位參考;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網絡,廣開信息渠道,利用網絡舉辦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相互交流的網上雙選活動,提高就業服務的效率、質量和水平。

高校的就業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爲畢業生順利就業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發揮就業部門的指導功能,給予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增強就業指導的有效性。

2.2.4與用人單位及畢業生的溝通

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有利於高校及時瞭解其需求動態,也有利於促進相互之間的關係。高校要開拓新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必須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溝通工作。

第一,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二者的溝通渠道相對比較單一,這需要高校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座談和走訪活動,如主動安排用人單位進校作專場招聘宣講,請一些重要的用人單位到學校舉辦專場報告會,開展“畢業生暑期實習雙選會”等,爲用人單位和學生建立相互瞭解的良好平臺。

第二,高校與畢業生之間的交流。高校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宣傳引導和思想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主創業觀念、靈活就業觀念、竟爭就業觀念,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高校可以開展畢業生座談會,瞭解畢業生對學校的評價及對學校教學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第三,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高校保持與已有聯繫的用人單位之間的關係,及時向用人單位傳遞學校的最新動態,並通過定期開展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及時瞭解用人單位具體的用人需求特點以及歷屆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學校的發展戰略,制定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思路。

在積極開拓新市場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溝通的連續性、經常性,及時把握就業市場的需求動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切實爲用人單位提供能爲其創造價值的畢業生。

2.3曹梢隊伍的建設

營銷理論是高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理論指導,而一支訓練有素的專門隊伍是高校順利開展畢業生就業市場拓展工作的現實保障。

首先,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高校負責畢業生就業的部門就是學校的市場營銷部門,關係學校的長期發展。面對近年來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就業工作呈現出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新特點,根據這些新特點,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一方面要擴大就業部門的規模,細化工作職能;另一方面要使工作人員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能力素質。

其次,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開拓的輔助隊伍建設。高校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和工作模式,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積極組織各方面力量,全員關心、支持和參與就業工作。一方面,密切聯繫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全校形成“全員營銷”意識,在校內形成每一位教職員工都關心學生就業工作的良好氛圍,要求全校師生從學校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配合就業部門開展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例如通過與一些知名企業建立良好的關係,不僅邀請他們來校招聘人,而且邀請他們參與就業教育,不斷豐富就業指導內容,一舉多得。有了輔助隊伍的參與,高校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進程將大大加快,而且將更爲有效。

3結束語

將營銷理論引入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高校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嘗試,高校通過教育在全校形成“全員營銷”意識,在訓練有素的“營銷隊伍”的帶領下將營銷理論切實地貫徹實施,這不僅有利於管理原有就業市場,而且有利於及時瞭解人才市場需求情況,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需求的接軌,更有利於開拓新的就業領域,拓寬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促進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就業理論11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就業方向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畢業生具備較全面的音樂創作知識、能力和專業化水平,能在有關文藝單位、藝術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出版、廣播影視部門從事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的創作、教學、研究、編輯等方面工作。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就業排名

學科:

文學-藝術學類

排名:

藝術學類共27個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在藝術學類專業中排名第22。

在整個文學類96個本科專業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就業排名第65。

就業理論12

政治學理論

就業方向:

畢業生主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作公務員,到企事業單位和公司從事管理工作,到學校、科研機構、軍隊系統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中外政治制度

就業方向:

本專業就業方向爲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和社會團體等單位,從事政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科研、公共關係、專業諮詢,以及在學校擔任政治老師。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就業方向:

畢業生就業出路相對較窄。但由於學科性質的特殊性畢業生可到黨政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新聞單位、事業單位從事公務員,講師,科研或者編輯等工作。此外還可以在學校擔任政治老師。

中 共黨史

就業方向:

主要在教育局,政策研究室,黨史研究室,黨政機關,政府部門等機構從事黨務工作,可以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進行教學和研究。

國際政治

就業方向:

1.國家公務員,在各級黨政機關、外事部門工作,負責行政與外事協商以及政策研究。

2.高校教師,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工作,負責國際政治及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科研。

3.記者、編輯,在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機構工作,負責創意策劃、理論編輯和新聞採編。

4.研究人員,在科研機構工作,負責相關理論研究和對國家相關政策的分析。

國際關係

就業方向:

1.外交外事系統;

2.各種教學、研究機構;

3.各種新聞出版單位負責國際版的編輯、記者、評論員;

外交學

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各級黨政機關、外事部門、新聞單位和教學科研機構從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對外宣傳、國際新聞採編、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有部分進入非公有制民營企業從事需要外語能力相關的職業。

社會學

就業方向:

1.進企業,企業的市場部需要的是會市場調查、懂得社會心理學常識的'人。

2.進入政府部門,政府決策、調研、管理部門公務員。

3.報刊、雜誌、出版社等有關企事業單位。

人口學

就業方向:

1.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

2.人口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3.政府決策、調研、管理部門公務員

4.報刊、雜誌、出版社、保險公司、市場調查等有關企事業單位。

人類學

就業方向:

畢業生適應工作領域分別爲各級黨、政機關中的民族、宗教、統戰、民政、僑務、外事、旅遊、文物、博物館等部門和相關的政策研究機構、事業單位、羣衆團體和各類公司、企業、外國在華機構及基金會等非盈利組織,以及企業中的公關、策劃、管理和文祕部門。

民俗學

就業方向:

1.各種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

2. 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3. 各種民俗文化宣傳公司。

民族學

就業方向:

1.各級黨政機關中的民族、宗教、統戰、民政、僑務、旅遊、文物、博物館等部門。

2.政策研究機構、事業單位、羣衆團體。

3.各類 公司、企業、外國在華機構及基金會等非盈利組織以及工廠中的公關、策劃、管理和文祕部門。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就業方向:

此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是在高等院校從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教學、科研工作,能夠在黨和政府的民族、宗教、統戰、宣傳等部門從事管理、研究和諮詢及相關工作。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就業方向:

1.在高校教學和研究機構;

2.在金融系統就業;

3.在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就業。

中國少數民族史

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可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社會團體和各類企、事業部門從事實際工作,可以留校任教或者到科研單位進行學術研究,還可以考博繼續深造。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可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從事少數民族藝術史和藝術理論教學科研;文化藝術事業管理部門從事相關工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就業方向:

此專業畢業的學生主要是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宣傳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在學校、科研單位從事政治學、行政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考取功名或者考博繼續深造。相關職位:考研政治教師,專職輔導員,出版社網站編輯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就業去向:

專業就業前景一般,主要是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宣傳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在學校、科研單位從事政治學、行政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相關職位:黨務工作專員,考研政治教師,出版社網站編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就業方向:

該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教學科科研,還有部分畢業生進入到國家機關、文教事業、黨政部門、科研機構和各類企事業部門從事實際工作的專門人才。再就是從事理論宣傳工作;在報社、出版等部門從事理論工作。相關職位:黨務工作專員,考研政治教師,出版社網站編輯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就業方向:

本專業的就業面比較窄,因爲其是理論的學科,所以畢業後最好的去向是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或者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科研、組織和管理機構從事相關研究性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能勝任中學教學工作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思想政治工作、黨羣工作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畢業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特長、職業氣質等方面在新聞機構從事政治、時事方面的報導與關注,也可在企業的政工科、工會、宣傳部等部門就職。相關職位:專職輔導員,黨務工作專員,政治教師,出版社網站編輯,教育管理人員,黨羣幹事,招生辦主任,黨羣工作部組織專員。

就業理論13

培養目標

本專業爲美術史論、美術教育領域培養教學和科研,美術評論和編輯、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研究、文博藝術管理、新聞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培養要求

本專業教學以馬克思主義史學與文藝學原理作爲指導思想,學生主要學習美術史論、美術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史哲知識,培養學生史與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學風。

藝術學專業畢業生認爲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爲23%,30%的畢業生認爲該專業發展前景爲“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爲5.96,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爲中等。

72%的藝術學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爲8%藝術學專業就業前景藝術學專業就業前景。按照十分制計算,藝術學專業畢業1年後的薪酬指數爲3.32,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

66%的藝術學專業學生畢業2年後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爲11%。按照十分制計算。

53%的藝術學專業學生畢業3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爲22%。按照十分制計算,藝術學專業畢業3年後的薪酬指數爲3.31,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藝術學專業全球化指數藝術學專業畢業生認爲“完全能夠”或“比較能夠”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認爲“不太能夠”和“完全不能”

適應全球化競爭需要的畢業生爲26%。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全球化指數爲5.88,與其他專業相比,全球化指數爲中等藝術學專業就業前景職業規劃。藝術學專業培養具備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專門人才。藝術學專業應屆就業率指數藝術學專業畢業生中,80%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20%的學生在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爲8.00,與其他專業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

就業理論14

近十幾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特別是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邁向大衆教育之後,教育理念、社會對人才需求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對高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校教育教學在觀念、內容、方法等各個方面不斷深化改革,向前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的新需要。

20xx年被稱爲“史上最難就業年”,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20xx年之後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刷新紀錄,20xx年達到700萬人,20xx年達到749萬人,未來五年高校畢業生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持續增長,加上海外留學歸來的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也進人再就業市場,就業逐漸演變成競爭激烈的戰場。雖然環境科學不在20xx年教育部公佈的十五個低就業率專業名單中,但就業形勢仍不樂觀。

東北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就業資料顯示,目前近一半畢業生在從事與其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面對新的就業環境,爲摒棄落後的教育弊端,爲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20xx年環境科學專業開始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實踐,環境科學專業在專業與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1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

近年,大學畢業生質量年飽受垢病,一些專業的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教育部20xx年落實“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並於20xx年批准實施。基於當時的就業形勢,環境科學專業提出了以強化專業基礎教育,拓寬專業方向,重視專業技能爲基本原則的教學改革方案的。以重實踐、高素質的課程改革爲指導思想,主要是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中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1.1教學內容改革1.1.1強化專業基礎教育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環境污染治理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涌現,爲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熱點,環境科學的專業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重組更新,使教學內容既能反映環境科學領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識,又能反映學科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同時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以便畢業生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東北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在教學改革中打破舊的教學體制,適時改變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對環境科學專業提出具體的'學分要求,以環境工程的理論和實踐課爲必修基礎課,不再對專業選修課的選擇進行限制,使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的整體專業知識水平得到提高。

1.1.2拓寬專業知識方向

我國高校的學科過度分化,造成環境科學課程設置單一,部分課程重複內容較多。由於環境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要求環境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多元化,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3]。爲培養基礎紮實、一專多能,髙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環境科學拓寬專業課程方向,新增加了一批專業課程,如環境生物學、經濟學、專業英語等。爲縮小文理科學生課程設置的差別,學生可以跨專業選擇感興趣的課程,而且學生在畢業設計時可以跨學科選擇導師。

1.1.3重視專業實踐技能

實踐教籠是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廣人才的重要途徑。原有的培養方案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爲提髙學生專業實驗技能,環境科學專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突出並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制訂出實驗教學大綱。目前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專業實驗、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3個方面。同時學校統籌安排實踐教學資源,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加快環境科學實驗室建設,陸續購置了一批大氣和水處理實驗模擬儀器,使原來十人一組的實驗課變爲4?5人一組。

畢業實習是檢驗大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實現學生就業的關鍵[6]。畢業實習使學生在實踐中瞭解社會,學到在專業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本科生在第四學期進行爲期四周的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實習,包括組織學生到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淨水廠參觀實習。此外,還進行了專業崗位全過程實習,即學生和檢測站、污水廠的工程師一起採樣,檢測分析和撰寫檢測報告。

1.2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由於環境科學的專業課比較枯燥,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比較差[7]。爲使學生變爲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方法改革主要增加了多媒體教學,演示法教學和交互式教學。

1.2.1多媒體教學

目前環境科學所有老師均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並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並有二門課程獲得了東北林業大學重點建設課程資助。專業課課件提供了大量實際工程資料。課件內容儘量減少文字描述,通過圖片,數據表格,動畫視頻,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如環境工程學的所有工藝流程以前在教學中均採用靜態圖片對概念和過程進行講解,學生對工藝的流程死記硬背,增加工藝流程動畫和視頻演示後,有效的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1.2.2演示教學

將抽象的教學內容通過實物講解傳遞給學生,並將實物演示與啓發討論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獲得知識。如厭氧和好氧污水處理章節,講解到活性污泥處理污水部分,學生們感到很枯燥,通過在課堂上向同學傳遞展示研究實驗室的微生物實體,加深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1.2.3交互式教學

交互式教學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是一種旨在改善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自我監控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由教師在討論中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和模仿,回答問題,教師和學生在討論中不斷變換角色,進而引導討論進行下去[8]。

例如,環境工程學教學增加了一些污水處理方案設計內容,採用了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學會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合作選擇最佳的工藝,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通過辯論,使每個學生有機會進行清晰的表述,學生通過對比自己和老師、同學解決問題的不同點進行反思,調整原有思維,獲取知識。

2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自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校辦學學科分隔,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着人文教育薄弱的問題。形成了重理輕文,專業先行、技術至上的辦學理念,過分強調專才教育的辦學思想[9]。培養的學生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部分學生高分低能,知識面窄,人文素養差,有的學生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偏差。爲了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實踐,培養出即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又具備良好素養大學生,環境科學專業實時調整培養方案,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由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獨立地去獲取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以及培養創新能力。

2.1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

20xx年始,東北林業大學開始資助大學生創新和創業實踐活動,分別建立國家級,校級和院級科研創新和創業基金,並把學生的科研創新、創業活動列人教學計劃,在學分制教學改革中佔有一定的比例。環境科學學科利用重點學科建設的契機,設置十組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併爲每組項目提供創新基金。同時,環境科學實驗室全方位向本科生開放,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建立共享實驗儀器及技術平臺,爲本科生的創新實踐教學創造條件,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

2.2培養大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畢業大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已經成爲社會就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爲此,東北林業大學檢索教研室面向所有本科生增開檢索選修課,這門課已變成大學生們所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爲配合實現素質教育目的,圖書館還定期舉辦數據庫應用和應用程序講座,這使得本科生特別是準備有意於進一步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受益匪淺,掌握的計算機技能使他們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佔有優勢。

2.3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重要的目的在於提高師生的文化素養,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和良好的爲人治學做事的態度,最終使大學的文化品位和格調得到提高,並由此影響整個社會[1°]。東北林業大學採取了多種形式與途徑深人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其中,學校各學院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講座就是非常有益的活動。如,東北林業大學圖書館定期舉辦“書林拾英”,“佳片賞析”等讀書活動;校學生會定期舉辦“成功在路上”,邀請成功人士做講座,和大學生互動交流,激發大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班主任,輔導員及專業教師會定期在班級發佈信息,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學術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參加演講、歌詠、科技、書畫等競賽活動,學生收穫了課本外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和思想。

2.4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性格特性

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型的人才,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修養,尤其是大學生的溝通交際和管理能力,爲此學校實行了本科導師制並重新建立了班級管理制度。

20xx年開始,東北林業大學實行四年制的一對一的本科生導師制度。環境科學學科每年在新生入學時召開老師與新生座談會,首先專業負責人從本專業的發展沿革,國內外環境專業發展動向,以及本專業的就業方向等幾方面做全面介紹,然後環境科學專業的每位老師介紹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科研方向,然後通過雙向選擇,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本科生導師。本科生導師負責到學生畢業,他們不僅對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提出建議,也爲大學生未來發展就業進行指導,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

班級作爲一個小集體,管理的好壞,在學校管理工作當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環境科學專業的每班不超過50人,每班設班主任、輔導員,通過建立能夠獨立開展工作的班委會,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學生成爲班級的主體。班主任和輔導員通過定期的班會,瞭解每一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從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和就業等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指導。

3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科學評價的體系

環境科學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連續多年就業難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已成爲環境科學專業亟待解決和思考的首要問題。東北林業大學爲全面深人推進素質教育,建立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目前學校的各項評比中打破了過去只注重考試成績的做法,注重學生素質形成的過程性評價,突出對大學生情感、價值觀的考察。創造多種途徑將只注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轉變爲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評價。這種綜合素質評價也被用於對畢業生的考覈,從而起到了積極推進學生素質整體提高的導向作用。

總之,環境科學專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它的培養模式,就是給予學生實現自我,融人社會和充分就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生存技能,這些關鍵能力的培養,也必將使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就業理論15

論文摘要:以市場爲導向的就業制度的順利運行,需要就業指導的配合。由於歷史和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高 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難以滿足青年學生成才和發展的需要。就職業院校來說,必須依據自己的辦學特色,轉變觀念,準確定位,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和全程化。

論文關鍵詞:市場就業機制;就業率;就業指導

近年來,隨着高校畢業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逐漸成爲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畢業生工作,明確提出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指導思想。因此,必須客觀認識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一、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現階段我國就業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和政府促進就業的基本方針。高等院校由此也改革了“統包統配”和“包當幹部”的就業制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高校畢業生資源配置機制從計劃配置轉向市場配置。大學生就業分配製度的重大變革,順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市場化趨勢,爲大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和工作的機會,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然而成功的選擇不僅需要個人的勇氣和意志,同時還必須有把握實際的技術與能力,由於缺乏對職業和自我的合理認識和定位,加之職業決策和選擇能力不足,信息蒐集渠道不暢,一些畢業生往往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學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對於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由於我國的教育觀念落後於先進國家,在社會上的認同還達不到應有的程度,高職畢業生作爲高校畢業生從業大軍中的弱勢力量,在就業中往往處於劣勢。因而有效的就業指導,對於解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問題,顯得尤爲重要。

(二)隨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已經成爲高校得到社會認可程度的考察維度之一。社會大衆對高等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在家庭對高等教育投資不斷增大的同時,人們普遍關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資回報和投資效益。因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成爲檢驗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指標,也成爲衡量一個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誌。如今年湖北省教育廳爲切實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做出決定:“凡畢業生就業率低於70%的高校,其專業辦學水平不得評爲合格,年度招生計劃要適當減少,相應專業佈局也將適當調整。”

由此可見,學校乃至專業的就業排行榜成爲高校招生時的無形招牌。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好壞、就業率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一個學校的招生形勢和生源質量,從長遠來看,也關係到一個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到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關係到社會大衆投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於學生個體而言,如果大學畢業不能順利就業,那麼溫飽尚成問題,發展就無從談起。此情此境之下,實現就業成爲學生個體與學校雙方乃至社會大衆關注的焦點。因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三)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除了具有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進而實現“充分就業”的功能之外,還應具有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等作用。理想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也是衡量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重要標尺。由於職業理想的不同,使得各類學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各有不同。職業技術學院不同於普通高校,多數學生是升學考試的失敗者,進入職業院校是他們無可奈何的選擇,不得不進入職業院校的他們,感到前途無望。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己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羣的角度瞭解社會,瞭解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爲從業者提供的發展前景,既看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美好未來,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又找到自身素質與即將從事的職業對從業者素質要求之間的相符與不符之處,形成按職業要求提升自身素質的動力機制。引導學生形成提高自身素質的自覺性,是職業院校推進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途徑。

二、幾點思考

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對於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滿足社會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爲此,客觀認識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借鑑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探索符合我國國情、適合我市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高職大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

(一)堅持高職教育職業技能性原則,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

1.樹立職業理念,明確就業指導工作的任務。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第一目的,是爲社會培養實用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職業教育比較明顯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地方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等三個方面。”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從個人的角度講,是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諸方面;從社會的角度講,是爲社會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合格的勞動者這一概念意味着個人不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專門的知識與技能,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要具備基本的“職業角色技能”,用發展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職業自我概念”。因而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包含着職業角色技能的發展,這方面恰恰是我國以往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基於以上認識,學院就業指導的基本任務在於: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自我,認識職業世界;幫助學生認識職業技能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促進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需要和個人志願之間的關係,增強職業意識和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能夠正確地選擇符合社會需要的職業或專業方向。總之,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養,使學生所學專業能夠適應他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的需要,這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

2.準確定位,培養職業興趣,變高職大學生就業的劣勢爲優勢。當今我國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嚴重短缺,無疑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體制,在短時間內不能滿足社會迅速膨脹對高級職業人才的需求,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濟體制逐步深化的過程中興起的重要原因。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優勢,各類教育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需要揚長避短,發展優勢。其次,在堅持專業化、職業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整體教育觀的前提下,突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對人才的技術和技能的培養。再次是發揮優勢,把握機遇,依據實際,實現辦學的準確定位,跟上“人世”和知識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技能應用人才培養的要求。目前我國“第一線勞動者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已經產生令人擔憂的後果。據勞動保障部負責人分析,我國企業產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的經濟損失每年近20xx億元。我國正在成爲世界的“製造工廠”,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高級技工的培養力度,提高技工的素質技能,切實解決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的問題。職業教育作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具有動手能力的實用性人才,才能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

職業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這是職業院校就業指導的重要理念。如今,在我國實用人才的緊缺已成爲一個普遍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國外,對高級工的重視和培養力度並不小於對高學歷者的培養。"

在社會勞動力的總量中,日本的高級工是25%,美國高達35%,而我國的比例實在太低。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工廠設在中國,而技術工人作爲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科技轉化效果、產品質量高低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瞭解、不喜歡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的學生,在接受職業道德、創業意識、創業精神教育時能有什麼實效。如果學生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缺乏嚮往和追求,就不可能珍惜在校的學習生活,不可能爲了勝任即將從事的職業而自覺提高自身素質,這就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發展。要幫助學生轉變觀念,隨着技術和技術應用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顯重要,現代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日趨廣泛,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隨着社會的發展,“高級藍領”的概念應運而生。據報道“在山東省青島市勞動保障局舉辦的20xx年招聘洽談會上,一家塑料製品公司在招聘高級塑料模具技工時,竟然開出了年薪16萬元的‘天價’。

(二)堅持把就業指導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

根據職業選擇的發展理論,職業選擇不是個人面臨就業時的某個單獨事件,而是貫穿於個體生命的全過程。爲此,職業指導應作爲發展個體健全的職業自我觀念而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職業和社會的瞭解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具有教育過程的長效性的特點,應貫穿於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教育之中。 2.運用先進的方法,變學生的消極心態爲積極心態,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職業院校必須十分重視調整新生入學時的“失敗者”心態,以“人無全才人人有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理念,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心態。積極與消極相互對立的矛盾心態,存在於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內心。教育者的職責在於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引導學生將矛盾心態的積極方面提升爲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導學生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優秀,關鍵在於他們善於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積極心態,並引導學生的積極心態發揮主導作用。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真諦,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高素質的從業者,不但行行都需要精英,而且行行都能產生自己的“狀元”。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正是由各行各業衆多高素質的從業者和精英的分工合作,才使社會得以存在發展。通過心理指導,幫助學生以成功者的心態走上社會,明確具體的努力方向,成爲高素質勞動者。

(三)把畢業生就業指導作爲一門學科加以建設在把就業指導納入教學計劃的同時,加強兩個層面的教育。一是開設專門的就業指導課程;二是將就業指導滲透入各門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兩者互爲補充。

1.就業指導課程是通過正規教學的形式,針對在職業選擇方面個人心理準備不足的學生;針對一些學生在擇業和就業觀念上期望值過高,與現實有差距等方面的問題,充分發揮就業政策與職業諮詢、擇業技術、技巧指導等功能作用。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專職教師或就業指導專家擔任教學工作,全面系統地向學生傳授職業知識,以學生與職業結合爲基礎,幫助學生合理地設計自己接受教育的計劃和選定未來的職業。其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除課堂教學之外,還可採取其他方式,提供職業信息。如進行信息諮詢指導,指導者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說明與分析,使學生對有關職業的知識與自我進行對比性評價;利用補充讀物實施就業指導或利用聲像資料實施就業指導,此外還有參觀與訪問、勞動實習等,促使學生自己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能力主動適應崗位。

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應突出自主創業教育,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鼓勵樹立創業精神。自主創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後不通過傳統的就業渠道謀取職業發展,而是依靠自身的學識智慧、科技發明、專利成果,在社會風險投資的支持下,開辦自己的企業。自主創業是對傳統就業觀念的一種挑戰,是一種全新的就業方式,這一就業模式將對人才的成長、社會的貢獻和爲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好處。隨着社會的進步,創業環境已有了較大的改善。當然,自主創業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社會活動,是對創業者自身素質、勇氣和韌性的全方位考驗。它對創業者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大學生轉變觀念,不斷進取,努力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儲備。教育的目的是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並在各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另外,還應對女大學生進行特殊指導,女大學生就業難是目前女性就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一些女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在面臨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和性別不平等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以降低就業質量換取就業機會。用人單位往往不願聘用女生,人爲提高條件,設置障礙。一些單位寧願招收能力差的男生也不要能力強的女生。針對社會上的性別歧視對女大學生形成特殊阻力的現實,針對當前對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的現實,引導女大學生轉變觀念,增強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競爭力,積極自主擇業和創業。

2.將就業指導滲透於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任課老師結合專業課程教學不僅傳授具體的專門知識和技能,而且闡明這些知識與技能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以及應用中所應遵循的各種規則。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專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知道這些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價值,以及如何在職業領域中運用這些知識。部分剛入學的新生不喜歡所學專業,往往是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影響,是對即將從事的職業沒有真正瞭解。職業院校應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羣,看到各行各業都有自己行業的成功者;通過就業指導,讓學生了解社會人才不僅分層次而且分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識、能力深度,不同類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識、能力結構。因此,培養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人才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層次和教育類型。理解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就是最好的職業,形成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確立實事求是的職業理想。最終能夠成爲有較強適應能力、有專門職業特長的實用型人才,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