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民不聊生的成語解釋

民不聊生的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導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不聊生的成語解釋,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不聊生的成語解釋

  【漢字書寫】

民不聊生

  【漢語注音】

mín bù liáo shēng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鬼神孤傷,無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爲僕妾者,盈滿海內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成語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偏重於指人民無法生活。

  【民不聊生的意思】

聊:憑靠、依賴的意思;生:生活。指在反動統治下人民沒有辦法很好的生活下去。比喻人民毫無依賴,生活極端痛苦。

  【民不聊生的近義詞】

生靈塗炭、民不堪命、水深火熱、顛沛流離、民生凋敝、流離失所;

  【民不聊生的反義詞

安居樂業、國泰民安、豐衣足食、民康物阜、家給人足;

  【民不聊生的故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爲了爭權奪利不斷的發動戰爭,秦昭王派將軍白起,在伊闕滅掉了韓國和魏國的二十幾萬軍隊。接連幾年的戰爭讓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性命。後來白起的軍隊向楚國進軍,楚國派使者黃歇去秦國求和。黃歇給秦昭王上書說:秦國現在不是受楚國的威脅,真正威脅秦國的是韓國跟魏國,因爲這兩個國家有很多百姓因爲你們的戰爭而失去性命,人們過着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的日子,他們對秦國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現在秦王聯合他們來攻打楚國,這等於是讓他們越來越強大。另外,大王的部隊要向韓、魏借道,如果他們的部隊突然倒戈,秦國的部隊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因此秦國跟楚國聯合起來,滅掉魏國跟韓國纔是正確的戰略。秦昭王聽了黃歇的話後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決定跟楚國結盟。“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是黃歇在奏書中用來描述百姓過着苦難生活的句子。

  【民不聊生例句】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四》:“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塗隳,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虜,相隨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爲臣妾滿海內矣。”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範鰍兒雙鏡重圓》:“話中單說建州饑荒,鬥米千錢,民不聊生。卻爲國家正值用兵之際,糧餉要緊,官府只顧催徵上供,顧不得民窮財盡。

段少舫《朱元璋演義》第四回:“他依仗權勢,殘忍兇暴,恃欺弱,搶男霸女,橫行霸道,弄得永義地面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造句】

新時期的中國曾經經歷過民不聊生的痛苦時期,在黨的帶領下人民的生活水平終於更上一層樓。

國際新聞常常報道一些國家陷入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中,連綿不斷的戰爭讓百姓們過着民不聊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