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庸人自擾成語解釋大綱

庸人自擾成語解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導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庸人自擾成語解釋,希望有所幫助!

庸人自擾成語解釋

  【成語名字】

庸人自擾

  【漢語拼音】

yōng rén zì rǎo

  【成語解釋】

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語本《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

  【成語典故】

《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

嘗有小吏犯罪,但示語而遣之。錄事白曰:“此例當合與杖。”象先曰:“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言?若必須行杖,即當自汝爲始。”錄事慚懼而退。象先嚐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祗是庸人擾之,始爲繁耳。但當靜之於源,則亦何憂不簡。”前後爲刺史,其政如一,人吏鹹懷思之。

  【成語註解】

1、錄事:職官名。舊時各官署繕寫文件的官員。

2、杖:古代的一種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

3、象先:陸象先(公元665~736),字崇賢,陸元方子,唐·蘇州人。歷任戶部尚書等官職,爲政尚仁恕。諡文貞。

4、刺史:職官名。古代糾察地方官員之官,後沿稱地方長官。

  【成語出處】

1、《宋史全文·卷二七下·宋孝宗八》:“蕭燧言:“自古聚斂之臣,務爲欺誕以衒己能,未有不先紛更制度者。”上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耳。””

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松江之變》:“南村野史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卓哉斯言也。”

3、元·張養浩《歸田類稿·卷二·時政書》:“傳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又曰:“監於先王成憲,其永無愆。”前輩亦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伏願陛下詳味斯言,則致治之方有不難見大抵。”

4、《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據我看起來,那庸人自擾,倒也自擾的有限;獨這一班兼人好勝的聰明朋友,他要自擾起來,更是可憐!”

5、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五二·諸儒學案·大定張甬川先生邦奇》:“物理自然,人不得以一毫私智容乎其間。《易》曰“易簡”,《中庸》曰“篤恭”,《周子》曰“誠無爲”,皆是此意象。先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私智是也。”

6、清·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庚申六十一歲》:“去冬餘道過蘇州,適吳江縣有鬧漕事,本系庸人自擾,又復張皇失措。”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使用類別:用在“疑心憂慮”的表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