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七個成語的主人公大綱

七個成語的主人公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一、望洋興嘆的主人公是誰

七個成語的主人公

釋義 望洋:仰視的樣子。

仰望海神而興嘆。

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示例 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了。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

二、秀外慧中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發音 xiù wài huì zhōng

釋義 秀:秀麗;慧:聯盟。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出處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

示例 卿~,令人愛而忘死。(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

三、成語樂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誰

劉備的兒子劉禪。樂不思蜀的典故如下: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樂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誰由用戶自行發佈,樂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誰提問及回答不代表本站立場,請自行分辨真僞。

五、成語故事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

馬革裹屍的典故: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爲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爲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爲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纔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爲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爲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牀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爲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徵,前往北方迎戰。

爲國捐軀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衆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徵。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准了他的請求。 於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於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

六、成語故事臥薪嚐膽的主人公是誰

臥薪嚐膽:是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 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睡在乾柴上。嘗膽:嘗苦膽。

所以呢,臥薪嚐膽的'主人公當然是:越王勾踐

七、畫龍點睛的主人公是誰

這則成語故事是指畫龍時先畫好龍的全身,最後在眼眶內點上眼珠。用來比喻說話、寫文章時,在關鍵處用神來之筆點明要旨,使內容更生動傳神。畫龍點睛的主人公叫張僧繇,該詞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

這則成語故事是指畫龍時先畫好龍的全身,最後在眼眶內點上眼珠。用來比喻說話、寫文章時,在關鍵處用神來之筆點明要旨,使內容更生動傳神。畫龍點睛的主人公叫張僧繇,該詞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

南北朝時期,有個擅長畫龍的人名叫張僧繇。他畫龍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傳說,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白龍,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有很多人問他:“先生爲何不點上眼睛呢?”張僧繇回答說:“點上眼睛很容易,但一點上,恐怕龍就會破壁騰空而去。”人們不相信這一說法,都要他點上眼睛,看看龍到底會不會飛走。在衆人的執意要求下,畫龍點睛的主人公張僧繇只得提起筆來給龍點睛。他剛點了兩條龍的眼睛,忽然雷雨大作,接着,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牆壁開裂。人們仔細一看,原來牆上的那兩條畫了眼睛的白龍已經騰雲駕霧,飛到天上去了。而那兩條沒有點睛的白龍,仍然留在了牆壁上。人們這才相信了張僧繇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