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和出處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和出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下面是表變整理的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和出處。歡迎閱讀。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和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魏世家》。

戰國時代,魏國在安麓王時期,連續遭到秦國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軍佔領了魏國的`兩個城;第二年又奪去了兩個城,並且進逼魏都大梁。韓國派兵去救,也被秦軍打敗,魏國又割讓了一部分領土給秦國,纔算結束了這次戰爭。可是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四個城市,殺害了魏軍四萬人;第四年,更把魏國和韓、趙兩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被殺傷約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魏國的另一位大臣段乾子建議再把南陽割給秦國,以便換取暫時的和平。懦怯無能的安釐王,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有個名叫蘇代的,他是“合縱抗秦”的創議者和主持者蘇秦的弟弟。那時蘇秦已死,蘇代繼承他哥哥的遺志,主張聯合六國,一致抵抗秦國。他對安釐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犧牲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的領土沒完,它的貪慾就永遠不會滿

足。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將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人大火,想這樣去撲滅火焰,怎麼辦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遠不會熄滅!”可是糊塗的安釐王認爲既然已經求和了,就只能那樣下去,不能再改變了,於是,秦國分別在安釐王九年和十一年又攻佔了魏國的兩個城市。

“抱薪救火”比喻因爲方法不對,雖然有心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