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盛不忘衰的成語解釋

盛不忘衰的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發音:shèng bù wàng shuāi

盛不忘衰的成語解釋

簡拼:sbws

類型:褒義成語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出處:《漢書·匈奴傳》“及孝元時,儀罷守塞之備,侯應以爲不可,可謂盛不忘衰,安必思危,遠見識微之明矣。”

解釋:盛:興隆,盛大。興盛時不忘記衰敗時。形容安不忘危,能深謀遠慮。

示例:只有全面系統地認識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把握未來,才能居安思危,盛不忘衰。

《漢書·匈奴傳》節選譯文

到孝宣帝的時候,上承武帝奮勇攻擊匈奴的餘威,正碰上匈奴百年不遇的厄運,趁機利用他們的國內混亂,幾乎亡國的災禍,靈活地對待當時的情況,採取相適宜的方法,再加上對匈奴恩威並用,然後單于才向天子叩頭,表示臣服,派兒子入朝侍奉,三代人做漢朝的外藩之臣,賓服於漢朝廷。當時邊境城市安寧,牛馬遍野,三代沒有狗兒狂叫之類的警報,百姓不服兵役。

以後的六十多年的時間裹,漢朝被王莽篡奪了江山,王莽開始挑起了邊境爭端,單于因此埋怨新朝,與中原斷絕關係。王莽殺了單于入侍的兒子,邊境上的禍端就這樣開始了。所以呼韓邪單于起初到漢朝朝拜的時候,漢朝商議對待他的禮儀方式,蕭望之就說:“戎狄荒服,說的就是匈奴人來臣服於漢朝荒忽不定,沒有常規,時而來了,時而去了,應當以待客人的禮節對待他,予以辭讓,不讓他做臣子。如果他的後代背叛了漢朝,遠遠地逃走了,也可以對於漢朝來說不成爲臣子背叛。”到了孝元帝時,朝廷商議撤銷邊塞上守衛的軍隊,侯應認爲不可以。他的見解可以稱得上是在興盛時不忘衰落,居安思危,看得細,有遠見之明。到單于鹹的時候,拋棄了他在漢朝的愛子,貪得重利,不顧其他,侵盜掠奪所得到的財物,一年裹就數以萬計,可是和親所帶來的,不過千金,他怎麼會不拋棄做人質的兒子而去追逐重利呢?董仲舒的言論,從這裹可以看出很大漏洞。

考慮事情,提供建議,不從謀求萬世之固的眼光出發,而苟且地依賴某一時的情勢,那樣的建議是不能夠用來治理長遠以後的事情的。至於用武力征伐匈奴的功效,秦朝、漢朝爲對付匈奴所做的事情的長短,嚴尤的議論是很正確的。所以先王規劃度量國土,在中原地帶設立王畿國都,天下劃分爲九州,王畿京都周圍的地方劃分爲五服,向朝廷上貢各地物產,因五服的遠近差異而制定不同的制度。在有的地方尚用刑法,有的地方昭明文治,是因爲地理位置的遠近,情勢不同所決定的。因此《春秋》中說:把中原各族看作內部關係,把夷狄看作外族。夷狄的人貪婪好利,披髮左衽,人面獸心。他們與中原人服飾制度不同,風俗也不一樣,吃的東西也不同,言語不通;居住在偏僻的北部邊陲,暴露於荒野寒露之中,逐水草而放牧,隨牲畜而遷徙,以射鳥獵獸爲生計;被山谷分隔開,被沙漠所壅塞,這是天地自然把他們與中原斷絕開,外內不同啊。所以聖明的君王像對待禽獸一樣對待他們,不與他們立約盟誓,也不去從事戰爭,攻打他們;與他們立盟約就會既花費錢財賄賂,又被欺騙,攻打他們就會使軍隊疲憊,又招來他們的侵襲。他們那裹的土地不能耕種從而提供食物,他們的人民不能做爲臣子從而撫養他們,所以要排斥而不接納他們,疏遠而不親近他們,政治教化不顧及到他們的百姓,正朔曆法不對他們使用;他們來進攻就殺傷、抵禦他們,他們離去就防備他們,守住邊塞。他們嚮慕仁義,來朝拜天子貢獻禮品,那麼就按禮節接待他們,籠絡他們,不主動與他們斷絕關係,使理虧的一方在他們那一邊,逭大概就是聖明的君王制服、駕御匈奴蠻夷的常道。

後六十餘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單于由是歸怨自絕,莽遂斬其侍子,邊境之禍構矣。故呼韓邪始朝於漢,漢議其儀,而蕭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無常,時至時去,宜待以客禮,讓而不臣。如其後嗣遁逃竄伏,使於中國不爲叛臣。”及孝元時,議罷守塞之備,侯應以爲不可,可謂盛不忘衰,安必思危,遠見識微之明矣。至單于鹹棄其愛子,昧利不顧,侵掠所獲,歲鉅萬計,而和親賂遺,不過千金,安在其不棄質而失重利也?仲舒之言,漏於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