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成語的解釋詳情

成語的解釋詳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1.高材捷足

成語的解釋詳情

【拼音】gāo cái jié zú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奪王位一直不分勝負,韓信可以與他們三分鼎足,蒯通勸他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韓信卻選擇了幫助劉邦,結果被呂后騙進長樂宮殺害。韓信到臨死時才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典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高材:才能高;捷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衆,行事敏捷。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人才能出衆

【近義詞】高才捷足

【示例】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材捷足者爲尊。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2.三尺童子

【拼音】sān chǐ tóng zǐ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到南宋朝廷“議和”,希望南宋朝廷俯首稱臣。秦檜積極鼓吹接受金人的條件。撫州軍事判官胡銓上書言事,據理力爭,反對投降,他說:“即使是三尺童子讓他對豬狗跪拜,他也會勃然大怒的。”秦檜給他妄加罪名降職處理。

【典故】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宋史·胡銓傳》

【釋義】指年幼不懂事的兒童。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孩

【相近詞】三歲小孩

【成語例句】

◎ 書果然是給人藏的呢,還是給人讀的?這個雖三尺童子也知道書是應該給人讀的。

3.不屈不撓

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爲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爲人耿直,作風正派。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爲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衆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爲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爲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爲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爲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爲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成語出處:《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能不離。遭閒既多,是用廢黜。

成語釋義:“撓”,彎曲,屈服。形容在惡勢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

4.無所用心

【拼音】wú suǒ yòng xīn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向顏回學習,不要追慕富貴與享受,用心讀書。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吃得飽飽的沒有事可幹,不去用心思考問題,那就沒有造就了。下棋的人雖然悠閒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來要強多了。

【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論語·陽貨》

【解釋】沒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關心。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動腦筋

【相近詞】無所事事、無所作爲

【相反詞】有所作爲、事必躬親

【謎語】沒意思

【英文】notgiveseriousthoughttoanything

【成語造句】

◎ 儒家不贊成無所用心,但反對做不正當的事,主張以藝術作爲閒散時的欣賞消遣,因爲藝術能引導人們的思想向上,鼓勵人們進步。

◎ 過多的休息就成爲懶惰,並且這樣"無所用心",腦子經常不用,也會遲鈍。

5.夢熟黃粱

【注音】mèng shú huáng liáng

【成語故事】從前有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盧生,在邯鄲一個客店遇見道士呂翁。呂翁送他一個枕頭,這時店主正開始做黃粱飯,盧生小睡一會,在夢中他中進士做宰相娶美妻,兒孫滿堂,生活美滿。夢醒後,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做熟。

【出處】只見他一似宰予晝寢,孟軻隱几,夢熟黃粱,莊周夢蝶正顛狂,周公事業成何望! 明·無名氏《鳴鳳記·林公避兵》

【解釋】黃粱:粟米。比喻美好的願望如同夢幻一樣。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相近詞】一枕黃粱、黃粱夢

6.小受大走

【拼音】xiǎo shòu dà zǒu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曾參因爲種瓜誤點被父親毒打一頓,捱打後不省人事,醒來後還裝作很高興的樣子。孔子聽說後,非常氣憤,甚至不認他這個弟子。孔子說當年舜對待父親的責罰從來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對父親的孝心,曾參則陷父親於不義的深淵。

【出處】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

【解釋】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爲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人對父母的態度

【近義詞】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成語舉例】小受大走,直將代孟母投梭。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