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正月十五鬧元宵黑板報資料

正月十五鬧元宵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作爲春節過後的又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氣氛凸現得淋漓盡致。人們賞月觀燈,競猜燈謎,吃元宵。“小初一,大十五”,起於西漢,盛於唐宋,流傳至今。以下是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元宵節黑板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十五鬧元宵黑板報資料

  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亟待強化

作爲炎黃子孫不能忘懷的鮮明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春節是中國百姓最爲重視的傳統節日。但當下,國人明顯感受到春節的年味淡了、節日氣氛不濃厚了。

某知名網站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93.6%的受調查者感覺現在年味兒變淡了。其中51.8%的人表示年味兒“淡多了”,41.8%的人認爲“有點淡”,認爲年味兒沒變淡的人僅佔4.6%。

在傳統節日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怎樣才能讓春節這個源於農耕文明的古老節日,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

  春節的符號在弱化?

上千條空中航線,9萬多公里鐵路,近400萬公里公路,40天的時間,億萬民衆輾轉於各種交通工具,只爲了回家過年。據國家發改委預測,今年的春運客流量將達到28.5億人次,同比增加11.6%。這些數字折射出“回家團圓”是中國大地春節永恆的主題

與此同時,放鞭炮、貼春聯、掛福字、吃年飯等傳承數千年的春節習俗依然是每年的“必修課”。顯然作爲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未消退。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春節的人文內涵正受到現代文明的嚴重衝擊。春聯照貼,福字照掛,可自家動手寫的少了,更多則是商家的贈品。

儘管樣子很精緻,但其中的文化內涵漸失。

變味的還不止這些。譬如拜年的習俗沒變,但形式卻變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還記得,三十年前他讀研究生時,會挨家去給老師拜年;後來有了電話,就用電話拜年;現在則變爲發發短信了。

春節的符號是強化了,還是弱化了?祁慶富認爲,就“回家過年”這一點而言是強化了。農業社會流動性很小,現代社會流動性則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強調“回家過年”,客觀上強化了“過年”的符號。此外,與春節有關的節日商品、廣告等商業運作和炒作行爲明顯強化了。

但是“弱化在精神。”祁慶富認爲,從文化角度看,春節有弱化的一面。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的“魂”,春節是最大的“魂”。其符號意義在於“辭舊迎新”——與芸芸衆生的生命律動相關。因此有關以春節爲代表的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亟待梳理、繼承和強化。

  春節文化要注重“禮”的重建

“爆竹聲中一歲除”,作爲辭舊迎新重要標誌的鞭炮,是春節習俗中一個頗具爭議的焦點。在“禁與不禁”間搖擺,成爲人們對待傳統習俗糾結心態的真實寫照。

2006年北京市政府恢復放鞭炮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曾將其稱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勝利”。

在田青看來,當下節日精神文化內涵的淡化都與“禮”和“敬”的傳統喪失有關,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符號的研究和重建,就是對“禮”的重建。

中國是禮樂之邦,非常強調禮儀,禮儀的核心是“敬”--敬祖先、敬神明。田青認爲,“我們在禮的培養上不但缺少儀式化,也缺少連續性;現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講它的精神內涵,展示傳統節日和民族精神深層的關係。”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年味兒的恢復,是找回文化記憶的過程。要借春節團聚的傳統,加強人倫道德的培育和發揚。這位著名人文學家呼籲,在傳統節日越來越受重視的背景下,應儘快恢復春節“年”的叫法。要將傳統的春節正名爲“農曆年”或“中華年”,作爲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園。

對此,浙江溫嶺的教師王軍榮則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爲,“年”不在於改名,而在於保持年味。年味的淡化,在於民俗的日漸式微。過年,需要有一種濃濃的年味,年味離不開民俗,離不開“歷史”的東西,應該研究如何保持、增添年味。

  政府需助力傳統節日

有着數千年曆史的傳統節日,怎樣才能在現代文明中煥發新的光彩?古老的節日要融入時代的新內涵,滿足百姓的新要求,必須善用現代化的新手段。

“網上拜大年”、“網上攝影展”、“網上猜燈謎”……今年春節期間,由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的2011年“我們的節日·春節”網上活動,引導網民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貼近生活,滿足人們節日文化需求,活動參與網民衆多、反響熱烈。

在採訪中,一些專家都強調,春節,涉及十幾億人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政府有責任花大力氣進行引導。長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認爲,節日人民是主人,政府也要有所作爲。首先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衆生活相銜接的節日傳統。傳統節日雖然主要是家庭節日,但僅僅靠家庭不夠,還要面向社會。

蕭放提出,應該建設一種開放、包容的節日傳統。不必抵制洋節,要把它看作是節日文化的補充和豐富。有了洋節,中國的節日生活會更加有活力、有張力。保有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過節”姿態,這是政府應該提倡的。

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何星亮看來,繼承和弘揚春節文化,是復興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他認爲,我們需要秉持恢復、保護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復原春節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恢復和擴大其教育、娛樂和凝聚功能;創新春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適應現代社會,世代相傳,永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