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年關於春節黑板報報頭的設計

2016年關於春節黑板報報頭的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4K 次

又是一年寒假,小編小時候放寒假前都會和同學到學校繪製美美的春節黑板報,同學們也是嗎?一起來看看本站網小編整理的關於春節黑板報的資料吧!希望有所幫助哦!

2016年關於春節黑板報報頭的設計

  最憶“年味”

冬雪飄灑之時,我油然想起了上世紀70年代初那個下雪的春節。

放寒假時,我回到了小山村祖父、祖母身邊。我總以爲,鄉村是一粒瓜種,一年辛勞地長蔓展葉,締結一個甜甜的大瓜,這瓜兒就是新年,過年就是品嚐碩果。新年又好像是一罈女兒紅,人們用辛勤和汗水精心釀造,過年就是將其品享。打開年關的門,一浪高過一浪的年味撲面而來——從幾千年的風俗中走來。

小山村的年味,自比城裏醇厚得多。當村裏的女人們開始打掃衛生,男人們開始搡年糕時,年味便漸漸地濃了起來。從來就喜歡年的這種味道,那種從心裏瀰漫到空氣裏的,再從空氣裏瀰漫到心裏的感覺。

祖母一鍋油豆腐燒肉,香溢祖屋,也似令整個小山村飄悠在一片香味裏。年三十的夜晚,家家燈火通明,戶戶都亮着一個故事;戶戶燃放鞭炮,人人都有一份喜悅的心情。在短暫的祭祀儀式後,全家人便次第入席。在祖父祖母家,祖母總是從年頭一直忙乎到年尾,這不,菜還在一個接一個地上,而燒菜的自然是祖母。要知道,祖母的“菜單”每年都從心中抽出,儘管“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卻在用心調製一份新鮮。祖母總是樂呵呵的,一邊上菜一邊勸我們“多吃點,難得難得”。而今想來,當年的小菜除了一碗紅燒肉、一碗醋溜魚、一碗炒雞蛋還算像樣,其他儘管花樣翻新,卻只是爲了湊個碗頭而已。或許,現在的年輕人會難以理解,爲何春節總是離不開一個“吃”字。其實,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飢”。要知道,自古以來,勞動人民生活窮困,全靠節日補充營養,以迎接農忙。比如春節以後,便是春耕大忙了,所以必須吃好一點,以增強體力。上世紀70年代初,依然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重視吃,那是無可挑剔的。

餐桌上不絕的互相敬酒、夾菜、祝福,自將年夜飯的氣氛以至將年味釀製得那般釅醲。我知道,春節是承負着家庭重擔的叔叔們一年中最爲休閒的時刻,他們忙碌一年,在祭祀祖宗和目睹快樂的兒女們嬉笑享受的同時,難得小憩,憧憬着來年的收成。而臉上的皺褶又多了一層的慈愛的祖父、祖母,兒孫繞膝,在三世同堂中體驗着天倫之樂。如果說,春節是我們這個民族已經習慣的近似圖騰的儀式的話,那麼,年夜飯當是這個圖騰裏一個很重要的細節。

正月初一的清早,我被陣陣鞭炮聲驚醒,推開窗戶,詫異地發現,第一場冬雪不經意間悄然來臨。於是,一種久違的心情油然而生。穿上新衣,在鄭重其事給祖父、祖母、大叔小叔拜年並喜滋滋地從他們手裏接過壓歲錢後,我趕緊吃完一碗湯圓,一頭扎進了雪簾。

無數雪粒細細的、密密的、柔柔的,似天女散花般飄然而下,又似頑皮的小精靈在茫茫的宇宙間漫天飛舞。微小的雪粒飄在空中,灑在地下,拂在臉上,粘在衣角,無處不在。當我與夥伴們捏雪團開仗,壘雪球堆人時,突然發現附近大溪灘岸邊一角,白色的積雪、綠色的草根和枯黃的草葉,交相輝映,既昭示着氣候的蕭瑟,又寓意着新年春夏的生機活力。

自正月初一始,便有一撥撥的人出去,自然,也有一撥撥的人進來。而戲班的進入,更是給小山村帶來了鬧熱。從白天到夜晚,鏘咚鏘咚的鑼鼓聲,咿咿呀呀的唱戲聲,會一直響徹在小山村的上空。在文化生活嚴重萎縮的年代,這小戲班的演出恰似一枚吸力十足的磁石,將小山村及其周圍村民的心緊緊定在一起。那陣陣的喝彩聲,那富於節奏的嗑瓜子的動作,那送飯送點心到看戲人中間的場景,自成了春節裏特有的年味十足的生動定格。

年是一個坎,一個幸福喜慶的門檻。好像一切都是爲了過這個坎,一切都是它的鋪墊。濃濃的年味恰似方片糕,讓人體味一層又一層的滋味,細細品味,年的濃郁是親情的召喚,故鄉情的翹首,是中華兒女的同一首歌。

  陝北的春節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爲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爲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着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着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裏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着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牀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着開門大吉。接着,老人們便忙着迎神、接竈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裏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