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春節迎新年黑板報內容資料

春節迎新年黑板報內容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年字有三種含意

春節迎新年黑板報內容資料

  一、計時單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一年;

"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曆法有關,而曆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一過程是隨着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我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週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曆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爲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曆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曆十二月爲歲首,即所謂"建醜季冬之月;"周曆以現在的陰曆十一月爲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曆十月爲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爲準。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爲太初曆,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仍以夏曆的正月爲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爲夏曆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週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爲"載",但爲期很短,又複稱爲年。年爲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週期,稱爲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二、收成狀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穀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壞;

"年"的再一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爲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穫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處曰"祈年殿"。在戲文中,對帝王歌功頌德時,有"君樂臣樂民安樂,五穀豐登大有年"之唱詞。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之間的密切關係。

  三、節日名稱:"百節年爲首",是歡樂慶祝的愉快時光,謂之過年。

"年"的另一含意爲節日名稱。是供大家歡慶的日子。收藏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庇廕。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但是祭祀活動在哪一天舉行,古時並無確定,只是侷限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

"年"作爲節日,形成於漢代。百姓們經過了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爲苛刻,民不聊生。直到漢代,纔出現社會較爲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爲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哪一天稱過"年"?自然是歲首第一日。但是由於曆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識,歲首第一日最初很難確定。我國的封建帝王自稱爲天子,爲顯示其"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宗旨,隨着改朝換代,多次改動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從漢武帝改"顓頊歷"做《太初曆》之後,雖然王莽、魏明帝、武則天、唐肅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曆,但爲時都很短,因此,民間一直以夏曆爲準,正月初一即爲新年。

新年的名稱有不少變化。古時曾稱過"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歲、月、日之元)、"三朝"(歲、月、日之朝)。後世逐漸稱元旦。民國之後,我國在使用陰曆的同時,亦採用陽曆,陽曆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國民俗不太注重陽曆,雖然機關、學校陽曆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間並不以此日爲節。儘管如此,一國之內也不能有二個"年",於是把陰曆的元旦稱爲"春節"。春節之稱,古來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從民間把陰曆元旦稱爲春節並認可之後,就不再把立春稱爲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