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月是故鄉明中秋節黑板報設計內容

月是故鄉明中秋節黑板報設計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導語:下面分享關於中秋節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是故鄉明中秋節黑板報設計內容

【中秋節黑板報資料:節日起源】

中秋節源自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爲,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爲東皇公、西王母。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北魏、隋唐以來,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人們爲了祈求月神爲農業發揮有利作用,或爲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視祭月、拜月禮俗,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壇場。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

中秋節成爲固定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爲普遍的民俗節日。到了明清,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上升爲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圓之日,又是親人團聚、團圓之時。自古以來,團結、團圓、慶豐收,就是中秋節的主題。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由家人團聚、團圓、和睦相處,達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中秋節黑板報資料:月是故鄉明】

若是你沒讀過蘇軾中秋節懷子由的“水調歌頭”詞,想必也聽過王菲的歌,《明月幾時有》,現代曲子譜宋人的詞。“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名句,每每和現代人的際遇、感悟若合符節。

中國人眼中的月亮,人文氣息重。最近奔月的中國衛星,已經飛向了太陽系深空的拉格朗日L2點,命名卻也古典而婉約,“嫦娥二號”。外國人要想明白這個名字,需要查中國字典,瞭解一大串的中國概念,后羿、嫦娥、吳剛、玉兔、桂花樹、廣寒宮……中國古人營造的想象世界,比之奧林波斯山上諸神,更絢麗、更精細。

古人的夜晚,不似現代城市這樣遍地霓虹,除了人造的燈燭火把,月亮是最大的也是最規律的光源。月亮很大程度上照亮了古人的夜晚,一部《水滸傳》,皓月當空,驚心動魄,“鄆城縣月夜走劉唐”,“呼延灼月夜賺關勝”,前者風塵僕僕,後者心機重重,人在做,月在看,都是好戲連臺。

李白寫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孤寂落寞,自然流出。杜甫寫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懷舊思鄉,寫得太好。藉着月光酒意,方明白故鄉永遠是他們心靈深處的背景,也是曲終人散後的詩性。

能賦予月亮這麼多的人文情懷,中國人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也難怪,中國五千年文明,萬古江河,一路綿延,文化自信是滲透在骨子裏的。一箇中秋節,那麼多精緻的節俗節食和應景的詩賦唱和,不自信、不從容,斷然發展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