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紀念辛亥革命黑板報設計圖片

紀念辛亥革命黑板報設計圖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導語: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下面分享一些關於辛亥革命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紀念辛亥革命黑板報設計圖片

辛亥革命黑板報圖片01

辛亥革命黑板報圖片02

辛亥革命黑板報圖片03

  【辛亥革命黑板報資料】

  變革之道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洋務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5年-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爲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佈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爲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爲“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爲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清政府遂於是年(1912年)垮臺,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在推翻清朝的鬥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鬥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

  文化軍隊

1900年中國因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內部頑固保守勢力也受到嚴重打擊,在改革勢力的呼籲下,慈禧同意開始推行康梁在戊戌變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爲清末新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策,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國已經有6萬多所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後,大量以參加科舉謀求官職的傳統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綠營爲主的舊式軍隊已失去戰鬥力。平定太平天國時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團練武裝。甲午戰爭後,因舊式軍隊已落伍,加上爲免兵權旁落,清政府於1901年起決定對陸軍進行全面改革,計劃在全國練新式陸軍36鎮,以取代八旗、綠營及地方的防營。當中北洋新軍6鎮直屬朝廷,由袁世凱所編練的“武衛右軍”擴編。其餘各省亦由地方巡撫、總督負責編練新軍。爲了培養新軍的軍官,各地開辦了許多新軍學堂。部分地方的新軍(如張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區)大量起用留學生爲軍官;相反,北洋新軍中留學生卻極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組編好的部隊已達整編16鎮和10餘個協、營。

  革命團體

革命的主要組織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以及後來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除此以外,還有共進會,文學社,同盟會中的丈夫團等。

興中會主要在華南一帶開展活動,光復會在江蘇,浙江,上海一帶開展活動,華興會主要在湖南開展活動,共進會在長江流域開展活動,而後來成立的同盟會是全國革命力量的一個鬆散同盟,同盟會會員還在各地建立了各種同盟會的外圍組織。

革命的領導者主要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蔡元培、趙聲、章炳麟、陶成章等。

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張有推翻滿清統治,建立共和體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