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三篇大綱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三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烏鴉喝水》一課資料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1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於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透過教師啓發,大部分學生都構成了烏鴉真聰明,透過投石子,最後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必須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爲何這樣說?”她追問。“因爲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樣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明白,以後回答問題前必須要多動腦筋,期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教者顯然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明白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後,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爲何不必須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最後道出了原委。“昨日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裏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這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最後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必須喝到水!”是否必須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纔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爲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必須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教學的好處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2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透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

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簡單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透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帶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理解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這時,講解是剩餘的,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

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

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

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必須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3

《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我自己讀小學時就已經認識了這隻聰明可愛的烏鴉。這篇課文語言簡練,資料生動搞笑,很適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教學這篇課文有三個目標需要達成,首先認讀9個生字,要求會書寫的有6個。第二是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故事的線索。最後是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根據這三個目標,我設計了這節課,以求做到識字教學簡單有效,朗讀訓練到位有效,道理體會自然而然。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明白了什麼?之後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但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樣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引導: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樣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讓學生明白了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最後找到了一瓶水。這時的烏鴉情緒怎樣?你能感覺到嗎?問學生該怎樣讀?學生都說應讀出高興的語氣,那我們就以高興的情緒讀第二句。

但是,烏鴉喝不着,明白爲什麼嗎?烏鴉的情緒又怎樣?你從哪兒明白的?找出句子畫畫,讀讀第3、4句,把烏鴉失望、着急的情緒讀出來。學生透過讀,感覺到烏鴉找水的艱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烏鴉口渴時的難受,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在學完這段時,讓學生再次透過讀來體會烏鴉的情緒。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務必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時,隨機一句“你能幫忙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水”。“我幫烏鴉拿一根吸管,讓它把水吸上來。”“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構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構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潛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結束時,我還留給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雖然一篇課文所學的資料有限,但一組課文結束,學生的收穫也會變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