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葉聖陶《三棵銀杏樹》教學反思範文

葉聖陶《三棵銀杏樹》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開學第一週,進行了《三棵銀杏樹》的教學。因爲是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的作品,所以,格外用心地研究了教案,熟讀了課文,從教學要求的方方面面以及長期教授名家作品領悟到的文字之美,對課堂教學的目標及教法,給予補充,簡單的教學過程如下:

葉聖陶《三棵銀杏樹》教學反思範文

一、疏通全文內容,明確作者目的。

二、學習重點內容,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情感。

三、再次品析文字之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對語言文字的喜愛,練習語言表達。

四、摘抄仿寫。(授課沒有按原計劃的三節授完,於是格外設了習作課進行仿寫。)

教後反思:

成功之處:

一、緊扣教參要求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1、由文章第一段內容,明確了銀杏樹的位置,領悟到空間位置描寫方法,想象圖畫之美。

2、由第二段“沒有人”“似乎”明確銀杏樹年齡之大(古老),又體會到了用詞的準確,語言中隱約流露的深深思念也略有覺察。

3、由第三段課文的重點段,學習從“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變化寫出銀杏“枝、葉、花、果”的特點和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充分地讀書,領會了作者的情感。

二、多方面領會大家作品風格

從語言準確、樸實中體會語言美。

四年級學生還多喜歡華麗的文章,樸實的語言之美領悟還比較困難,所以以“似乎還這麼高大”體會“似乎”一詞的重要及準確。像“牛的奶頭”體會比喻的形象及通俗,農家的孩子,質樸的美,學生還可能領略不到葉老骨中的“農民”本色,但質樸語言便是一種美,學生已初有所感。

三、仿寫略見成效

學校操場有三棵梧桐樹,對仿寫很有幫助,很好的題材。所以,我讓學生巧借題材進行仿寫。學生寫物在四年級尚有難度,所以,我讓學生進行“大相似”仿寫,使許多中下等學生有“據”可依,成效明顯。

不足之處:

一、常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不用教,讓學生自讀自悟,我也一直在這樣嘗試,按理說,四年級學生在這方面應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可不管使用了多少種“讀法”,讀了多少遍,收效與時間(姑且不提精力)遠不成比例,讓人只想放棄,或走捷徑(多點撥些)。

二、自慚。由於能力有限,且又缺乏學習精神,文章中有些遣詞用語之精妙,自己的領悟能力也有限,教給學生時便無法做到透徹。如“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幹”像一幅畫,“鷹停在那裏……襯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畫”,爲什麼有時是“畫”有時是“古畫”,“屈曲”是一種什麼樣的美。作者喜歡樹,是它的美,還是與它在生活中建立的一種“親情”。這些都要深入地去領悟體會的。

在不斷的教學中,除了教參中的要求,材料提供給了我們很多信息、知識,如果沉下心去琢磨,你會發現還有更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更多的疑問需要去探求,如“沽沽泉眼”永不竭。我在不斷的反思中體會出了永遠的哲理: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