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爲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先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然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後的閱讀鏈接,體味不同的人過春節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寫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裏過春節的習俗。最後,讓他們動筆依照課文或課後的閱讀鏈接把剛纔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下來。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讀鏈接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的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而且有詳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臘八、除夕、初一與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詳寫的。在教學除夕這一節時,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文本,在指導閱讀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說說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然後讓學生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通過哪些活動體現了除夕的熱鬧,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些活動的,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在教學“元宵節”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自讀這段話,說說元宵的熱鬧和除夕的熱鬧有什麼不同。緊接着,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用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同學們的興致來了,紛紛舉手發言,而且能抓住關鍵詞句,如燈的數量多、種類多、人多等佈景,營造出一個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成爲孩子們的舞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我一直以來,總以爲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然而,現在終於感覺到自己的錯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這些,至少它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課標六下的《北京的春節》一課,說說自己的反思。

一、擁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級是小學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着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爲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爲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爲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活動儼然也了“熬臘八粥”。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就是那麼傻,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心翼翼,躡手躡腳了。

現在想來,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過於執著”。

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我卻總是束手無策。

處理重點語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況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於是教學便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

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

剛一開始學生還能說說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卻出現了“意外”。學生大都沒有什麼感覺,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一次的引說讓學生來體會。說是“意外”,其實並不意外。我總是指望着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經過反覆解讀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不然。他們纔讀了幾遍課文,哪怕是讀了多遍,我們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於是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會不置可否。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達成?我過於天真了。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加紅,也可以通過關鍵詞的隱藏等方法,讓學生去比較着讀,來體會這些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的參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部孩子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啓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一、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爲此,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麼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於文本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三、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爲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的老師,課堂源自於生活。課堂教學正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在執教《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時,我主要採取以下策略:

一、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上課前,我先出示一副對聯“鑼鼓喧天辭歲舊,爆竹聲中迎新春”,請學生回憶寒假裏剛過過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的'場面,並讓幾位學生爲大家描述過節的情景。對學生來說,春節剛過去不久,氣氛猶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我利用課件讓學生讀讀北京小孩過春節的童謠,讓他們饒有興致地談談自己對童謠的理解,再揭示課題,和他們一起走進作家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我覺得教師必須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通過自身的言語激勵、誦讀歌謠等形式,使他們自始至終保持對課文的情趣。我正是帶着極大的興趣來上這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也很投入。

二、以讀爲主,讀中感悟

我認爲一節好課就應該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朗讀與感悟,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說的訓練。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後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因爲多數學生都生活在農村,還有一些同學是留守兒童,父母難得回家一趟,只有過年或過節時纔會與他們團聚。所以他們對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的印象較爲深刻,交流時就不會出現“冷場”了。

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春節的氛圍,在說中融入過年的情景,讓他們在紮紮實實的讀和說的訓練中感受北京春節的喜慶、熱鬧和歡樂。我還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在朗讀中細細體會老舍那“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

三、詳略得當,學習表達方法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十五這四個時段爲詳寫,其它爲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課堂作業本上的那份表格,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而且這一課的板書,我都是讓學生說,請學生自己上去寫,讓他們感受到黑板不再是老師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感受到黑板上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感受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

課文學完後,我還讓學生說說“我們農村的春節是怎樣的?它與北京城市的春節有什麼不同?”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們暢所欲言:“過年前,我媽媽忙着做豆腐、炸油豆腐、做饅頭和米餜。因爲上墳時,我們要用這些食物去拜祭祖先的,讓他們過年時也能‘吃飽’”;“除夕那天,我會幫爸爸一起貼對聯,之後再和他一起上墳去拜祭祖宗,初一那天我們還要上墳掛紅紙,保佑全家人的日子紅紅火火”;“初一一大早,爸爸早早起牀開門放煙花,表示開門大吉;大約到八九點鐘,我們起牀後早飯要先吃糖水蛋,象徵着家人生活的甜蜜,隨後再吃媽媽煮的長壽麪,它代表着每個人都要健康長壽”……正是因爲他們有了這樣的生活體驗,所以說起來纔會滔滔不絕。

是的,生活是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課堂上,我欣喜地感受着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於——生活這個的老師。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本篇課文詳略得當,而且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北京春節的習俗。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文中哪些部分是詳寫,哪些部分是略寫?利用合作預習表格,引導學生把時間找出來填寫在表格左邊,右邊填寫具體習俗。通過填寫表格,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通過表格的填寫不難發現作者在臘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詳寫部分。此時出示本課主線問題:作者是怎樣寫出各時間段特點的?畫一畫,寫寫自己的感受,師生再共同學習詳寫部分。在分析課文時,學生說得比較到位,但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還有所欠缺。還應該提高對朗讀訓練的重視程度。最後,通過語言啓發學生總結作者寫法上的特點,體會詳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嘗試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以優美的工具而愈顯出其風采,優美的工具借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而愈突出其魅力。本節課我美把握好“一課一得”、“讀寫結合”的尺度,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上,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本人覺得這節課傾了工具性,輕了人文性。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上完這篇課文我用了6個課時,教學過程總體上是順暢的,上課過程中有兩個地方同學們給了我不小的驚喜。

一.讀課文,說說作者是以什麼爲記敘線索的?當我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覆讀課文之後,學生對這個問題竟然沒有選擇沉默,有同學根據自己的讀書收穫,說出了課文是以時間爲順序來寫的……那一瞬間,我的內心如花般燦爛綻放。上一屆的學生學習這一課的時候,我拋出這個問題,無奈全場是一片寂靜,沒有一個學生能夠找到課文的行文線索。時隔三年,重教這篇課文,我備課時在問還是不問或者以怎樣更好的能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去問這個問題,是我糾結了許久不能釋懷的難題。最後我準備了兩套方案,先試着亮出這一問題,看看學生的反應如何?如若這一石塊激不起一絲漣漪,那便帶着學生逐段逐段讀出文中被時間之手串起的一個又一個關於春節的那些不尋常的日子,再將這些日子依次排列下來,學生也就不難回答出文章的記敘線索了。

二.作者課文中記敘的春節的這些日子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關於“詳寫”和“略寫”,從七年級開始便有接觸,但是考慮到我們聾生的認知特點是“學得慢,忘得快”,因此在提問時,我也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拋出這個問題。一開始,同學們也都有些摸不着頭腦。過了幾分鐘,吳清任同學自告奮勇說他能告訴同學們什麼是詳寫和略寫,我便順水推舟讓他來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補習這方面的知識。吳清任用聾人手語將詳寫和略寫解釋了一遍:詳寫就是寫得很具體,寫得比較多、比較長的內容就是詳寫;反之是略寫。我又順勢而導,你說的很對,那你能不能以課文中寫的關於春節的幾個重要的日子來給大家現場舉例說說哪些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於是,在吳清任同學的娓娓道來中,之前提出的關於詳寫和略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兩個教學環節給我的啓示是: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我們聾生的潛能。在閱讀理解上,我們一直認爲這是聾生的弱項,稍微有些難度的問題,我們都會在心裏掂量半天,總在想這個問題這樣問學生能理解嗎?我們怎樣用更通俗易懂的話來問比較合適……我們總是徘徊在問與不問、如何問的邊緣,其實只要我們放開手給學生留一片可以自由進出小天地,他們未必回饋我們的都是失望,有時很可能是令我們喜笑顏開的天清地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