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識字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針對教學目標,應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着力於學生的語言發展,能用完整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多些、少些”,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

2.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充分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利用身邊的例子引入。上課開始,我就問學生: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我們班有多少人?學生興趣挺高,一起在數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然後再數我們班有多少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數100以內的數,也讓學生學習的勁頭高漲。數出:老師7人,學生51人(板書)。然後由這兩個數據讓學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然後還是用身邊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數(人數差不多),來引入本課的另一個知識:多一些和少一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效果挺好。

3.採用歡快輕鬆的教學方式,避免單調的模仿和說教。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義後,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練理解。讓孩子們互相舉例子,更加鞏固含義。然後全班交流:孩子們舉的例子挺好:比如說:我又10支鉛筆,小紅又50支,小紅的比我的多得多等例子,加深學生多兩個數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這節課的主要讓學生應用畫圓的方法制作一些美麗的圓形圖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和繪畫圓形圖案,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體會圖形的變換,增強空間觀念。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接受美育薰陶,培育創新意識,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通過操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平面圖形的應用價值,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加深對圓的認識的同時,體會創造美的"愉悅。本次活動,我分爲四個部分進行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

總結上幾節課學習的知識,然後多媒體出示一些圓形的美麗圖案,體會“圓無處不在”並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圖片展示給同學們看。接着,出示課本112頁兩個圓形圖案,讓學生觀察,進而讓學生感受到由圓組成的圖案非常的美,激發學生製作圓形圖案的興趣和願望。

第二部分:指導作圖

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嘗試分析他們是怎樣畫出來的,進而通過呈現具體的步驟讓學生弄清圖案分幾步完成,各圓的圓心分別在什麼位置,是怎樣確定的,各個圓的半徑或直徑間存在着怎樣的關係等問題。教師指導學生跟隨老師用畫圓的方法照樣子完成一個美麗的圖案。

第三部分:獨立模仿製圖

呈現兩個用畫圓的方法得到的圖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弄清它們分別是怎樣畫出來的,自主分析後,學生嘗試畫出其中的一個。

第四部分:創作圖案

讓學生自主設計並製作一個圓形圖案,之後讓學生看看同組的作品並相互評價,最後全班進行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分析。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3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帶着這份好奇心在課餘時間預先做好對蠶的瞭解工作。我讓學生在自己瞭解的文字與初讀課文對比,課外知識介紹有何特點,書本知識介紹有何特點。學生自然會發現書本上介紹的語言生動有趣,段式迴環往復,句末注意押韻。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瞭解課文的語言及段式後,我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先有個總體的認知,蠶寶寶的一生經歷50多天,從蠶卵到蛾的變化過程。一張簡單的圖譜,箭頭提示變化過程。學生一目瞭然。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時,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採用一張蠶的相片來總結歸納,學生從“又黑又小吃睡醒脫下變黃姑娘”等詞串說明了二齡蠶的出現,同樣的方法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依次出現蠶各個齡段的相片,學生能看圖找關鍵詞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借助板書進行課文的背誦。在段式的迴環往復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又”字的用法,注意區分段與段之間的差別。學生養成會讀書,讀懂書的好習慣。

在語文課堂的實踐中,學生在不斷的嘗試與鍛鍊中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才能學好語文。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4

1、學以致用。在學習拼音的時候我就教給孩子“小小拼音用處大,看書識字需要它。大家都來學拼音,規範說出普通話。”在《認一認2》教學開始,先請出“麻、皮、禾、米、谷”,這幾個生字的拼音學生可以拼讀,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拼讀中感受“原來拼音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識字啊”!尤其是如果學生沒有這幾個字的識字經驗,藉助拼音後他們認識了這幾個字,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所以,教師要努力爲學生創造“自主識字”的機會。

2、教給方法。“授之魚不如授之以魚”,學生藉助拼音認識了“麻、皮、禾、米、谷”,“絲、毛、竹”的拼音沒教過,於是,教師提問:“拼音沒教過,我們怎麼學呢?”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看圖。圖是直觀的物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漢字又是音形義的結合,尤其是象形字,它把要表達的物體外形特徵,具體的勾畫出來,所以,看到圖就想到字,看到字腦中又呈現圖。看圖識字也是識字的重要方法,讓學生從圖中認字,比教師聲嘶力竭地教讀更科學、有效。

3、忠於教材,高於教材。有的孩子對“禾、谷”認識不清,教師利用課件告訴學生“禾苗種在土地裏,慢慢長大變成稻穀,稻穀的外面有一層皮,把皮剝掉就是燒飯用的米”,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字,更獲得了有關農業的小知識。我想,學生回到家一定會欣喜地告訴爸爸、媽媽:米是禾苗種到土裏,慢慢長大變成稻穀,再把稻穀的皮去掉就是米。同時,學生也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比老師刻板地說教“要愛惜糧食”更有教育價值。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5

1、激發興趣,導入習作。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因此,本次習作教學從學生樂於接受的談話開始,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引發學生情感傾吐與交流的慾望,做到“情動而辭發”,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這次習作。

2、用好例文,指導習作。首先,新聞“主體”部分的寫作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受以往寫記敘文的影響,往往會把主體部分寫得詳盡具體,繪聲繪色。教學中,利用兩段文字,一段是記敘文式的詳細描寫,一段是新聞式的概括描寫,讓學生進行品讀、比較,使學生感悟到新聞主體的寫作要領是:用概括的語言寫出大體經過,爲學生後面的習作練習做好鋪墊。其次,新聞報道的“題目”是畫龍點睛之筆,先對例文上的標題進行品評,再在後面練說遇難時,運用“劉翔奪冠”的幾個標題進行品讀,發現其特點。這樣以後,學生對於標題的擬定就找到了一塊摘果子的跳板。

3、取材生活,落實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次習作正是遵循了這一理念,自始至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周圍的生活。由準備時的看新聞,到上課伊始的說新聞到品析標題,再到最後寫新聞,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習作學生不會爲“無米之炊”而愁煞。

4、作文講評,放扶有度。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修改習慣和修改能力,因此,對習作的修改,老師只是提出提示性的修改建議,具體的修改過程,交由學生自主思考、操作,並提供生生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學會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