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爲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說一說,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說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踊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雪兒》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隻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並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後,“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本文教學關鍵是使學生融入、體驗。文章的亮點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孩子心靈的純潔、無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動中。“雪兒”雖是信鴿的名字,更是孩子純潔美好心靈的寫照。在教學時我以“讀”爲中心,以“我”的情感變化及對白鴿的感情爲線索,滲透聽、說、寫各種技能的'訓練平臺,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重點詞如“雪白雪白”、“飄飄悠悠”、“喃喃”,重點句如“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說的每一句話,爲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裏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將所提的問題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後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在品讀課文時我力求創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圍繞“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奶奶?”這一話題展開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去發現,在小組合作中討論,在交流中感悟、延伸。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學生在第七自然段的探究性學習中,能準確地找到描寫奶奶動作的詞句來分析奶奶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對“挑”字的把握,準確地抓住了奶奶慷慨大方的特點。再如,在將奶奶前後兩次笑的對比探究中,學生都有自己個性化的發現,而且認識逐漸深入,不僅認識到奶奶的心情高興,而且挖掘出奶奶對孩子們那種無私的愛,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奶奶的形象越來越高大。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話題非常感興趣,也樂衷於發現和探究,思維活躍,發言積極。這使我發現,只要我們爲學生創設好準確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性學習的主題,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能力往往是令人吃驚的,其中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創造性的回答,也往往令教師驚喜不已。

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作爲合作探討共同提高的學習,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精神,值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大力提倡。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找駱駝》一課情節比較簡單,通篇大多是對話,寫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走失的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及要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也就是說,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一種行爲,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表達的一個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師要注重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注重引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如自己讀、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讀、全班讀、評價別的同學讀再自讀。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會自然體會到課文中每個句子的不同語氣,同時也瞭解老人到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樣子,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如:在引導學生畫出“老人看到的現象和由此判斷從而知道的句子”時,因這個教學環節難度有點大,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問題提得過快,學生對這個問題還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畫出相應的句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爲教學之本,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真正的對話。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備課時,在反覆深入研究教材後,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4、憑藉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瞭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在此目標的指引下,課上我出示了自主閱讀提綱:A:認真讀課文,思考:從陶行知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瞭解?找一找,畫一畫B:仔細讀文,陶行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哪兒知道的?C:學習了這上課,你有哪些收穫?請與同學一起來分享。我認真聆聽着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與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學生們漸漸地喜歡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學習着陶先生,在學生中傾聽着、啓發着……在談學習收穫時,學生或談蜻蜓,或談保護動物,或講陶先生的人格,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而我也從這節課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話:小孩並不小!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從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啓發與誘導。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我與同學們共同學習了《第十二次微笑》這篇課文,文中講述的是一位空姐和一位乘客之間的故事:飛機起飛前,乘客提出需要開水吃藥,空姐告知等飛機飛穩當了再吃藥比較方便。結果,空姐由於工作忙碌而疏忽了這件事,使得乘客爲此極爲生氣。空姐一直以微笑面對,反覆致歉,但乘客均未理解。最後,飛機即將降落時,乘客想要投訴這位空姐,空姐依然以微笑相待,並最後一次致以誠懇的歉意,最終化干戈爲玉帛,乘客把投訴信改成了表揚信。

課堂上,我引領大家走入文本,通過朗讀去感悟人物內心的變化,並且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按課後習題要求找出描寫乘客態度前後變化的相關句子,與空姐的每次表現做對比,從中感悟人物內心。彙報時,大部分同學都能抓住關鍵詞句來分析,比如乘客的“請→不理睬→臉色一變”,空姐的“面帶微笑→小心翼翼→請”等,從中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態度和內心。其間,一生問道:“課題寫十二次微笑,爲什麼課文中一共只出現了四次呢?”這個話題馬上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認同,大家都以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此時我說:“能發現這個問題的都是仔細閱讀的好孩子,懂得質疑就是一種閱讀的好習慣。”接着,我引導同學們在課文第5自然段找到了答案,讓大家瞭解到這一段中的“每次”一詞代表了空姐的9次微笑,而其它三段中寫的微笑都是具體的,這就是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至此,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同時也進一步深刻明白了有詳有略的寫作纔是技巧。

課堂上,還有同學提出對乘客的固執態度表示反感,同時又爲空姐感到委屈。對此,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我讓大家在小組裏進行了一番各抒己見的交流,讓大家都有了表達的機會,之前那些激動情緒就自然而然地淡化了。這時,我又引導同學們梳理了一遍乘客與空姐前後態度的表現,尤其是空姐的最後一次道歉,讓大家語氣朗讀了好幾次,從中感悟空姐當時的心情。結果,有同學說道:“空姐不想被投訴,所以一直真誠地道歉,這最後一次道歉讓乘客原諒了她,我覺得這位空姐很聰明。”還有一位同學說:“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隨便放棄,一定要堅持到底,就像這位空姐那樣做最後的努力,不是解決了這次困難嗎?”聽完,我帶頭鼓起了掌,同時說道:“對!我們要學會堅持,相信自己。人生當中,有些機會稍縱即逝,有機會就要及時抓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今天,我上完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我不能失信》,感覺有滿意之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下面反思如下:

由於這片課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在設計學案的時候儘可能放手,從解題開始,我先板書“失信”兩個字,結合“信”字的五種解釋,讓學生判斷哪種解釋最合適,結果答案不一,看來學生對失信這個詞不熟悉,爲了讓學生弄明白,我又一一把答案帶入詞中,學生最終明白,失信就是失去誠實。然後我板書“我不能”三個字,在“不能”下點點兒,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把題目讀好了,也讀出了文章的中心,雖然導入費了5分鐘,但我覺得讓學生學會一種理解詞方法還是值得的。

接着我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由於本次上課學校要求一課同上,所以上一課沒學,而導語的第一句是上節課的銜接,所以個別學生誤認爲是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因此沒能很快找到要點,可見,我對三年級孩子的學情瞭解不夠。如果我能直接指明看導語的哪到哪兒就不會讓學生誤導。

在讀課文時,我讓一排學生輪流讀,當輪到任旭航小朋友時,他一慌張連簡單的句子都讀的`結結巴巴,許多小朋友都爭先恐後要舉手給他糾正,看着他漲紅的臉,我就對同學們說:“任旭航小朋友只是有點緊張,他再讀一遍肯定能讀好。”於是,我給他起頭讓他再讀,果然,一個字沒錯,我就說:“我說吧,他只是緊張,看,這一遍沒讀錯一個字。”看着他開心的坐下了,我心裏也很開心,接下來讀的孩子就不那麼慌張了,雖然有的沒讀出標點,但我不怕麻煩,認真糾正他,我想,課堂上,教師就應該不放過學生出的小錯,耐心引導,直至正確,從而讓孩子明白,老師在乎她(他)。

這節課,我感覺最遺憾的是拓展訓練這一部分,我補充了這個故事的結尾:“就這樣,宋慶齡一個人在家等小珍。11點了,小珍還沒來,慶玲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來了,聽宋慶齡說小珍沒來,爸爸說:“哎!要知道她不來,就不等她了。”宋慶齡說:“不,沒有來,我也要等,雖然沒等到,但我心裏很坦然。”可能結局太令學生感覺意外了,因爲他們覺得小珍一定會來,因此,當我問,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一個人也沒舉手,後來叫了一名學生,他說它覺得慶齡很誠實,之後學生都這樣說,現在想想,如果我能這樣說:“同學們,慶齡真不該等小珍,她應該去伯父家,你們覺得慶齡的等值得麼?”這樣,學生就會有兩種意見,在辯論中,加深對誠信的理解。

總之,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荷花》這篇課文以“我”的感受力爲線索,寫出了荷花的美。怎樣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來欣賞這種美呢?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先指導學生理清了課文記敘的順序,接着,指導學生理解“看荷花”這節課文是怎樣寫出荷花的美的。通過範讀,引導學生把在“看荷花”這節課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勢美、顏色美、動態美,充實到“贊荷花”這節課文中去,再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到“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時候,那讚美之情就溢於言表,把這一池花讀“活”了。最後,我啓發學生想象,化爲課文中的`“我”,化爲池中的一朵荷花,身歷其境,一陣風吹來怎麼樣,風停了又怎麼樣,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怎麼快樂,小魚告訴我昨夜做的是什麼好夢。

下課了,學生意猶未盡,還沉浸在課文中,我也真切地認識到豐富的想象必須以鮮明的表象爲前提,必須以深切的感受爲基礎,有感情地朗讀是把學生導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鳴,過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今後此類課文我還遵循這一模式。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十分重視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菩薩兵》一文中人物語言的描寫真摯樸實,可結合背景知識,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潛心體會人物的情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悟,促進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爲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啓發和幫助下,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羣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題目爲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理解菩薩兵,出示句子“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問,這句話是誰說的,文中的菩薩兵指的是誰?學生很快就能答出,根據這一點,繼續提問,剛開始這些藏民見到軍隊是怎樣做的,爲什麼後來又這樣來讚揚這支軍隊呢,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劃出朱德司令說的三句話,體會總司令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說這句話的心情如何,從而體會出朱德總司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篇課文還有一個難點就是,種子,在這個詞語教學時,借鑑了一下,同事的教學方法,聯繫後面的課文來理解,這顆種子種進了人民的心裏,來幫助孩子們理解。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燕子》一課是本學期語文課教學的開篇課文,同學們經歷了近一個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剛回到學習狀態中,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還沒回過神來。爲了順利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非常注重新課的導入:

1.讓學生從生活中瞭解燕子的特性引入。從平時觀察到的燕子的特點,瞭解燕子飛回北方的使命標誌春天到來;

2.讓學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故事導入;

4.從圖入手。

先把這些美的物、事賦予學生,讓他們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觸課文、學習課文,這時,同學們的心境就會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從他們朗讀時入情入境的聲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單純地在學習文中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體現不出是在學習本學期的開篇課文,甚至效果比以往還好。

我認爲這樣的設計並不光想到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也是讓學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與文中的人、事、物進行的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好達到學習語文、提高他們的素養的目的。這也是我在把握生與師、生與文本對話的尺碼的體現。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燕子》這篇課文短小精悍,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燕子的特點和充滿生機的春天的美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可愛的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它們有的正在湖上飛行,有的飛到柳枝間,還有的停留在遠處的電線上歇息,它們給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生氣,把春光點綴得更加美麗。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特徵,瞭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生動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力。

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插圖再現課文裏的春光美,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教學伊始播放學生耳熟能詳的音樂視頻《小燕子》將孩子們帶進美好的童年,帶進充滿生機的'春天,並巧用課文插圖,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適時的插入課件,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學習寫作方法。

二、教學中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讀爲主,以讀促感,彰顯師生的風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抓住每一個可以展示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讀、說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及時的給與鼓勵。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讀時,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必要的指導,採取豐富多樣的形式練習,讓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在學習擬人句的時候鼓勵學生說出積累的或是自己創編的擬人句,並分析這句子的好處,讓他們在合作的基礎上集中彙報交流,不僅增強了合作意識,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鍛鍊了語言能力,爲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

三、豐富學生的想象,在課堂交流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時引導學生藉助插圖想象春天的美好,藉助具體語句來想像燕子的優美姿態,並把想象的內容,用自己語言來描述,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感受作者的細緻觀察,從而達到教學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爭吵》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15課,這是一篇重點課文。《爭吵》敘述了克萊諦和“我”之間因爲作業本不小心被弄髒了而引起爭吵,最終,在克萊蒂的主動認錯下,圓滿解決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知錯能改的良好品質。課後感覺還是有幾處亮點,所以寫了這篇《爭吵》的教學反思。

1、在教學《爭吵》這篇文章時,我側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我”跟克萊蒂發生爭吵之後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覆朗讀,用心體會,這種方法使學生感到事情真實具體,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2、我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如果自己在與朋友之間有矛盾時,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3、最後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父親說的話,並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課後反思:上完《爭吵》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積極參與。但在一些問題的引導上還做得不夠明確,三年級學生有點莫名其妙,不知從何答起。另外感覺自己的臨時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於一些不在意料當中的回答有些手足無措。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燕子》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爲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春天的景物,或蒐集有關春天的圖片以及誦讀歌頌春天的詩歌和文章,讓學生對春天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葉聖陶先生寫的《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讚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文章語言文字優美,意境也美。而如何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荷花的美麗,如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語言文字的優美,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一、藉助多媒體,朗讀感悟,體會優美的語言。

爲了讓學生能身臨其境,賞心悅目,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換詞。通過與“長”“伸”“鑽”“探”“抽”“擠”等詞的比較,學生很自然地體會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僅寫出了荷葉的多、大、圓,還寫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擬人手法的運用還表達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

接下來,多媒體裏出現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一朵有一朵的姿態,正在盛開的,將要盛開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綠的荷葉襯托下,隨風搖擺,生機勃勃,學生也像葉老一樣被陶醉了。通過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個人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並茂,似乎自己也變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發揮想象,指導說話寫話。

課文第四小節中有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告訴我她要爲我授粉。”“小鳥飛過來,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荷葉上,告訴我在池塘遊玩的樂趣。”等等。

作者站在荷花池邊,產生了無限美好的遐想,他動情的描述也打動了我們。如果此時,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會看到、聽到、想到些什麼?孩子們有的看到了遊人盪舟荷葉間,聽到了他們的歡歌笑語;有的想到自己變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這節課,我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但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還不夠到位,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今後要努力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菩薩兵》這篇課文說的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藏族同胞居住地,由於藏胞對紅軍隊伍的誤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帶領着紅軍戰士爲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評,被藏胞稱爲“菩薩兵”。

文中寫到了朱德的“兩急”:一急藏胞在山裏怎麼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麼辦?我緊緊抓住朱德同志與翻譯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去感受朱德同志對藏胞的關心,對春耕被耽誤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邊讀邊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如“烏雲遮住了眼睛”等,通過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對朱德總司令、紅軍戰士從內心產生敬意,從而理解藏胞稱朱德與紅軍戰士爲“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兵一樣的兵”的含義。在讀的過程中,我又採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們回家後看到春耕沒有被耽誤之後的心情和感動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時遇到了難處,對於種子和省略號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這裏到底省略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