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

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一年級2班全體師生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科任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耐心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對本期教學反思如下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爲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爲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各種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總覺得還不盡人意,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爲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爲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

在第一課時,讀字詞時,主要理解“荒島”和“孤零零”。我就問孩子們什麼是“荒島”?他們都很踊躍的積極舉手發言,但是都認爲荒島上還是有些植物、動物的,但是沒有人。而且,插圖上畫的小熊旁邊有幾朵花,小孩子就說了,樹上畫的還有花呢。如果這樣子理解,荒島的感覺就無法出來,也就無法感受最後小島綠樹成陰的美麗場景。於是,我就跟孩子們強調,“荒島”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只有小熊一個人的地方,即使有一些樹,也是枯黃、死掉的樹。有了前面的渲染,讀到後面的“漫山遍野、綠樹成陰”的時候,孩子似乎特別能感受這種綠色的美,讀起來非常愉悅。但是,我繼續問他們,小熊用了多長時間才完成改造的?小朋友就又到書上去找,從“種呀種呀、種了很久、一年兩年”可以看出小熊付出了汗水與堅持,才換得了小島現在的一片綠色。只有付出纔能有回報。

那麼小熊一開始是一個人,感覺孤零零的。我就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經驗,想象一下他們什麼時候感覺孤零零的,有學生舉例說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他一個人在家時,感覺孤零零的,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一下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一個人在家時的心情,大家的心情立馬就沉了下去,可見能夠體會到小熊的那種孤單、害怕。那麼你是小熊,你現在最想幹什麼呢?很多人說了爸爸媽媽回來,有人陪我。那這樣子,就能理解小熊下面的舉動了。最後,小熊不停的.說“歡迎你們”,孩子的語氣不是太到位的,因爲前面有一個修飾詞“不停”,可見小熊是非常的開心了。於是,我就讓孩子想象不停的說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並且進行了示範,孩子馬上就能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