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薦】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薦】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薦】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在假期裏把教材通了一遍,重點研究第一單元教材。課文不陌生,但是怎樣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課是傳統老課文,結合新課標和先學後教的模式,設計了流程。

爲了更好的提高自己,開學初就去聽課。在聽了聶老師課後,感覺條理更清晰了,訓練什麼心中更有數了。在讀熟練課文後,讓學生理清條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學習。結合訓練點,讓學生隨堂練習鞏固。如第一段中幾個比喻句的`訓練,又如,把酒聯歡部分,敬酒時他們會說什麼?引導學生想象。要求背誦的第一二段及時進行背誦,積累語言。

本課生字按說不難,但是由於剛開學,學生沒有進入學習狀態,記憶生字有些懶惰,導致聽寫時出錯。只好再學習,再聽寫。剛開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重要。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僅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簡便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靠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期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靠教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教師,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我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我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我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景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我的寫作個性。

教師能夠允許學生有不一樣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我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通過兩年多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又容易被忽視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唯一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舊時代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軌道,使學生得到美享受。

教朱自清《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老師緊扣“太陽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美,產生了明媚春光那種溫暖、欣悅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教學內容,憑機智點撥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藝術化點撥,能有目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一、知識點的梳理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學生到了初三,相應的知識點也到了一個可以歸納總結的時候,很多的閱讀文題目其實也都是在以各種形式在考知識點,可是我們的初三學生,諸如連人物描寫的幾種角度(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諸如修辭手法的幾種形式(比喻、排比、擬人)都還是模糊一片。雖然我臨時突擊,以結構圖的形式把知識點給予明確的概括,在閱讀文章中予以強化,可是張冠李戴的現象依然是相當多的。

單靠初三的複習突擊,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時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就把知識點的梳理系統化,滲透進日常的教學,學生對知識點的瞭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對知識點就有了一個消化到內化到運用的過程。考試中類似的題目對他們來講,就不會再具有如此的難度。

二、要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簡單,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但是長期下來,學生不但養成了惰性,而且對聽來的答案他們也難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時候,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讓學生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養成藉助學習資料自己找答案的習慣,他們的自學能力會有更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字詞的積累以及語感反應都會有更樂觀的表現,碰到這樣的選詞填空的題目,也會更有信心。

三、要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着感覺走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

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爲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麼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這樣看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搞閱讀文的題海戰術。但是,做一篇文章,卻應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瞭解出題者的出題意圖,熟悉並掌握一些經常出現的題型的答題技巧與規律,並能在閱讀文訓練中發覆運用。

四、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

查閱中考試題彙編,發現中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所以講課時絕不能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這樣就會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九年級語文教學才總結爲以上幾點,儘管疏漏處很多,但仍願與您共享,並希冀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爲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比如:七年級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不能輕視,因爲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學生開始練習寫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作爲七年級語文老師就應該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七年級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課,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爲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爲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

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想政治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爲聽說讀寫服務,爲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着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說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說”進而“編造的說”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能夠激發自己的情趣,磨練自己的毅力,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聯想與想象能力,作爲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千萬不能忽視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邁步,教師作爲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在小地方,無論是新的理念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說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對課改,“上級唱高調,學校哼低調,教師唱跑了調,學生跟不上調,社會根本不知什麼調”的現象比比皆是。雖說目標令人振奮,但過程令人質疑,基礎令人憂慮。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積極開展“以校爲本”的教研製度建立活動。從現有的教學行爲去反思,從教學反思中去診治“病根” ,對症下“藥”方爲上策。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與意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臨控方式 ,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俗話說“敗局有妙招”。從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盤點“存貨”,清除“垃圾股”,擴張“績優股”,整合自身教學資源,無疑是現實的。反思教學正基此而產生。在教育戰線上,許多教師一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都在做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奴僕,年復一年地重複着“昨天的故事”,到頭來緊攥一張“舊船票”難於登上教學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聽“依舊的濤聲”,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豈不可嘆?而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爲產生影響,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是轉變教學觀的轉折點,是新舊理念碰撞的焊接點。從一定角度上說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上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我認爲主要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兩個基本環節進行。

(一)備課反思 ,樹立以學生爲本的大備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

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爲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充分、認真。備課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備教案等同於備師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是單一的、淺性的,靜態的、大一統的流水線。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爲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成爲單一的傳遞信息與接受信息的關係。是以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原則設計。其價值可想而知。像這類備課乃無效勞動多,僅爲應付檢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狹義的備課。

新課改形勢下的備課應是遵循以學生爲本、立足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廣義的備課——備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調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是 備課的一部分,它包含師生閱歷;它以教材、課堂教學爲核心,向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輻射;包含有形的書面教案及無形的融入教師心田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教學機智與激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節公開課後感慨到:他這節課表面上只花了15分鐘準備,實際上卻是我一生的準備。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

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時間多了,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備課的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了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

如何落實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變單一知識目標爲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要變統一目標爲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要變固定目標爲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二)課堂反思,放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想

1、課堂實施由嚴守文本向超文本變遷。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說: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歷對教材進行更多的延伸、遷移、拓展。

可在現行的課堂中,巨大的習勢力嚴重地阻礙着學生主體意識的“出籠”。應當說,“異見”的產生說明這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澱,經驗背景,對文本進行了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可教師沒有珍視,掐滅了學生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時迸濺出的智慧火花。這就是隻知道囿於教材而沒有把教材當例子教的典型標本,這就是教師本位與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證。更精典的.還在當教師講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掛着的。有幾個學生馬上接嘴說,也有的冬瓜是掛着的,(原來這其中有2個學生的外婆家是蔬菜專業戶,成規模的菜地裏,冬瓜地裏搭 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長大後就在排架上垂掛着。)可教師斷然否定。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與蘇東坡的《詠菊》之爭。

宋朝時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於變法,不在家。造訪的蘇東坡進王安石書房後,見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頭,哪會落瓣呢?當即續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家見後,見蘇東坡孤陋淺薄,十分無奈。後來適逢“烏臺詩案”事發,王安石就讓皇上派他到黃州爲官。到黃州後的第二年秋,蘇東坡果然見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金黃,只剩枝條兒在風中晃動。想到早年在王安石書房續詩一事,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廣博,歉疚之意頓生。回京後立馬登門道歉。

“冬瓜也有垂掛的”,這裏且不說爲師者的孤陋寡聞,也不說師不必賢於弟子,但爲師者總要有姿態,有寬大博愛的胸襟吧。怎麼能武斷地斬斷學生對文本的“異見”呢?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唱“獨角戲”,又如何能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師能“蹲下來”用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不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許多知識麼?若利用學生在與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同構時產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正好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何嘗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動學習的內涵

新教材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纔算是還給了學生 ,什麼是真正的自主互動。

例如我在新課改教學研討會學習上聽到的一位語文執教的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的第12課《甜甜的泥土》,講了被父親離異了的生母在兒子亮亮生日那天送來一包奶糖的故事。讓小亮感受到了久別的溫暖,而後母的虐待卻使小亮產生巨大反差而痛苦傷感。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第一塊“整體感知”中,在聽完開頭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後,要學生完成對聯:甜甜的泥土, 的媽媽。學生答案衆多:關愛孩子、無私、狠毒、自私、愛子心切、失落、離愁、望眼欲穿、傷心、悲痛、無情??學生盡興後,馬上轉入第二版塊“把握人物”的教學。在評課中,當資

深人士提到教師應在第一版塊以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互動對話,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或給予適當引導時,那位授課教師馬上以這樣做就以“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權力”來反駁,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啞然。

現在說到“自主性學習”,有的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而我認爲,在教學時,如是淺顯淺易與學生 的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已設疑、自已解答,或者組織學習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選文還是應重視教師的“橋樑”作用。

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惟此,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纔是有價值的。目前的語文課堂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彙報、表演、檢查,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都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作爲一個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語文教師,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有趣的場面:每當學期的期末或新學期開學前,學校發下新課本時,教室裏會突然安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原來大家 都在專心致志地看新發的課本。再仔細觀察一下,竟有90%以上的同學看的是語文課本。他們看得那麼認真,那麼投入,那麼主動,你會得出結論說:“學生是愛學語文課的”。因爲語文 課文的美,深深攫住了同學們的心。但是,我們也同時會失望 地發現,隨着教學進度的推移,學生中的大多數是越來越不喜 歡學語文課了,問其緣由,學生會一言以蔽之之:“沒勁!”因 爲語文課本身固有的美,全叫教師們的繁瑣而肢解式的“分 析”分割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了。更叫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 是沒完沒了的作業練習,把課文中的美,沖刷得蕩然無存了。更有甚的是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專業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每節語文課就要像一篇散文,讓學生欣賞其中。

幾十年來,我的語文課總是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每一節課都像散文一樣,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課堂上我喜歡放開,說這說那,東拉西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但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每一種版本的語文課本,我常常自己認真研讀,確定先上什麼,後上什麼,做到心中有數。先上同學們喜歡的以及優美的課文,後上其他的。對於學生喜歡的美的文章,上得仔細全面,說不定一篇文章上它個把星期。對那些學生不感興趣的文章、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只是蜻蜓點水一般。這樣,學生喜歡,我也輕鬆。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兩課作爲示範,剩下的讓學生舉一反三閱讀自學。語文課每課一定要有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都要服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一篇語文課要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如《背影》就可能有這些目標:1感受並理解文中表達的父子真情。2理解真實、真情是寫好文章的基礎。3學習選擇生動的細節、運用樸質的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4理解文章前後部分寫家境慘淡和父親老景頹唐對於表達父子感情的作用等。當然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這也不假,但我們不能因爲這就不要課堂目標,這是不對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按目標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必須要有目標。否則什麼也完不成。

以課本爲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體系,真正做到授人以漁,讓學生頭腦清晰,一學起來,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開闊開闊眼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二

自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新課標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標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一些。這些普遍行爲是: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麼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爲: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週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爲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爲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爲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這些,僅僅是本人現在的一點反思而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

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僅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立刻理解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教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景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很多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教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到達什麼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一目前的現狀:

近年來,關於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讀得太少的呼聲較多。語文教學本身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的語文積累,如何積累?主要還是讀書,尤其是要誦讀。衆所周知,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誦讀教學的地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太多,分析得太細,忽略了誦讀,課堂上誦讀的頻率很低,朗讀沒有情感,粗略的讀課文。大多數學生課堂內外都習慣了默讀或略讀等其他閱讀方式,長期的不出聲的讀書使學生的情思無法投入,最終學習語文的興趣難以形成,學生把誦讀看成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生怕感情投入了會遭到別人的嘲笑。

久而久之,誦讀這一閱讀方式便被遺忘了。學生誦讀的熱情受到壓抑,天性被扼殺,學習語文的興趣受到了抑制。如果有了誦讀這個閱讀習慣之後,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成了一個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主體,就會多了許多自我發現、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

誦讀教學漸漸被淡化,閱讀過程被簡化,不進行有效的誦讀訓練,學生對優美語言的口頭感知能力就低了,口頭表達能力很難提高,寫作能力更難提高。只有當進行了有感情的誦讀之後,學生的頭腦裏纔會有豐富的、鮮活的語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試想一下,思維枯竭,寫出的東西肯定乾巴巴、空洞洞。

基於誦讀教學令人堪憂的現狀,爲使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實處,現就此進行實施方案設計。

二本方案選題的意義

本方案力求對當前加強誦讀教學提出一定的方法,爲誦讀教學健康、良性的發展提出具體的方案。旨在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誦讀教學的加強,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情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尋找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意志,體味其中的精神內涵,怡情養性,增長見識。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語言是文化的根。誦讀是吸收這種“民族之根”營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誦讀教學實施得到位,質量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均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第二,通過加強誦讀教學,提高學生靈敏的、高層次的語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漢語音樂性強,便於誦讀,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虛詞、實詞都有表達語氣的作用。,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提高對語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並用,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都能爲自己所用,達到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逐漸增強,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現了語言的生命力,語言文字流淌到學生的心中,哺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素質。

第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多積累的基礎之上,達到由量到質的成功轉變,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是一種素養,也是一種修養。大量的誦讀,大量的積累,耳濡目染之下,語言的能力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寫作能力也會提高。

誦讀面越廣,量越大,知識積累的層次就越高,沒有感性的積累就沒有理性的提高,沒有量的積累就不能實現質的飛躍。智力的發展有賴於記憶的發展,大量的誦讀積累之後,語文素養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會有新的發展面貌。

三、本設計方案的主要內容,主要思路和重要觀念

首先,從語文教材入手,精選誦讀內容,增加背誦的.容量。課本要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爲學生誦讀的內容,或語言優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動,動人心絃的文章,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的文章。通過注意從整體上體味不同語境中如何運用語言,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領悟運用規律,放寬眼界,最終解決學生誦讀的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

第二,從教師入手,加強教師的誦讀示範,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聆聽出色的誦讀,猶如聽一首優美的歌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誦讀基本功,有熟練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教師的誦讀示範對學生影響很大。聲情並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激發學生的誦讀的慾望。從這個角度入手,解決在誦讀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系統有序,不合乎教學規律的問題。

第三,從學生入手,通過誦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喜歡進行豐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歡別出新裁,標新立異,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慾望。爲加強誦讀教學,我們可以對他們加強口頭訓練,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鼓勵學生加強誦讀訓練,在多樣化語文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調動學生對誦讀的興趣。這樣就能解決誦讀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第四,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向生活學習語文。目前語文學習提倡大語文教育,大語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聽歌曲、賞音樂,甚至茶餘飯後、道聽途說、標語廣告都包括在內,我們提倡學習生活中的規範漢語,多讀、多記範的精當的書面語言,通過誦讀準確、生動、鮮明的精彩詩文,並把這些語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讀入手,帶動說寫,養成用規範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

語文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語言媒體,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看電視散文。欣賞優美散文的經典片段、優秀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感悟誦讀的魅力。

四、本方案的設計價值

創新程度、可行性認識和應用價值

誦讀教學的創新首先應該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創新,也就是課堂的創新。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彙、語法的基礎上,更準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教師積極參與閱讀過程,以自己成功的誦讀來激發學生的內在的誦讀潛能。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

在讀的基礎之上,可以採用讀寫想結合的方法,以寫代讀,以寫促讀,以寫促思。聽、說、讀、寫、思在語文的學習中位置同等重要,聽讀是語言的輸入,說寫是語言的輸出,寫是讓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得到創新性的展示,表現出獨立的、自主的、個性的東西來。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利用多每體輔助教學,製作課件,利用音樂來暗示課堂。聲、色、圖、畫可以讓學生五官開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憤,提高教學效率。

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沉悶的課堂,學生學語文的方式豐富起來,誦讀的興趣提高了,整個課堂充滿了琅琅的悅耳的讀書聲,在誦讀中語文的生命和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本方案的設計基礎

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任務在於獲得語感,而語感獲得的方法就是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語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的豐富的理法知識。葉聖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語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加強誦讀必將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能化爲自己的東西。”

誦讀教學是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大凡有建樹成材者都有驚人的誦讀功夫,更多地將經典作品背誦、積累。提倡誦讀,重視誦讀,加強誦讀,也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在誦讀教學不盡如人意的今天,提出這一話題,希望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添加新鮮的營養和血液,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和活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文到底是什麼?語文到底該怎樣學?語文又到底該怎樣教?這是一直縈繞於許多學生和我們教師心頭的困惑。

我徘徊,我彷徨,我無法解答。於是從許多教育家身上我開始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師呂叔湘說:講解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語言學家王力說:背誦是傳統的好方法,可以加強感性認識,通過熟讀和背誦對語文能有更多的體會,既積累了詞彙和語法,又領略了文章結構和大家風格。於是在教學與學習的同時,我逐漸認識到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還要感受到語文自身的美。因爲語文是千姿百態的,那麼呈現語文的方式也應該是千姿百態的,教與學的過程更是千姿百態的。這些專家的智慧使我有了自己淺顯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不管怎麼樣的詩情畫意,雋永深邃,亦或是充滿怎麼樣的色彩斑斕,都不能丟下語文的骨髓,平平淡淡纔是真

一、深入鑽研課本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瞭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爲憑藉,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我覺得作爲語文教師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只有教師充分備教材,備課標纔是最關鍵的。

二、深入鑽研學生我們作爲一線教師,經常有這樣的發現:興致勃勃地備課——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點、如何突破難點、如何讓學生探究參與、如何設計教學亮點、查閱了該知識點的《標準》要求、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參考了好些同行的教案課件??終於設計出自己滿意的一節課教案;然後興致勃勃去上課,學生卻不怎麼配合:複習回顧答不上、情境不會思考、探究不動手、鞏固練習不願做、搶答不動口,還有個別開小差講小話??就像一盤冷水從頭澆到腳,心就涼了,最後掃興而歸!回到辦公室心情特別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點沒準備好,其實很簡單,我們備課要三備:備標準、備教材和備學生,或者就是備學生這一環我們容易掉以輕心,總是站在我們的角度去備課,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導他們學習新知識,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啊!我從語文學習與學生身心發展關係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啓示:

1、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關鍵是課程內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進學生的這種發展,因此我們儘量選取那些對學生來說具有現實意義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內容。

2、學生的發展總體上具有階段性,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維有一個逐漸抽象的過程。

3、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且往往是當自己的觀點與集體不一致時,纔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思想的慾望,所以課程內容在難度上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並不是要難倒學生,而是要激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獲得成功的體驗。

4、學生在發展上是存在差異的要求沒有差異就意味着不要求發展,應該對學生建立多方面發展的評價。因此,我們教學的內容應處於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範圍之內,讓成功感始終伴隨學生學習的旅程,以保證學生不會因爲過多的失敗而放棄他們的努力,失去發展的機會。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總而言之,語文是美的,教語文與學語文同樣是美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真心真意去面對,平平淡淡的心不老化,語文教學的路定會花香四溢、芬芳永存!篇二: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上冊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的感覺還比較滿意,幾個曾經學習上無所謂的孩子對語文感興趣了,對於語文學科來講,興趣顯得尤爲重要。大部分同學進步很快,讓我感到自己平時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回報。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週記一

本週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識字教學,爲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習語文的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識字形式,主要有看圖識字、歸類識字、熟字換偏旁識字等。

一、看圖識字

歸類識字(一)的第一篇課文就是看圖識字,在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提供的圖片入手,讓這些感性的東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識字形式生動有趣,符合兒童特點,有利於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二、歸類識字

第二課是形近字,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先把生字拆成學過的字,分着讓學生認偏旁,然後再把相應的偏旁和熟字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猜字的讀音,學生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而且在識字過程中,瞭解了漢字的一些構字規律,逐步掌握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三、熟字換偏旁

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對生字進行分析,讓他們說出生字是由哪個字變換而來的,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發揮了主動性,效果不錯。

週記二

低年級學生學古詩,*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大自然的和詣。

週記三

《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寫大青蛙形態的句子:“他們遊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這句是寫青蛙在荷葉上蹲着的形態。教學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會品位”鼓着“與”瞪着“”長着“”披着“和”穿着“的區別。讓學生理解用“瞪着”會把青蛙描寫的太可怕,用“長着”不能說明青蛙眼睛是凸出來的。如果把“披着”改成“穿着”,那麼青蛙雪白的肚皮就露不出來了。

這樣學生自然懂得了用詞準確、生動、形象,對於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對於培養學生語感和運用語言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週記四

週二講了《春雨》一課,覺得效果還不錯,其中有個教學片斷是讓學生仿照例句說句子,由於句子很富於兒童色彩,學生很感興趣,說得也很很好,之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如果你是桃花,你會怎樣感謝春雨?通過這一段的教學,我認爲值得自己欣賞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 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想象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

2、 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爲一體,情感再次得到昇華。

3、 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繫生活,再想象春雨還會喚醒什麼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發展。

週記五

星期三我發現校園操場的幾棵柳樹發了芽,於是萌發了帶學生去觀察柳樹的念頭。

下午第三節課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學生,孩子們的雀躍歡呼使我明白了這個決定沒錯。我在教室給孩子們講了觀察順序之後就讓他們自己到操場去觀察。孩子們觀察得很仔細,還不時的用筆做記錄,在這之前我留了一篇日記。

批改完日記,真得讓我感到很欣慰,因爲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三五句連貫的描寫柳樹的話,有一部分學生寫得很出色,其中有一位女孩寫了這樣一句話:“柳芽靜靜地從柳枝上鑽出來…”。好一個“靜靜地”,不僅寫出了柳樹的變化而且還寫出了柳枝不知不覺地就發了芽,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太妙了!還有一個學生把柳芽比喻成了小塊小塊的綠奶油也讓我很感到意外,覺得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

總之,從這次寫日記,讓我體會到要想讓學生有寫作的靈感,還得讓他們走出教室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探索,這樣他們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發揮,纔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週記六

複習四“口語交際”練習的內容是《應該幫助他們》。做這個練習,可以按下面幾步進行:

1、仔細觀察圖中的環境,確定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再看看圖中有哪些人,他們有什麼特點,分析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就可以想象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了。

2、抓住畫面重點內容展展合理想象。注意人物的神態、動作,想象一下他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

3、設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位需要幫助的殘疾人,你會怎麼做?和同不們合作表演一下。

週記七

教低年級最大的體會就是教師太費口舌,而且上一節真得好難,就課堂紀律來說就讓人頭疼,有時候真難以控制課堂,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自己的方法不對嗎?和同事們探究,也都有此體會,看來,這課堂紀律太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長相思》是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深意長的著名詩詞。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風雪一更愁。納蘭性德在隨扈東巡、去往山海關途中,寫下了這首思鄉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納蘭性德是通過寫景和敘事兩個方面來傾訴自己的心聲的。他在途中遭遇風雪,輾轉難眠。途經一道道山,一條條河,休息時連思念家鄉的夢也被嘈雜的聲音破壞得支離破碎。他擡頭望月,想起家鄉那安寧、祥和的生活,不禁淚花閃閃。

爲了更好地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家鄉溫馨和諧的畫面。在音樂聲中,我深情誦讀這首詞,學生閉起眼睛,構思着一幅幅別緻幸福的場面。

有的說:“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他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說笑,好不熱鬧。小孩們在巷口玩耍嬉戲,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花;放學歸來的孩童放下書包,放起了風箏,有的還把花做成花環戴在了頭上,家鄉一片生氣勃勃。”

有的說:“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羣星閃爍,作者的親人坐在窗前欣賞着明月,不遠處時時傳來鳥兒唧唧的叫聲,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似乎也與作者的親人一樣,靜靜地期待納蘭性德與他們團聚。

我見學生熱情高漲,繼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從而更加明確納蘭性德投軍從戎,征戰疆場的心聲。作者爲了壯志和理想,忍受着思鄉之苦,飽受着思想的孤獨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舍小家顧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長相思。

七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過度階段,小學裏的學習依靠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狀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六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狀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爲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狀況,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一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一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忙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齊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透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範。爲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範,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透過超多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潛力。

雖然做了超多的工作,最後的考試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潛力。如看拼音寫漢字,四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紮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潛力也有待於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狀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中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潛力,以及對文章資料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資料,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後在上課時就應儘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複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潛力,分析與綜合潛力和.鑑賞與評價潛力。學生分析概括的潛力較差,不能規範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立刻理解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教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景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很多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教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到達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進取發表自我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職責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所以,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必須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本事。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教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必須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景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供給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資料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

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我想自我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本事,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經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本事。僅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所以,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教語文這些年,雖然沒有外出參加過什麼比賽,但每年都會在校內出公開課。每次出公開課之前,我都是上網搜索,查找優秀教學設計和教案,看一些名師授課實錄,把可以借鑑的環節拿過來爲我所用,也就是用別人的教學設計拼湊成自己的。課件也是直接下載,甚至按照課件設計教學。由於不是自己備課,沒有備教材,沒有備學生,所以雖然自以爲設計巧妙,教學結果卻往往不理想。

那時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樣的方法和思路,爲什麼名師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成爲優質課,而我用起來卻是漏洞百出?“拿來主義”爲什麼不適用於模仿名師教學?爲什麼“抄課”之路走不通?

學名師是古往今來成名師的捷徑之一。向名師看齊,學名師上課,可以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快速提高教育教學技巧,少走彎路,少摔跟頭。只是我們究竟向名師學什麼?是單純的“複製”、“粘貼”,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以至打造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我原來不曾想過的問題。

邯鄲學步的故事家喻戶曉,它告訴我們:一味的`模仿別人,最終只會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鎮西老師,處處模仿,卻總是不得要領,最後竟然瘋了。這雖是個案,卻也警醒我們,簡單“抄課”,自己的教育教學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最終走進死衚衕。這也就是名師一堂精彩的優質課到我們這變得一團糟的原因,因爲我們面對的學生不同,我們的文化底蘊與名師差距太大,我們只會預設,我們只會按部就班的牽着學生走,我們是把名師的思想“複製”下來,在課堂上“背誦表演”,只有皮毛,沒有精髓。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演技,卻忽略了觀衆也就是學生的需求,只要我們演完了,就萬事OK,至於學生學到什麼,與我們無關。

有人說學名師上課,如學寫文章一樣。好文章人人喜愛,可是如果因爲自己喜歡,就原封不動地抄襲,就會成爲“文賊”。我們可以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結構佈局、語言風格、整體構思及文章體裁,就如同學生學課文一樣,研讀分析之後,找到可供借鑑學習之處,最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學生把別人的作文全盤照搬過來,或者用我們“抄課”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湊成一篇作文,我們一定不會同意。

吳非的《不跪着教書》中提到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風格,只是一味地“抄課”,何來風格?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向名師學習,需認真研讀,習得名師精髓,融會貫通,爲我所用,還需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走出“抄課”歲月,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用心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簡單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靠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期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靠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就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我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我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我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狀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光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我的寫作個性。

教師能夠允許學生有不一樣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我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